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0669
★伊丽莎白女王极具传奇性,她知名又神秘,她是百年来和平时期出席政府内阁会议的位英国君主。她25岁登基,即位六十二年,经历过种种波澜起伏,但是她一直守口如瓶,对外保持永恒的神秘。
★《伊丽莎白女王传》含有不为人知的手资料,多幅少见的精美插图——作者是世界知名报刊杂志《纽约时报》、《名利场》的记者,同时也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写过多部欧美畅销的传记作品。作者与女王有多次接触,通过多次采访,并查阅了之前从未面世的文件,取得了大量的珍贵照片。
★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重磅推荐——世界闻名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强力推荐,称赞本书“将一个棘手的题材写得趣味十足、鞭辟入里、文思巧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伊丽莎白女王传》中,畅销书作家史密斯生动讲述了伊丽莎白二世这位迷人又神秘的女性的传奇人生。她10岁成为王储,因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伯父,她成年后立誓此生永保王室的尊严;她在13岁对丈夫一见钟情,结婚后相濡以沫,持之至今;她25岁时登基,从那时起,就经历了异常严苛的评判、动荡不安的岁月;即位多年后,她对戴安娜王妃的态度,差点让四分之一的英国民众呼吁废除君主制;2012年,她打破惯例,在和平年代出席了英国内阁会议……
但是,在荣耀和流言的重重迷雾中,她以永恒不变的镇定、智慧和优雅,领导她的国家和英联邦走过了战争和动荡,带领英国王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刻。
对我们而言,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个不变的女王,或许就是一个传奇。
皇家教育
爱的历程
使命召唤
“准备好了吗?”
国家事务
录制电视节目
新的开始
远离喧嚣
面纱初解
无声的默契
“就不!”
感受人们的爱戴
铁娘子和英国玫瑰
极特殊的关系
儿女的家庭危机
多灾之年
悲剧与传统
爱与悲痛
感人的画面
一颗军人的心
女王万岁
致谢
畅销书作家 南希?米尔福德:
这本传记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尴尬的问题。除了萨利·比德尔·史密斯,其他人都不敢用这种方式提出这些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 保罗?约翰逊:
本书将一个棘手的题材写得趣味十足、鞭辟入里、文思巧妙,定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畅销书作家 玛格丽特?麦克米兰:
《伊丽莎白女王传》向我们展示了女王作为女人、作为君主的复杂人生,有助于我们了解伊丽莎白为什么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人物。
《新闻周刊》主编 乔恩?米查姆:
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时是如此年轻,而她肩负的责任是如此沉重。然而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以其优雅的风度和坚强的决心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在历史上纷乱的岁月里,她勤勉地为构建世界闻名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一本魅力人物的传记,出类拔萃,引人入胜。
2011年4月29日,当威廉王子和凯瑟琳·米德尔顿(Catherine Middleton)的婚礼接近尾声时,这对光芒四射的新人走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通道,来到王子的祖父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面前。这对新人的结合以其浪漫的自由恋爱而闻名,人们更为年轻王子对爱情的执着而赞叹——他决定迎娶自己的心灵伴侣,全然不顾她的“平民”身份——既没有王室血统,又不是贵族出身。新郎和新娘向女王分别行俯首礼和屈膝礼。女王已经85岁了,精神矍铄且镇定自若。她微微颔首,向新人表达了自己的认可。
72年前,女王也是一意孤行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她13岁时,在一个下午邂逅了18岁的希腊王子菲利普。后者当时帅气凌人,却只是一个囊中羞涩的英国海军军官,其时正在部队参加训练。伊丽莎白爱上了他。8年后,也是在这个有着哥特式尖拱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他们结婚了。莉莉贝特(女王的小名)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但她在人生重要的事情上,却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没有嫁给某位身有爵位的英国贵族,而是遵循了自己的决定。对此,女王的表妹玛格丽特·罗德斯曾说过:“她对别的男人看都不看一眼。”
对当时的伊丽莎白公主来说,这件事只是她非凡自信的一个表现,更不消说她在如此小的年纪就表现出的魄力和信心。但是,我在这位在位60年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15个国家[ 这15国原为英国殖民地,现已独立,但仍将英国君主奉为国家元首。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加拿大、伯利兹、巴哈马、巴巴多斯、牙买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格林纳达。]、14块海外领土[ 包括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其在南极洲声称的英属领地并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百慕大群岛、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伦那(包括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特克斯与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和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区。]的女王身上发现,当初毫不犹疑地嫁给菲利普王子这件事只是她令人惊讶的方面之一。她的“角色”以及她对这个角色的“演绎”,在我看来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奉上帝之名而世袭的王位,她所统治的多文化、多信仰的联合王国与千年以来其祖辈所统治的英国君主制下同根同源的领土已截然不同。我了解到,她的大部分人生都是仪式性的,其恒久不变的固定例程甚至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又国际化的名人,伊丽莎白二世也是当今世界在位时间长的国家元首——她看上去并不陌生,也并不难懂,但始终如一且恪尽职守。
在她史诗般的一生中,女王就像一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在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她也是一个可以把世界称作“舞台”的人。数十亿人眼看着她从一位天真无邪的美丽少女成长为一位有条不紊的职业女性,再变成一位睿智的祖母。28岁时,她刚刚即位3年,那时,她的位私人秘书阿兰·拉塞尔爵士(Sir Alan Lascelles)就曾说过:“人们真正明白她的聪慧,还需要好几年时间……她的聪明才智终会变得举国皆知。”她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庄严而不可侵犯的,这也掩盖了她大部分的聪慧、个性和幽默感。在她神秘而高贵的光环下面,却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女人。
“我完全被她展现出的个人的一面镇住了。”霍华德·摩根(Howard Morgan)如此说道,他是一位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曾为女王画肖像,“她说话时像个意大利人。她的手挥舞摆动着,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人。”朋友和家人经常能够见到她在公共场合罕见的生活乐趣——在伦敦水族馆的生日宴会上吹泡泡;在外赫布里底群岛[ Outer Hebrides,位于苏格兰西部。]的一个小岛上,站在木屋上引吭高歌;在温莎堡一个餐厅的餐桌上突然跳起来给艺术家乔治·“弗洛里克”·韦茅斯[ George“Frolic” Weymouth,弗洛里克是其昵称。本书后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人名形式,即在名字上加了引号,大多数是其昵称或绰号。]端上饭菜。“她把盘子堆起来了!”韦茅斯回忆道,“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告诫不能这样做。”
在非正式的交谈中,她的眼睛会闪烁着光芒,她的声音也是悦耳而温和的。“有时候,整个房子里都能听到她的笑声,”桑德林汉姆宫[ Sandringham,英国王室位于诺福克(Norfolk)的皇家庄园。]的前领班托尼·帕内尔(Tony Parnell)说道,“她笑得很欢快。”
对那些首次亲眼见到女王的人来说,她娇小的身材也颇令人惊讶。女王的身高只有1.63米,然而,跟她只有1.5米的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一样,她的姿态令其身高显得无关紧要。她的威严在行走时就能渗透出来,正如长期担任女王服装设计师的诺曼·哈特奈尔(Norman Hartnell)所说:“她迈出的每一步都经过周详的考虑,整齐匀称而从容不迫。”
与此相对的是女王的谦逊——她幼年时就培养起来的优雅特质。“她能把女王的身份和温文尔雅融合起来,”女王的表妹玛格丽特·罗德斯说道,“这种发自内心的谦和品质使她远离了骄纵。”女王去剧院的时候,不会事先打招呼,而是尽量在灯灭之后进场。有位前私人秘书就曾说“看她悄悄溜进房间里……甚至连出场仪式都避开”是多么古怪。若庆会的主角另有其人,她都能悄悄地把自己隐藏起来。2007年12月,当女王的表姐玛丽·克莱顿夫人(Lady Mary Clayton)举办90岁生日宴会时,一位漫画家就曾将当时的场景绘制下来。画中玛丽的形象是的,并且位于画的中央位置;而戴着眼镜的女王则“藏”在画中后一排,与其他宾客挤在一起。
伊丽莎白二世的小心谨慎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她却拒绝在骑马时戴安全帽。就事论事的温莎堡工作人员由此编了一个笑话:“决定王储是否会提前即位的,只有一条爱马仕[ Hermès,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头巾而已。”同样,她在车上也不系安全带,当她在庄园里的私家车道上开车时——用玛格丽特·罗德斯的话说——“跟飞似的。”
女王的眉毛未经修剪,大胆十足。25年前,传记作者伊丽莎白·朗福德(Elizabeth Longford)首先注意到了她“原生态”眉毛的真实和完整,说这样的眉毛“为她的面容增添了趣味和个性”,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远胜那些毫无意义的语言陈述”。
伊丽莎白二世拒绝整容手术,而是选择随着时间的流逝优雅地变老,她的发型也几乎从未变过。因在2006年拍摄的《女王》一片中饰演了女王一角而获得奥斯卡奖的海伦·米伦女爵(Dame Helen Mirren)就曾说过:“这么长时间保持形象的始终如一是令人极其宽慰的,它体现的是女王的‘稳定可靠’,她不会左右摇摆不定。这是一种自律。我认为这种品质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她的。”
女王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但日记的内容只有在她去世之后才会透露给历史学家以供研究。“只是流水账罢了,”她有次如此说道,“我的日记跟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不一样……也不像她的日记那样详细。只是一些琐碎小事。”朋友们或许曾见识过她对问题精辟的见解,以及她对某些人的犀利的评析,他们都猜测女王或许会把这些内容真实地记录在日记里。
为了保持君主身份的威严和神秘,伊丽莎白二世必须超凡脱俗;而臣民对她的期望决定了她也得是一个“凡人”,却又不能过于“平凡”。作为一个君王,她不得不在这两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果她过于神秘矜持,就会失去对人民的亲和力;而若是过于平民化了,又会丢掉女王这一身份的神秘性。
在2007年的一次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露天招待会上,女王向来宾询问如“你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吗?”这样“标准化”的问题。在引见一位女士时,她问了女王一个问题:“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几天后,伊丽莎白二世跟几个朋友讲述了那次简短的交谈,她回忆道:“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多年的接见经历中,这是她次遇上这样的问题。
在英国,权力和荣耀是彼此分开的。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元首,却并没有实权。她遵循着祖辈的承诺,直到离世才能卸任。女王的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53年[ 伊丽莎白二世于1953年6月2日加冕,丘吉尔所率的保守党其时当政。]曾对此做出如下阐述:“一次惨败:议会罢免了政府;一场大胜:人们为女王登基而欢呼。”那些真正手握实权的人——领导所属党派赢得议会多数席位的首相——在大选中来来去去,而女王作为国家的元首却屹立不动。她没有权力管辖政府,但她拥有一种掣肘威势。因为有了她的存在,首相就永远不能成为国家人。“她使得独裁的难度更大了;她使得军事政变的难度更大了;她使得专制的难度更大了,”索尔斯伯利第7代侯爵(7th Marquess of Salisbury)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是一位保守党政治家,亦是前上议院议长,他如此说道,“以上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她已占据了国家元首的位置,而所有政治军事的变动都有正当程序可循。”
当然,女王也有外在的影响力:“她有咨询权、褒奖权及警告权。”对公众而言,她通过以身作则为公众施加影响,为政府和公民立下高标准,对臣民取得的成就进行奖励,并用心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托尼·布莱尔是女王在位期间的第10位首相(迄今为止,其在位期间共有12位首相),他把她称作“在动荡的世界中团结统一的象征……是英国的人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