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5215丛书名: 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是根据全国各省市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编写,在遴选考试中,往往会测查对考生基础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我们编辑了本套教材,方便考生熟悉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考生还可以配套《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1000题(中公版)》,在复习完基础知识后,*好的方法就是做题检验,切实帮助考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有七篇内容,依次为政治篇,经济篇,法律篇,管理篇,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篇,公文写作与处理篇,重要政策篇。同时,对于当下的热点知识,我们在图书中也进行了编题,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带一路”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等。考生可以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熟知当下的时政热点,提升整体的复习备考效果。
目 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四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节统一战线
第六节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第七节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四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改革开放
第六节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七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第八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第九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节“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第五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科学内涵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
第四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评价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第三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
第七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基本方略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第二节市场经济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主体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竞争
第四节收入分配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财政与税收
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一章理论法学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国家机构
第五节国歌法
第六节国家赔偿制度
第三章部门法
第一节行政法
第二节刑法
第三节民法
第四节商法与经济法
第五节公务员法
第六节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七节网络安全法
第八节社会法
第九节诉讼法
第一章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一节行政管理的内涵
第二节政府职能
第三节行政组织
第四节行政法治
第五节行政责任与行政监督
第六节行政改革与创新
第三章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政策制定
第三节政策执行
第四节政策评价
第五节政策调整与终结
第四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第二节领导本质
第三节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第四节领导体制
第五节领导决策
第六节领导用人
第七节思想政治工作
第八节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第一章科学技术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二节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第三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第二章历史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中共党史
第三章国情国力
第一节国土与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国民素质
第三节民族与宗教
第四节生态环境状况
第五节综合国力
第一章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一节公文基础知识
第二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机关常用公文
第一节法定公文主要文种及其写作方法
第二节事务公文主要文种及其写作方法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二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三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点)
第四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点)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点)
第六节《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要点)
第七节《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点)
第八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点)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四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节统一战线
第六节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第七节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四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改革开放
第六节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七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第八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第九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节“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第五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科学内涵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
第四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评价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第三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
第七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基本方略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第二节市场经济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主体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竞争
第四节收入分配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财政与税收
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一章理论法学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国家机构
第五节国歌法
第六节国家赔偿制度
第三章部门法
第一节行政法
第二节刑法
第三节民法
第四节商法与经济法
第五节公务员法
第六节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七节网络安全法
第八节社会法
第九节诉讼法
第一章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一节行政管理的内涵
第二节政府职能
第三节行政组织
第四节行政法治
第五节行政责任与行政监督
第六节行政改革与创新
第三章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政策制定
第三节政策执行
第四节政策评价
第五节政策调整与终结
第四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第二节领导本质
第三节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第四节领导体制
第五节领导决策
第六节领导用人
第七节思想政治工作
第八节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第一章科学技术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二节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第三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第二章历史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中共党史
第三章国情国力
第一节国土与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国民素质
第三节民族与宗教
第四节生态环境状况
第五节综合国力
第一章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一节公文基础知识
第二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机关常用公文
第一节法定公文主要文种及其写作方法
第二节事务公文主要文种及其写作方法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二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三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点)
第四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点)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点)
第六节《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要点)
第七节《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点)
第八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点)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5)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政治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具体内容如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这里所谓的第一性与第二性,包括时间上的谁先谁后;发生上的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物;因果上的谁决定谁;内容上的谁反映谁。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无不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哲学上的第三种派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归根到底,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②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第一次全面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哲学。
(3)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不仅不掩盖和否认其阶级性,而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二、物质和意识
1.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区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为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③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即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虽然具有意识的机能,但是其本身并不能凭空产生出意识来。只有当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人脑中来,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以后,才会产生意识。由此可见,意识是以人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
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哪一种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它们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2)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
二是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
三是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
四是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与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劳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带来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的分化。另一方面,意识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物质世界能动的反映和改造。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的接触点,正是在意识与物质相互接触的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内容才转变为意识的内容。不仅如此,意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地改变物质世界,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引起物质世界的改变,产生出物质世界中本来没有的物质结构和形式。由此可见,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具体内容如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这里所谓的第一性与第二性,包括时间上的谁先谁后;发生上的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物;因果上的谁决定谁;内容上的谁反映谁。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无不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哲学上的第三种派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归根到底,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②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第一次全面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哲学。
(3)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不仅不掩盖和否认其阶级性,而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二、物质和意识
1.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区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为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③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即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虽然具有意识的机能,但是其本身并不能凭空产生出意识来。只有当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人脑中来,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以后,才会产生意识。由此可见,意识是以人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
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哪一种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它们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2)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
二是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
三是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
四是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与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劳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带来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的分化。另一方面,意识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物质世界能动的反映和改造。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的接触点,正是在意识与物质相互接触的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内容才转变为意识的内容。不仅如此,意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地改变物质世界,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引起物质世界的改变,产生出物质世界中本来没有的物质结构和形式。由此可见,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