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26970
编辑推荐
人工牧草,草场区划,研究,中国
内容简介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共分为三篇十五章。**篇介绍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原则、方法,以及《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提出的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第二篇系统叙述了9个牧草栽培一级区的自然条件、草地资源、农牧业生产、牧草栽培现状。第三篇重点展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区划结果,全面描述通过多次模型模拟、专家修订、模型修正并*终确立的牧草适宜性分布图,共涉及36种(属)主要多年生栽培牧草和10种一、二年生牧草;*后,根据全国畜牧总站(2001~2011)草业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种植现状及近年的发展趋势,展现牧草的种植格局,分析牧草种植变化的原因等。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主要包括3个创新点:提出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在**限度上做到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明确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全国范围内生态适宜性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区域内适宜种植的栽培牧草;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及种植现状分布图。希望《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能够为未来中国草业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主要包括3个创新点:提出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在**限度上做到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明确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全国范围内生态适宜性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区域内适宜种植的栽培牧草;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及种植现状分布图。希望《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能够为未来中国草业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目 录
前言
**篇概论
第—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3
**节相关区划概述3
一、中国自然与地貌区划3
二、中国综合农业与畜牧业区划6
三、中国饲料与草业生态经济区划8
第二节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10
一、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方案10
二、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原则和依据10
三、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意义11
第三节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11
一、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原则和依据11
二、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方法和命名法12
三、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方案12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16
**节植被/物种适宜性分布研究概述16
一、植被适宜性评价研究16
二、物种适宜性评价研究17
第二节多年生栽培牧賴宜性区划19
一、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原则19
二、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方法20
第三节一、二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25
参考文献29
第二篇区域篇
第三章东北牧草栽培区33
**节自然条件33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33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33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34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34
一、草地资源34
二、农牧业生产35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36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36
二、亚区论37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41
参考文献43
第四章内蒙古牧草栽培区44
**节自然条件44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44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44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45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45
一、草地资源45
二、农牧业生产46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47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47
二、亚区仑述48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53
参考文献56
第五章西北牧草栽培区57
**节自然条件57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57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57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58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58
一、草地资源58
二、农牧业生产59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60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60
二、亚区论述6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64
参考文献67
第六章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区68
**节自然条件68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68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69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70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71
一、草地资源71
二、农牧业生产71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72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72
二、亚区论述7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76
第七章黄土高原牧草栽培区79
**节自然条件79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79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79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80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80
一、草地资源80
二、农牧业生产80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81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81
二、亚区论述8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86
第八章华北牧草栽培区91
**节自然条件91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91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91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91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92
一、草地资源92
二、农牧业生产92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93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93
二、亚区论述95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99
参考文献101
第九章长江中下游牧草栽培区102
**节自然条件102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02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02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03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05
一、草地资源105
二、农牧业生产108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09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09
二、亚区论述112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13
参考文献117
第十章西南牧草栽培区118
**节自然条件118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18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18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19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19
一、草地资源119
二、农牧业生产122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23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23
二、亚区论述120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27
参考文献128
第十—章华南牧草栽培区130
**节自然条件130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30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31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32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32
一、草地资源132
二、农牧业生产130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35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35
二、亚区论述137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38
参考文献100
第三篇区划篇
第十二章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宜性区划145
**节苜蓿145
一、苜蓿形态特征145
二、苜蓿生物学特性145
三、苜蓿种植现状及分布146
四、苜蓿适宜性区划148
五、主要品种介绍149
第二节白三叶161
一、白三叶形态特征161
二、白三叶生物学特性162
三、白三叶种植现状及分布162
四、白三叶适宜性区划164
五、主要品种介绍164
第三节红三叶166
一、红三叶形态特征166
二、红三叶生物学特性166
三、红三叶种植现状及分布166
四、红三叶适宜性区划167
五、主要品种介绍167
第四节红豆草168
一、红豆草形态特征168
二、红豆草生物学特性169
三、红豆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69
四、红豆草适宜性区划170
五、主要品种介绍172
第五节小冠花172
一、小冠花形态特征172
二、小冠花生物学特性172
三、小冠花种植现状及分布173
四、小冠花适宜性区划173
五、主要品种介绍174
第六节柱花草属牧草175
一、柱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175
二、柱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75
三、柱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75
四、柱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77
五、主要品种介绍177
第七节沙打旺180
一、沙打旺形态特征180
二、沙打旺生物学特性180
三、沙打旺种植现状及分布180
四、沙打旺适宜性区划182
五、主要品种介绍183
第八节决明属牧草184
一、决明属牧草形态特征180
二、决明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80
三、决明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85
四、决明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86
五、主要品种介绍186
第九节达乌里胡枝子188
一、达乌里胡枝子形态特征188
二、达乌里胡枝子生物学特性188
三、达乌里胡枝子种植现状及分布188
四、达乌里胡枝子适宜性区划189
五、主要品种介绍190
第十节锦鸡儿属牧草191
一、锦鸡儿属牧草形态特征191
二、锦鸡儿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91
三、锦鸡儿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91
四、锦鸡儿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93
五、主要品种介绍190
第十一节岩黄苗属牧草195
一、岩黄芪属牧草形态特征195
二、岩黄芪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95
三、岩黄芪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96
四、岩黄芪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96
五、主要品种介绍197
第十二节多花木蓝198
一、多花木蓝形态特征198
二、多花木蓝生物学特性198
三、多花木蓝种植现状及分布199
四、多花木蓝适宜性区划199
五、主要品种介绍199
第十三节银合欢200
一、银合欢形态特征200
二、银合欢生物学特性200
三、银合欢种植现状及分布201
四、银合欢适宜性区划201
五、主要品种介绍201
第十四节葛属牧草202
一、葛属牧草形态特征202
二、葛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03
三、葛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3
四、葛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03
五、主要品种介绍203
第十五节山毛豆205
一、山毛豆形态特征205
二、山毛豆生物学特性205
三、山毛豆种植现状及分布205
四、山毛豆适宜性区划205
五、主要品种介绍206
参考文献206
第十三章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08
**节羊草208
一、羊草形态特征208
二、羊草生物学特性208
三、羊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8
四、羊草适宜性区划210
五、主要品种介绍210
第二节无芒雀麦212
一、无芒雀麦形态特征212
二、无芒雀麦生物学特性212
三、无芒雀麦种植现状及分布213
四、无芒雀麦适宜性区划214
五、主要品种介绍215
第三节披碱草属牧草217
一、披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17
二、披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17
三、披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18
四、披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0
五、主要品种介绍220
第四节冰賴牧草223
第十三章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08
**节羊草208
一、羊草形态特征208
二、羊草生物学特性208
三、羊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8
四、羊草适宜性区划210
五、主要品种介绍210
第二节无芒雀麦212
一、无芒雀麦形态特征212
二、无芒雀麦生物学特性212
三、无芒雀麦种植现状及分布213
四、无芒雀麦适宜性区划214
五、主要品种介绍215
第三节披碱草属牧草217
一、披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17
二、披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17
三、披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18
四、披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0
五、主要品种介绍220
第四节冰草属牧草223
一、冰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23
二、冰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24
三、冰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24
四、冰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6
五、主要品种介绍226
第五节多年生黑麦草228
一、多年生黑麦草形态特征228
二、多年生黑麦草生物学特性228
三、多年生黑麦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29
四、多年生黑麦草适宜性区划231
五、主要品种介绍232
第六节狼尾草属牧草233
一、狼尾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33
二、狼尾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33
三、狼尾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33
四、狼尾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35
五、主要品种介绍235
第七节雀稗属牧草237
一、雀稗属牧草形态特征237
二、雀稗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38
三、雀稗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38
四、雀稗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39
五、主要品种介绍240
第八节鸭茅241
一、鸭茅形态特征241
二、鸭茅生物学特性241
三、鸭茅种植现状及分布242
四、鸭茅适宜性区划243
五、主要品种介绍245
第九节狗牙根246
一、狗牙根形态特征246
二、狗牙根生物学特性246
三、狗牙根种植现状及分布247
四、狗牙根适宜性区划247
五、主要品种介绍247
第十节扁穗牛鞭草248
一、扁穗牛鞭草形态特征248
二、扁穗牛鞭草生物学特性248
三、扁穗牛鞭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49
四、扁穗牛鞭草适宜性区划250
五、主要品种介绍250
第十一节苇状羊茅251
一、苇状羊茅形态特征251
二、苇状羊茅生物学特性252
三、苇状羊茅种植现状及分布252
四、苇状羊茅适宜性区划253
五、主要品种介绍254
第十二节碱茅属牧草255
一、碱茅属牧草形态特征255
二、碱茅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55
三、碱茅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56
四、碱茅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56
五、主要品种介绍257
第十三节猫尾草258
一、猫尾草形态特征258
二、猫尾草生物学特性258
三、猫尾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58
四、猫尾草适宜性区划260
五、主要品种介绍260
第十四节坚尼草261
一、坚尼草形态特征261
二、坚尼草生物学特性261
三、坚尼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1
四、坚尼草适宜性区划262
五、主要品种介绍262
第十五节非洲狗尾草263
一、非洲狗尾草形态特征263
二、非洲狗尾草生物学特性263
三、非洲狗尾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4
四、非洲狗尾草适宜性区划265
五、主要品种介绍266
第十六节臂形草属牧草266
一、臂形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66
二、臂形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66
三、臂形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6
四、臂形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67
五、主要品种介绍267
参考文献269
第十四章多年生其他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71
**节菊苣271
一、菊苣形态特征271
二、菊苣生物学特性271
三、菊苣种植现状及分布271
四、菊苣适宜性区划273
五、主要品种介绍273
第二节木地肤274
一、木地肤形态特征274
二、木地肤生物学特性275
三、木地肤种植现状及分布275
四、木地肤适宜性区划275
五、主要品种
**篇概论
第—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3
**节相关区划概述3
一、中国自然与地貌区划3
二、中国综合农业与畜牧业区划6
三、中国饲料与草业生态经济区划8
第二节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10
一、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方案10
二、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原则和依据10
三、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意义11
第三节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11
一、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原则和依据11
二、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方法和命名法12
三、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方案12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16
**节植被/物种适宜性分布研究概述16
一、植被适宜性评价研究16
二、物种适宜性评价研究17
第二节多年生栽培牧賴宜性区划19
一、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原则19
二、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方法20
第三节一、二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25
参考文献29
第二篇区域篇
第三章东北牧草栽培区33
**节自然条件33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33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33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34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34
一、草地资源34
二、农牧业生产35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36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36
二、亚区论37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41
参考文献43
第四章内蒙古牧草栽培区44
**节自然条件44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44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44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45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45
一、草地资源45
二、农牧业生产46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47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47
二、亚区仑述48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53
参考文献56
第五章西北牧草栽培区57
**节自然条件57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57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57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58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58
一、草地资源58
二、农牧业生产59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60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60
二、亚区论述6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64
参考文献67
第六章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区68
**节自然条件68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68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69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70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71
一、草地资源71
二、农牧业生产71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72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72
二、亚区论述7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76
第七章黄土高原牧草栽培区79
**节自然条件79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79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79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80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80
一、草地资源80
二、农牧业生产80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81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81
二、亚区论述83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86
第八章华北牧草栽培区91
**节自然条件91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91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91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91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92
一、草地资源92
二、农牧业生产92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93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93
二、亚区论述95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99
参考文献101
第九章长江中下游牧草栽培区102
**节自然条件102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02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02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03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05
一、草地资源105
二、农牧业生产108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09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09
二、亚区论述112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13
参考文献117
第十章西南牧草栽培区118
**节自然条件118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18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18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19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19
一、草地资源119
二、农牧业生产122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23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23
二、亚区论述120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27
参考文献128
第十—章华南牧草栽培区130
**节自然条件130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130
二、气候、光、热、水资源131
三、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132
第二节草地资源与农牧业生产132
一、草地资源132
二、农牧业生产130
第三节牧草栽培现状135
一、牧草栽培历史及现状135
二、亚区论述137
三、适宜草种及种植情况138
参考文献100
第三篇区划篇
第十二章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宜性区划145
**节苜蓿145
一、苜蓿形态特征145
二、苜蓿生物学特性145
三、苜蓿种植现状及分布146
四、苜蓿适宜性区划148
五、主要品种介绍149
第二节白三叶161
一、白三叶形态特征161
二、白三叶生物学特性162
三、白三叶种植现状及分布162
四、白三叶适宜性区划164
五、主要品种介绍164
第三节红三叶166
一、红三叶形态特征166
二、红三叶生物学特性166
三、红三叶种植现状及分布166
四、红三叶适宜性区划167
五、主要品种介绍167
第四节红豆草168
一、红豆草形态特征168
二、红豆草生物学特性169
三、红豆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69
四、红豆草适宜性区划170
五、主要品种介绍172
第五节小冠花172
一、小冠花形态特征172
二、小冠花生物学特性172
三、小冠花种植现状及分布173
四、小冠花适宜性区划173
五、主要品种介绍174
第六节柱花草属牧草175
一、柱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175
二、柱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75
三、柱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75
四、柱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77
五、主要品种介绍177
第七节沙打旺180
一、沙打旺形态特征180
二、沙打旺生物学特性180
三、沙打旺种植现状及分布180
四、沙打旺适宜性区划182
五、主要品种介绍183
第八节决明属牧草184
一、决明属牧草形态特征180
二、决明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80
三、决明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85
四、决明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86
五、主要品种介绍186
第九节达乌里胡枝子188
一、达乌里胡枝子形态特征188
二、达乌里胡枝子生物学特性188
三、达乌里胡枝子种植现状及分布188
四、达乌里胡枝子适宜性区划189
五、主要品种介绍190
第十节锦鸡儿属牧草191
一、锦鸡儿属牧草形态特征191
二、锦鸡儿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91
三、锦鸡儿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91
四、锦鸡儿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93
五、主要品种介绍190
第十一节岩黄苗属牧草195
一、岩黄芪属牧草形态特征195
二、岩黄芪属牧草生物学特性195
三、岩黄芪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196
四、岩黄芪属牧草适宜性区划196
五、主要品种介绍197
第十二节多花木蓝198
一、多花木蓝形态特征198
二、多花木蓝生物学特性198
三、多花木蓝种植现状及分布199
四、多花木蓝适宜性区划199
五、主要品种介绍199
第十三节银合欢200
一、银合欢形态特征200
二、银合欢生物学特性200
三、银合欢种植现状及分布201
四、银合欢适宜性区划201
五、主要品种介绍201
第十四节葛属牧草202
一、葛属牧草形态特征202
二、葛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03
三、葛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3
四、葛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03
五、主要品种介绍203
第十五节山毛豆205
一、山毛豆形态特征205
二、山毛豆生物学特性205
三、山毛豆种植现状及分布205
四、山毛豆适宜性区划205
五、主要品种介绍206
参考文献206
第十三章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08
**节羊草208
一、羊草形态特征208
二、羊草生物学特性208
三、羊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8
四、羊草适宜性区划210
五、主要品种介绍210
第二节无芒雀麦212
一、无芒雀麦形态特征212
二、无芒雀麦生物学特性212
三、无芒雀麦种植现状及分布213
四、无芒雀麦适宜性区划214
五、主要品种介绍215
第三节披碱草属牧草217
一、披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17
二、披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17
三、披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18
四、披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0
五、主要品种介绍220
第四节冰賴牧草223
第十三章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08
**节羊草208
一、羊草形态特征208
二、羊草生物学特性208
三、羊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08
四、羊草适宜性区划210
五、主要品种介绍210
第二节无芒雀麦212
一、无芒雀麦形态特征212
二、无芒雀麦生物学特性212
三、无芒雀麦种植现状及分布213
四、无芒雀麦适宜性区划214
五、主要品种介绍215
第三节披碱草属牧草217
一、披碱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17
二、披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17
三、披碱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18
四、披碱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0
五、主要品种介绍220
第四节冰草属牧草223
一、冰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23
二、冰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24
三、冰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24
四、冰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26
五、主要品种介绍226
第五节多年生黑麦草228
一、多年生黑麦草形态特征228
二、多年生黑麦草生物学特性228
三、多年生黑麦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29
四、多年生黑麦草适宜性区划231
五、主要品种介绍232
第六节狼尾草属牧草233
一、狼尾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33
二、狼尾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33
三、狼尾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33
四、狼尾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35
五、主要品种介绍235
第七节雀稗属牧草237
一、雀稗属牧草形态特征237
二、雀稗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38
三、雀稗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38
四、雀稗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39
五、主要品种介绍240
第八节鸭茅241
一、鸭茅形态特征241
二、鸭茅生物学特性241
三、鸭茅种植现状及分布242
四、鸭茅适宜性区划243
五、主要品种介绍245
第九节狗牙根246
一、狗牙根形态特征246
二、狗牙根生物学特性246
三、狗牙根种植现状及分布247
四、狗牙根适宜性区划247
五、主要品种介绍247
第十节扁穗牛鞭草248
一、扁穗牛鞭草形态特征248
二、扁穗牛鞭草生物学特性248
三、扁穗牛鞭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49
四、扁穗牛鞭草适宜性区划250
五、主要品种介绍250
第十一节苇状羊茅251
一、苇状羊茅形态特征251
二、苇状羊茅生物学特性252
三、苇状羊茅种植现状及分布252
四、苇状羊茅适宜性区划253
五、主要品种介绍254
第十二节碱茅属牧草255
一、碱茅属牧草形态特征255
二、碱茅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55
三、碱茅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56
四、碱茅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56
五、主要品种介绍257
第十三节猫尾草258
一、猫尾草形态特征258
二、猫尾草生物学特性258
三、猫尾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58
四、猫尾草适宜性区划260
五、主要品种介绍260
第十四节坚尼草261
一、坚尼草形态特征261
二、坚尼草生物学特性261
三、坚尼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1
四、坚尼草适宜性区划262
五、主要品种介绍262
第十五节非洲狗尾草263
一、非洲狗尾草形态特征263
二、非洲狗尾草生物学特性263
三、非洲狗尾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4
四、非洲狗尾草适宜性区划265
五、主要品种介绍266
第十六节臂形草属牧草266
一、臂形草属牧草形态特征266
二、臂形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266
三、臂形草属牧草种植现状及分布266
四、臂形草属牧草适宜性区划267
五、主要品种介绍267
参考文献269
第十四章多年生其他科牧草适宜性区划271
**节菊苣271
一、菊苣形态特征271
二、菊苣生物学特性271
三、菊苣种植现状及分布271
四、菊苣适宜性区划273
五、主要品种介绍273
第二节木地肤274
一、木地肤形态特征274
二、木地肤生物学特性275
三、木地肤种植现状及分布275
四、木地肤适宜性区划275
五、主要品种
在线试读
篇概论
区划区划的定义早由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A.Hettner于18世纪末提出,他认为地理区划就是将一个整体不断地分解成为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在空间上相互连接,而其类型则可以分散地分布在这个整体当中(郑度等,2005)。此后,国外一批地理学家为区划的创新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如A.von.Humboldt、H.G.Hommeyer、Merriam、B.B.Dokuchaev以及A.J.Herbertson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全面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各项区划工作均受到广泛重视,所得的成果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牧草区划是我国众多农业区划中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种植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牧草不仅可以作为饲料、肥料、燃料以及工业原料来使用,从而提高草地牧业的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牧草区划工作能够为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和畜牧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牧草区划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总结。主要包括: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研究以及较为系统的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及区划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例如,张丽君等(2005)在我国各栽培种植区域内,将我国苜蓿属地方品种划分为7个生态类型,包括:南疆绿洲生态型、黄土高原生态型、汾渭河谷生态型、华北平原生态型、蒙古高原生态型、苏北平原生态型和松嫩平原生态型。较为系统的栽培牧草区划研究始于1984年,应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下达的“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要求,洪绂曾先生等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为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部门先后开展了牧草引种驯化和筛选工作,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制订了当地草种的筛选标准和分区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区划,提出了不同地区栽培牧草区划意见。
牧草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及畜牧业对牧草的需求而进行的区域规划。科学的牧草区划能够对草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①为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农业三元结构中的饲草饲料作物选择适当的草种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引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对种子基地的新建和计划调整起到指导作用;③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特征,科学地建立不同类型的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干扰,我国牧草种植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课题组利用野外调查、模型模拟以及专家修订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研究工作。本研究基于植被生长环境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研制了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建立了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温度、水分、土壤,通过建立温度适宜性、水分适宜性和土壤适宜性标准,确定牧草全国尺度上的分布;二级指标包括海拔、地形、地貌、地表水资源、土壤类型等,根据不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使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域尺度的模型修订。模型结果经过近3年多次专家修订,终获得了一套可以准确拟合专家经验的模型参数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30余张不同多年生牧草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并提出一、二年生牧草生态适宜性概况。同时,收集整理了2001~2011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及专家提供的我国主要牧草种植数据,制作了我国主要牧草的种植分布图,高度概括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栽培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
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
节相关区划概述
一、中国自然与地貌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
我国自然区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大力发展(表1-1)。例如,罗开富于1954年在我国自然区划工作较为薄弱的背景下制订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黄秉维(1958)制定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并对我国自然区划的等级单位做了更详细的区分,之后分别在1965年和1989年对该区划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
表1-1我国综合自然区划
1.中国自然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区划原则以基本法则、指导思想、基本准绳为宗旨,遵循以下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全面分析所有成分和整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主导因素原则: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3)发生学原则:成因的一致性,发展途径的共同性;
4)相对一致性原则: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存在着等级单位系统;
5)区域共轭性原则:不可重复性,不能彼此分离。
2.中国自然区划依据和步骤
根据中国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3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具体见表1-2。
表1-2我国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占全国面积的比例46%27.3%26.7%地表结构平原、丘陵为主,部分高原、盆地高原、高大山脉、大盆地、艾丁湖大高原、极高山脉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呼和浩特—北京—郑州—秦岭”东,沉降为主晚近地质时期差异上升显著新近纪以来大幅度上升气候季风气候,湿润程度较高半干旱、干旱气候高寒气候、高原季风植被、土壤天然植被森林,少部分草原;相应的森林、草原土壤大部分荒漠、荒漠草原、干草原;相应的土壤类型荒漠、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发育较差水文地表水雨水补给为主,外流流域、淡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内流流域、咸水湖大部分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大河上源地貌外营力常态风化,流水作用;海洋动力为主风力作用,冰川、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冰缘条件下强烈风化,冰川、流水作用古地理第四纪受冰川影响不大,红色风化壳广布中生代末期以来旱化,第四纪曾较湿润,古水系新近纪才隆起,年轻的大地貌单元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主要的农业区域影响不如季风区,大部分为牧业地区,灌溉农业影响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地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温度变化,对湿度也有影响随距海远近变化的湿润状况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因素,也有水平分异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东北、内蒙古、西北、青藏、华北、华中和华南。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3.中国自然区划的作用
自然区划在生产、科研及政策规划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为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基础研究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的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管理、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选择、改造自然规划的拟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工作而言,由于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自然综合区划为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域划分理论基础和结构框架。
(二)中国地貌区划中国地貌区划
1.中国地貌区划方案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我国地貌区划的成果较多,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结果是陈志明于1991年在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中编制的1∶1800万中国地貌区划图,将我国地貌划分为4个一级区(东南部季风华南式地貌区域、东北部季风华夏式地貌区域、西北部内陆蒙新式地貌区域及西南部青藏高原地貌区域)8个二级区及36个三级区。近年来,随着地貌学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相关的测绘与遥感技术的进步,我国地貌分类与区划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李炳元等(2013)基于中国1∶400万地貌图新资料,结合中国地貌格局差异和形成原因,将我国地貌划分为6个大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
2.中国地貌区划原则
目前,地貌区划的原则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总结前人地貌区划工作,得到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普遍原则
地貌区划属于地理区划范畴,因此,应遵循地理区划中的普遍原则。主要包括:①划分出的地貌区域要具有连续性;②客观地反映地貌区域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分异规律;③区划顺序要先大后小。同一区域内,亚区划分标准应与大区的一致。
(2)地貌形态为主的形态成因原则
地貌分区必须坚持以地貌本身特征为主的原则,地表形态是地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其应成为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3)综合研究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
地貌研究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区域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新构造运动为主的内营力过程,剥蚀堆积表现的外营力等。因此,地貌区划时应全面地考虑区域地貌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通过降维等方法确定主导因素。
3.中国地貌区划意义
地貌是自然环境基本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我国地貌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对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具有重要影响,进而使得自然环境表现出异质性。对地貌进行区划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地了解地貌特征、组成及演变趋势,从而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开发利用。另外,地貌区划还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变化的基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综合农业与畜牧业区划
(一)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1.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主要考虑我国农业地域差异。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影响较为深远的区划方案是于1979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何康同志领导,周立三院士主持,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东北农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和海洋水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2.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原则和依据
中国综合农业的一级区划主要遵循我国农业地域差异原则。我国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差异。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拉萨,自东北向西南,大致以年降水量400mm等雨线为界,分为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两者大体各占国土面积的1/2。
二级区划主要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等原则。
3.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意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工作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①综合评述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和实行农业技术改造起到促进作用;②对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措施建议;③分析了主要作物及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状况,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及选建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依据和建议;④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为以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
畜牧业综合区划是以畜牧业生产为对象而进行的单项农业区划,属于农业部门区划。全国畜牧业区划根据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方向进行区域划分和分区研究。例如,198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以及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并编写的《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对我国畜牧资源进行了评价,将全国划分为7个畜牧业区: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和东南区。中国综合畜牧业区划揭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图1-1所示(邹范文,1985)。
……
区划区划的定义早由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A.Hettner于18世纪末提出,他认为地理区划就是将一个整体不断地分解成为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在空间上相互连接,而其类型则可以分散地分布在这个整体当中(郑度等,2005)。此后,国外一批地理学家为区划的创新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如A.von.Humboldt、H.G.Hommeyer、Merriam、B.B.Dokuchaev以及A.J.Herbertson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全面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各项区划工作均受到广泛重视,所得的成果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牧草区划是我国众多农业区划中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种植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牧草不仅可以作为饲料、肥料、燃料以及工业原料来使用,从而提高草地牧业的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牧草区划工作能够为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和畜牧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牧草区划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总结。主要包括: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研究以及较为系统的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及区划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例如,张丽君等(2005)在我国各栽培种植区域内,将我国苜蓿属地方品种划分为7个生态类型,包括:南疆绿洲生态型、黄土高原生态型、汾渭河谷生态型、华北平原生态型、蒙古高原生态型、苏北平原生态型和松嫩平原生态型。较为系统的栽培牧草区划研究始于1984年,应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下达的“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要求,洪绂曾先生等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为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部门先后开展了牧草引种驯化和筛选工作,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制订了当地草种的筛选标准和分区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区划,提出了不同地区栽培牧草区划意见。
牧草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及畜牧业对牧草的需求而进行的区域规划。科学的牧草区划能够对草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①为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农业三元结构中的饲草饲料作物选择适当的草种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引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对种子基地的新建和计划调整起到指导作用;③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特征,科学地建立不同类型的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干扰,我国牧草种植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课题组利用野外调查、模型模拟以及专家修订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研究工作。本研究基于植被生长环境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研制了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建立了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温度、水分、土壤,通过建立温度适宜性、水分适宜性和土壤适宜性标准,确定牧草全国尺度上的分布;二级指标包括海拔、地形、地貌、地表水资源、土壤类型等,根据不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使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域尺度的模型修订。模型结果经过近3年多次专家修订,终获得了一套可以准确拟合专家经验的模型参数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30余张不同多年生牧草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并提出一、二年生牧草生态适宜性概况。同时,收集整理了2001~2011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及专家提供的我国主要牧草种植数据,制作了我国主要牧草的种植分布图,高度概括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栽培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
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
节相关区划概述
一、中国自然与地貌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
我国自然区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大力发展(表1-1)。例如,罗开富于1954年在我国自然区划工作较为薄弱的背景下制订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黄秉维(1958)制定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并对我国自然区划的等级单位做了更详细的区分,之后分别在1965年和1989年对该区划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
表1-1我国综合自然区划
1.中国自然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区划原则以基本法则、指导思想、基本准绳为宗旨,遵循以下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全面分析所有成分和整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主导因素原则: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3)发生学原则:成因的一致性,发展途径的共同性;
4)相对一致性原则: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存在着等级单位系统;
5)区域共轭性原则:不可重复性,不能彼此分离。
2.中国自然区划依据和步骤
根据中国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3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具体见表1-2。
表1-2我国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占全国面积的比例46%27.3%26.7%地表结构平原、丘陵为主,部分高原、盆地高原、高大山脉、大盆地、艾丁湖大高原、极高山脉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呼和浩特—北京—郑州—秦岭”东,沉降为主晚近地质时期差异上升显著新近纪以来大幅度上升气候季风气候,湿润程度较高半干旱、干旱气候高寒气候、高原季风植被、土壤天然植被森林,少部分草原;相应的森林、草原土壤大部分荒漠、荒漠草原、干草原;相应的土壤类型荒漠、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发育较差水文地表水雨水补给为主,外流流域、淡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内流流域、咸水湖大部分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大河上源地貌外营力常态风化,流水作用;海洋动力为主风力作用,冰川、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冰缘条件下强烈风化,冰川、流水作用古地理第四纪受冰川影响不大,红色风化壳广布中生代末期以来旱化,第四纪曾较湿润,古水系新近纪才隆起,年轻的大地貌单元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主要的农业区域影响不如季风区,大部分为牧业地区,灌溉农业影响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地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温度变化,对湿度也有影响随距海远近变化的湿润状况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因素,也有水平分异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东北、内蒙古、西北、青藏、华北、华中和华南。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3.中国自然区划的作用
自然区划在生产、科研及政策规划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为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基础研究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的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管理、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选择、改造自然规划的拟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工作而言,由于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自然综合区划为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域划分理论基础和结构框架。
(二)中国地貌区划中国地貌区划
1.中国地貌区划方案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我国地貌区划的成果较多,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结果是陈志明于1991年在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中编制的1∶1800万中国地貌区划图,将我国地貌划分为4个一级区(东南部季风华南式地貌区域、东北部季风华夏式地貌区域、西北部内陆蒙新式地貌区域及西南部青藏高原地貌区域)8个二级区及36个三级区。近年来,随着地貌学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相关的测绘与遥感技术的进步,我国地貌分类与区划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李炳元等(2013)基于中国1∶400万地貌图新资料,结合中国地貌格局差异和形成原因,将我国地貌划分为6个大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
2.中国地貌区划原则
目前,地貌区划的原则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总结前人地貌区划工作,得到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普遍原则
地貌区划属于地理区划范畴,因此,应遵循地理区划中的普遍原则。主要包括:①划分出的地貌区域要具有连续性;②客观地反映地貌区域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分异规律;③区划顺序要先大后小。同一区域内,亚区划分标准应与大区的一致。
(2)地貌形态为主的形态成因原则
地貌分区必须坚持以地貌本身特征为主的原则,地表形态是地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其应成为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3)综合研究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
地貌研究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区域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新构造运动为主的内营力过程,剥蚀堆积表现的外营力等。因此,地貌区划时应全面地考虑区域地貌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通过降维等方法确定主导因素。
3.中国地貌区划意义
地貌是自然环境基本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我国地貌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对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具有重要影响,进而使得自然环境表现出异质性。对地貌进行区划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地了解地貌特征、组成及演变趋势,从而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开发利用。另外,地貌区划还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变化的基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综合农业与畜牧业区划
(一)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1.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主要考虑我国农业地域差异。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影响较为深远的区划方案是于1979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何康同志领导,周立三院士主持,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东北农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和海洋水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2.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原则和依据
中国综合农业的一级区划主要遵循我国农业地域差异原则。我国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差异。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拉萨,自东北向西南,大致以年降水量400mm等雨线为界,分为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两者大体各占国土面积的1/2。
二级区划主要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等原则。
3.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意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工作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①综合评述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和实行农业技术改造起到促进作用;②对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措施建议;③分析了主要作物及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状况,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及选建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依据和建议;④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为以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
畜牧业综合区划是以畜牧业生产为对象而进行的单项农业区划,属于农业部门区划。全国畜牧业区划根据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方向进行区域划分和分区研究。例如,198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以及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并编写的《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对我国畜牧资源进行了评价,将全国划分为7个畜牧业区: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和东南区。中国综合畜牧业区划揭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图1-1所示(邹范文,1985)。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