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1214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工程项目,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这过程中,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宝钢人走出来一条独特的宝钢之路,实现了宝钢的世界一流目标: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掌握一流技术、实行一流管理、生产一流产品。
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宝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宝钢的建设曾经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它是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工业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和工程规模*的工程建设项目。宝钢的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功,使中国钢铁工业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新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大背景,展示了黎明及其领导团队钢铁报国的使命担当,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理想信念,他们带领宝钢人在建设、经营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实践,黎明及其领导团队摸索出一套具有宝钢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使宝钢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独特的发展道路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对中国工业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步伐及发展路径都起到了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它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以及引进、学习和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对当前中国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普遍意义。宝钢的成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印证了“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序1 / 11
序2 / 15
前言 / 17
章 黎明的“把火”001
节 工程管理新模式的推行002
第二节 全方位投资管理011
第三节 质量管理要苛求017
第四节 提出工程管理创新模式023
第五节 自主集成创新三部曲026
第二章 立足国际竞争,赢得优势033
节 自主创新,对标国际一流034
第二节 率先建立全球营销服务体系050
第三节 把建设宝钢的300亿元资金经营好059
第三章 有自己的东西,说话才硬气65
节 朝世界一流技术努力066
第二节 超前发现和应对科研危机086
第三节 产销研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090
第四节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092
第四章 必须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管理101
节 探索具有宝钢特点的管理方式102
第二节 主辅分离,优化资源配置110
第三节 “五制配套”的现场管理117
第五章 占领人才竞争的高地129
节 拉开定员管理的序幕130
第二节 创立与宝钢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福利模式134
第三节 秉持“看实绩”的考核标准137
第四节 创新机制,育树成林14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企能够搞得更好159
节 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钢铁企业160
第二节 进军宝钢三期工程的决策165
第三节 构筑宝钢跻身世界500强蓝图177
第四节 战略制胜之八字要素185
第七章 走遍宝钢的每一片土地187
节 担负起钢铁报国使命188
第二节 培养具有过硬工作作风的一流队伍198
第三节 黎明团队作风的精神感召力207
第八章 为宝钢长久发展树魂立根215
节 “五感”教育与宝钢精神216
第二节 不像国企的国企223
第三节 创建“用户满意”的市场新文化230
第四节 自己编写《宝钢形象手册》237
第九章 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249
节 大企业的示范效应250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绿色世界257
第三节 人民支援宝钢,宝钢回馈社会267
第四节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278
后记 283
徐乐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原宝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黎明是备受敬重的宝钢创业领军者,他为宝钢的成功建设、生产经营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宝武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在宝武联合重组的大背景下,《黎明与宝钢之路》将激励和鼓舞全体宝武人团结奋进,继往开来。
石启荣(原国家计委党组成员、专职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黎明及其领导团队有魄力、有远见,敢为人先。我目睹了宝钢一步步成长、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出了世界一流业绩,建成了世界一流企业,引领中国钢铁业做大做强,为此备感欣慰和自豪。
陆燕荪(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宝钢是一个标志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宝钢的建成发展促进了中国冶金装备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大大缩短了中国机械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邵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
《黎明与宝钢之路》内容丰富、具体,宝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样实在的内容只有宝钢人自己才能写得出来。宝钢持续创新,改革先行,开创了中国钢铁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改革发展之路。
1978年12月23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公报的这一天,宝钢工程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后决策的中国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吴淞口举行了动工典礼,打下了根桩。从那时起到现在,将近40个年头过去了,宝钢是否像有些人当初担心的那样滑到长江里去了?那么庞大的进口设备到底运行起来了没有?这些设备是否在外国专家回国后就趴下了?宝钢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是不是一直让外国人卡着脖子?国家花那么多钱引进技术设备建设宝钢的决策是否正确?在全球钢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宝钢到底有没有国际竞争力?这么多年来,宝钢是怎么走过来的?宝钢人的日子过得好吗?对于这些疑虑,国人一直以来广泛关注并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
历史需要做出结论,历史已经做出结论!
认识黎明,就能从更深层次认识宝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将“宝钢”与“黎明”这两个名字紧紧相连: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宝钢人创立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闯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持续创新的“宝钢之路”。他们用宝钢模式和“宝钢之路”印证了伟人邓小平的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2016年9月,宝钢五位老领导谢企华、朱尔沛、张浩波、沈成孝、关壮民联名给时任宝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乐江写信,他们建议:把宝钢这个我国国企改革的先行者30多年来所走过的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历程做一个完整的回顾与描述,向社会呈现出来,以此作为宝钢对当前中央深化国企改革的一种支持和贡献。他们的建议无疑是在恰当的时机,为编写《黎明与宝钢之路》一书提供了恰当的理由。徐乐江同志对他们的建议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决定组建专业团队,以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为原则,回顾总结宝钢改革发展之路,将此项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事办好。
1983年,时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的黎明在宝钢一期工程建设进度脱期三个月的困难时刻来到宝钢任职。在宝钢,他一干就是15年,直至1998年,他以72岁高龄从宝钢集团董事长岗位上离休。他是在宝钢领导岗位工作时间长的一位“一把手”。在他担任宝钢“一把手”期间,宝钢经历了“上马、下马、再上马”的一波三折;经历了“抢建、停建、缓建和续建”;在建设、生产并行阶段,宝钢又经历了产品价格从国家统一定价,到“双轨制”,到完全市场定价,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很快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在世界同行中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分子,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当宝钢创下一个个“全国”的时候,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王鹤寿说:“没有黎明同志的指导,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宝钢”;当宝钢在市场竞争中经受种种考验,跻身世界钢铁业竞争力方阵的时候,中国金属学会授予黎明终身成就奖,并这样评价黎明:“他以对钢铁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宝钢今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黎明步入晚年,对在宝钢走过的峥嵘岁月渐渐淡忘的时候,宝钢人不仅没有忘记他,而且越来越发现他当初提出的曾经备受怀疑的战略设想在一一实现,他先于很多国企启动的体制机制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分享了这些成果,感受到作为一名宝钢人的自豪,他们将更多的尊重和敬仰投向这位宝钢创业的领导者。宝钢领导人使命责任的担当、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创新的风采在黎明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宝钢人希望将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和杰出代表——黎明,载入宝钢的发展史册。
对此,中信出版集团中国道路研究出版中心给予了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创业历程和成功实践,特别是宝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改革创新、一路摔打成长的故事和经验,是中国工业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发展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将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宝钢之路”为中国快速推进工业现代化提供了道路自信的实证案例,宝钢的成功为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正确性提供了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历史证明,宝钢的发展使那些动辄将国企冠以“低效”“垄断”帽子的论调不攻自破。因此,编写《黎明与宝钢之路》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大背景,以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全体宝钢人积极探索和开创宝钢道路为主线,对宝钢的改革创新实践和模式,开创钢铁业现代化道路,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进程和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其中,前5章聚焦于宝钢的硬实力,包括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5个方面的内容;后4章则侧重于宝钢的软实力,包括战略决策、作风建设、文化创新和回报社会4个方面的内容。全书采用管理提炼、思想体现和故事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将一段辉煌的历史客观地记录下来,以期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宝钢的人们呈现一个真实的宝钢。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4集提到了与宝钢有关的片断。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宝钢的发展路径,展现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宝钢如何从零起步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袖,展示中国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是对改革开放的好纪念,也必将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自信,继往开来,将改革进行到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