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化文化评述世纪之风 ——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

世纪之风 ——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

《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 文学理论批评析书籍 邓晓芒著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ISBN编号:

作者:邓晓芒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ISBN: 978721608324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4.99

类别: 文化评述 SKU:5c23bced421aa985877af49b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6083249

编辑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启蒙思潮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失落,启蒙思想变成了旷野里的呼声;新世纪以来,启蒙在民间自由生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联。邓晓芒是一直活跃在国内哲学、文化、美学、思想界的知名学者,他一直没有放下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邓晓芒的社会身份,至少有三重:教师、战士和哲学家。无论你如何看待邓晓芒,你都无法绕过他评价中国近二十年的哲学成就,以及当代知识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这恐怕才是邓晓芒存在的真实意义。
  有感于这个时代的肤浅与喧哗,邓晓芒在十年前就举起了“新批判主义”的旗帜。他认为,鲁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批判*深刻*有力的人,但是鲁迅的批判还停留于“国民性”的层次,而他自己的批判则试图超越这个层次而抵达 “普遍人性”的层次。国民性批判不能只是为了临时性的“救亡”,而应当是为了在国民灵魂中植入普遍人性的价值基础,形成永久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作者力图以当代知识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时代,启迪国民,为我们的民族开拓出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本世纪邓晓芒老师所发表的有关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文章,分为六大板块。
  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展示了21世纪中国文化问题的全面格局以及后面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部分“新批判在行动”收入了七篇论战型的文章。中国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许多问题只有越辩才能越明,只有理论上辩明了才可能不迷失方向,至少,依据事实和逻辑所进行的辩论有助于破除迷信,不再被一些长期似是而非的命题所忽悠。这是邓老师所提出的“新批判主义”的基本工作,也是一个公民社会达成社会共识的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是“文学和美学的建构”,这一部分将作者的美学和文学观作了深层次的阐发。
  第四部分是“中西文化的反思”,着重于清理在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错位。
  第五部分“文学批评的深化”是对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评论。
  后第六部分“读书与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读书即生活”,或“生活即读书”。在生活中读社会这本“大书”,同时在读任何书时都把自己的生活摆进去,生活于其中。
  本书贯穿了邓老师的“新批判主义”的批判精神,既有他对当下文化、社会、学术等方面的思考,也有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思想深刻、观点锐利却又态度平易。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邓晓芒先生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直接从德文翻译、研究和解读康德哲学,使国内的康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于西方自古以来的“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使国内的黑格尔研究焕发了生机,并对整个西方哲学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代表性著作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黄与蓝的交响》(合著)、《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新批判主义》、《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主要译作有康德《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与张廷国合译)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  录

自序
[当代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
中国道德的底线
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分析
做哲学翻译的几点体会
[新批判在行动]
变味的批判――与郭齐勇兄商榷
大言炎炎却詹詹――答陈乔见博士
儒家的自欺和自娱――再答邱文元先生
形而上学的围城――答谢崛博士
伯林自由观批判
不成功的辩护――对周枫《为柏林自由观辩护》的回应
[文学与美学的建构]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审美活动
文学中的思想性
文学批评与思想性
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
关于新实践美学原理的再思考――再答章辉先生
[中西文化的反思]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的解释学意义
关于城市雕塑的文化反思
存在主义,还是庄禅境界?
写什么及如何写
邹元江《中西戏剧美学中的陌生化问题研究》序
思想传记:一种可贵的尝试――王攸欣《朱光潜传》读后
[文学批评的深化]
王朔与中国文化的底线
读《干干》
何立伟小说中的意境
心中的房客――评《801室房客》
莫言获诺奖有感
《旋转与升腾》跋
武侠小说与常识
[读书与生活]
我的旅游生涯
在大学中成长
《人生的意义》序
人的坚强与软弱
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
叔本华的人格
在话语的背后
站在两个时代的交接处――读王炯华著《朱九思评传》有感

 

 

 

在线试读

  自 序
  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中国人的世纪,或中国文化的世纪)。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他说的没错。但“没错”的理由,并不是他也许会认为的,这个世纪是中国人可以凭借自己五千年文明而傲视全球、扬眉吐气,重振“天朝大国”或世界中心的国际地位的世纪,而是说,这是一个人类和人性的全部矛盾集中、全面、精彩、突出地由14亿中国人展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世纪。我们会感到,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唯有中国是一个不确定、有大戏和好戏看的国家。其他那些国家,要么基本的国家政治体制早已定型,纵然有些小打小闹的改变,也就是这样了;要么还处于各种动荡和重组中,没有人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要么经过大的变革已经改换了门庭,但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要么从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一切变化都只是名称和招牌的改换,多少个世纪以来的习惯势力还在支配着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比之下,中国当前社会则处于一个为“奇葩”的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无数事情,是在任何其他地方所不可能见到的。这种情况的产生,如果要从宏观上来概括的话,可以视为自从人类轴心时代以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为剧烈的“化合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是双方对等的,一方的文化元素相对而言是比较“惰性”的,而另一方则是比较“活性”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剧烈反应只在神州大地上发生,而在那些本身早已变得活性十足的地方则看不到相互对等的激变,因为惰性元素在那些地方本身只是许多活性元素之一,它的惰性不须任何改变本身也成了活性的。而在中国,外来的活性元素遇到本土的惰性土壤,便只能苦苦挣扎和奋力突围,否则就会被惰性土壤所封杀,或者本身变质为惰性而失去活性。如此诡异的全球文化态势,给当代中国学人提供了极好的人文学术资源。
  然而,近一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越来越不对现实生活按照人们的预想短期内朝某个理想的方向改变抱天真的期望了。倒并非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了信心,而是逐渐看出,中国的事情主要靠时间来慢慢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注定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有待于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中国人有的是时间,对于这样一个按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国度,既然我们已经停滞了数千年,那么现在多拖个一两百年根本不算一回事,甚至是符合常规的。不容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国情,这就是从上到下,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仍然是几千年一贯下来的传统定式。这种传统定式不改观,我以为中国的事情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哪怕在表面上,甚至在外部的制度设置上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变革,中国人总有办法将它以看不出来的方式偷偷地又充实进旧的内容,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潜规则”使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失效。四年前在厦门和资中筠先生对谈,她主张中国目前关紧要的是制度改革,而我认为思想启蒙仍然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当然这种争论一般来说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制度改革和思想启蒙是互相依赖、互为因果的,我之所以认为思想启蒙更为重要,是从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来下判断的。自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20世纪90年代从中国政治操作中出局以来,我认真思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使命的问题,提出要坚守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即保持学术立场并依托学术研究对社会问题采取批判态度。当中国的政治现实在表层上的变革越来越显露出其长期性、反复性和复杂性时,知识界也就越来越看到,我们除了随时对社会发出批判的声音外,能够做的其实很少。必须以更为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代政治转型的步伐,而唯有思想文化的启蒙工作是须臾也不能停步的,也是知识分子有能力发挥其作用的领域。对社会政治事件的直接介入(如“公共知识分子”所做的)虽然也有必要,但终只能视为启蒙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倒逼”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反之,如果启蒙没有到位,即使政治体制上建立了民主政体的框架,民众抱着陈旧的观念来利用民主的形式开民主的倒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正如近泰国发生的反政府事件所表明的那样。①
  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呼吁并将自己的全部学术研究都集中于对启蒙思想的梳理和深化的原因。我认为,影响和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才是对中国根本的改变,当然这一工作远不是说起来那么轻松,传统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努力被一步步重又引回到了国民劣根性的老路,在“文革”的造神运动中达到登峰造极。然而,进入21世纪,现在到了两种思想决战的好时机。因为,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已经不可动摇,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已经不可能恢复原样,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已经使传统社会的封闭性面临灭顶之灾,国际通行的各种价值已如世纪之风无孔不入,使底层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变用孔子的一句话,这叫做“普世之德风,末世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我多年来鼓动再一轮“新启蒙”的信心之所在。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本世纪我所发表的有关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文章,分为六大板块。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其中的重头戏是篇《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展示了21世纪中国文化问题的全面格局以及后面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二部分“新批判在行动”收入了七篇论战型的文章。中国人历来不习惯也不善于论战,认为卷入论战的人不“厚道”,其实这是一种乡愿陋习。中国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许多问题只有越辩才能越明,只有理论上辩明了才可能不迷失方向,至少,依据事实和逻辑所进行的辩论有助于破除迷信,不再被一些长期似是而非的命题所忽悠。这是我所提出的“新批判主义”的基本工作,也是一个公民社会达成社会共识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是“文学和美学的建构”,这是比较有建设性的部分,尤其是篇《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是我从现象学的角度正面阐述我的文学理论的原理。第二篇是残雪在读了我的这篇文章后与我的一场对话,从一位作家的角度进一步与我探讨了我的文学原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后面的几篇回应文章则仍然是通过论战将我的美学和文学观作了深层次的阐发。第四部分是“中西文化的反思”,着重于清理在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错位,对邹元江和王攸欣的两篇书评则高度评价了他们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通中所做出的成就。第五部分“文学批评的深化”是对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小说)的评论,这些评论经常被一些正统的文学评论家视为不是纯粹的文学评论,而只是对文学的“哲学评论”。这说明他们的文学评论的水平亟待提高。后第六部分“读书与生活”,实际上应该理解为“读书即生活”,或“生活即读书”。我在生活中读社会这本“大书”,同时在读任何书时都把自己的生活摆进去,生活于其中。可以看出,在所有这六个部分中,我都贯穿了我的“新批判主义”的批判精神,我认为,新批判是我们在今天看待一切事物的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文章中有七篇(即《王朔与中国文化的底线》、《读干干》、《何立伟小说中的意境》、《人的坚强与软弱》、《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叔本华的人格》、《在话语的背后》)共三万多字,原收录于2003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我主编的文集《从寻根到漂泊》中,但由于该书不是我的个人文集,而是一本有多人参与的文章汇编,因此这次将它们从中抽出来,加进我的这本个人文集中,以免流失。
  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刘冠军先生给予我这个机会,将多年来散落于各种刊物上的文章集结起来,凝聚成一种具有更大、更长久的冲击力的文本。回想十多年前他首次编发我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后来又拍板推出我的《文学与文化三论》,在青年学生中和读书界造成了相当不错的影响,也显示出他的独到的眼力,在此特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邓晓芒
  2014年3月12日


 

抢先评论了 “世纪之风 ——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全八册)

EUR €170.92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爱的艺术

EUR €23.99
加入购物车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韩寒、崔卫平、梁文道、刘苏里鼎力推荐)

EUR €22.99
加入购物车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梁文道主讲,与莫言、史铁生、帕慕克、马尔克斯……邂逅的旅程)

EUR €22.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