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577748丛书名: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
2.本书行文幽默风趣、内容通俗易懂、观点独特、见解深刻:《科学美国人》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它上面的专栏文章就是科普的典范。我们的记忆由谁编码?我们还能更聪明吗?父亲是怎样炼成的?网络搜索如何改变大脑?自闭症为什么钟爱硅谷?……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其实很接地气。这些领域的很多成果正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识,也为人工智能、精神疾病诊疗等研究指出了方向。
3.一本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推荐,科技达人和文艺青年、学生都能看懂的科普图书。
4.用纸精良,图文并茂,四色印刷:
5.本书四色印刷,插图丰富,带你在充满乐趣的阅读中培养科学观念。
6.“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普作品创作项目。
绘制大脑基因图谱
大脑的“定时系统”
我们还能更聪明吗
我们的记忆由谁编码
睡眠优化记忆
擦除痛苦记忆
网络搜索改变大脑
冥想之力,重塑大脑
大脑创伤造就“天才”
调控大脑,重塑习惯
父亲是怎样炼成的
快乐从何而来
潜意识在操控你
挖出老年痴呆的种子
植入电极:从源头治疗抑郁症
焦虑症新解
自闭症钟爱硅谷
玩游戏治疗自闭症
与植物人对话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
我的一位颇有名气的外科医生朋友,毕生专攻神经外科,天天在病人大脑上挖洞,通血栓,取肿瘤,手术越做越多,部位越做越深,术式也越做越复杂,被称为神医。时间长了,她并没有滋生傲慢,反而越发敬畏,所谓胆子越做越小。某日,她突然向我发问: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大脑?我一下子给问蒙了,半天没有接上话茬。回家静静一想,此问大有深意,有如一句中国俗话所言:“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人们相信唯有金刚钻才能应对那瓷器活(必须是高一个硬度层级的“克星”),如果手中只是一把“瓷器钻”,可能就揽不了那瓷器活。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有一个特别的预设——“给我一个支点”,然后,“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但是,即使在地球之外也未必有这样的支点,当然,阿基米德也没有真正撬动过地球(他的智慧只局限在数学、物理、自然哲学领域)。在哲学家看来,人类的脑科学研究,也是一项需要预设前提的奇迹。今天,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人类大脑功能(思维)的奇迹,人脑(智慧)便是一切科学研究创新的预设前提。如今,这个前提要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问题就来了,新的更高的预设前提在哪里?如果没有,我们才有理由发问: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大脑?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吗?能hold住吗?
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有两个悖论常常被人们提及,一是人类认识宇宙(航天登月、探访土星、建立宇宙空间站)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认识自身的能力,尤其是破译大脑奥秘的能力;二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正在挑战并超越人类的智慧,譬如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AlphaGo,外科大师做手术干不过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似乎“瓷器钻”可以反克“金刚钻”),给人类很大的刺激。缘此,人类颇有点小心眼地规定“机器人不能参加机器人研发”,害怕有一天智能机器人研发的部分成为人类难以破译的“魔咒”与“罩门”。于是,人类这几十年都在默默发奋,试图打破这两个悖论。然而,先前那一个人类超越极限的锁并没有打开,我们的乐观似乎又有点太早。不管怎么说,人类“脑计划”也好,“大脑网络探究计划”也好,圈来不少钱,脑科学家们的大脑或许就比平常人的大脑多几条沟回,智商值高一个档次,对他们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性,对于他们的成果既要给掌声,又要适当地泼点冷水。这就是我的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
在此不妨演示一下。在我看来,如今的脑科学研究还不能让人乐观,理由是生命科学不能等同于生物科学,生命是神秘、神奇、神灵、神通的,同时也是圣洁的,统称神圣,当下的脑科学还无法抵达神圣。虽说为“‘攻克’大脑”,欧美国家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研发新工具、新技术,是否有望在未来几十年里彻底破解大脑的秘密,却仍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大脑不是用来被攻克或征服的。在基因组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绘制一张大脑基因图谱只是一件力气活,没有多少智慧含量。当然,人脑的份详细的基因图谱则意义重大,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了人类与小鼠的差别有多么巨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大脑灰质的工作原理。这种直觉只是青萍之末。虽然大脑的“定时系统”与大脑中数百亿个神经元如何相互协作有关,但也不能脱离大自然的授时系统。
“我们还能更聪明吗?”这是一个双向可能的命题,书中所言人类的IQ越来越高,我们和未来人类相比会显得很愚蠢的结论只是其一,还有一种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闭症钟爱硅谷》就是例证。至于人类的“记忆编码”问题只是一个与计算机的简单类比,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并不能等同于多晶硅。同样,“睡眠优化记忆”的命题也不能相信,睡眠门诊不少患者主诉睡眠不错,头疼伴随记忆力下降,睡眠期间大脑会减弱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以节约能量的说辞只是幼儿园老师级别的解释。
“快乐从何而来”是本书的核心命题,脑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真正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奖赏回路,而是与奖赏回路有关联的“快乐热点”,似乎纠正了先前的结论。但是,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有思想、有情感的万物之灵,社会境遇、生命信仰才是快乐的甘泉。所以,冥想可以重塑大脑,大脑创伤可以造就“天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正在复活。
无疑,神经科学家可以“挖出老年痴呆的种子”,那是由毒性蛋白质引发的级联反应,以此来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他健康杀手的病理机制,也可以用来解读“焦虑症的成因”。通过“植入电极治疗抑郁症”,只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手段,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技术优化。“与植物人对话”是一个存在伦理争论的话题,植物人是指脑死亡而心肺功能尚存的病患个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与家庭财富才能维持其没有尊严和交往品质的生命征象,对于是否维持植物人的生命,存在诸多争议。如果只是开启与其微弱的潜在意识的生物学对话(刺激- 反应)而无法恢复其生命尊严和品质,这种努力的目的与价值依然需要论证。
作为一名医学教授,我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脑科学主题的科普作品,因为它旨在唤起读者对神奇大脑的好奇与反思,正如我本人以上的思考。虽然我不是脑科学家,本书里介绍的大量脑科学新知很多都在我的专业藩篱之外,但是书中的话题启发了我从医学哲学的角度发问,相信用心的读者一定会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我每期必看,它非常奇妙,让人入迷,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前沿科学、通往想象的大门,它是这个时代非常珍贵而难得的一个奇迹。——科幻作家 韩松 ★它让我们相信,即便是在今日这样高度的专业化社会,通识教育依然是可能的——这些科普文章写得多漂亮啊。——《新京报》
★在他们笔下,科学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闪耀在每个人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北青报》 ★这些文章有益于启发思想、激发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图书馆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