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3603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伯纳德·屈米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树同时体现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两个方面,这一点从本书书名《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上可窥一二:首先,概念是屈米建筑理论的核心词汇,他给概念下了多方面的定义,其中*重要的是与空间、程序、运动、事件相关的概念,“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这是屈米在本书中反复申明的观点;其次,红色如同其他色彩一样在屈米的定义里不仅是一种颜色,它还是概念的载体,它是无数思维的源头,它强化甚至演变为某种概念。然而,无论它如何变幻,都如变奏曲服从主旋律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概念实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因素有关。 伯纳德·屈米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树同时体现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两个方面,这一点从本书书名《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上可窥一二:首先,概念是屈米建筑理论的核心词汇,他给概念下了多方面的定义,其中*重要的是与空间、程序、运动、事件相关的概念,“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这是屈米在本书中反复申明的观点;其次,红色如同其他色彩一样在屈米的定义里不仅是一种颜色,它还是概念的载体,它是无数思维的源头,它强化甚至演变为某种概念。然而,无论它如何变幻,都如变奏曲服从主旋律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概念实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因素有关。
人们一直将屈米视为前卫的先锋派建筑师,是形式的解构主义者。屈米的建筑理论确实与福柯、德里达等结构、解构主义大师的哲学思想深有渊源,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断层、空隙、叠置”等概念皆出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书,但屈米把福柯广义上的“知识”置换为建筑的“概念”。在一个后现代的理念——即地域性以及形式与社会使用价值的分离——正在消失的时代里,屈米从电影、绘画、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在建筑的边缘处发展了一种与空间有关的行为叙事学,让空间自发组织、引导有利的人体行为,在此,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形式的功能或功能的形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屈米被冠以解构主义者一名,但他自己似乎仅仅将之视为玩笑话,他觉得那是人们对他的误读。他设计的结构、形式与布局,即便有时看起来相当震撼,必然是出于某些实际上的考虑。例如,在新卫城博物馆项目中,屈米将博物馆的顶层结构较之于中层和底层结构在方向上做了小幅度的旋转,人们以为这是解构主义的做法,然而事实却是:“由于下面两部分的朝向已由街道网格决定,为了使顶层帕特农展廊在方位上与对面的帕特农神庙保持平行,必须小幅度地改变顶层朝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三角墙雕塑如在原地一般沐浴在卫城的阳光下。此外,他设计的大屋顶结构、悬浮结构等无不与现实条件密切相关,是克服了种种限制因素后才缔造的概念与形式。在此意义上,不妨引德里达的一句名言,“解构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屈米的建筑概念无论多么富于挑战性,总是实际环境下的概念,是应用的概念,即可以在变化中加以实体化的概念。
人们一直将屈米视为前卫的先锋派建筑师,是形式的解构主义者。屈米的建筑理论确实与福柯、德里达等结构、解构主义大师的哲学思想深有渊源,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断层、空隙、叠置”等概念皆出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书,但屈米把福柯广义上的“知识”置换为建筑的“概念”。在一个后现代的理念——即地域性以及形式与社会使用价值的分离——正在消失的时代里,屈米从电影、绘画、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在建筑的边缘处发展了一种与空间有关的行为叙事学,让空间自发组织、引导有利的人体行为,在此,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形式的功能或功能的形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屈米被冠以解构主义者一名,但他自己似乎仅仅将之视为玩笑话,他觉得那是人们对他的误读。他设计的结构、形式与布局,即便有时看起来相当震撼,必然是出于某些实际上的考虑。例如,在新卫城博物馆项目中,屈米将博物馆的顶层结构较之于中层和底层结构在方向上做了小幅度的旋转,人们以为这是解构主义的做法,然而事实却是:“由于下面两部分的朝向已由街道网格决定,为了使顶层帕特农展廊在方位上与对面的帕特农神庙保持平行,必须小幅度地改变顶层朝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三角墙雕塑如在原地一般沐浴在卫城的阳光下。此外,他设计的大屋顶结构、悬浮结构等无不与现实条件密切相关,是克服了种种限制因素后才缔造的概念与形式。在此意义上,不妨引德里达的一句名言,“解构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屈米的建筑概念无论多么富于挑战性,总是实际环境下的概念,是应用的概念,即可以在变化中加以实体化的概念。
内容简介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附有大量插图,追溯了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30多年来的建筑探索历程。从他早期受观念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建筑宣言》和《建筑广告》,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鲁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乐厅。
本书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关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等创新思想。
本书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关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等创新思想。
目 录
序言 6为什么是概念? 致谢 A篇 空间事件运动 摄影实录 建筑宣言 1975― 建筑广告 1976―1978 关于空间的问题 1975 输入/输出:乔伊斯的花园 1976―1977 序列 论文,1981 电影剧本 1978 建筑的暴力元素 论文,1981 曼哈顿手稿 1977―1981 《曼哈顿手稿》的几个主题 论文,1981 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法国 1982―1998 抽象媒介和策略 论文,1987 烟花 巴黎,法国 1992 事件:转折点 论文,1991 断层和事件 论文,2010 B篇 程序:并置/叠置 摄影实录 程序 论文,1981 交叉程序 论文,1994 程序和疏离 论文,1987 建筑的多元性 论文,2010 程序的分解 东京歌剧院 东京,日本 1986 超程序 法国国家图书馆 巴黎,法国 1989 …… D篇 概念/背景/内容 E篇 概念―形式 后记 附录 项目列表 项目年表 参考书目 参考展览 图片版权 译后记
在线试读
为什么是概念?
在世界文化史中,“建筑”一词通常与美丽非凡或气势磅礴的建筑物联系在一块。建筑常常仅被表征为形式的知识。然而可以证明建筑像数学、哲学或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知识的形式。它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激发有关人类自身生存世界的思想和概念。建筑帮我们理解那个世界,它同样也提出与功能和社交活动相关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建筑的物质必然性决定它与哲学、数学或文学的根本差异。建筑就本质而言是概念或思想的实体化。
建筑同样也表现或体现了美学教义或普遍真理。但是,它总是从一个麻烦(程序、场地、造价、背景、限制条件等)或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何做、是什么)出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创立了建筑概念或思想。然后将这些概念或思想转化为物质空间,予以实现。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通过多年来开展的工程项目来追溯建筑的研究历程。对建筑的热情以及对建筑教条的不满激励着本书的创作,它在信条或规范之外寻求建筑的普遍定义。这一过程离不开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正如建筑有利于人们理解当今文化,主流文化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本质。
总体上,本书立足于建筑的边缘而非中心。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际,为了避免掉进它们的陷阱,我认为在建筑领域之外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虽矛盾却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种远离了形式主义或功能主义信条的另类阐释中,电影、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政治学都成了与建筑研究相关的知识领域。
用建筑师的视角——置换、借入,甚至误读——来审视其他创造领域,是一种颇有收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曼哈顿手稿》和拉?维莱特公园项目都采用了此法。那时,正统的建筑学派常将这种做法视为怪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巴塞罗那(随后成为建筑自主性思想的温床)的一次讲座中,听众激烈地抨击了我的观点,颇有韵律地大声喊道:“建筑就是建筑,艺术就是艺术,电影就是电影,戏剧就是戏剧,不能把它们混淆!”我把各种学科间的对话看作有益的结合——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将之应用到建筑领域,是一种鼓励并拓展不同思维方式的途径。正如建筑一直影响着其他知识领域(思考一下“结构”或“功能”的隐喻),其他知识领域也能扩大建筑的实践范围。我把这种对话称为“输入”和“输出”,意指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很快建筑便显露出它自身的独特性:它同时体现着概念和概念的实体化,或概念和对概念的体验。用哲学术语概括就是,建筑同时是概念、知觉和情感——“被构思、被知觉和被经验的事物”。建筑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外观,还与建筑物对思维、知觉和社交空间的作用有关。
结构
本书有两个初衷:一是通过某一背景下的建筑方案的论证,将本书叙述呈现给广大读者;二是出版作者多年来的理论著述,包括一些近来或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论文。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空间事件运动”、“程序:并置/叠置”、“向量和围层”、“概念/背景/内容”、“概念—形式”。每部分由几个相互缠绕的“文本”组合而成,对应总体论述的某个特定阶段。尽管这些文本既可放在序列中也可拿出来单独解读,它们却是一个研究整体,关注建筑话语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同时具有个体性和非个体性或历史性的特征。
你
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一个“内部”故事——叙述推动每个建筑方案发展的想法和事件。本书叙述大部分采用第二人称,仿佛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对话或讨论。这一策略源于文学,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它在本书的自传性(或个人色彩)与个人叙事间拉开了距离,使语言具有客观性。(在这些情况下,在这些条件下,你,伯纳德?屈米,做了这件事。)另一方面,第二人称叙事可以在口语和普遍的抽象性间过渡转换(在这些情况下,你做了这件事;在那些条件下,有人做了那件事)。然而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上,文本面向的是读者,读者是在这片建筑疆土上进行叙述/历险/旅行的主人公,在各种障碍和交叉处穿行,在众多不同的变体间做出选择。在此意义上,“你”的作用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接触当今的某些建筑问题。所有人——不只是“人们”,而是“你”和“我”——都应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今天谁对建筑感兴趣,谁参与到建筑中。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建筑牵涉到每个人,本书记录了我们面对这些含义时的思路历程。
伯纳德·屈米,2012
在世界文化史中,“建筑”一词通常与美丽非凡或气势磅礴的建筑物联系在一块。建筑常常仅被表征为形式的知识。然而可以证明建筑像数学、哲学或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知识的形式。它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激发有关人类自身生存世界的思想和概念。建筑帮我们理解那个世界,它同样也提出与功能和社交活动相关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建筑的物质必然性决定它与哲学、数学或文学的根本差异。建筑就本质而言是概念或思想的实体化。
建筑同样也表现或体现了美学教义或普遍真理。但是,它总是从一个麻烦(程序、场地、造价、背景、限制条件等)或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何做、是什么)出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创立了建筑概念或思想。然后将这些概念或思想转化为物质空间,予以实现。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通过多年来开展的工程项目来追溯建筑的研究历程。对建筑的热情以及对建筑教条的不满激励着本书的创作,它在信条或规范之外寻求建筑的普遍定义。这一过程离不开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正如建筑有利于人们理解当今文化,主流文化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本质。
总体上,本书立足于建筑的边缘而非中心。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际,为了避免掉进它们的陷阱,我认为在建筑领域之外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虽矛盾却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种远离了形式主义或功能主义信条的另类阐释中,电影、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政治学都成了与建筑研究相关的知识领域。
用建筑师的视角——置换、借入,甚至误读——来审视其他创造领域,是一种颇有收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曼哈顿手稿》和拉?维莱特公园项目都采用了此法。那时,正统的建筑学派常将这种做法视为怪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巴塞罗那(随后成为建筑自主性思想的温床)的一次讲座中,听众激烈地抨击了我的观点,颇有韵律地大声喊道:“建筑就是建筑,艺术就是艺术,电影就是电影,戏剧就是戏剧,不能把它们混淆!”我把各种学科间的对话看作有益的结合——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将之应用到建筑领域,是一种鼓励并拓展不同思维方式的途径。正如建筑一直影响着其他知识领域(思考一下“结构”或“功能”的隐喻),其他知识领域也能扩大建筑的实践范围。我把这种对话称为“输入”和“输出”,意指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很快建筑便显露出它自身的独特性:它同时体现着概念和概念的实体化,或概念和对概念的体验。用哲学术语概括就是,建筑同时是概念、知觉和情感——“被构思、被知觉和被经验的事物”。建筑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外观,还与建筑物对思维、知觉和社交空间的作用有关。
结构
本书有两个初衷:一是通过某一背景下的建筑方案的论证,将本书叙述呈现给广大读者;二是出版作者多年来的理论著述,包括一些近来或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论文。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空间事件运动”、“程序:并置/叠置”、“向量和围层”、“概念/背景/内容”、“概念—形式”。每部分由几个相互缠绕的“文本”组合而成,对应总体论述的某个特定阶段。尽管这些文本既可放在序列中也可拿出来单独解读,它们却是一个研究整体,关注建筑话语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同时具有个体性和非个体性或历史性的特征。
你
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一个“内部”故事——叙述推动每个建筑方案发展的想法和事件。本书叙述大部分采用第二人称,仿佛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对话或讨论。这一策略源于文学,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它在本书的自传性(或个人色彩)与个人叙事间拉开了距离,使语言具有客观性。(在这些情况下,在这些条件下,你,伯纳德?屈米,做了这件事。)另一方面,第二人称叙事可以在口语和普遍的抽象性间过渡转换(在这些情况下,你做了这件事;在那些条件下,有人做了那件事)。然而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上,文本面向的是读者,读者是在这片建筑疆土上进行叙述/历险/旅行的主人公,在各种障碍和交叉处穿行,在众多不同的变体间做出选择。在此意义上,“你”的作用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接触当今的某些建筑问题。所有人——不只是“人们”,而是“你”和“我”——都应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今天谁对建筑感兴趣,谁参与到建筑中。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建筑牵涉到每个人,本书记录了我们面对这些含义时的思路历程。
伯纳德·屈米,2012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