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68375
感人至深的致子之书。“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科克斯书评》*图书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决选作品
谁能填补詹姆斯·鲍德温身后留下的思想空白?此人显然非科茨莫属。《在世界与我之间》的语言正如科茨的人生旅途,有说服力,直抵内心深处,优美而具有救赎意义。本书检视了黑人男性所面对的风险与希望,深刻且富于启示。——托尼·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是一位成功的父亲。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100人。在旁人的眼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丰富的人脉。但他依然对儿子的前途悲观,担心他将遭遇的不公和不幸,于是写下三封长信: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他们,来自一个黑人家庭,家书梳理了少数族裔在美国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个国度不光彩的平等历史,但恐惧并不仅仅来自肩上的种族包袱,因为个人在社会中的弱小,一点也不比种族在历史中的脆弱让人好受。
这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书,更是智慧满满的祈祷文。写下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他的美国梦,绝不是挣脱族群的羁绊,出人头地,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在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如何学会做一个审慎而清醒的公民。
三封家书,在世界与我之间。写尽父子情,读懂美国梦。
1
2
3
导读 梦碎时分,以笔为马
译后记 致父之书
梦碎时分,以笔为马
郑戈
科茨于 1975年 9月 30日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西区。他父亲,一位饱学的黑人,给他取名塔那西斯,一个埃及名字,意思是努比亚(Nubia),“黑人的土地”。他就读于有“黑人麦加”之称的霍华德大学历史系,但就读五年之后在没有取得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成为家庭中一个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此后他投身新闻业,先后为《村声》、《华盛顿城市报》和《时代周刊》工作,并为《纽约时报杂志》《华盛顿邮报》等报刊撰稿。目前,他是《大西洋月刊》的专职作家。
201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 100人”,提名人是著名民权律师和作家布莱恩·史蒂文森,他在引介词中写道:“我们许多人早已知道塔那西斯·科茨是美国能打动人心、有思想的发声者之一。关于种族问题和这个国家不光彩的不平等历史,他的及时、雄辩和基于扎实研究的作品早已成为***文献。”《在世界与我之间》是他于2015年出版的著作,一出版即受到广泛欢迎,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为他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等诸多大奖。本书中文版由于霄博士翻译,他翻译过布莱恩·史蒂文森的畅销名作《正义的慈悲》,译笔晓畅练达,虽无法完全再现作者带有黑人说唱节奏的有力笔触,但不失为一部可靠且优雅的译作。
一
《在世界与我之间》的书名来自理查德·赖特1935年发表在《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上的一首诗,也就是本书题记中的那首。赖特的诗描述了一次恐怖的私刑(lynch)之后的场景,这种迄今仍然没有绝迹的私刑是白人针对黑人的私人暴力。私刑不只是一种报复,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恐吓,是阻止黑人行使法律已经赋予他们的权利的手段。比如,20世纪初,美国政治家西奥多尔·G.比尔波(Theodore G. Bilbo, 1877—1947,曾担任密西西比州州长和参议员)就曾公开说:“你我都知道阻止黑鬼投票的好办法是什么。你在选举日之前的夜里行动。”显然,私刑在密西西比这样的州成为家常便饭,在白人圈子里可以用“你懂的”来指称。
如今更为常见的是警察和社区保安针对黑人的暴力:2012年2月26日,手无寸铁的十七岁黑人少年特雷翁·马丁被佛罗里达州桑福德一个封闭社区的保安乔治·齐默曼枪杀,2013年7月 13日,齐默曼被法院宣判无罪;2014年7月17日,在纽约斯塔顿岛贩卖香烟的黑人埃里克·加纳被警察掐脖子致死,涉案警察未受检控;2014年8月9日,十八岁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在密苏里州弗格森镇被二十八岁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森开枪射杀,此后威尔森被法院宣判无罪(陪审团由九名白人和三名黑人组成);2015年7月10日,二十八岁的黑人女子桑德拉·布兰德因开车时涉嫌违规变道被交警拦下,后来与交警发生争执而被捕入狱,三日后在狱中用垃圾袋“自缢身亡”。这一类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施暴者往往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些毁灭者身上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恶,哪怕在这个时刻来说。这些毁灭者仅仅是在执行国家的奇思异想,正确地阐释它的传统和遗产。”
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问题意识下写作的,它采取的文体形式是致儿子的信。这种文体模仿了詹姆斯·鲍德温1963年出版的《下一次将是烈火》,但这两本书的内容和精神风貌却迥异其趣。《下一次将是烈火》写作于民权运动风卷云涌的时代,在书中,作者告诉自己的外甥要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意识到黑皮肤下的灵魂之尊严、人性和力量,要勇于对不公正说不,“把美国改变成它必须变成的那个样子”。但本书却是一部“毁梦”的作品:“美国梦是一切艺术、勇敢思考、诚实写作的敌人”;“我忽然之间觉醒,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发不适感,教育不是为我提供一个美国梦,而是打破所有梦,打破有关非洲、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所有安逸神话,将我丢进丑恶的人性中”;“美国的统一筑基于一个各方都感到舒适的叙事——奴役说成仁慈,偷盗身体者说成白衣骑士,大规模的战争杀戮说成一场竞技,似乎交战双方都是荣耀、勇敢、锐意进取的运动员。内战的谎言是诉说无辜的谎言,是美国梦。历史学家编织了美国梦,好莱坞加强了美国梦,小说和冒险故事为美国梦镶上金边。”
……
科茨对自己的黑人同胞也并不抱太大希望。他的成长经历使他知道,许多黑人青少年把恐惧转化为愤怒,他们没有归属感,从不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社区、某个城市、某个国家。这些在严酷环境中野蛮生长的孩子对自己的黑人同胞也是非常凶残的,一言不合就会毫无节制地使用暴力。他的本书《美丽的抗争》便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幸存下来的经历,当时他每天都要担心能否从家安全到达学校,放学后又能否活着从学校回到家里。在本书中,他也写道:“‘温良人必承受地土’于我毫无意义。在巴尔的摩西区,温良人被围殴;在沃尔布鲁克枢纽,温良人被践踏;在公园高地区,温良人被毒打;在巴尔的摩市看守所的淋浴室,温良人被强奸。我对宇宙的理解是实体上的,而它的道德轨道却向混乱的方向弯曲,然后结束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而,黑人的愤世嫉俗和暴力倾向是次生的现象,是被美国梦及其所代表的主流价值拒斥的结果:“‘黑人对黑人的犯罪’是个术语,是语言暴力,掩盖了那些设计契约的人,那些确定贷款的人,那些规划住房项目的人,那些建造街道和给一个个贫民区画上红线的人。”在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撰写的文章中,尤其是在《要求补偿的理由》(The Case for Reparations)中,科茨令人信服地申言了造成黑人处境恶性循环的制度性原因,包括住房政策、城市规划法和银行贷款政策等。但制度反思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毕竟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是一种私人叙事。
…………
科茨是美国*能打动人心、*有思想的发声者之一。关于种族问题和美国不光彩的不平等历史,他的及时、雄辩和基于扎实研究的作品早已成为***文献。
——布莱恩·史蒂文森,平等司法倡议组织创始人
谁能填补詹姆斯·鲍德温身后留下的思想空白?此人显然非科茨莫属。《在世界与我之间》的语言正如科茨的人生旅途,有说服力,直抵内心深处,优美而具有救赎意义。本书检视了黑人男性所面对的风险与希望,深刻且富于启示。
──托尼·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科茨是睿智的思想家,把四百年历史与个人痛苦、智慧提炼为献给爱子的祈祷文,并试图唤醒美国人的良知。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得主
科茨的语言兼具力量与激情,感人至深,他怀着强烈的情感去思考身为黑人在美国生活意味着什么。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
《在世界与我之间》是一本非同凡响的新书,塔那西斯•科茨在书中给年轻的儿子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信,饱含爱意,也充满了为人父者的恐惧。他讲述了加诸黑人身体的美国暴力的历史,也写出了年轻的非裔美国人在面对错误的拘捕、警察暴力和不成比例的监禁时何其脆弱。
——《纽约客》
才华横溢……一个成熟作家被重要的主题所驱动、用如椽巨笔写就。
——《华盛顿邮报》
非常有力量,非常感人。
——《华尔街日报》
历史、报道和个人回忆的完美融合。
——《波士顿环球报》
【译后记:致父之书】
《在世界与我之间》是一封来自父亲的信。我在三十五岁这一年,读到了它。
一个男孩被召唤到了这个世界,他父亲的名字是塔那西斯·科茨。也许,一个灵魂飘落凡间有很多选择,从非洲部落到北美都市郊区,从拥挤的日本东京到人迹罕至的戈壁,但他作为黑人出生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的一个普通的作家家庭。比较特别的是,他的父亲为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有人写自传,有人写家书,同为黑人作家的玛雅·安吉洛写了《致女儿书》,但父亲给儿子讲的故事,讲的是自己,还是有很大不同。
科茨写给儿子萨莫里的信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在控诉,本土的评论家如是说。作为奴隶的黑人,在美国的生活并不轻松。也许有废奴运动,并且取得了胜利,也许有马丁·路德·金,至今还为黑人和白人所尊敬,也许有平权运动的一代又一代,但千万不要忘记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和死在白人私刑下黑人冤屈的灵魂。2014年7月,黑人埃里克·加纳在纽约街头被一群白人警察按倒在地,锁住脖颈,窒息死亡,“我不能呼吸”似乎成了美国新一代黑人的诅咒,萦绕不去。
作为一名黑人父亲,背负着世代传承下来的苦难,他除了要告诉儿子,“我们是黑人,我们不一样”之外,还要帮助儿子理解“我族之所以是我族”的历史,要告诉他,就像无数出生在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犹太孩子、出生在运奴船上的非洲孩子一样,身上所铭刻的我族的印记并不意味着低劣,更不意味着愚钝,反而象征着坚强和拥有无尽可能的未来——他们所能失去的只有枷锁,不是吗?
然而,科茨想要向儿子解释的显然不仅仅是种族,种族反而也许是黑人男孩所要面对的各种枷锁中后需要探究的一个。对一个黑人男孩来说,成长中所要明白的对概念不是黑人与白人,而是“学校”与“街头”。“学校”显然是让一个人变得和别人一样,而不是不一样的地方。父亲讲自己的故事给儿子听,不是为了让儿子过与自己一样的生活,就像父亲不会走与祖父相同的路。而学校教授知识,其目的更不应是让所有学生遵行书本里的教条。自由探求真知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可总有教授告诉你,你讲给自己听的东西永远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于是,科茨离开了大学,却没有停止追求真知的脚步,也许那脚步还因为去除了羁绊而轻松愉快了许多。
“街头”在英文中是“street”,正如“社会”在中文中一样,“街头”也包含了一些特别的含义。“街头男孩”不仅仅指的是在街上行走的男孩,更多了一种离开学校、崇尚暴力的痞气。“社会青年”这个词已经很少被提及,但其中包含的难以言表的轻视与不认同,还不致为人遗忘。街头流淌的是丛林法则,以多欺少、恃强凌弱。这可能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但至少在街头一切利害得失都清楚明白。如果你在一个转角受到了一群孩子的围攻,你也可以跑回自己的院子,拿出自己藏着的砍刀,叫上自己的兄弟,回到街上做一次“公平”的较量。相对坐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听着老师讲授只有在“木星”上才能用到的法语课,街头上的快意恩仇也许更令人血脉偾张;比起继续忍受学业前路上已经挤满白人和外国人的无奈,早几年回归街头,像身边绝大多数人、像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样,是更让人心安的选择。
个人在社会中的弱小,一点也不比种族(民族)在历史中的脆弱让人感觉更好过。多数中国人也许并不能体会到英国绅士在问候一句“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时,所暗含的“You are not going to be my men”(你不会和我是一种人)意味。极致的恭敬与礼貌背后是冷漠与疏远。但我们却很容易地明白,时装店售货员在说出“不买就别碰”时的轻蔑。虽然,历史的屈辱已然通过无尽的岁月,注入我们的血液,显露在我们的眼中、皮肤和头发上,但我们还可以在回答一句“Nice to meet you, too”(也很高兴见到你)时,包含一些个体的自信:“I am here to make some difference.”(我会让你感到我有些不同;我会对这里的事情有所帮助)。然而,在面对“不买就别碰”的轻视时,我们多数也只能选择默默走开。
信中,科茨所要说的是,儿子,面对这些,你和我都无能为力。
三
父爱是一种天赋,从孩子神奇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让人宠辱不惊、坚韧不拔、一如既往地无忧无虑。记得在我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父亲曾无意间说:“我更喜欢你上学一直上下去。”这句话感人至深。
父爱强大,不管他是衣食无忧的畅销书作者,还是靠妻子家人接济的“a writer to be”(后备作家);不管他是生活在白围栏、绿草地别墅里的美国律师,还是生活在里约贫民区的毒贩;不管他是欺压人的,还是被欺压的。父爱强大,可能在儿子出生时,他在四处奔波;可能在儿子上小学时,他夜夜笙歌;可能在儿子大学入学时,他在照顾老母亲;可能在儿子结婚时,他早已心力交瘁。但总有些时刻,也许是时时刻刻,那想要保护,为其生死的欲望会占据他的心,而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那一刻,他就是天空,就是大地,就是儿子的整个世界,儿子不能没有他,所以,他无比强大。
可是作为父亲,强大是容易的,像是在永夜中无助地嘶吼,拼尽后力气留下的是一颗更加脆弱的灵魂。
所以,对儿子说,我无能为力,不容易。
而告诉儿子,我无能为力,你长大后也无能为力,我们身边的人无能为力,我们整个种族(民族)都无能为力,但还要努力,我们都要努力,更不容易。
每个男人也许都有机会成为父亲,但只有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直面自己所在人群的人、直面自己所在民族(种族)的人,才能做好他。勇敢从来不意味着无所不能和所向披靡,而更多地体现在弱小者的坚定选择中。
科茨是真的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儿子,在一个黑人身体被肆意践踏的国度,他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子不被警察随意盘问、被他们逮捕——有时会出现些“意外”——甚至关进监狱,他自己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像朋友普林斯·琼斯一样。可是,他用真诚的笔告诉了儿子一切,用愤怒、有些颤抖的喉咙和手臂反击着对儿子的可能侵害。
科茨生活在世界的另一端,他长我七岁。
父亲、儿子,儿子、父亲。有一天,儿子会成为父亲,父亲是另一个男人的儿子。让所有父亲,像祖父一样,将世界的真相、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与那份炙热的爱传承下去。不为别的,只为男孩们不再跌倒,即使是在祖父和父亲跌倒的同一地点,只为男孩们可以勇敢地站起来。
于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