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狗狗不是故意的——图解全阶段养狗宝典”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作者:蔡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ISBN: 978730816209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5.99

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 SKU:5c23bb45421aa985877aece8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62098

编辑推荐
蔡亮、胡智文主编的这本《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通过实践活动,探寻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忠实记录他们的演艺人生,同时感悟曲艺艺术的承袭革新,流变衍生。在走访、记录、调研、写作和翻译基础上,再分类筛选、补充和精编,终成这本30多万字的中英双语书稿。 
内容简介
“用声音叙事”活动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全国知名品牌实践活动,书稿为活动标志性成果。蔡亮、胡智文主编的这本《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以曲艺类“非遗”为切入点,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路径,记录包括鼓词、莲花、滩簧等传承人的学艺、从艺和授艺生涯,以双语的形式呈现曲艺类“非遗”的发展,以人文视角聚焦传承人的生活,记录和挖掘相关的故事。
作者简介
蔡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在研),全国校园文化品牌“用声音叙事”活动创始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第二层次)。2008年至今,“用声音叙事”活动出版著作6部,先后获得全国及各类省、市级奖励多项,被100多家媒体报道,首创的“探究—反思—共享—传播”文化传播模式已经在全国多所院校应用和推广。
目  录

章  击鼓而歌:鼓词类
  “非遗”档案:温州鼓词
  ●阮世池:满头青丝变华发,无悔鼓词伴一生
  默契的虔诚——访阮世池有感  南欣岸子
  “非遗”档案:永康鼓词
  ●卢顶风:做个唱故事的人
  当青年人遇到鼓词  梅慧、张竣
  “非遗”档案:丽水鼓词
  ●章永金:故事人的故事人生
  “非”入寻常百姓家  洪晓菲、施玉锦
  ●黄景农:一生的追随
  吟唱一生  陈诗瑶
第二章  落离莲开:莲花类
  “非遗”档案:温州莲花
  ●阮爱兰:悠悠莲花情
  曲艺人家  郑淑瑶
  “非遗”档案:绍兴莲花
  ●胡兆海与陈祥平:薪火相传
  当莲花开遍绍兴城——访胡兆海、陈祥平有感  徐雁南
  “非遗”档案:路桥莲花
  ●王宗元:莲呀莲花开
  绽放的莲花  章丽琼
  “非遗”档案:宁波莲花
  ●陈金华:草根艺术家的莲花落情缘
  向可爱的人致敬  王薇
第三章  昆音滩续:滩簧类
  “非遗”档案:余姚滩簧
  ●沈守良:愿为姚剧尽余力
  一方水土一方人——访沈守良有感  黄颖
  “非遗”档案:兰溪滩簧
  ●杨丽萍:我和滩簧有个约定
  滩簧的坚守与传承  任梓灵
  “非遗”档案:绍兴滩簧
  ●宋小青: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难忘越曲情——访宋小青有感  朱水晶
  “非遗”档案:宁波滩簧
  ●杨柳汀:一个剧团一个剧种
  风雨飘摇下的甬剧  何建凤
  “非遗”档案:湖州滩簧
  ●高兴发:把湖剧发扬光大
  留守在湖剧阵地的老人  陈凯丽
第四章  宝卷吟宣:宣卷类
  “非遗”档案:武林调
  ●王桂凤:戏如人生,人生非戏
  夏花,荒于秋凉  冯佳毅
  “非遗”档案:绍兴宣卷
  ●何云根:以梦为歌
  歌唱梦想,丰富人生  潘金晶
第五章  词韵弹生:弹词类
  “非遗”档案:四明南词
  ●陈祥源:一曲南词一生情
  将古老的歌谣传唱  陈笑眉
  “非遗”档案:杭州评词
  ●贺镭: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
  当古典遇上了现代  舒华
  “非遗”档案:台州词调
  ●罗连星;词韵芳香,且行且歌
  承文脉谱华调  应佳露、颜慧星
  “非溃”档案:绍兴词调
  ●彭尚松:艺术是我生命的寄托
  我与“非遗”的故事  张青倩
  “非遗”档案:绍兴平湖调
  ●郑关富:悠悠平湖调,唱尽人生百态
  传承是一盏不息的灯火  赵燕萍
第六章  笑笑声情:谐谑类
  “非遗”档案:杭州小热昏
  ●周志华:教化传承两不误
  乐此不疲的拥护者  朱金晶
  “非遗”档案:杭州独角戏
  ●刘笑声:为独角戏奉献的人
  宝贵的记忆——-独角戏  周沈洁、谢钰琴
第七章  望海而歌:海洋特色及特殊乐器类
  “非遗”档案:象山渔民号子
  ●陈瑞春:号子声声印我心
  渔光中的淳朴艺术——访陈瑞春有感  方颖
  “非遗”档案:湖州三跳
  ●许丽鸣:三块板间娓娓道来
  渐行渐远的古韵  邱洁、张丹琦
  “非遗”档案:平湖钯子书
  ●徐文珠:冥冥中的说书人
  曲艺之伤  徐倩颖
  “非遗”档案:苍南渔鼓(嘭嘭咚)
  ●吴明月:渔鼓的守望者
  渐渐远去的渔鼓声  缪瑶瑶
  “非遗”档案:温州参龙
  ●罗松光:魅力尽显话参龙
  划龙舟,参龙词  虞灵颖
  “非遗”档案:永嘉花鼓
  ●腾玉英:花鼓人生
  永嘉花鼓——好东西就要传下去吴亦诗、史海伦
第八章  甬上行歌:其他类
  “非遗”档案:蛟川走书
  ●乐静:我要把宁波的声音留下来
  是真说书人自风流  顾书齐
  “非遗”档案:象山“唱新闻”
  ●叶胜建:一曲新闻,唱尽世间百态
  传承,源于热爱  商健霞
  “非遗”档案:宁波评话
  ●张少策:千古多少事,一夕评话中
  宁波评话传承之殇  虞佳璐、赖慧红
  “非遗”档案:宁波走书
  ●沈健丽:宁波走书的守望者
  守住星星之火  魏铭志
  “非遗”档案:余姚莲花文书
  ●卢后和:初心不改为戏痴
  曲尽台空声犹在  厉修远

前  言

曲由心生
    有一种声音生长在我们顽强的文化基因里,从风雅《诗经》到浩瀚《史记》,从皇家宫廷到市井天桥,从瞽者俳优到歌者乐师,从金戈铁马到鸳鸯蝴蝶,从风沙大漠到水秀江南……这声音里承载着信念、习俗、宗教、伦理和价值观等种种;在这声音里,听得到直言劝谏的忠贞,听得到除暴安良的激情,听得到正义伸张的浩然、听得到男欢女爱的温婉,听得到引人向善的劝诱,听得到直面惨淡的乐观……曲艺,语言和思想伴着鼓点的铿锵和乐器的悠扬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终幻化成民族记忆的标志,这标志如胎记一样醒目,如烙印一样深刻,每一次的骄傲展示都是对自我身份的坚守和认同。
    有一种声音生长在我们柔软的心灵空间里,这种声音住着我们的因果报应、喜怒哀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每当音乐响起,心弦就会被拨动,情绪就会被激发,听者会把口、耳、鼻、舌统统交给早己熟烂于心的曲艺故事,然后随着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呐喊、倾听、呼吸、咀嚼……于是,就有了散场后迟迟不肯离去的村民,他们希望乐师能修改剧本,不要让海瑞罢官归里;于是,就有了虔诚地守候在电视机旁的阿公阿婆,听一段温州鼓词就是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悲惨世界》里有一句歌词: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当你跳动的心脏,应和那鼓点的声响,新的曙光将被开启。)正所谓,曲和于心,万物重生,无论是乌衣巷口还是寻常人家。
    有一种声音生长在我们亲近的地方语言里,这种声音和我们的方言相依为命,不舍不离。方言之于曲艺犹如颜色之于花朵,味道之于泥土,一切的生机和活力,多彩和斑斓,延续和传播都源于那份别样的亲缘。方言是曲艺永不背叛的亲人,就因为那一声亲切的嘶吼,听者的心理场域和文化场域瞬间重合;击鼓而歌,电波穿过大脑皮层抵达身体所有可感知的区域。因为方言,永康鼓词被定义为“世界上早的说唱音乐”,“落离莲”开在温台,也开在宁绍平原;因为方言,江浙处处聆听宝卷吟宣、词韵弹生,昆曲也在滩簧中寻觅到了新的传承;还是因为方言,象山的渔歌号子中望海而歌,甬上奔波的艺人们边走边唱……曲艺传承人以独特的方式吟唱着一段段人间故事。
    (蔡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

媒体评论

厚植根柢  传承永续
    “语言和音乐特征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社会”,二者均涉及复杂而有意义的声音排列,在多个维度的相似性令人瞩目。语言和音乐都可以唤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语言和音乐句法具有共享的排序机制;语言如同音乐的构件存于长时记忆中等等。于是,两者的交汇便成就了令人痴迷的主题——曲艺。
    首先,曲艺,或者说唱艺术,是语言和音乐的天然拥抱,更是具有内在机理的、人类独有的交流能力。我国曲艺现存约有400余个曲种,或说、或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说唱文本源于现实生活,通俗易懂,押韵切意。一词一腔,一击一节均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独有情感气质和审美特征。
    其次,作为“文化的音乐”,曲艺是一种身口相传的活态“非遗”文化,以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其重要特征。曲艺植根柢于普罗大众,曲种间互相借鉴,相生相成,延续方式口耳相传。然而“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实,使这些古老艺术面临人去史佚的窘境。因此,开展抢救性采录,钩沉辨析、去芜存菁,进行跨学科、全方位和多视角的学理研究,是恢复曲艺所蕴含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图景的应有之义。
    有鉴于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联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活动,继“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系列研究后,启动了以语言为媒介的“非遗”研究。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44位学子通过实践活动,探寻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忠实记录他们的演艺人生,同时感悟曲艺艺术的承袭革新,流变衍生。在走访、记录、调研、写作和翻译基础上,再分类筛选、补充和精编,终成30多万字的中英双语书稿。
    从“口述历史”到“用声音叙事”,“非遗”传承人的探寻之旅,帮助我们亲身感受说唱艺人行吟坐唱的艺术人生,重温那份曾带给我们先民的快乐与感动,更激励着我们自觉传承和永续那些厚植根柢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精神。
    (胡智文,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在线试读
满头青丝变华发,无悔鼓调伴一生
    口述:阮世池整理:南欣岸子
    初学鼓词为生计
    我初学鼓词是在12岁的时候,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混口饭吃。
    我年少时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贫穷。我是家中老二,必要成为家中主力。但却因年少不懂事,在6岁倒立运动过程中伤到了自己的腿,导致左腿不便,终身残疾。母亲担忧我的后半生,怕我做生意不方便,其他行业也吃不消,适逢父亲请瑞安陶山很有名的鼓词大师陶山华(本名王启华)来玉环县唱词。母亲便想要先生收我为徒,她找了个机会和陶山华商量:“先生看看我家的娃能不能跟你去唱词,他左腿不便,个子也小,其他出路吃不消,跟着你,好歹也能混口饭吃。”先生想了想,让我先唱首歌给他听,我就唱了一支歌,先生听完后觉得我的声音够清亮,唱得也不错,就当场收下我当徒弟了。
    我跟先生次去唱词是在玉环县。那时,我们刚到码头就已经有很多人守在那里等着先生唱娘娘词了,他们都是先生的词迷。当我看到这人山人海的场面,腿抖,心更抖,想着:“原来唱鼓词是件这么体面的事啊!”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对鼓词产生了兴趣,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好好唱。
    学习鼓词是件很辛苦的事,每天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艳阳高照,我都一定要去老师那背诵词句。当时学鼓词是没有文本的,老师唱一句,我们学一句,死记硬背,每天背20句,同时还要一个晚上边学边唱2本词。我其实真的很想放弃,但是我的母亲说:“干事情要成功,辛苦是一定要付出的,而且我们家穷,你不唱了,一家七口是很难养活的。”所以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年以后,我迎来了人生中的次表演——在瑞安南门渡口仙岩头为码头的搬运工人表演。唱的词本是我同陶山华学的首词《蟠龙镯》。刚开始只有几十个人围着八仙桌听我唱词,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几百人。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唱完了《蟠龙镯》,工人们也听得很尽兴,他们大方地凑出了一块银圆给我当报酬,这在当时对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讲是很多了,我的父亲干半个月工作也就一两块银圆。一路上,我就捧着这银圆跑回家,回家后,正面反面反反复复止不住地摸着,这件事更坚定了我唱鼓词的心。
    从那以后,我的演唱之路越来越顺,大家都夸我唱得好,称我为“词童”“神童”。但好景不长,新中国成立前我唱红了以后,很多地痞、流氓、吃白食、敲竹杠的都来了。他们天天向我索要香烟啤酒,如果没有给他们,就会把好端端的词场弄得乌烟瘴气——砸桌椅,捣琴鼓,为非作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日子里,我只能忍气吞声,有时抹抹眼泪,很想就此罢唱。
    峥嵘岁月鼓词人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文艺工作的人迎来了新的春天。政府有意培养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同时大力开展艺术活动。
    因为我年纪小,声音好,听众多,政府就着重培养我,将我送入曲艺学校学习。同时,政府还专门派人来听我唱词,给我命题《党在我心中》。我自编自唱了这首词,政府很满意,就邀我参加了许多演出和活动,像1956年我曾赴省城去演唱《秋香爱社》。
    正好这段时间,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号召兴修水利,省里组织了一场关于这个话题的文艺会演,它也是浙江省届曲艺会演。我表演了鼓词《山冈红波》,获优秀演出奖。省里觉得我唱得好,于是推荐我去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
    曲艺会演在北京长安戏院举行,有300多名艺人登台表演,轮到我的时候,我看见前面第三排有三个位置是空的,后来发现原来是周总理他们来了,心里紧张又激动,这是我次近距离看见周总理!
    我唱的《不靠天》终得了一等奖。1958年8月16日,我们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我想,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事情了!同样在这个时候,我们成立了全国届曲艺家协会。那年我29岁,是年龄小的艺人,作为青年代表登上了主席台。接着又随文化部组织的“优秀巡演团”先后到东北沈阳等11个城市作历时4个多月的演出。因为是在戏院里演出,在我唱的同时有字幕打出,所以不担心听众听不懂。
    后来演出终止,领导让我们去福建等前线慰问解放军。因为我唱的是地区方言,担心解放军听不懂我的演唱,于是报告团长想取消自己演唱。但团长说这是关乎名誉的事情,一定要唱。于是我用自己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唱了鼓词《李大娘智捉特务》,每个连都唱了个遍。
    尽管我普通话不是很好,但战士们非常热情。有个连的战士问起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温州人,他一听,哎呀,激动地直呼:“老乡啊,老乡啊!”后来连长问我他们会唱点莲花,我会不会唱,能不能跟他们一起合唱,我说:“当然可以啊。”
    我们唱得非常尽兴。唱罢,战士们要点炮轰击金门了,他们邀我一起去点燃炮火,这件事情令我至今记忆尤深。
    1980年,我被分配到瑞安市文化馆工作,同年被评选为第二届浙江省曲协副主席。
    在2008年2月18日,我光荣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是我的荣耀,更是温州鼓词的骄傲。
    老树发枝三丈高
    说到鼓词的派别,温州鼓词一共有三个派别,分别是以丁凌生为代表的丁派,以陈志雄为代表的陈派和以我为代表的阮派。丁派擅长武打,陈派擅长故事述说,而我的阮派则擅长抒情。
    我喜欢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像京剧、越剧这类,进而把它们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阮派听起来有点戏曲的调子,同时阮派咬字准、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以刻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所以大家喜欢听。
    我还喜欢在表演的时候运用生动有趣的表情,眼睛睁大,显得有精神。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接受这种表演方式,因为我们的祖师爷是盲人,他们表演看不见,所以也没有表情。当我表演加入喜怒哀乐,并且手上增加了些有趣的手势时,观众不能理解我,觉得我违背了传统的鼓词之道,但我坚持自己,我想要大家更加投入地表演。渐渐地,大家接受了这种表演方式。如今面对没有表情与手势的表演反而不习惯,更是觉得我表演得好极了。每次我表演的时候,总是会有许多人特地赶场来看我,他们都亲切地称我为“阿池”先生。
    现在,无论是集市表演,还是市里领导开会,总要指名我去演唱。
    因为鼓词也需要经常性的临场发挥,有时候一张嘴,就能吐出大家喜爱的词句,所以我常常在脑海里构想新鲜的词本。我曾自编自演过许多词本,例如《林海雪原》,取自《智取威虎山》,还有《火烧翠华宫》等,得过许多奖。但如今我己年老,声音不比当年,所以便退休在家。闲暇时节,我还会坚持不懈地创新词本,为新一辈们提供丰富的词本资源。
    笑把灯火传后人
    关于未来,我不确定鼓词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但在女儿小时候我就传授给她鼓词,培养出了她对鼓词的热情。在她上小学时的一个六一儿童节,老师还专门请我写一本词给女儿表演,我还记得名叫《赤脚医生》。当时,女儿还去多处表演,受到多少赞扬!我不能阻止大家遗忘了“非遗”文化,但却可以身体力行传承文化。如今女儿在鼓词和莲花方面成就颇高,她,是我的骄傲。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传承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其他艺人去表演属于我们的艺术,这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节目。文化馆还每月征集我与其他艺人写的词本,出版一本专属鼓词的书。
    我还经常会去学校讲课,给孩子们唱《铜片》,这是孩子们会喜欢的类型,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爱上鼓词这门艺术。
    传承文化,首要的事当然还有收徒。我改革创新,不再按照老一辈的要求去收盲人子弟,做我的徒弟要符合3个基本要求:五官端正、声音要好、初高中文化水平。起先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大家都认为唱鼓词应以盲人为主,而不应该在乎这些无关的东西。而我认为这是一门艺术,应广大推传,不该固守陈规。我的徒弟如今分布在浙江各地,为鼓词的传承点燃星星之火。
    如今87岁的我,已经退休在家10多年了,但只要有什么“非遗”活动邀请我去参加,我会二话不说地答应。传承文化,不应只是口头上说说,还应该动手去实施。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延续不断的热情,我相信:鼓词是不会消失在历史早的,有人听,就一定会有人唱。

抢先评论了 “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

EUR €44.99
加入购物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

EUR €209.99
加入购物车

苏州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图录

EUR €60.99
加入购物车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EUR €19.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