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36054
辛亥督滇,改革军政冠南北。
讨袁护国,再造共和**人。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真诚的爱国者,他不仅仅以卓越的事功彪炳史册,而且以伟大的人格感召后人。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蔡锷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本书在占有详实资料的前提下,以蔡锷投入云南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革命的辛亥云南军都督府和发动、领导讨袁护国运动为经,以蔡锷与袁世凯、梁启超、黄兴、朱德、小凤仙等人的关系为纬,用生动而朴实的文笔,客观地叙述了蔡锷从出生到求学、投笔从戎,到就职云南、反袁护国的特殊经历,真实地再现了蔡锷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真诚的爱国者,他不仅仅以卓越的事功彪炳史册,而且以伟大的人格感召后人。
前言
第一编 出世
第一章 湘西神童
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二、“总有一天,我会叫你一败涂地!”
三、“奇才、奇才,此子不愧神童也!”
四、与梁启超在长沙结下了终生师生情谊
五、老师一死一逃,蔡锷深受刺激
第二章 留学日本
一、到日本打地铺,“比在长沙时还要好”
二、“不做一个有名的军人,不算先生的门生。”
三、把“军国民主义”当作新的“国魂”
四、“将校摇篮”一骑兵,“士官三杰”好名声
第三章 回国任职
一、“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
四、“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第二编 辛亥——云南纵横
第四章 重九起义
一、“第二故乡”云南
二、《曾胡治兵语录》是“治军治国”的兵书
三、“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绝对支持。”
四、被推举为辛亥昆明起义军临时总司令
五、紧急关头,在火线上提拔朱德
六、“云南起义是重阳”,“功成一夜好开场”
第五章 军府改革
一、“千载功名尘与土,碧鸡金马自年年。”
二、办公室贴的字条:“除公事外,请勿涉及闲谈”
三、第一夫人刘侠贞,第二夫人潘惠英
四、“前清官吏敷衍因循之习,廓除殆尽矣。”
五、两次带头减薪,月俸仅与营长相当
六、法制建设,维护民权,重视社会稳定
七、倡导民族平等,希望“五族共和,天下一家”
八、革命“为建设而破坏,非为破坏而破坏”
第六章 全省统一
一、辛亥腾越起义,张文光被推为滇西军政府第一都督
二、辛亥大理反正,赵藩出任迤西自治总机关部总理
三、李根源奉命西进,紧急处理滇西问题
四、刀安仁遭遇奇冤,孙中山大义解救
五、赵又新起义临安,罗佩金急赴滇南
第七章 支援邻省
一、“忆曾率队到宜宾,高举红旗援兄弟。”
二、滇军入黔,唐继尧当上了贵州都督
三、殷承瓛西征西藏,滇健儿连战连捷
四、制订边防计划,以国家为重的国防思想
五、辛亥云南起义,一生的重要转折
第三编 北京共和梦
第八章 民初政争
一、错信了袁世凯“一个坏人”
二、试图建设“一大团体”,随后又主张“不党主义”
三、四川熊克武起义,支持唐继尧派兵征讨
四、“我早已妨他,故调来京。”
五、昆明故居何处寻
第九章 周旋北京
一、生前婉拒建“生祠”,死后出现“蔡公祠”
二、与蒋百里合作研讨现代化国防建设
三、主持全国经界局,完成经界法规“百科全书”
四、“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
第十章 逃出虎口
一、杨度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救国”论
二、梁启超著文《异哉》,打起了反对帝制复辟的旗号
三、“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四、“缇骑九门搜索遍,美人挟走蔡将军。”
五、“失败就战死,绝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不争地盘。”
第四编 再造共和
第十一章 护国首义
一、西方记者说,蔡锷得到了“西部老百姓的普遍爱戴”
二、唐继尧转变,为护国军提供了后方基地
三、起义军人,歃血为盟:“兴师起义,誓灭国贼”
四、“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
第十二章 川南战斗
一、“此事余本不主张,尔等逼余为之。”
二、护国军首战告捷,挺进川南叙府城
三、护国军“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
四、刘显世独立贵州,刘存厚起义纳溪
五、叙府城得而复失,纳溪城三易其手
六、朱德支队鏖战棉花坡,蔡锷赴前线滚下水田
七、“护国岩”丰碑一座,矗立在永宁河畔
八、“我的精锐消耗殆尽,伤不伤心?”
第十三章 扩大战线
一、戴戡率北路黔军攻綦江,王文华率东路黔军战湘西
二、龙觐光进犯滇南,李烈钧提兵进击
三、“反袁讨龙”在广东,“声讨国贼”在山东
四、刘伯承丰都起义,湘陕鄂遍地烽烟
五、“和衷共济,誓死报国。”
第十四章 粉碎帝制
一、诸列强态度变化,北洋派内部分裂
二、袁世凯撤销帝制申令:“本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责”
三、袁世凯妄图卷土重来,护国军坚持袁必须下台
四、梁启超筹组军务院,唐继尧出任抚军长
五、“扶运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六、护国讨袁,共和再现。
第五编 英年早逝
第十五章 病逝日本
一、“功成身退”,“解甲归休”
二、庸医治病,高烧不退;请辞川督,未获批准
三、陕川粤抢先取消独立,军务院自动宣布撤销
四、“去固负蜀,留且误蜀,与其误也宁负。”
五、“在西南还没有人赶得上蔡锷的才华。”
六、去日本福冈就医,哭天涯黄兴去世
七、朱德说,“良师益友”的去世,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附录:蔡锷生平简谱
前言
(一)
2000年夏的一天,天气晴朗,我同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埏乘车去昆明海埂的怡园,出席在那里召开的《云南省志?人物志》的审稿会议。在车上聊天,谈到人物志审稿中的一些问题。李埏先生不经意地提到蔡锷的情况,也许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因为我正在考虑写作蔡锷的传记,遂有意地请李埏作进一步的说明。
李埏说,现在反腐倡廉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在云南反腐倡廉就不能不提到蔡锷。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出任云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就是非常廉洁的。他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可以作为蔡锷廉洁的一个事例。他的父亲是云南路南(今石林县)人,彝族。清末,清政府实行“改革”,各省搞起了谘议局来了,云南也成立了谘议局。每一个县推荐一名谘议员到省谘议局,路南县就推荐了他父亲为省谘议员。没有多久,辛亥革命爆发了,云南昆明亦于1911年10月30日爆发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随即建立了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政府。云南军政府成立后,谘议局改为参议会,谘议员也就成了参议员。
以蔡锷为首的辛亥云南军政府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就需要借助于参议会的推动。然而参议会直接由谘议局转化而来,参议员也由谘议员转化而来,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遗老,年纪偏大,思想陈旧,简直是“老朽”了。蔡锷决定对参议会作必要的调整,增加一些“新鲜血液”,这才更有助于促进云南的改革事业。调整过程中,对参议员中年纪还不是很大的予以保留,对年纪太大的“老朽”则不再保留。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蔡锷找每一个参议员进行了个别谈话,说明情况,征求意见。李埏的父亲当时只有40岁左右,是省参议会中的“年轻人”,自然属于保留的一员。有一天,蔡锷约李埏的父亲到都督府办公楼(即今昆明五华山光复楼所在地)谈话。这次交谈大约进行了半小时,蔡锷主要讲述为什么要推翻清王朝的道理,就是因为清王朝太腐败了。今天建立了新政府,就是要铲除腐败,建设富强的国家。而要建设富强的国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云南要发展,省参议会的作用是要发挥的,所以对省参议会要做一些调整。为此,蔡锷征求了李埏父亲的意见。谈话结束以后,蔡锷亲自送李埏父亲出大楼,扶下台阶,才转身回办公室去。
其时在大楼外的人,见到李埏的父亲出来后,就问他:“见到蔡都督了吗?”
回答说:“刚才送我出来的,不就是蔡都督吗,怎么会没有见到呢!”
问话的人“啊!”了一声又说:“我看他不像都督嘛,怎么穿的是一身旧衣服,布鞋的后跟处也烂了。”
李埏说,这就是蔡锷。这是父亲告诉我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父亲对蔡锷的办事、为人,尤其是他的清正廉洁,非常赞赏。
其实,蔡锷在1911年担任云南都督时,年仅29岁,非常年青,加上个子不高,人又瘦削,很不引人注意;平时衣服穿得也比较随便(穿军服时例外)。所以如果不熟悉他的人,谁也不会认为他就是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的风云人物——一省之长的云南新政权的都督。类似这样的关于蔡锷的描述,在云南流传还是比较多的。
(二)
过去,我曾经多次采访过云南大学法律系教授、唐继尧的妹夫、民初云南著名高级军政人员李修家(曾任滇军旅长)之弟弟李德家先生,询问蔡锷、唐继尧及民初云南的军政情况。李德家曾谈到过一些有关蔡锷的奇闻轶事,其中就有一个“微服出访”的故事。李德家说,这个故事虽然缺少文字记载,然而在民初的昆明流传很广,应当是可信的,由于李德家的家庭和亲属的特殊地位,我也乐于相信这段口碑故事的真实性。李德家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他讲的故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11年底,蔡锷担任了云南都督,成了一省之长后,逐渐意识到,要稳定社会秩序,就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作为经济比较落后、财政赤字庞大的云南,该从哪里入手呢?想来想去,还是先走历史上“清官”的道路——微服出访,体察民情,了解情况,调查研究,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冬天的一个傍晚,蔡锷脱下了军装,换上了一套蓝布长衫,脚上穿着一双土布粗鞋,而且鞋尖的前沿已经破损,不带任何随从,走出了都督府的大门(今昆明五华山云南省人民政府大门),优哉游哉地向大街走去。蔡锷到商店走一走,看一看,与售货员交谈一阵;又转到大街,听听人们的街谈巷议,还主动与几位老者攀谈生活、物价和市场供应情况。这时的昆明,城区人口仅10万左右,街道狭窄,房屋陈旧,物资贫乏,食品单调。人民的生活还很不令人满意。人们因推翻清代王朝的统治而欢欣鼓舞,但又对当前的生活困难而忧愁焦心。这一切都留在蔡锷的脑海里,走着走着,逐渐形成了一些想法,仅仅推翻清王朝的旧政权是不够的,云南需要改革,社会需要安定,生产需要发展,财政需要平衡,人民生活需要改善。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从心眼里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权,新政权也才能逐步巩固。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街道上的行人少了,蔡锷这才想到自己也该回都督府了。蔡锷漫步来到五华山都督府前门的大门口,正准备进入大门时,大门岗亭的卫兵大吼一声“证件!”
蔡锷没有穿军衣,也没有带任何证件,而卫兵是刚换来不久的士兵,不认识蔡锷。蔡锷犹豫了一下,不便作任何解释,一声不吭地退走了。他想转到五华山都督府的后门,也许不会这样为难。
蔡锷沿着华山南路、青云街,走到了五华山都督府的后门,后门的卫兵也不认识蔡锷,加上夜又深了,还是要证件。蔡锷很为难,又觉得不便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遂对士兵说:“请通报,我要会见都督夫人。”他的意思是,找自己的老婆来解围。但是卫兵无法理解,又问他是什么人,蔡锷仍然没有明说。于是,卫兵对这个衣冠不整、其貌不扬的年轻人顿起疑心,忍不住提起手来,“啪,啪”甩了蔡锷两耳光。
响声惊动了在传达室里的一个年青参谋。参谋赶忙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不看则已,一看就慌了手脚。怎么,卫兵打了蔡都督?他赶忙上前,喊了一声“都督!”蔡锷虽然脸色不好看,但并未生气,也没有说什么话。参谋把蔡锷扶进都督府后,忙向蔡锷致歉和解释。蔡锷打断了他的话说:“好吧,和我到办公室去一下。”
参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着蔡锷进了都督办公室,开了灯。蔡锷坐到办公桌旁找来一张便笺,写了手令。参谋站在旁边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蔡锷把手令写好后,交给参谋,又说了一句话:“照命令马上执行。”参谋战战兢兢地看完了手令,一块石头落了地,忍不住笑了一声说:“是!”
原来,蔡锷的手令说,特提拔后门卫兵为排长,立即执行。可是,当参谋拿着手令到后门时,卫兵不见了,只有一支步枪放在后门岗亭内。参谋与蔡锷进门时,卫兵知道自己打错了都督两耳光,心里非常害怕,无可奈何,只好放下枪,悄悄地逃走了。
后门卫兵虽然没有当上排长,然而这段佳话却留传了下来。
(三)
蔡锷是湖南人,然而蔡锷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却是在云南奠定的。云南是蔡锷的“第二故乡”。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是辛亥云南都督。在护国战争中,以“讨袁名将”、“护国军神”著称,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蔡锷是讨袁护国战争的标志和符号。在仅仅活了34岁的短暂一生中,他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辛亥云南军都督府,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二是在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时期,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粉碎了帝制复辟的企图,立下了特殊的功勋。这两件事,奠定了蔡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而这两件事,都发生于云南。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真诚的爱国者,他不仅仅以卓越的事功,彪炳史册,而且以伟大的人格,感召后人。毛泽东曾将蔡锷与黄兴相提并论,视为做人的“模范”;朱德则将蔡锷与毛泽东相提并论,称为“良师益友”和“指路明灯”。
蔡锷克己奉公,操守纯洁,忠心爱国,至死不渝。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正是他一生操守的生动写照。蔡锷身处清末民初的社会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难能可贵。
胡耀邦1981年10月9日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风云人物33人,蔡锷名列其中。胡耀邦是这样说的:“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爱国志士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有陆皓东、郑士良、黄兴、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宋教仁、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胡汉民、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熊成基、刘静庵、詹大悲、张培爵、吴玉章、陈去病、柳亚子、居正、于右任、李烈钧、蔡锷、朱德、焦达峰、董必武、林伯渠、冯玉祥、续范亭、张奚若、司徒美堂以及其他许多人。”“所有为辛亥革命建树了功绩的人们,永远受到人民的称颂,他们为革命牺牲奋斗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蔡锷在这33位风云人物中排第25位,他在参与维护共和的反袁护国战争结束不久,蔡锷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不愧是为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士,应当永远受到人民的称颂。
蔡锷把在日本的事情安排妥当后,即改乘船经上海吴淞口赴台湾、香港。蔡锷到达香港时,巧遇辛亥时在云南的同事和部下殷承瓛、刘云峰等人。殷承瓛是从日本返回,刘云峰则是唐继尧派往北京的使者,名为去觐见,实为调查北京要人的动态。蔡锷听说后,对刘说:“你的任务,我已代你调查清楚,冯(国璋)、段(祺瑞)对此举,均不赞成。段在北京团城被拘,不能见客;冯在南京不敢多言,你去不但无益,反恐有险,咱们一道回云南,预备打仗罢。”这样,蔡锷、戴戡、殷承瓛、刘云峰等遂一同经越南去云南,准备以云南为基地,发动反袁战争。蔡锷离津不久,梁启超亦南下,先去江苏南京,试探冯国璋的态度。
云南将军唐继尧在得知蔡锷即将来云南的同时,又获悉蒙自关道周沆和阿迷(今开远)县长张一鲲,早奉袁世凯密电,防止蔡入滇异动,务须跟踪谋杀,若已入滇境,须沿铁路侦查捕杀。周、张接电后,在蒙自关道署开过多次会议,决定组织暗杀队,自越至滇谋杀或阻击。二人接电侦知蔡锷已至河内,不日乘滇越铁路火车入昆明,倘途中狙击不能做到,须于碧(色寨)、阿(迷)两站,借设宴欢迎,暗放毒药于白兰地酒内毒死,抑或劫杀等情。于是,唐继尧派其堂弟、滇军警卫团团长唐继禹(继虞)率警卫两连、宪兵一分队搭乘滇越铁路火车前往迎接、保驾;又命驻防蒙自的滇军第二师师长刘祖武,沿途加强戒备,要求刘氏和前往迎接蔡锷的唐继禹,一道护送蔡锷直到昆明。
唐继禹亲到越南老街迎接蔡锷到云南河口,乘专车来昆明。专车到达碧色寨车站时,蒙自关道周沆(贵州人)早有预谋,聚集便衣军警数十人,设宴数十桌,拟请蔡锷下车赴宴时动手。唐继禹派人下车向周沆递上名片,说明蔡锷身体欠佳,不能下车。一群不怀好意的大汉涌至专车近旁,声称是“乡下代表”,要见蔡都督(蔡辛亥时曾任云南都督)。随军戒备森严,制止冲入,周沆的阴谋才未能得逞。专车开到阿迷车站,阿迷县长张一鲲(江苏人)亦设宴请蔡锷下车,图谋杀害,又未遂。专车继续前进,于12月19日安全到达昆明。
周沆、张一鲲谋害蔡锷的阴谋未能得逞,事情败露,乃畏罪潜逃出境。唐继尧电令河口督办,逮捕周、张二人,解省法办。但是,电到河口时,周、张二人已先一夜偷越过界去了。周沆去了香港,张一鲲仍逗留云南老街,等候其爱妾张素娥。第二天,张素娥到河口,被海关检查挡获,命其请保;若请不到保人,可通知张一鲲县长由老街到河口来接,证明是其眷属,准由他领过河口。张一鲲接到函后,到河口来证明,即被捕押至昆明。
张一鲲被解到昆,交检查厅处理。厅方十分慎重,进行了缜密调查。由于被告非常机警,出逃前已把京滇来往电文销毁,刺客也逃之夭夭,无从寻迹。虽然从河口查到他托秦善泽拍给北京教育总长的电报底稿,也只有“在滇被扣,请设法解救”寥寥数语,难以作证,因而未能提起公诉。
谁知就在此时,适逢凑巧,继任阿迷县知事(县长)谷寅宾上报,张一鲲任内欠解巨额公款1万多元!都督府派军法课员杜焕章,会同司法机关联合审理。
审讯过程中,张一鲲矢口否认奉命派人暗杀蔡锷,但对应解的巨款,支支吾吾,交代不清。这样在1916年3月10日,云南司法厅依照《官吏犯赃治罪法》第4条,“卷款潜逃”的罪名判处张一鲲死刑。1916年3月18日,张一鲲在昆明南校场被执行枪决。
蔡锷由北京到昆明,“定策于恶网四布之中,冒险于海天万里以外”(戴戡语),比之三国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其惊险程度不知超过了若干倍。蔡锷的冒险抵滇,对云南正在酝酿的反袁斗争是一个新的刺激,加速了反袁护国战争的爆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