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86501丛书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师生的教与学都可以各自任选一章开头。比如,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顺序:艺术与艺术学—→艺术发展—→艺术与文化—→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章正文后附有本章摘要、思考与练习、深度阅读书目,是为了便于自学和纵深阅读。
本书为*修订版(第2版)。《艺术学原理》(第2版)是面向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的新实际,以新思路和新体例撰写的艺术学原理著作,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概论或艺术学理论课程教材。
全书立意在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作出创新,主要从当代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野出发,对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与文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作了新的阐述。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感兴”范畴及其现代形态“兴辞”的当代阐发、艺术体制思路的贯彻及当代艺术实例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见解。全书构思新颖,体例上有新开拓,实例丰富,论述浅显易懂,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阅读,可用作高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专业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艺术学理论及美学爱好者阅读。
导论
章 艺术与艺术学
一、从艺术到艺术学
二、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第二章 艺术观念
一、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
二、关于艺术定义的现代争论
三、从艺术特性去定义艺术
四、艺术的定义:以兴辞为中心
五、艺术的特征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三章 艺术体制
一、从艺术品到艺术体制
二、现代艺术自律体制的建构
三、当代中国艺术体制分析
四、艺术体制与兴辞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四章 艺术品
一、认识艺术品
二、艺术兴媒
三、艺术兴辞
四、艺术兴象
五、艺术兴格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五章 艺术门类
一、艺术的分类
二、从公众感兴看艺术门类
三、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六章 艺术与文化
一、艺术的文化性
二、艺术的跨文化性
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七章 艺术发展
一、艺术的早期发生
二、艺术的历史发展
三、艺术的当代发展
四、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八章 艺术创作
一、历史上艺术创作观念
二、艺术创作的当代特征
三、中国艺术创作的“感兴”传统
四、艺术创作的过程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九章 艺术鉴赏
一、兴会及其构成
二、兴会的过程
三、兴会的创造性与艺术经典
四、兴会与艺术素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十章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及其功能
二、艺术批评的种类与流派
三、中国艺术批评的演变
四、兴辞批评
五、兴辞批评的素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本书名为《艺术学原理》(第2版),一看就是生疏的词语:“艺术”还不够,还要加上“学”且带着“原理”?当你打开这本《艺术学原理》时,可能立时会生出这样的疑问。
理解艺术何以会成为一门学问,并不是困难的事。当你不满足于仅仅创作或鉴赏艺术,而是渴望进一步追究艺术对人生的价值及其深层奥秘时,艺术学就已在你心中悄然萌芽而不一定自知了。六朝时理论家刘勰写道:“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具体地说,本书尝试把当代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点统合起来探索,目的还是要尽力显示当前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的特质和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特色。
在体例上,本书拟设十章,依次为艺术与艺术学、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门类、艺术与文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章阐明艺术与艺术学的关系,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学习方法等。第二章艺术观念要在梳理古今中外主要艺术观念基础上,阐明本书的独特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即对“感兴”传统及其“兴辞”形态的理解和推演,从而点明本书的核心范畴和基础。第三章艺术体制同样体现了本书的独特考虑,就是艺术是特定社会的艺术体制的产物,具有复杂的特性。第四章艺术品具体阐述艺术品的兴辞构造及其具体显示。第五章艺术门类注意从公众的感知角度去划分艺术门类,体现了来自感兴视角而获得的一种新意。第六章艺术与文化也是着力呈现艺术兴辞与文化的关系。第七章回溯古今中外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第八章艺术创作介绍艺术家的感兴发动及其兴象创造过程。第九章艺术鉴赏集中讨论公众的艺术兴会过程。第十章艺术批评在介绍中外批评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兴辞批评的一些问题。
新版的《艺术学原理》构思新颖,体例上有新开拓,实例丰富,论述浅显易懂,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阅读,可用作高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专业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艺术学理论及美学爱好者阅读。
理解艺术何以会成为一门学问,并不是困难的事。当你不满足于仅仅创作或鉴赏艺术,而是渴望进一步追究艺术对人生的价值及其深层奥秘时,艺术学就已在你心中悄然萌芽而不一定自知了。六朝时理论家刘勰写道:“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说的是当你面对自然界山川草木景象及其节律变化而产生内心激荡时,禁不住会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兴”体验去回应,而艺术创作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兴来如答”状况中发生的。刘勰的这一观察及其运用“感兴”范畴去概括的做法,难道不正意味着对艺术创作奥秘的一种艺术学思考吗?古今中外优秀或杰出的艺术家,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而且也同时能在自己的艺术体验、创作和鉴赏中灌注入独创的艺术学意识、思想或理论,从而以这种独创的艺术学与艺术品一道百世流芳,同时留下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声誉。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创作与艺术学兼擅的大文豪(尽管他那时还不可能用“艺术品”、“艺术学”一类词语)。他在自己的诗文书画创作生涯中提出了一系列闪光的艺术学思想,如诗文应“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序》);艺术创新的秘诀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创作的理想境界在于“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艺术品风格表现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等。他还这样强调艺术素养对人的风范的重要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说的是当你胸中拥有丰厚的艺术(“诗书”)涵养时,自然就会气度不凡。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追问这一问题及其根源,实际上就是进而思考艺术对人生有何意义及作用,而这也就意味着进入艺术学反思范畴了。
东坡还留下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传世名句。直到今天,人们每每看见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也还会禁不住感叹 “江山如画”或“风景如画”。这正代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艺术之眼”去观照现实、从而美化人生的生活体验习惯。而这种“如画”体验的产生,其实也正源于人们心中的并不一定自觉但却实实在在的对艺术和人生关系的艺术学反思。
古希腊人常说:“艺术长存,人生短促!”说的是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生的短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同样包含着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艺术学思考。
可见,艺术学并不神秘,而是产生于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生起的好奇心。艺术学正是要进一步反思艺术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华伦斯坦》)。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肯定的基础上进而补充说:“幸福啊,思维!”(《美的相位及艺术》)不妨把他们两人的表述联系起来,获得下述理解:人生是严肃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都需要我们以认真严肃的姿态去适应、去行动、去改变;艺术是明朗的,它如一束光芒把人生旅途照亮,温暖我们的可能一度寒冷的内心,指引我们始终朝向光明的目标前行;艺术学是幸福的,它会引领我们在对人生与艺术的体验中,不断反思人生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让我们把自己从艺术创作或鉴赏中获得的东西进一步回注入我们的艺术生活乃至整个生活之中,以便我们有更加充实而又幸福的人生。
显然,艺术学的作用正在于,让我们在严肃的人生行动和明朗的艺术体验基础上,获得一种理性反思的愉快。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人生行动和艺术体验,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升腾和超越起来,思考它们对自己的意义。
本书正是想为有意进入艺术学领域游历的读者朋友,提供一幅初略的艺术学认知“地图”。有关这幅“地图”的绘制思路和体例,有必要预先介绍一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