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30865丛书名: 水木书香
上篇刑起于兵兵刑同源3
刑名从商纣王酷刑7
明德慎罚西周狱讼13
六礼七出礼制婚姻17
刑无等级商鞅殉法22
简牍探微秦法繁苛26
儒法之间非公室告30
废除肉刑文景改革34
天下之平法信于民38
原心定罪春秋决狱41
经律相明亲亲相隐45
违礼入刑一视同仁49
礼有差等士庶不婚52
五刑有权八议之辟57
十恶不赦株连九族61
亲属相犯服制定罪66
官员坐赃上请处断72
屈法伸情血亲复仇76
引礼破法自首减刑81
公平非讼保辜论罪85
阿云自首法理之争88继承遗产刑罚公平94
典权入务司法权衡98
〖1〗下篇朱元璋的忧虑——胡惟庸谋反案103
臣不为君用——方孝孺“文字狱”案108
康熙与戴名世——《南山集》案112
雍正与曾静——吕留良案119
湘军与朝廷——刺马案136
晚清科场案——咸丰科场舞弊案150
晚清四大冤案之首——杨乃武与小白菜案165
名媛与名伶——杨月楼案175
“会审公廨”与“革命”——《苏报》案187
伍廷芳与陈其美之争——姚荣泽案202
民国政治凶案——宋教仁被刺案215
弑父之仇——施剑翘刺杀孙传芳案221
参考文献230
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法律制度能集中、突出地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体现当时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那么,案例作为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则反映了法律条文背后复杂的社会理念,体现了人们对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精神的理解与阐释。案例成为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在司法实践中的统一。
本书所收录的文字,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传统法律中的经典小故事。
内容上以时间为序跨越千年,依次选取了自夏商至民国的三十多个典型案例,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案例的评析,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国传统法律发展脉络,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所集案例来源广泛,古代明清及以前的案例多选自正史,间或采自类书、诗歌选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民国以降案例除却史书、档案外,间或选取了当时报刊的相关报道,以使内容充实,富有真实感,也增加其可读性。
书中的许多案例,如缇萦救父、卖女葬母、文字狱、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过历史上各种戏曲、小说的反复演绎,其中的忠孝节义、爱恨情仇,多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本书力求以可信的史料为据,从法律的角度入手,掀起“戏说”的盖头,还原案件的真实面貌。而且,本书并不止于简单叙述案件经过及判决结果,单纯就案论案,而是以具体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历代案例的研究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求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的变化,从文本到社会、从静态到动态,理解传统及近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关系,引导读者从变化和差距中,探寻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与沿革。
需要注意的是,提及中国传统法律,人们往往将“封建的”“落后的”“野蛮的”标签紧贴其上,将“严刑峻法”“出入人罪”“卡迪司法”,一顶一顶的“高”帽子扣在传统法律文化的头上。但是,衡诸于史料,在本书呈现给读者的经典案例中,可以对前述谬见给予批判和纠正。法律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当时社会实际生活的整体反映,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穿越时空来学习和搬用现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且不说今天的法律制度及观念亦非尽善尽美之物。本着“了解之同情”的精神,本书在评析古代案例时,联系传统思想,结合其时的社会背景,努力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现中华法系的应有面貌。今人热衷的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并不居于主要的位置,这一点颇值得深究。法律文本作为一套“不坏”的规则,近代以来随西学东渐,被赋予了许多诸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高大上的价值,但这些诱人的价值观念,借由具体的法律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或许并不在“法律人”们的理论阐释,而是真实地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之中。正是在此意义上,案例的解读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历史经验告诉后人,一个国家的法制变革从司法改革开始;而导致司法改革的,多由典型案例开始。所以,本书只是为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本书在选择、评析案例的过程中,参考和汲取了学界前辈与时贤的研究心得与相关论著,除在书中注明外,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同仁的全力支持,对此深表谢意。
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