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04124
1.窥探近代中国的国际往事以及近代人物的风流韵事是读者的一大喜好,满足大家对慈禧本人的好奇心,描写了慈禧的出身、上位、夺权、处理政事和日常生活等。
2.了解慈禧,解读晚清时代。中国彻底地变成一个弱国,自那时起。归咎于个人,有失公允:解密未冕女皇开启中国现代化序幕,推动晚清走向共和的尘封档案,近距离审看改变近代中国的关键五十年。
3.国人对慈禧一致恶评,外媒却称她为中国的伊丽莎白,值得反思。
4.档案资料完备,有宫廷谕旨、核心人物日记信件、外国档案、外交文件,不误读,不偏倚,去正视和证实。
慈禧与晚清,
一个女人与国家组成的命运共同体
权倾朝野,皇帝废立均操于一人之手
内忧外患,驾驭大清国走过近半个世纪!
提起这个时期的事,少不了慈禧;提起这个时期的人,还少不了慈禧。无论好坏,慈禧都与晚清的历史并存。一个人能与这么多大事、这么多有名的人纠缠在一起,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慈禧太后(1835-1908),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作为晚清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她双手沾满鲜血,也犯下许多大罪,她不是圣人,也不是十足的恶人,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革新派与守旧派争锋的晚清,慈禧以独特的政治手腕,制约两派,进行适当改革,她的某些决策对当时中国走向共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通过考据大量珍贵史料,包括宫廷谕旨、核心人物日记信件、外国皇室档案、外交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证言,重点描写慈禧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还原慈禧执政的真实面貌,比如她引进西方教育、建立外交官制度、发展国际贸易、实行新闻自由、推动君主立宪,揭开中国现代化序幕,重构风云变幻的晚清历史。
第一章 北京看升旗
一段春事易江山
君君臣臣不见了
帝王城上竖降旗
风花雪月一日凋
满怀愁绪错错错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多事之秋添惊雷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纵情无忌小安子
第二章 兵败如山倒
凤起荷塘情已了
冬去冬来江南岸
还尽秋色梧桐落
回肠荡气鸭绿江
紫禁城里喜洋洋
上野公园举国欢
第三章
迷途的羔羊
可怜一个傀儡帝
月转风回翠影翻
回眸一瞥论成败
第四章 把帝国击碎
举足轻重小李子
误入歧途梅花拳
京都落日西风吹
情何以堪义和团
最是仓皇辞庙日
一抹残阳下山岗
蝗虫集团在路上
第五章 落叶秋风扫
春暖花开心未开
海归宫女领风骚
颐和园内女主人
重返戊戌雁过也
几点黄花满地秋
惜春春去雨打花
他?f??????V。1861 年的宫廷政变,慈禧在处置肃顺等党羽的时候,把八个顾命大臣都算上,总共也才十九人。当时,司法部门就从肃顺等人来往的书信中,网罗了一大批肃顺的党羽。慈禧并未照单铲除,而是命令司法部门当众烧了那些书信。这样的政治举动,像不像曹操当年的某一个政治举动呢?这都是避免自我浪翻的政治技巧呀。
很多人看满清末代的历史,完全归罪于慈禧太后,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觉得并不恰当,我想应该归罪于这个制度。
——著名导演李翰祥
慈禧太后实在是中国传统孕育出来的一个执政者样板,她毒辣、她阴狠、她自私、她愚昧、她贪鄙、她“举天下以奉一人”,这些丑陋之外,外加她又是女人,一个红颜老去、经期难调的女人,于是一切都更杠上开花了。
——著名历史学家李敖
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美]亚瑟·H·史密斯
太后为人,深沉多智虑,且极机警,有应变之才。兴味盎然,能令人油然生其愉快之心。而其威严之容,又足使人震慑至不可方物。玩其品行,殆具一种不可思议之魔力者。故能使大小百官,咸俯伏于其宝座之下,罔敢有所违背,诚非常人矣。
——[美] 凯瑟琳·卡尔
叔嫂对决
奕的成就,使他在朝野稳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影响,超过了他的实际权力。这就有点向精神领袖靠的意思了,这要玩大了,深入人心了,奕就成了帝国事实上的领导人。这一点,帘子后面的慈禧,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并为奕所取得的成就而不快。虽然没有表现在脸上,但聪明的奕总能感觉得到。于是,小嫂子与小叔子之间,渐生罅隙。对慈禧来说,这罅隙本来就有,只是在她发动宫廷政变的时候,暂时弥合了这罅隙。他们共同的敌人被打倒了,现在他们的罅隙重新开裂,这也符合政治规律。奕年轻气盛,得势不饶人,看到慈禧脸色不对,就转而与大嫂即东太后近乎起来,凡事他们总能站在一起。这样一来,慈禧的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一切尚未浮出水面,大家都还过得去。至于暗中的算计,那一向是慈禧的长项,她是不会停止运作的。这方面的话题稍后再说,我们先来说说两宫太后是如何垂帘听政的。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小皇帝与两宫之间,悬垂着一道黄丝帘子,小皇帝在前,太后在后。说是听政、议政,但到会的大臣未经召见,不得擅自入内。程序是这样的,大臣到了大殿外面后,须在专门的屋子里等着传唤。轮到你了,或是集体议事,值班的太监就过来说,张三,你可以跟我进去了。或者说,你等可以跟着我走了。大臣进了大殿,在三步之处跪下,口呼:“奴才某某,恭请圣安。”然后脱帽、磕头。太后说:“起来吧。”跪着的大臣还得说一句“奴才叩谢天恩”之类的话。完了,站起来,再戴上帽子向前走,走到自己平时固定的位置上(中国人不仅有面子观,更有强烈的位置观。尤其在朝堂上,一点都马虎不得),那里有个垫子,大臣低头跪在上面,服服帖帖如龟孙子。这么说吧,自大臣进来,到他出去,他一直都是低着头的。
按照规定,当臣子的是不准与主子平视的,出去的时候,大臣的屁股更不能对着皇帝,他必须倒退着出去。这些程式化的东西,老臣们都门清。新提拔起来的大臣,觐见前还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至少要有老臣提醒,哪里跪,哪里起;怎么进,怎么退,甚为烦琐、复杂。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听政大殿虽然很大,光线却实在不敢让人恭维。里面只有蜡烛,而没有电灯。就是蜡烛也不多,稀稀疏疏几根,整个大殿被渲染得充满神秘感和阴森感,使人犹如置身冥界一般。大臣从明亮的外面刚一进去,仿佛掉进魔窟,什么也看不见。里面更是鸦雀无声,死气沉沉。过上一阵,大臣才稍微看得清一点自己的手。在这样的光线下,除非是很有偷看技巧的大臣,通常而言,他参与朝政、回答上峰的问题时,是连皇帝的下巴都看不到的。至于皇帝的模样,那就更看不清了。而帘子后的太后,那就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影了。
附带说一下,大臣进入听政大殿后,为什么必须跪着,到处又为什么黑黢黢的。这都是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的,大臣跪着,如有不轨,宝座一侧的太监就会立即发出警示,不等那位大臣站起,大殿深处就会涌出如狼似虎的禁卫军,霎时扑向目标。对于大臣来说,大殿是听政议政的地方,同时也是充满杀机的地方。宫殿乃帝国政治的心脏,无论什么地位的官员,倘非总管太监传旨,是一律不能直接进入的。这是政治重地,同时也是军事重地(皇帝是全军统帅)。
宫殿严密的规则似乎对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权倾朝野的恭亲王奕。这位年轻的议政大臣认为,进入宫殿的一切制度都不是为他设立的。因此,他常常不等太监传旨,就径直入内。慈禧认为,这是奕故意挑战他们孤儿寡母的权力。不仅如此,在议政的时候,慈禧每每发表政见,奕都以逆声语气来回答,那意思根本就不把帘子后面的老娘们放在眼里。奕骄横的态度,使慈禧不能容忍,但不到万不得已,叔嫂之间也不能在办公场所撕破脸皮。慈禧在内心深处对对手最爱释放的一种语言是:“咱们走着瞧。”当她的反击行动十拿九稳时,就会把憋在心里的这句话吐出来。那时,对手就只有乖乖就范了。在慈禧一生的权力场上,她屡屡使用这种政治手段,还从未失败过。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常胜将军,那么慈禧就算是常胜政客了。
奕只是年轻气盛,还有一股子工作热情、一股子工作干劲儿。智慧上比他哥哥奕强,但要说是什么栋梁之材,那倒不是。他之所以能干出一番事业,比如热火朝天的西化运动,那是因为他有统揽帝国大政的权力,他动动嘴,下面的人就把事办妥了。
奕因缘际会,二十九岁那年,便成为大清帝国的首席执政官,这也难怪他飘飘然。正因如此,他才在1865 年的某一天,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天,奕进入大殿议政时,突然从跪垫上站起来。我们在前面也说过,这样的举动是严重违反觐见制度的。清律规定大臣跪着接受皇帝的召见,就是避免大臣异常的举动危及皇帝。这项制度,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大臣预设为暴徒。恭亲王奕的行为,立即被御前太监禀告帘子后面的慈禧,慈禧随即就大叫起来,仿佛就要被荆轲刺杀一般。侍卫们闻声涌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慈禧说,恭亲王突然起立,图谋不轨,威胁到皇帝和两宫的安全。侍卫们这才蜂拥而上,跑到奕面前,把他层层包围起来,然后连推带搡,他就像个肉包子一样,被层层夹裹着带出了大殿。那叫一个尊严扫地!
我们说,这是典型的小题大做,但的确被正在寻找机会的慈禧抓了个正着。随后,慈禧就以皇帝的名义下谕,说恭亲王侵越朝廷大权,滥举妄动,罢去他的议政王之职,开去军机大臣及其他宫廷要职,同时撤去其总理衙门的职务。这等于说,把奕一撸到底了。奕去世之前,也给奕来过这么一招儿。五年后,慈禧又给他来了这么一招儿。五年之内,奕在政治上,两回被扒个精光。这已充分说明,他不具备政治智慧,他的平庸也不亚于其兄奕。真有政治智慧的人,会在权力之间寻找平衡,使自己尽量处于相对安全的境地。奕做不到这一点,被他蔑视的老娘们慈禧,却做到了,且无往而不胜。
慈禧免去奕所有职务的动作,激起朝臣和各省的一致批评。事后,奕跑到慈禧那里,伏地痛哭流涕,狠狠地做了一回自我批评。不久,慈禧在朝臣和各省的压力下,在奕哭哭啼啼的哀求下,恢复了奕总理衙门的职务。虽然说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职务,毕竟也是一种政治妥协。换了奕,他做不做得到呢?很难说。政治上的一进一退,进退有节,都是需要智慧的。你也许觉得那个政治动作不起眼,可是要叫缺乏智慧的人去做,他还真就做不了。1861 年的宫廷政变,慈禧在处置肃顺等党羽的时候,把八个顾命大臣都算上,总共也才十九人。当时,司法部门就从肃顺等人来往的书信中,网罗了一大批肃顺的党羽。慈禧并未照单铲除,而是命令司法部门当众烧了那些书信。这样的政治举动,像不像曹操当年的某一个政治举动呢?这都是避免自我浪翻的政治技巧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