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073598
◎伦敦&巴黎,体验一场伟大革命之路上的爱与救赎。
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命运的转折都发生在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落魄了,辉煌了;入狱了,自由了;死亡了,复活了;在伟大的革命之路上,普通人的命运瞬息万变。
而在风风火火的大革命下,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牺牲、复仇、忠诚、暴力、善良、污蔑……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交织,但哪怕是在那样的时代里,爱也能救赎一切。
◎中英文套装,品读一名伟大作家迟暮之年的扛鼎之作。
《双城记》是狄更斯zui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迟暮之年的扛鼎之作,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狄更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
在本书中,狄更斯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
中英文套装,皆为未删节全本。英文原版未做任何删减,中文版由著名翻译家宋兆霖全文翻译,语言流畅不晦涩,小说开头一段更是被众多网友奉为经典神译。中英文对照,让你更全面地品读狄更斯的伟大著作。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但他没想到出狱后,女儿露西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内尔堕入情网……
于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爱恨生死、善恶是非在冲突中交织。而在伦敦和巴黎这两座城市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断地被大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在大时代的冲突中不断交融……
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狄更斯以虚构人物马奈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双城记》一书不仅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思考和探讨,而且以其优美的语言、鲜明的个性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浪漫的现实主义风格等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自问世以来,风行世界百余年。
中文版
译本序
第一部
复活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
第二部
金线
第一章
五年以后
第二章
看热闹
第三章
失望
……
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砂轮
第三章
阴影
……
英文版
BOOK THE FIRST-Recalled to Life
Chapter 1-The Period
Chapter 2-The Mail
Chapter 3-The Night Shadows
……
BOOK THE SECOND-The Golden Thread
Chapter 1-Five Years Later
Chapter 2-A Sight
Chapter 3-A Disappointment
……
BOOK THE THIRD-The Track of a Storm
Chapter 1-In Secret
Chapter 2-The Grindstone
Chapter 3-The Shadow
……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14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他只上过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833年,21岁的狄更斯以“博兹”署名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到1836年2月,他的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集》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他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他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1870年6月9日,狄更斯离世,他被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的三十多年创作生涯中,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最终往往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找到了幸福生活。
狄更斯写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想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圣诞颂歌》等。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50年代前后和60年代上半叶,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双城记》在评论界也是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有人说它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另外也有人说它丑化了革命人民。有关这些争论,让我们先对《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和创作经过作一番考察,也许不无好处。
据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作者是在和他的孩子、朋友们一起演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时,开始有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的。《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所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自己的青年。这种高尚的品德完全符合狄更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和楷模。因而按作者原来的计划,他的这部未来的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牺牲自己生命去拯救情敌的青年。所以作者在1859年动笔前的两三年,就开始构思卡顿的形象,这是最初的打算。可是,也就在这一时期,作者进一步看到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和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这种一触即发的形势使他忧心忡忡,觉得这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形势颇为相似,担心法国大革命会在英国重演。有感于此,他决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警告。于是这也就同时成了《双城记》的一个主题。他想通过这部小说来宣扬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对当权者和广大公众提出双重警告,用一个故事来对自己同时代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人人都应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至于有人说,作者在本书中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事实并不尽然。许多情节,如使马奈特医生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攻占巴士底狱等等,均有史记载,决非杜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一些过火行动,也都确有其事。如果说本书中对暴政和暴力的描写均有失实之处,那恐怕是为了双重警告而作的艺术夸张吧。
《双城记》是狄更斯作品中结构最严密完整的一部。情节虽然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冤狱、爱情和复仇的主题,但基本上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主要表现爱与行善,反映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后如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明晰生动,无论写人写景写事,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本书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
《双城记》发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尽管由于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在评论界有所争议,但它仍被公认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
宋兆霖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没有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却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气氛,化解了暴力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
——中国著名作家、学者 梁实秋
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等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的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马克思
狄更斯的小说结尾,失散或久别的亲友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燃,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中国当代文学家、画家 木心
第一章
时代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当时,英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平常的王后;法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姣好的王后。在这两个国家那些坐食俸禄的权贵们心中,有一点比水晶还要明澈,那就是大局已定,江山永固了。
那是我主耶稣降生后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那上天恩宠的幸福年代,英国正如当今一样,非常信奉神的启示。索斯科特太太刚刚过了她的二十五岁大寿,禁卫军中一个未卜先知的士兵,早已预言她这位圣灵将降临人间,宣称诸事已安排就绪,伦敦和威斯敏斯特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公鸡巷的鬼魂用叩击声宣泄天机后被祓除,也只过去十二个年头,而在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又有精灵鬼怪用叩击声来宣泄天机了(惊人地毫无新颖之处)。不过也有一些世俗事件的消息,来自美洲大陆英国臣民的一次会议,最近传到了英国朝野。说来也怪,这些消息对于人类,要比公鸡巷里孵出的任何一只小鸡宣泄的天机重要得多。
总体说来,法国不如她那位一手持盾、一手执三叉戟的姊妹那么热衷于鬼神。可她滥发纸币,挥霍无度,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此外,她还在那些基督教牧师的指导下,以施行种种德政为乐,诸如剁去一个青年人的双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只因他看见五六十码外有一行满身龌龊的修道士走过,没有在雨中跪下向他们行礼致敬。很有可能,在那个受难者被处决之时,长在法国和挪威森林中的一些树木,已被伐木人——命运之神做上标记,准备砍倒锯成木板,做成一种装有口袋和刀斧,在历史上曾令人胆战心惊的活动装置。很有可能,就在那一天,在巴黎近郊种着几亩薄田的庄稼汉的简陋外屋里,也正停着几辆制作粗糙的大车,在那儿躲风避雨,车子溅满污泥,猪在周围拱嗅,家禽在上面栖息,这就是那个名为“死神”的庄稼汉留着用作大革命时押送死囚的囚车。可是那伐木人和庄稼汉,虽然不停地在干活,却默默无声,连走起路来都蹑手蹑脚,谁也听不见他们的脚步声。由于对胆敢怀疑他们并已觉醒的人都要加上不信神明和有意谋叛的罪名,情况就更加如此了。
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国人夸耀的秩序与安宁了。每天晚上,堂堂的京城都有明火执仗的盗窃和拦路抢劫的案件发生。各家各户都公开得到告诫:离家出城,须将家具送家具行仓库保管。黑夜拦路抢劫的强盗乃是白天市区经商的买卖人,若是在当“大王”时被同行的生意人认出,受到指责,就豪爽地给他的脑袋送上一枪,然后逃之夭夭;七个强盗拦劫邮车,被押车的警卫打死三个,接着,“由于弹药用尽”,警卫又被余下那四个强盗打死,之后,邮车被太太平平地洗劫一空;堂堂的伦敦市市长大人,也在特恩海姆公园被一个强盗拦劫,当着他全体扈从的面,这位显赫人物被抢了个精光;伦敦监狱里的犯人和看守发生殴斗,司法当局就用装有实弹的大口径短枪,朝他们一阵乱放;小偷在王宫的召见厅里剪走王公大臣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武装士兵到圣贾尔斯区搜查私货,乱民向士兵射击,士兵也向乱民开火,谁也不认为这类事有多越乎常轨。在处理这些事件中,屡屡动用刽子手,尽管徒劳而有害,但仍照用不误。一忽儿,绞杀几大串各式各样的罪犯;一忽儿,星期六吊死一个在星期二捕获的盗贼;一忽儿,在新门监狱烧死成打刚抓到的人;一忽儿,又在威斯敏斯特大厦门前焚烧小册子;今天处决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明天又处决一名偷了农家孩子六便士的可怜巴巴的小偷。
所有这些事情,以及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令人难忘的已成过去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以及临近这一年的时候。就在那两个大下巴的男人和那两个容貌平常与容貌姣好的女子,忙于这些事情,热衷于用高压手段来维持他们的神圣权力时,那伐木人与庄稼汉也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操劳着。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就这样引领着这些赫赫人主和芸芸小民——其中包括本书所要记述的人物——沿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条条道路,向前走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