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53122
心理学领域**代表性的学者。施瓦茨摘下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以*浅显的语言为大众指点迷津。他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决策学当中,他的拥趸不但有各国政府、著名企业,而且还吸引了如医疗保健、旅游休闲、传媒、娱乐、建筑甚至军事领域的众多读者。
由TED大会压轴演讲丰富而成。2009年施瓦茨应TED大会策划人的邀请做压轴演讲,阐述如何寻找我们遗失的智慧——实践智慧,更是获得TED大会有史以来*持久的掌声。这次演讲*终经过丰富成为《遗失的智慧》一书,2010年在美国出版。
开启幸福之门的智慧之作。《遗失的智慧》没有空洞的说教,书中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告诉读者,医生、律师和教师依靠智慧提升了他们所服务的患者、客户和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工作越有智慧,我们就越幸福。
湛庐文化出品。
医患关系紧张,应试教育扼杀才能…人们担心金融、教育、医疗、刑事司法等机构所提供的统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兑付体制缺陷的办法就是制定更多的规则,或提供“更管用”的物质激励。而《遗失的智慧》却之处,不管是规则还是极力,都无法给予我们所需要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
实践智慧教我们如何才能学会做好父母、好医生、好士兵、好公民或是好的政治家。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实践智慧就是让我们逐渐明白“在特定的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之事”。书中展示了智慧之人不断冲击着僵化的习惯和体制,在课堂、法庭、医院以及日常生活中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遗失的智慧》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发现和培养实践智慧的书。
推荐序
知行合一的智慧
中文版序
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前言
制度之殇:在希望丧失殆尽之前
第一部分? 现实呼唤变革
第一部分 现实呼唤变革
源于实践的智慧 重复打扫的清洁工与公正审判的女法官
卢克是一家大医院的清洁工,他曾为一位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连着打扫了两遍房间。那次,他已经按照工作要求打扫了一遍,但患者已守在那里几个月的父亲却没看到,于是一把抓住他,让他清扫。于是他又打扫了一次,而且一直和颜悦色。对此,他作何解释?
“制度至上”与“智慧至上”之战 陷入两难的律师与隐瞒病情的医生
N先生CT扫描结果发现肺里有肿块,而且是恶性的。罗文斯坦医生把这一切告诉了N太太。她直接说:“你不能告诉他得了癌症。”罗文斯坦医生解释说:“保持我与N先生之间的坦诚关系很重要。如果随着病情发展谎言被揭穿,我就很难再为他看病。”但N太太毫不妥协。医生应该告诉患者实情吗?
第二部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实践智慧”
第3章 本来俱足的智慧
你发现了一个看似柠檬的水果,形状、味道、颜色、质地都像,于是你认为“它就是柠檬”。但若给它涂上红色指甲油,抹一层氨水,再把它压碎,此时它还是柠檬吗?当然还是,只不过是一个受过虐待的柠檬。但它之所以仍然是一个柠檬,在于我们对其建立的描述:它开始时什么样,又如何变成现在的模样。
第4章 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盟
我们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新闻:饥荒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300万儿童挨饿。我们摇摇头,翻过了这一页。随后,电视上播放的纪录片深入报道了其中一名挨饿的儿童。看完电视,我们寄出了自己的支票。为什么对众多受苦之人的事实报道对我们的刺激甚小,而对一个受苦之人的生动描绘却能使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呢?
第5章 实践智慧的机制
没有哪两个学生或客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每次获得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若无法评估眼前的情况与过去的哪里相似、哪里不同,就不可能积累出任何知识,也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若想获得实践智慧,我们就要具备认知机制,判断什么时候相似性最重要,什么时候区别最重要。
第三部分 为什么制度让现实不完美
第6章 让原则失去弹性
一位39岁的女性罹患卵巢癌,而且已经转移到了肝脏。医生问她是否想尝试一种新的化疗方法,但同时也告诉她有5位肿瘤专家并不赞同这种新方法。她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说无可奉告,并本着“患者自主权”原则坚持让她自己抉择。她感到天旋地转:“我又不是医生!我只是一个律师!我怎么知道该怎么办?”
第7章 驱除共情力
今天,学医的学生常常被老师警告不要与病人“有太多感情上的联系”,要保持医生的超然。罗文斯坦医生观察到学生变得很冷酷,他们学会了面对病人的痛苦麻木不仁,而榜样正是他们的老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生,这些人把患者称作“心梗”、“老家伙”和“没救的病号”等等。
第8章 丧失灵活性
纽约教育委员会要求成绩差的学校必须遵循步调一致的课程,一小时的授课被分解为45个可观察、可衡量的活动,学校管理者手里拿着适用于所有科目、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的通用表格,根据那些活动对教师评分。即使是苏格拉底,遇到那种场面也会深陷麻烦之中。
第9章 扼杀意志力
以色列一家日托所曾遇到过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超过关门时间才来接孩子。对家长的劝告无效后,他们想到了罚款的办法。当他们开始罚款时,迟到的现象反而增加了。之前有约25%的家长迟到,但采取罚款措施后,这一百分比上升至约33%,16周后已接近40%。
第10章 使机构僵化
报纸编辑的工作目标是告诉读者所关心事情的真相,如地方政府的腐败和被社会服务机构忽视的贫困儿童。但如果左右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是那些喜欢读名人恋情和减肥计划的读者,那么,要砍掉多少“真正的”新闻?加入多少八卦消息?编辑是否还能实现他的目标?
第四部分 希望之光
第11章 制度之变
“佛蒙特州组合评估计划”开始于1991年,这不是标准化考试,这种评估不是由教育部的计算机或官僚们执行的模式化程序,而是教师们自创的。变革者知道制度不可少,但他们同时也知道规则和激励不过是最初的脚手架,追求正确目标并鼓励实践者紧随脚步才是正确的。
第12章 幸福新世界
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蓬勃人生,我们将其解读为幸福。除非你具有意志和技巧以应对每天的道德选择,否则你无法实现。实践智慧就能提供那种意志和技巧。要想获得幸福,就需要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能创造良性循环,使我们获得做正确之事的方法,引导我们奔向幸福新世界。
致谢
制度之殇:在希望丧失殆尽之前
如今,人们对各种服务机构越来越不抱有希望了。我们质疑、我们失望,这些机构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学校如此,无法为我们的孩子提供应得的教育;医院如此,医生们每天看似忙忙碌碌,病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服务;银行和债券评估机构更是如此,资产管理不善,投资风险评估也不尽如人意;法律机构同样让人不满,与正义相比,他们似乎对眼前利益更感兴趣;职场也好不到哪儿去,每天为了完成定额或达成目标而辛苦工作,但管理层却对最能激励员工的驱动因素漠不关心。
与此同时,服务提供者也有着同样的不满。尽管大多数医生都想按照理想的模式来行医,却同样感到无助:一方面要满足患者的需要和渴望,另一方面却常常为应付医患纠纷等棘手的事情耗去大量精力,不得不压缩为患者服务的时间,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已是莫大的挑战,更何况还要跟上医学领域不断发展的潮流。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在教给孩子基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他们同样无助:必须以通过标准化考试为教学目标,必须学习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还要应对日益增加的文书工作。要协调好这些目标无疑也是一种挑战。结果,没有人是满意的,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客户。
当制度失效时
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出色?一般我们会求助于两种工具,并选择其中一种。第一种是规则和监管机制,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并监督其表现以确保工作的进展。第二种是激励机制,通过各种奖励对优秀的表现予以鼓励。规则、程序以及相应的监管由一个假设支撑:即使人们确实想把事情做好,也需要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而激励机制的含义则是:人们若得不到激励,事情就做不好。规则与激励,大棒与胡萝卜。难道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毫无疑问,更完善的制度对提升各个机构的服务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助益。但是,如果既要提高医疗质量又要降低成本,那么鼓励医生多接诊就是荒唐之举。同样,如果要防止银行拿储户的钱去冒愚蠢的风险,却又允许他们滥用杠杆肆意投机,还坚信政府会救其于危难,也是很荒唐的想法。
规则和激励远远不够,它们忽视了某些本质的东西。本书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个“本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phronesis)。缺少实践智慧的规则和激励并不足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无论规则多么详尽、监控得多么好,也无论激励措施有多么高明。
我在写作本书时使用的“实践智慧”(Practical?Wisdom)一词乍听起来就像矛盾修饰法对于现代汽车一样,令人困惑不解。我们习惯上认为“智慧”与“实践”彼此对立。智慧关乎抽象、空灵的事物,如“方法”“善” “真理”或“道路” 。我们倾向于认为它属于圣人、古鲁、拉比、学者,还有银髯飘飘的魔法师,比如哈利 ·波特的导师邓布利多。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也认为智慧是理论的、抽象的,只是少数人的天赋。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认同,他认为基本社会实践一直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如何对朋友忠诚,如何做到公平,如何应对风险,或者何时发火以及如何发火,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需要智慧的。以愤怒为例,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愤怒好坏与否,也不关心何为“好”的本质,而是关注在某个具体情况下,做何种具体而实际的事情:对谁发火,持续多久,方式如何,有何目的。显然,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实用的智慧,而非书本上的理论。这种智慧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能力:先察觉情形,然后唤起与情形相关的情感或愿望,再考虑此时做什么合适,最后采取行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还是在身边的领袖和导师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意志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高效可靠、平易近人的实践智慧是多么重要。在这本稀世之作中,施瓦茨和夏普教我们如何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及那些需要诚实、责任心和高效率的工作之中。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津巴多时间心理学》作者
当巴里?施瓦茨向TED大会的观众介绍《遗失的智慧》核心思想时,他赢得了TED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衷心的起立鼓掌。现代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正在承受无穷无尽、了无生气的官僚程序的压迫,他呼唤以人类价值为中心的新智慧,他的呼声强有力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我高兴地看到,那次演讲经过丰富,最终成为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成为所有政治家、CEO、父母和美国公民的必读书。
克里斯?安德森
TED大会策划人
对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而言,什么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答案是:实践智慧。如果你曾经想过如何在勇气与风险、同情与严厉之爱、规则与本能之间寻求平衡,那么《遗失的智慧》正是你的*。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幸福的神话》作者
《遗失的智慧》点醒了我,我们都拥有智慧,不管年龄几何,才干如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智慧是我们的终极工具,唯有凭借智慧,才能在这个复杂、混乱的时代获得实现蓬勃人生的机会。
奇普?康利
幸福生活酒店集团创办人,畅销书《*》作者
这是一本罕见的好书,为我们勾勒出更有意义、更幸福、更令人向往的生活前景。
萨拉?劳伦斯-莱特富特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
施瓦茨博士的这本书用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配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和逻辑说理,揭示了一个深刻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道理:智慧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更需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实践智慧。这本书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施瓦茨博士也断言,这会让我们更幸福。
赵昱鲲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寻找遗失的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学到实践智慧?没有固定的秘方、公式或技术,技巧源自实践,对目标的执著也离不开实践。因此,可以说智慧与经验是息息相关的,但不包括所有的经验。有些经验能滋养实践智慧,促使其成长,有些则会侵蚀它。此处,亚里士多德着重指出,品格和实践智慧必须通过我们所在的主要机构来培养。亚里士多德写《伦理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强调实践智慧对幸福人生、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对雅典市民和政治家的一种敦促,希望他们建立鼓励市民学习实践智慧的机构。他若看到今天“智慧的匮乏”,看到我们需要智慧的引导才能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那么他也将敦促我们检视一下,看看我们的机构是否在阻碍人们获得智慧,如果是,做什么才能加以弥补。
现代机构程度之复杂、涉及面之广,亚里士多德若见了定然会慨叹不已,但他也一定会理解其中催生本书的核心问题。现代机构用诸如规则和激励等制度来追求效率、责任、利润和业绩,但它们无法取代实践智慧,而且也不会鼓励和滋养这种智慧。事实上,它们往往在扼杀实践智慧。
工作是为了奖励还是为了终极目标,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优秀医生的目标应该是给病人推荐合适的疗法,并清楚如何辨证施治。针对奖励医生多干活(每进行一次诊治,就能得到一笔钱)而产生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用奖金诱使医生少干,那么最终他就会连正常的工作量也达不到。更糟的是,他还会根据奖励来做判断。而我们需要的是有意愿、懂技巧的医生,他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恰恰是因为那么做最合适。只有医生心怀行医宗旨并清楚如何付诸实践时,这一目标才能实现。而激励措施不管多么高明,都不足以实现该目标,而且常常是越行越远。
银行家们亦如此,同样应该因事情正确才去做,只有这样才符合储户和借贷者的利益。他们因信任才把钱存到银行,相信银行能提供可靠的抵押贷款,而对银行的信赖其实源自对银行家的信任。若我们认为银行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自然不会指责银行家“贪婪”, 相反, 我们还会认为他们“很成功” 。
不论什么制度都无法取代实践智慧。制度可以指导、规范缺乏智慧之人的行为,之所以爆发金融危机,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制定薄弱且执行不力,从而使银行家迷失于诸如金融衍生工具之类的赚钱方法。但与智慧相比,无论制度多么严厉,多么有必要,都是苍白的。亚里士多德可能也会说,制度可以使我们免受灾难,但是缺乏智慧的制度是盲目的,充其量只能达到平庸之效。而智者却不得不去“破坏”制度,沦为追求卓越的“游击队员”。
本书意在探讨实践智慧的紧迫性以及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鉴一些真知灼见,但要了解现代意义中的实践智慧及渴望智慧之人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从现代视角了解何为实践智慧,为什么需要它以及它有什么要求。其次,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洞见,去考量为什么说实践智慧不是巫师和圣贤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人生而睿智,具有开发、培养智慧的潜力。
再次,我们要认清,为了提升医疗、教育和司法等行业的效率而实施的严格制度是如何摧残从业者的智慧的,而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他们做得更好。智慧常常不知不觉就成为本意良好的改革者的讨伐对象。我们必须清楚,对智慧的侵害并非不可避免。我们不乏由聪明的“法外之徒”组成的大军,他们在智慧遭到排挤的各个组织中努力地运用智慧。此外,系统改革者的品位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能够对机构的运作方式、从业者的培训方式及工作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智慧就能得以培养和维系,而不是被无情摧残。
最后,我们要再次取法心理学,来帮助我们认识到培养智慧不但有益于生活,而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想,那也是开启个人幸福之门的钥匙。智慧,我们不仅应该拥有,而且要使其长成参天大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