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437572
◎聚焦脑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汇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以脑科学引领亲子教育实践
◎帮助孩子提升自身潜能上限
联动记忆◆整体理解◆群体思考◆先验感知◆超距感应◆认知建模◆旁观同感◆自我觉察
作者全面学习和研究国际脑科学*研究成果,融合心理学、教育学、亲子关系*理论,结合自身培育自家儿女取得学业持续成功的实战智慧,同时,辅导不同家庭的孩子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和家长养成正确亲子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和验证了本书所总结的规律。
本书适合每位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本书写作宗旨是帮助父母成为亲子教育的卓越实践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实现考试高分和能力超常。
1.大脑的基本构成和机制05
2.大脑持续发育的事实07
3.环境因素与先天遗传共同作用11
4.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联动记忆17
5.记忆的整体录入与真实体验唤醒机制22
6.整体理解法29
7.周而复始的振动33
8.群体思考法37
9.大脑先验感知模式41
10.大脑光感效应 47
11.大脑超距感应 51
12.外部世界为大脑感知设定“画框” 56
13.自由意志与自然之道共存 60
14.大脑认知的多层次与精细化 64
15.大脑认知建模的恒常性 68
16.大脑与感官和身体的合作 73
17.大脑的旁观同感效应 76
18.大脑冥想的自我觉察作用 79
19.大脑构思未来的作用 84
20.亲子教育注意事项 91
21.后记:学习的哲学 99
一、大脑的基本构成和机制
说明
大脑是人类重要的具有认识和思维功能的器官。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记忆、理解、感知、判断、自由意志、乃至幸福的感受,都与大脑的健康运行密不可分。认识大脑的机制和运行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每个人更好地运用大脑,高效而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了持久的健康、成功和幸福,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大脑。下面是大脑的基本构成情况:
1.人类大脑有 900 ~ 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
2.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
3.每个神经元与约1000个其他神经元相互传递信号(电子信号和化学信号)和相互影响作用。
4.神经元周围是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数量约是神经元的 50倍。胶质细胞帮助神经元连接成网络,给神经元提供养分,清除死细胞,保护大脑不受污染。
应用
从上述大脑的基本构成和机制来看,大脑本身是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转效率和运转结果(成果),取决于大脑本身和外部环境的互动:
(1)来自大脑外部的信息输入大脑。这个外部信息,既包括来自人体之外的环境信息和刺激,例如,房间里的气味、触到脸上的暖风、别人说的话语;也包括来自人体本身
(大脑之外)的信息和刺激,例如,肠道的蠕动和刺激、眼皮的干涩、关节的骨质增生、扭伤的肌肉。
(2)大脑对这些输入信息的运算和处理。这包括(但不限于):感知、记忆、理解、思考、运筹,等等。
(3)大脑指挥人体(四肢、感官、器官等),做出反应或行动,例如,说话、写作、制造、行动,等等。
这个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反应与行动的过程,也印证
了圣人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中的“学”,就是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而“思”,就是大脑对信息的运算和处理。简而言之,学习和思考,就是大脑的基本功能。
二、大脑持续发育的事实
一个人在妈妈的子宫里,处于胚胎发育阶段,大脑会生成超过实际需求数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在之后的从胚胎到成人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约有 50%的胚胎神经元,由于没能建立起有效链接而死亡。这也是为什么“在胚胎阶段,大脑产生超过实际需求数量的神经元”的原因,就是为了防备之后的不断损耗。存活下来的神经元,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从胚胎,到幼年,到青年,大脑体积一直在增加,20岁左右时达到脑容量。之后的成年阶段,人的大脑容量会略有缩小,到老年时大脑体积会更小一些。
成年之后的大脑略有缩小,这并不是大脑退化或是因病萎缩,而是大脑为了有效运行而自动剔除无用的、偷懒的脑细胞和神经突触。这是为了适应环境,适应身体变化和环境
变化,适应大脑的拥有者自身某个方面的特长发展需要。
大脑有效发育的过程,持续人的一生。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在经历改变,或者是顺应外部世界而改变大脑,或是人为了追求“富有和成功”而自我改变大脑的某些功能。
环境中有各种刺激,大脑神经网络不断被新的刺激“激活”而改变,于是大脑不断生成新的脑神经元和突触,并且要整合进已有的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的脑功能。
在老年阶段,大脑容量确实有显著的缩小,但是,大脑仍然持续进行有效的运行,大脑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微调。当老年人积极参与现实社会,包括积极与环境互动、与亲人互动、与身边人互动,那么,老年人的大脑仍然会对神经元和神经网络不断进行优化,以更加适应老年阶段的生存和成功。这个过程中,不断设立“目标”能够起到激发老年人活力的作用。对老年人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可以实现的“目标”,例如,做一套简单的自我按摩操,写一幅字或画一幅画。这些小成功都会一次次“激活”大脑神经网络,而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益智明目、延年益寿”的效果。
应用
大脑的持续发育的这个事实,对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重要的是保证大脑的充分发育,提供大脑健康发育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实现大脑的充分发育,以便应对学生阶段的日益高难度的学习和未来事业的挑战。
这就意味着要保证孩子餐饮的营养均衡、全面、健康。这需要父母重视孩子的餐饮,确保其质量。父母应当亲自给孩子制作营养丰富而均衡的早餐(鸡蛋、米饭、蔬菜、肉类等),而不是长年累月地让孩子到街上购买早点和饮料。
同时,要让大脑的发育,适应学业难度的不断增加,就需要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促进大脑全面发育。这包括:
(1)父母应当关注和提醒孩子尽可能大量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扩展材料,例如,学校规定的报刊和辅导书籍。
(2)随着孩子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父母要帮助孩子购买和借阅更经典的读物,不断提高读物的复杂程度,包括:大部头的传世文学作品、哲学、科技知识、工商知识等。
(3)在孩子尽可能大量阅读的同时,父母要做孩子的陪练,与孩子一道或是指导孩子,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实习,例如,让孩子进行即兴演讲、写作、动手制作、实验、实践。
上述这些不断递进的“深度学习”行为,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足够多的、充分连接的、有效的神经网络,能够全面开发天赋的大脑潜能。这样就能够保证大脑形成由神经元构成的发达的记忆功能,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作为家长的父母们,应当与学校密切合作,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中所规定孩子必须完成的“应用题、难题练习、作文、听力训练、阅读和分析”,这些都是必要的深度阅读。
父母要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游戏的危害,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滞留在固定的游戏里(如,电子游戏),这会导致大脑延迟发育,甚至是停滞发育。放纵游戏,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能形成足够多的“基因开启”,不能产生足够有效的神经网络链接,因此,会导致记忆功能不足和思考功能不足。
孩子大量阅读简单的读物,也会妨碍大脑的发育。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专注力,这非常重要。专注力,就是在学*个内容时,不受其他不相关内容的干扰;所专注的学习内容,会在大脑中形成强化的“专项神经网络”。因此,父母要关注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在此也要特别提醒老年人: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大脑的机能是随时随地可以改变的,因此,老年人应当选择对环境做出积极反应,选择积极地锻炼大脑,例如,骑自行车,写书法,读书,交际,欣赏和赞美他人。
老年人通过阅读、学习和创作,保持大脑神经网络的有效运转,积极促使大脑的记忆功能和思考功能有效运行,从而在身体的衰老过程中,让大脑更明智和富有智慧。
三、环境因素与先天遗传共同作用
说明
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意识、个人性格和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我”。这已经在常识上、哲学上和心理学上得到广泛认可。从先天遗传角度来看,个人意识、个人性格和个人意志,反映在人体的微观构造上,是脑细胞核心构成分子 DNA。
DNA分子是一个长长的链条,链条的每个片段都携带着特定遗传信息和特定功能,这些 DNA的片段就称为基因。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决定了特定细胞。这些特定的细胞发育的结果,决定了大脑的构成、四肢的形状、皮肤的颜色等。
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生下来时大脑是什么样子。从天生和天赋的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个人意识、性格、意志,人的大脑的神经网络构成,具有先天的遗传性。因此,男女双方注意受孕期间的良好生活习惯,孕妇注意怀孕期间的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就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但是,人的基因在遗传到下一代时,一方面会做到严格复制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基因本身也可能发生基因变异。
同时,基因发挥的作用也有可变性。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 22000个基因,但是,每个脑细胞并不需要所有这些基因,只是开启和构建它们所需要的一部分基因。
这种不同的基因的开启、组合和构建,就导致了人与人、大脑与大脑之间的各种差异。这就涉及到环境的影响。
来自人体之外的环境因素、环境的各种变化,会影响到基因的突变,也会影响到基因如何发挥作用。
当大脑应对外部世界的需求,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时,大脑神经细胞的不同的基因就会开开合合,神经元、神经网络就会做出相应改变。于是,不同的大脑诞生了。
例如,如果大脑感觉到某人或某个环境对自己是一个威胁,那么,相应的感觉神经回路的连接强度就需要加强,相关的 DNA被指示开启和构建所需要的基因,从而维持大脑对威胁源的警觉。这就是对不同大脑机能的塑造。
总之,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毫无疑问地影响大脑的神经网络的构建和功能;同时,基因和神经元的组合也被大脑之外的环境所影响着,或渐变,或突变,以适应人与环境互动共存的需要,以及适应不断改变的人体外部环境。
应用
对于一个已经出生的人来说,先天的因素已经基本定型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环境的因素。这一点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能够改变环境,因此,我们也能改变人的大脑。
对于青少年来说,从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这正是每个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的、快速成长的、可塑性极强的阶段。
在这个学习阶段,每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会对这个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和大脑网络的充分发育,起到生成和促进的作用,或是起到阻碍和扭曲的反作用。
生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家里的室内环境卫生是否清洁整齐;
日常饮食是否用心烹饪做到色香味俱全;
当着孩子的面,父母是否和睦相处;
父母对待孩子是否温和、平等、耐心、信任;
一家人的服饰不论新旧是否保持整洁;
吃饭时是否不浪费饭菜而且始终和气吃饭;
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始终孝敬;家里是否有笑声和喜悦的歌声;一家人交谈时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学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父母自身从小养成的好家教和素养;父母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总是积极、乐观、面向未来;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永远是尊重、爱护、严格要求;父母为孩子营造舒心、专心、安心的家庭学习环境;父母支持孩子购买好书、经典书、专业书、工具书;父母挤出时间专心陪孩子,倾听孩子讲话。上述所提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只是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素的很小一部分,还有其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都直接决定了孩子大脑能否健康而充分地发育,决定了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充分生成。这意味着,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环境因素的重要内容。如果父母想要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就要培养孩子从小树立正确信念,养成好习惯;要辅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富有和成功而养成良好的自律素质。
总之,父母要尽职尽责帮孩子充分而健康地发育大脑。
要打破一种误解:父母似乎是孩子的“监工”。
孩子不是奴隶,不是机器,父母也不是监工。父母主要的职责,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方方面面都能让孩子安心、静心、舒心、专心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标准,是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利于孩子的大脑神经网络正常而高效运转。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平等、平和、平静的沟通,每个父母都能成为让孩子提高成绩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除了辅导孩子学习,父母也应当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例如,父母主动询问孩子想要吃什么,然后,必须为孩子提供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所需的色香味俱全的餐饮。
父母当然应当亲自动手为孩子准备餐饮,而且用心提升相关技能,做出来的饭菜能够让孩子喜欢吃。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以拿“我不会做饭”为借口,而推卸为孩子提供餐饮的责任。这也是为人父母所应尽的本分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学习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积极,或是消极。
当父母对孩子采取“信任的、鼓励的、肯定的、欣赏的、温和的、耐心的、平等的、倾听的、用心理解的、支持的、说到做到的”积极态度时,孩子的大脑自然会获得安稳、自在、健康地发育,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一路向上。反之,当父母对孩子采取“冷漠的、歧视的、拖延的、怀疑的、蛮横的、不断责备的、充耳不闻的、否定的、冷酷的、打骂的、居高临下的、急躁的、惶惶不安的、说过算过(没有做到自己答应孩子的话)的”消极态度时,作为父母要想一想,这种消极态度,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造成怎样的损伤?孩子会受到怎样的误导?心理是否会延迟发育?
当然,我们人人都难免因无知而犯错。好在人的大脑的发育是持续终生的。因此,即使我们身为父母过去做错了很多事,而现在开始“去用正确的态度做对的事”就好。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改过自新。作为父母的我们,过去没有把该做的事做到位,现在知过能改就好。把过去一页页翻篇,而今开始,说对的话,做对的事。不论自家的孩子现在已经多大了、几年级了,重要的是,从现在做起,父母以正确的态度和言行对待孩子。当父母开始以正确的态度和言行善待孩子,那么,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从现在开始得到健康发育和有效运用。有了父母的爱和耐心的温暖陪伴,孩子会一天天成长而逐渐拥有一个健康发育的大脑,一个充分发育的大脑。优秀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发育的大脑。而这是孩子取得学业和事业成功、拥有未来富有幸福的重要基础。
四、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联动记忆
说明
随着人的成长和人生的经历,大脑的记忆库里会积累起大量的固定反应机制,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性自动反应。一个因素会激发另一个因素,这称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多次重复刺激”才能形成。条件反射的机制,可以分为 2种情况:
(1)大脑的一个思维的结果,与大脑外部的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一个大脑认知模式的形成。这个连接不需要解释和理由,进而会导致人的行为的改变。
例如,每次开饭前,都会响起铃声(外部事件),于是,当同样的铃声响起时,大脑就会想到吃饭(结果)。不仅如此,当铃声响起时,大脑会发信号给感官(口腔)做出与吃饭相关的反应(分泌唾液,或,与人谈论吃饭的话题)。
(2)大脑把人自身的某个行为,与一个外部环境的行为结果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一个大脑认知模式的形成。
例如,在智能手机时代,一个人只要打开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微信”(行为),就会看到自己想看的更新的内容(结果),于是,大脑就会形成“要看新的东西,就看微信”的思维模式(不但有新的信息,还可能有新的点赞,新的对话,等等),进而形成了频繁看“微信”的行为。
上述的这个连接模式,也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理由,只是“每次的连接”都是一样的连接模式“重复呈现”,进而在大脑中建模,于是,导致人的长期行为的改变。
这个条件反射的大脑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在于:
人类用大脑进行记忆、反应和判断时,并不是依赖单一信息元素,而是“整个情境”(事件、结果、行为,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各种情感),是一个个的“生动的记忆”。这相当于下棋时所说的“定式”。这样的记忆机制,有利于大脑在类似情况出现时快速作出判断、反应或行动,以保证能够认识和避免危险,或是抓住机会采取有利行动。
当然,这个条件反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建立在类似事件不断重复发生的基础上;如果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处在剧烈变化中,那么,这些固定的条件反
射“定式”就成为昨日黄花,而无益于今天的现实了。
应用
这个条件反射定律,如果应用在青少年学业事业取得成功方面,父母和孩子应当重视以下内容:
(1)重视平时整体学习环境与考试场景的模拟营造。
例如,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方面,孩子在家学习期间,也应当穿着上课时穿着的“正式的”服装,“正式的”读书方式,遵守“正式的”时间,以及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题目,而不能预先知道答案。这样的话,就能够把在周末和假期学习的内容,连同整体场景记忆,有效迁移到正式考场上。
又如,在家里进行“模拟考试”时,桌面布置和模拟考前的准备,都应当严格按照正式考试的场景要求进行。
(2)在外出旅游时,在动手做实验时,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时,要养成随时翻阅书面资料、做书面计划、做书面记录、做书面总结的习惯,也包括“记日记”的习惯。
这种将“实际行为”和“书本知识”现结合的习惯,会促进大脑的认知活动,促进大脑的全面发育;同时,也会得到二方面的实际好处:一方面,采取行动时会“记起”书面知识,另一方面,当面对书本知识时会“记起”实际行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联动记忆,大大调动大脑记忆功能,大大有利于应对考试,有利于解答难题和临场发挥。
(3)营造愉悦的、投入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或是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有效的也是快捷办法就是,在“愉快的感觉”中学习。愉快的感觉,可能是来自环境中的某个因素,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因素。
民间也有这样的谚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和谐的关系有益于学习。例如,一群学生跟一个大家喜欢的英语老师学习英语,大家的英语成绩很快就提上去了。
亲子教育中,对于父母来说,要帮到孩子,首先要赢得孩子的心,要让孩子乐于听取父母的建议,然后去做到。这就需要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言行,能够让孩子感到愉快。例如,父母为孩子做一些让孩子高兴的事(非常棒的餐饮,或是陪孩子一起玩),那么,当你告诫孩子时,惩罚或奖励孩子时,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这样的话,孩子回忆到父母时,都是满满的愉快心情。不过,这个“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联动记忆”定律,也存在认识不全面的或然性,大脑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情况:
1.诈骗者会利用条件反射制造骗局。实施欺骗的人总是使用一个老套路,那就是先做一些事让被骗的人高兴(例如,让被骗者捡个便宜),然后,承诺给予被骗者夸大的、
“白白得到的”好处。之后,在被骗者“被高兴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再做出“损害被骗者”的行为和结果。
2.上当受骗的人会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被别人欺骗过的人,甚至是被欺骗过多次的人,很可能不再相信真诚的善意的举动,反而会认为“这表面是对我好,接下来就要骗我了”。这种消极联想的结果,就是很难与他人建立真诚的亲密的关系,甚至是“逼着”别人骗自己。
3.相信错误的、虚幻的、不符合事实的因果关系。我们都知道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当一个人长期经历不真实的因果关系,那么就会相信这种不真实的(错误的)因果关系。例如,一个孩子不论向父母要什么,父母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满足,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不需要去为别人服务来换取,而只需蛮横地索要就可以了”。这是认识的扭曲。
总之,这个“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联动记忆”定律,是记忆机制的基本模式之一。这个记忆机制的核心模式是重复学习对大脑的刺激,导致牢固的记忆。对父母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既要善加利用这个定律帮助孩子爱上学习、高效率学习,也要避免陷入自欺欺人的虚幻的因果关系。
五、记忆的整体录入与真实体验唤醒(忆起)机制
说明
脑科学已经在临床实验上证实:大脑的记忆内容,并不是只存在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而是与大脑的整体神经元网络相关。一言以蔽之,记忆是大脑的整体行为。
这实际上是大脑记忆的“全息现象”,也就是说,大脑的每个部分神经元的记忆内容,都包含着整体记忆信息。
大脑记住了什么内容,而这个被记忆的信息(内容,对象)是以整体的分布性记忆而录入大脑之中。就是说,记忆既发生在神经元中,也发生在大脑的整体神经网络中。
当大脑的某个区域受到刺激,或是大脑的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于是,被记忆内容的某个单一元素所激活,而结果是大脑会回忆出(忆起)整个被记忆的信息。
例如,当我们走路时,随着夏日的微风忽然飘过来某个香味,这个香味进入我们的鼻孔,这个似曾相识的香味会“一下子”唤醒我们关于过去的岁月中某个整体感觉、某个完整而生动的生活瞬间的回忆,我们会沉浸在回忆里。
当我们想要回忆过去的某个信息时,不可能只选取记忆中的一部分而不要另一部分,我们忆起的是一个整体。我们回忆的一点信息,会带出一串的相关联的信息。
这就是大脑对于所记忆的内容的整体录入法则。大脑记忆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我们事后回忆起来的内容——被唤醒的记忆,是大脑真实体验过的记忆。
没有人能够欺骗自己的大脑,我们不可能回忆起当初没有记住的内容。我们不可能从“记忆库”提取出(忆起)我们当初没有真实体验过的记忆内容。这就是记忆的真相。
如果一个人假装着在学习,假装在听别人讲话,假装喜欢什么,“假装”自己记住了什么,这是没有意义的。所有“蒙混过关”的记忆,其实是一片空白。大脑要记住某项内容,好的做法就是有意去记忆。大脑的背后是心灵在起作用,心灵驱动大脑去透过感官去认识和记忆某些内容——记住我们“有意要记住”的内容。当我们有意地用眼去看,有意地用耳去听,有意地用脑去反复思考,有意地用舌头去品尝,有意用手去触摸,有意地用皮肤去贴近,我们就会牢记有意注意到的内容。
应用
记忆的整体录入与真实体验唤醒(忆起)定律,应用在青少年的学习和考试上,首要的是必须牢固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必须始终做到刨根究底、真才实学。
作为学生,你要问自己:我真的在学习吗?
例如,一个学生在做作业,二个耳朵却在听流行歌曲,思绪被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情绪带跑了。尽管这个学生的手还在写作业,但这是“假装”在学习。
父母要帮助孩子把“认真学习的态度”变成一种习惯,要真的学、真的记,而不是“假装”学习。不论是做作业、预习课本、做寒暑假作业、背诵课文、做课堂习题、听老师讲课,都要认真对待。只有全神贯注,认真体验,才是记忆的秘诀。作为学生,对待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道题、一篇文章,都要弄个明白。如果有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必须弄明白。为了清楚理解所学的内容,除了认真逐字逐句阅读,还要借助查工具书(手边必须常备工具书,例如,字典),要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与人发起讨论,主动进行反复练习等等,目的是彻底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坚持独立完成课本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家庭作业,坚持这样做的话,就会打破“平时学习”和“考试答卷”之间的差别,把平时的学习变成考试,把考试变成平时的学习。
作业就是小考试,考试就是大作业。
坚持这样认真学、认真记,学习过程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会不断积累到大脑的神经网络中。在需要的时候——例如作业的时候、课堂练习的时候、测验的时候、正式考试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提取这些记忆,用于答题。
这种坚持认真学习、真实体验所形成的记忆,既是非常完整的记忆,也是深刻的记忆。每次回忆(忆起)时,都会激活一大片记忆——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被整体激活了。
这会让考试中的审题、解题变得比较容易,甚至似乎学生是在依靠直觉在完成解题任务。这是因为“忆起”的不只是一个关于题目或单词的记忆,而是牵连不断地回忆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互相关联的“题库”和“数据库”。
实际上,任何考试时候所发生的“马虎”、“遗忘”、“发挥不好”,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考试时人的状态不好,而是在当初课堂学习和做作业时,就没有认真彻底弄懂。
学生在当初听课时就没有弄懂,而导致考试时大脑空白。这就是“假装”学习的结果,就是“无法”可想。这个“记忆的整体录入与整体唤醒(忆起)机制”定律,是学习、记忆、提取记忆的基本机制。这个机制也是做学问、做事情的基础性法则。这个定律要紧而根本的要求,是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你自己要“亲自完成”你必须要学习和要做的一切;而且是全面理解、全面掌握。关于全面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在开学之前对整本教材进行预习,而不是只预习一部分(一本教材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
一个学生,不管你的老师怎样,你的父母怎样,你的同学或是伙伴怎样,你必须正视你的课本、你的作业,你必须亲自搞定要学习的内容,该学该做的你必须亲自完成它。
任何依靠别人提供答案(或是抄袭别人答案)的学习,都是“空洞”的,是自欺欺人的;你的大脑里对此也不会有任何记忆。你的学习,别的人不能代劳。
任何不是你自己亲自解出的难题,当考试的时候,你的大脑里关于这个难题的解法就是一片空白。考试考砸了,常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学到位。一个志在名校的学生,必须学会平静地接受解题过程中遭遇的失败和挫折,然后,从头来过,认清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瞄准满分的目标,大量行动,不达目标不罢休。
永远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要知难而上。实际上,遭遇失败和挫折,这是终解决问题、达成佳绩的必经之路。瞄准目标,勤奋学习,这就是取得考试高分的真相。我们中国人有五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其中沉淀了丰富的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规律,而且保留在《尚书》《诗经》《周易》《论语》《大学》《中庸》等根本典籍中。天道酬勤,中国人的先圣先贤,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阐明了认真学习、反复学习、全面学习的认知定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这段话译为今天的现代文,就是:“学习一个知识点不只是满足知道一点,而是同时掌握相关不同内容(例如,不只是知道一个字的意思,还要知道这个字代表的多个意思,以及造句)。”
“要弄清楚一个不懂的问题,就要联系上下相关的内容,要联系字面的意思和字面背后的实情。 ”“思考时,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思考,用心感受和体会,在自己的心里掂量何为真、何为假。 ”
“对于不同的各种情况,要全面看待,运用语言表达观点要兼顾全面性和整体性。 ”
“自己认识到正确的道理、正确的做法,就必须要一心一意地实行,真正地去做到。 ”
“自己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不但要认真学习,还要做到彻底理解所学内容,如果学过了、想过了,但是还没有彻底理解,就不能丢下不管。”
“必须要分辨不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做到分辨清楚,没有整体地把握,就不能丢下不管。”
“认识到正确的做法和道理,必须要这样去做,如果没有做到正确的方法和结果,就不能丢下不管。 ”
“一件事或是一个学问,别人学一遍就会了,我要学一百遍;别人学十遍就会了,我要学一千遍。”
“一个人真是实实在在做到上面所说的这样,虽然过去是愚笨的,也一定可以变得真实明白所学的一切;虽然过去是柔弱的,也一定可以变得强大。”
上述这段话的原文出自中国文化根本经典之一的《中庸》,揭示和验证了现代脑科学所发现的学习规律。
六、整体理解法
说明
关于整体理解,要单独加以强调。科学家对大脑神经元、神经元集合(一组神经元)、大脑整体的研究表明:
大脑在感知外部信息时,即使是感知和理解一个简单的信息(动作、阅读文章、实验),也需要大脑数以万计的神经元共同参与,整体协调,才能准确感知和理解外部的信息。
也就是说,大脑所做出的任何感知、记忆和理解,都不可能只是发生在单个神经元,而是大脑的整体行为。
大脑的整体行为,从微观上看,是由各个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分别处理,再加以整体协调的。这个感知、记忆、理解的过程,有同步性,有先后性,也有反复性。
这也意味着,对于大脑的整体而言,每个参与感知、记忆、理解的单个的神经元,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整体是众多个体构成的,所以,每个神经元都作用到整体。
大脑的众多神经元,即有分工,又有紧密的协作。
这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如果我们贴近大楼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大楼是由数以万计的独立的砖头瓦块构成的,而从远处看,这些砖头瓦块又都是按照整体的规划来安放的。
神经元分工负责,神经网络整体协调,这就是人类大脑的物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层面的运行机制。
我们也可以从自身所经历的常见的阅读经验,来“反向理解”大脑的机制(把大脑作为“黑箱”来看待):
当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文章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字词的意思,是不确定的。我们只有联系上下文,甚至是联系整篇文章,才能明确某个字词的准确意思(真实意思)。
同理,如果我们不去关注每个字词、每个句子的精准含义、隐含的意义,那么,我们也无法理解整篇文章。
这种整体理解法,是大脑在处理储存在神经网络中的海量的信息时,所进行的运算法则和运行法则:
在大脑内部的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互联网中,每个神经元所蕴含的信息,隐含在整体大脑神经网络之中;而大脑整体神经网络所蕴含的信息,又隐含在每个神经元之中。
当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这个神奇的智慧器官,在感知、记忆、运算海量信息的过程中,一直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这也是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原因。
应用
这个“整体理解法”定律,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做事,至少有二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要信任自己的大脑。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潜在能力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每个人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基于大脑运算能力的执行能力,都是巨大的。
任何人都不用对自己的大脑潜力感到自卑。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和倾听的话,我们会发现:所谓“记忆力差、脑袋笨”,只是某些人的口头禅,是一种懒惰的借口,是一种自己重复给自己听的“自我诅咒”,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重复的消极暗示。这种消极暗示,当然会降低大脑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自然表现出所谓的这个人“记忆力差、脑袋笨”的表面现象。
二是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整体学习和理解的意识。从学习的一开始,既要理解整体,也要关注每个细节。学习现成的课文、文章、公式,首先要理解整体内容(通过快速阅读),然后,严格按顺序地仔细详尽地关注所有内容,做到准确理解。同时,关注每个细节。
而细节是要细化到单个句子、单个词组、单个字、单个音节、单个数、单个点线面。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研究前后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多次“退后一步”全面看待和理解整
体内容。这对理解和掌握所学习内容,是非常管用的。这也适用于学习和考试中听力、阅读和作文之类。例如,考试中的作文部分。要达到考试时的作文评分标准,既要在平时模仿范文、解析范文,同时,在考试时也要整体理解作文题目,同步关注和留意所写作文的“整体内容”和“细节元素”。这样才能写出一篇高分作文。考试一分钟,平时十年功。要很好地完成写作文的考试,就要在平时预习时、听课时、阅读时、复习时,学会先要从整体上理解,把文章标题、主体思想、主要内容,联系起来理解和把握。在整体理解的同时,不放过所有内容的任何一个细节元素,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要理解
到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读课文、做练习、做作业,要反复学习,反复检查,反复思索,才能注意到所有的信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工具书进行扩展学习。在扩展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阅读层次,进行深度学习,阅读“难读”的书,解答“难解”的题。
七、周而复始的振动
说明
大脑存在着“脑电波”,这已经是现代科学的常识了。当我们用脑电图技术和仪器来测量脑电波时,我们会发现不同频率的脑电波,从 1 ~ 4赫兹、4 ~ 8赫兹,一直到25 ~ 70赫兹,甚至更高。电波,本质上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振动。
现代物理学,有一种受到普遍关注的理论,被称为“超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物质的基本单位不是微粒子,而是“震荡的弦”。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同粒子和基本粒子,都是“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简而言之,我们所面对的物质宇宙的一切,都是“一种或多种振动的结果”。这个“超弦理论”理论也解释了物质和能量的同一性。
世界上的所有的振动、震荡,尽管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都是周而复始的振动,并且以波形呈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的物质形态的“内在本质”也是由各种复杂的周而复始的振动构成的。而我们人类社会的外在的物质生活环境,也是有大大小小的周而复始的振动所构成的。
典型的就是地球、月亮、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我们人类社会的时间,也是一天、一年的周而复始运行。
这就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意味着人的生活形式和人的本质内在需求,也是趋向于周而复始的振动形式。
在哲学历史上,当有人提到人生周而复始的循环性和世界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有人会认为这是悲观的观点。其实,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运动形式。
中国文化经典《黄帝内经》提倡的“起居有常”,就是强调人体对“按时睡眠和起床”的周期循环需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让人们喜欢的音乐或歌曲,总是一些简单乐句、音调、旋律、歌词的重复。跳舞也一样,任何舞蹈都是简单的动作不断地重复。我出生在中国东北吉林,那里的“扭秧歌”是一种常见的大众休闲娱乐方式。如果仔细观察精彩纷呈的秧歌队伍,你会发现:扭秧歌的长长的队伍,看上去不断变换花样,让人心旷神怡,但,实际上,所有的舞者都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严格地重复“前一个时段”做过的舞蹈动作。
振动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就是共振。
(1)共振在声学中亦称“共鸣”。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2)共振现象,是指一个物理系统在保持固定振动频率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趋势。
(3)对共振的深入理解,可以理解万事万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共振的纽带将万物连接在一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