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259081
内容简介
西洋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探险的风气大盛,逐渐及于中亚一带。中亚地方在中古时代,为中国丝绸西去的大道,为东西两方文化交通的枢轴。近数十年来,西洋学者在中亚考古探险所得的古代遗存,不唯可以看出古代当地文化的水准情形,东西两方文化交光互影的梗概,并且连中国中古时代的历史,因为有这些遗物的发现,也可以呈露不少的光明,得到不少的新的解释。在考古学方面成绩*为可观的有英国的斯坦因(Sir Aurel Stein)、法国的伯希和(M. Paul Pelliot)、瑞典的斯文·赫定(Dr. SvenHedin)和德国的勒柯克(Von Le Coq);日本的橘瑞超也有一部分的贡献。
各人的报告书都是煌煌巨著,不易观览;综合各人各次探险结果,写成通俗的著作,使人一览而明大概的颇不多见。此处所译的即是斯坦因综合他四次中亚探险的结果而写成的一部通俗著作。看过他的专门报告书的,读此固可以流贯前后,得一条理;没有看过的人,读此也就可以得一个梗概。虽然是以一个一个的题目为单元,而将年代附列于内,并且文章也写得相当枯燥,不如赫定的书之有文学上的意味和人文的风趣。不过事实叙述简洁得要,对于各个问题在历史上的重要和地位,都说得很明白,这正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新疆所需要的一点知识。
各人的报告书都是煌煌巨著,不易观览;综合各人各次探险结果,写成通俗的著作,使人一览而明大概的颇不多见。此处所译的即是斯坦因综合他四次中亚探险的结果而写成的一部通俗著作。看过他的专门报告书的,读此固可以流贯前后,得一条理;没有看过的人,读此也就可以得一个梗概。虽然是以一个一个的题目为单元,而将年代附列于内,并且文章也写得相当枯燥,不如赫定的书之有文学上的意味和人文的风趣。不过事实叙述简洁得要,对于各个问题在历史上的重要和地位,都说得很明白,这正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新疆所需要的一点知识。
目 录
译者赘言
著者序
章 亚洲腹部的鸟瞰
第二章 中国之经营中亚以及各种文明的接触
第三章 越兴都库什以至帕米尔同昆仑山
第四章 在沙漠废址中的次发掘
第五章 尼雅废址所发现的东西
第六章 尼雅废址之再访和安得悦的遗物
第七章 磨朗的遗址
第八章 古楼兰的探险
第九章 循古道横渡干涸了的罗布泊
第十章 古代边境线的发现
第十一章 沿着古代中国长城发现的东西
第十二章 千佛洞石窟寺
第十三章 秘室中的发现
第十四章 千佛洞所得之佛教画
第十五章 南山山脉中的探险
第十六章 从额济纳河到天山
第十七章 吐鲁番遗迹的考察
第十八章 从库鲁克塔格山到疏勒
第十九章 从疏勒到阿尔楚尔帕米尔
第二十章 沿妫水上游纪行
第二十一章 从洛山到撒马尔干
著者序
章 亚洲腹部的鸟瞰
第二章 中国之经营中亚以及各种文明的接触
第三章 越兴都库什以至帕米尔同昆仑山
第四章 在沙漠废址中的次发掘
第五章 尼雅废址所发现的东西
第六章 尼雅废址之再访和安得悦的遗物
第七章 磨朗的遗址
第八章 古楼兰的探险
第九章 循古道横渡干涸了的罗布泊
第十章 古代边境线的发现
第十一章 沿着古代中国长城发现的东西
第十二章 千佛洞石窟寺
第十三章 秘室中的发现
第十四章 千佛洞所得之佛教画
第十五章 南山山脉中的探险
第十六章 从额济纳河到天山
第十七章 吐鲁番遗迹的考察
第十八章 从库鲁克塔格山到疏勒
第十九章 从疏勒到阿尔楚尔帕米尔
第二十章 沿妫水上游纪行
第二十一章 从洛山到撒马尔干
附录
一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略记
二 斯坦因黑水获古纪略
三 俄国科斯洛夫探险队外蒙考古发现纪略
四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域探险略表
在线试读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西域考古记》:
我的考察队所曾到过的亚洲腹部,大概可以说包有那些广大的高峻干燥的盆地,自东到西几乎正在亚洲中部的半道上。纬度方面北部正止于峻大嶙峋的天山,南部止于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同西藏就以此山为界。东边可说是南山;南山就是昆仑山脉的一支,到太平洋的水道即以此为分水岭。西边直抵险峻的帕米尔山道,这就是古书中的伊摩斯(Imaos),一方面连接天山同兴都库什山(Hindukush),而在西边则为妫水的发源地。
从地图上看来,这一大片地方很像是“自然”有意在地球上发生大文明的几处地域之间,造了这样一座障壁,隔断了它们在文化方面彼此的交流。因为在这片地方以内,自东到西径长一千五百英里,自南到北也在五百英里以上,而生物可以居住的只严格地限于几线沙漠田,这些沙漠田除去些许地方以外,比较又都是很小的地方。此外就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了。这些沙漠无论是散布在高峻的山脉之上,或是位于山麓挟带冰川,穷荒不毛,以及流沙推动的平原上,几乎是任到何处,滴水全无。
我们所要讨论的区域部分都是这种缺水的地方,我所称为“真沙漠”者,其性质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特别声明“真”沙漠的原因,是要使读者明白我所要说的地方,同读者在某种意义之下所熟知的《圣经》故事、阿拉伯游记、美国以及南美洲风景画中所有的沙漠情形完全不同。为易于分别起见,这些沙漠我大胆称之为驯沙漠。都会中人,特别是从过剩的人类中心地方来的人,也许要为这些沙漠的静穆空虚以及和平所感动。但是像这种整个部落于长时期内或至少在一定的季节之间,可以在那里游行自在稳可以找得水源同牲畜牧地的沙漠,遭受敌人压迫驱逐还能安然躲避一时的沙漠,同天山和昆仑山脉间大盆地上我们对面相逢的大部分地方却不相同。
这块盆地内大部分是充满了沙丘的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和自西至东全长几达八百英里以上上面满是碱块以及风蚀了的土块的罗布沙漠。在这些地方因为缺少水分,不仅人类,实际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生存。昆仑山高处同高原的情形也差不多一样。极高处才有一点植物,那里靠近冰河,略有水分,在这种半北极地的环境之下,一年内有很少的几个月可容植物生长,此外就是深窄的峡谷谷底从冰河发源的小溪涧边很有限的一点地方了。沿着这种边沿的沙漠田以及邻近东向的盆地,都是靠着这些小溪涧的流水来生存的;无论何处除去靠沟渠泄水外,任何东西都不能种植。空气中缺少水分以致成功这种情形,这是盆地地理位置所直接酿成的结果,试看地图,这一带地方各面同海洋以及养命的水汽隔离得是多么远,便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这些地方,人类生存和居住所必需的原料大自然既是那样的吝惜,纵使广轮万里,风景方面也说不上有多少变化了。但是那里却有很广阔的地形,划分此地为很显著的几种地带,我们必须连续在此作急速的调查。
……
我的考察队所曾到过的亚洲腹部,大概可以说包有那些广大的高峻干燥的盆地,自东到西几乎正在亚洲中部的半道上。纬度方面北部正止于峻大嶙峋的天山,南部止于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同西藏就以此山为界。东边可说是南山;南山就是昆仑山脉的一支,到太平洋的水道即以此为分水岭。西边直抵险峻的帕米尔山道,这就是古书中的伊摩斯(Imaos),一方面连接天山同兴都库什山(Hindukush),而在西边则为妫水的发源地。
从地图上看来,这一大片地方很像是“自然”有意在地球上发生大文明的几处地域之间,造了这样一座障壁,隔断了它们在文化方面彼此的交流。因为在这片地方以内,自东到西径长一千五百英里,自南到北也在五百英里以上,而生物可以居住的只严格地限于几线沙漠田,这些沙漠田除去些许地方以外,比较又都是很小的地方。此外就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了。这些沙漠无论是散布在高峻的山脉之上,或是位于山麓挟带冰川,穷荒不毛,以及流沙推动的平原上,几乎是任到何处,滴水全无。
我们所要讨论的区域部分都是这种缺水的地方,我所称为“真沙漠”者,其性质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特别声明“真”沙漠的原因,是要使读者明白我所要说的地方,同读者在某种意义之下所熟知的《圣经》故事、阿拉伯游记、美国以及南美洲风景画中所有的沙漠情形完全不同。为易于分别起见,这些沙漠我大胆称之为驯沙漠。都会中人,特别是从过剩的人类中心地方来的人,也许要为这些沙漠的静穆空虚以及和平所感动。但是像这种整个部落于长时期内或至少在一定的季节之间,可以在那里游行自在稳可以找得水源同牲畜牧地的沙漠,遭受敌人压迫驱逐还能安然躲避一时的沙漠,同天山和昆仑山脉间大盆地上我们对面相逢的大部分地方却不相同。
这块盆地内大部分是充满了沙丘的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和自西至东全长几达八百英里以上上面满是碱块以及风蚀了的土块的罗布沙漠。在这些地方因为缺少水分,不仅人类,实际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生存。昆仑山高处同高原的情形也差不多一样。极高处才有一点植物,那里靠近冰河,略有水分,在这种半北极地的环境之下,一年内有很少的几个月可容植物生长,此外就是深窄的峡谷谷底从冰河发源的小溪涧边很有限的一点地方了。沿着这种边沿的沙漠田以及邻近东向的盆地,都是靠着这些小溪涧的流水来生存的;无论何处除去靠沟渠泄水外,任何东西都不能种植。空气中缺少水分以致成功这种情形,这是盆地地理位置所直接酿成的结果,试看地图,这一带地方各面同海洋以及养命的水汽隔离得是多么远,便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这些地方,人类生存和居住所必需的原料大自然既是那样的吝惜,纵使广轮万里,风景方面也说不上有多少变化了。但是那里却有很广阔的地形,划分此地为很显著的几种地带,我们必须连续在此作急速的调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