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089981
内容简介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目 录
总绪论/袁行霈
绪论
节 山西地理形势与建置沿革
地理形势建置沿革
第二节 山西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山西地域文化的史前期、形成期、繁荣
期 山西地域文化的求新图变
第三节 山西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直根”地位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舞台顺
时应变的革新精神 源远流长的重商助文思想
上编
章 中国早期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节 具有完整序列的旧石器时代
西侯度遗址与匿河遗址 丁村人与许家窑人峙峪入下川文化柿
子滩遗址群
第二节 碰撞与融合并存的新石器时代
枣园文化 西阴文化仰韶文化晚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陶寺遗址
第三节 炎帝、黄帝与蚩尤
炎帝与五帝时代上党炎帝神农氏 蚩尤与河东盐池
第四节 尧舜禹在晋南开启文明
早的“中国” 尧让帝位舜孝动天大禹治水后稷与稷王山
第五节 大夏、夏墟与夏文化
大夏、夏墟东下冯类型
第二章 殷商两周时期山西地域文化的形成
节 晋国始封与晋文化发轫
叔虞封唐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 折衷周礼
第二节 晋文公称霸与晋文化鼎盛
文公称霸 文公之教郭偃之法尊王攘夷
第三节 新田文化勃兴与晋文化持续发展
晋国复霸荐贤用能 民族融合新田文化
第四节 三家分晋与晋文化新形态
三家分晋 侯马盟书 晋式青铜器晋阳赵卿墓 晋文化新形态
第五节 晋文化的法制传统与变革精神
晋国法制 李悝《法经》 申不害以“术”治韩胡服骑射
第六节 晋文化人才观念的嬗变及教训一
“贤材乃国家之元气” 武丁任用傅说异姓人才崛起 “楚材晋用”
第七节 三晋郡县制与新时代政治曙光
晋国和三晋郡县制 赵武灵王推广郡县制 秦国和秦朝郡县制 郡县
制的文化内涵
第八节 百家争鸣的思想光芒
子夏、苟子的儒家思想 李悝、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吴起、尉缭子的
兵家思想 公孙龙、惠施的名家思想 苏秦、张仪的纵横家思想
第九节 晋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与科技成就
《诗经》之晋诗 荀子诗赋 子夏、苟子传《经》 荀子乐论 乐圣师
旷晋地布币 冶铁用铁天文水利
下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
绪论
节 山西地理形势与建置沿革
地理形势建置沿革
第二节 山西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山西地域文化的史前期、形成期、繁荣
期 山西地域文化的求新图变
第三节 山西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直根”地位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舞台顺
时应变的革新精神 源远流长的重商助文思想
上编
章 中国早期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节 具有完整序列的旧石器时代
西侯度遗址与匿河遗址 丁村人与许家窑人峙峪入下川文化柿
子滩遗址群
第二节 碰撞与融合并存的新石器时代
枣园文化 西阴文化仰韶文化晚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陶寺遗址
第三节 炎帝、黄帝与蚩尤
炎帝与五帝时代上党炎帝神农氏 蚩尤与河东盐池
第四节 尧舜禹在晋南开启文明
早的“中国” 尧让帝位舜孝动天大禹治水后稷与稷王山
第五节 大夏、夏墟与夏文化
大夏、夏墟东下冯类型
第二章 殷商两周时期山西地域文化的形成
节 晋国始封与晋文化发轫
叔虞封唐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 折衷周礼
第二节 晋文公称霸与晋文化鼎盛
文公称霸 文公之教郭偃之法尊王攘夷
第三节 新田文化勃兴与晋文化持续发展
晋国复霸荐贤用能 民族融合新田文化
第四节 三家分晋与晋文化新形态
三家分晋 侯马盟书 晋式青铜器晋阳赵卿墓 晋文化新形态
第五节 晋文化的法制传统与变革精神
晋国法制 李悝《法经》 申不害以“术”治韩胡服骑射
第六节 晋文化人才观念的嬗变及教训一
“贤材乃国家之元气” 武丁任用傅说异姓人才崛起 “楚材晋用”
第七节 三晋郡县制与新时代政治曙光
晋国和三晋郡县制 赵武灵王推广郡县制 秦国和秦朝郡县制 郡县
制的文化内涵
第八节 百家争鸣的思想光芒
子夏、苟子的儒家思想 李悝、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吴起、尉缭子的
兵家思想 公孙龙、惠施的名家思想 苏秦、张仪的纵横家思想
第九节 晋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与科技成就
《诗经》之晋诗 荀子诗赋 子夏、苟子传《经》 荀子乐论 乐圣师
旷晋地布币 冶铁用铁天文水利
下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