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71833
ZUI繁荣的朝代
宋朝的人口超过一亿,为汉、唐时的两倍,出现过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李清照、朱熹等一大批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灿若星河的人物,造就了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宋词,留下了《三字经》《百家姓》《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传播至今的文化经典。
直至今天,依然很多人认为: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ZUI适合生活的朝代。
ZUI孱弱的王朝
终宋一朝,它从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一直处于辽、西夏、金、蒙古的夹缝中生存,外患*为强烈,加之其政治上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它在领土疆域和政治影响力上从未如汉、唐那般强盛过;后期更受“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只能偏安秦岭淮河以南,*终因蒙古的崛起而遭到灭亡。
偏偏“一切苟且而已”
宋王朝立国319年,在这个内政与外交、经济与文化充满矛盾冲突的时代,对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它能强大到统一中国版图,或弱小如西夏、吐蕃、大理般划守一隅,中国历史趋势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它偏偏“一切苟且而已”(欧阳修语)
ZUI短时间,读懂全景宋朝
本书以轻快的笔触解读两宋史实,剖析处于“历史拐角”处的宋王朝,弄清这一历史阶段的施政之道与得失利弊,使读者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读懂全景宋朝,磨砺自己读史、辨史的眼光和独立思考能力
全景解读大宋王朝盛衰历程!
大宋王朝承五代十国的乱世而立国,它从未能完全统一中国,后期更受“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只能偏安秦岭、淮河以南,*终因蒙古的崛起而灭亡。
终宋一朝,一直处于辽、西夏、金、蒙古的夹缝中生存,外患*为强烈,加之其政治上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它在领土疆域和政治影响力上从未如汉、唐那般强盛过。
然而,它在经济和文化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时代。
第一章 极乱之世
——孕育宋王朝的五代十国 /
001
第一个吃螃蟹者 / 003
怎一个“乱”字了得 / 004
乱世终于到头 / 006
第二章 陈桥兵变
——一场精心策划的“禅让秀” /
009
赵匡胤的崛起 / 011
积蓄力量,纵虎相斗 / 012
黄袍加身,代周立宋 / 014
稳定住开国局势 / 015
第三章 走出怪圈
——“杯酒释兵权”与长治久安 /
017
杯酒释兵权 / 019
消除地方武装之祸 / 021
整顿官僚系统 / 024
器量宏大,人心归附 / 027
第四章 先南后北
——统一大业走上正确道路 /
031
确定统一方略 / 033
七宝饰溺器,不亡何待 / 035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037
壮志未酬 / 039
第五章 烛影斧声
——充满谜团的政治交接悬案 /
043
灯影里的赵光义 / 045
斧声烛影与授受之懿 / 046
着手剪除帝位威胁 / 048
赵普复相与“金匮之盟” /
051
以科举笼络人心 / 053
第六章 初尝败绩
——头脑发热开启的宋辽战端 /
055
南方的彻底统一 / 057
终于拔掉北汉这颗“眼中钉” /
058
高梁河之战 / 060
第七章 政策转向
——雍熙北伐带来的格局重塑 /
063
再次定下北伐大计 / 065
一错再错终酿惨败 / 066
虚外守内政策的形成 / 069
以文治粉饰太平 / 070
第八章 忧患重重
——内外矛盾开始集中凸显 /
073
党项族势力的崛起 / 075
王小波、李顺起义 / 077
继承人之痛 / 078
第九章 澶渊之盟
——妥协换来的百年和平 /
081
咸平之治 / 083
再度交兵 / 085
澶渊之盟 / 086
不合时宜的封禅大典 / 088
乌烟瘴气的权力之争 / 092
第十章 边患再起
——宋夏交战与议和 / 095
刘太后垂帘听政 / 097
仁宗初政 / 099
对夏交战与议和 / 101
第十一章 庆历新政
——有始无终的改革尝试 /
105
范仲淹的救弊之策 / 107
朋党之争与新政落幕 / 109
仁治下的清官与名将 / 112
英宗与“濮议” / 116
第十二章 熙宁变法
——一场影响深远的大变革 /
119
新皇帝与拗相公 / 121
熙宁变法 / 124
新法之弊与重重阻力 / 126
狐朋狗党 / 130
第十三章 元祐更化
——矫枉过正的变法斗争 /
133
元丰改制 / 135
宋夏再次交兵 / 137
元祐更化 / 138
不问是非的意气之争 / 141
第十四章 秋后算账
——新党变本加厉的反攻 /
145
绍圣绍述 / 147
从建中靖国到崇宁更张 / 149
元祐党人碑 / 152
第十五章 糜烂王朝
——徽宗皇帝的荒唐统治 /
155
不务正业的徽宗 / 157
奸佞满朝 / 160
内乱不息 / 162
第十六章 联金灭辽
——落空的如意算盘 / 165
辽的没落与金的崛起 / 167
海上之盟 / 169
占小便宜,种大祸端 / 170
第十七章 靖康之耻
——两个皇帝与半壁江山 /
175
危局中把黑锅甩给儿子 / 177
死不悔悟的和战之争 / 179
靖康之难 / 181
第十八章 苟延残喘
——赵宋政权的南迁与稳定 /
185
意外坐上皇位的赵构 / 187
建炎南渡 / 190
一仗打下苟安资本 / 192
又一个傀儡政权 / 194
第十九章 绍兴和议
——再次忍辱换取苟安机会 /
197
川陕争夺战 / 199
镇压群盗平定内乱 / 202
“好事多磨”的求和大计 /
206
岳飞之死 / 209
第二十章 采石之战
——“顽主”完颜亮的雄心与失败
/ 213
秦桧专权 / 215
完颜亮簒位兴兵 / 217
采石之战 / 220
顽主身死,懦主禅位 / 223
第二十一章 隆兴和议
——中兴之主的奋起与妥协 /
227
隆兴北伐 / 229
再次与金议和 / 232
乾淳之治 / 234
第二十二章 绍熙政变
——惧内皇帝的政治难题 /
239
壮志未酬再次禅位 / 241
疯魔皇帝与妒恶皇后 / 244
绍熙政变 / 247
第二十三章 庆元党禁
——以学术为名的政治迫害 /
249
傀儡皇帝 / 251
赵韩之争 / 253
庆元党禁 / 255
第二十四章 开禧北伐
——轻启战端的惨痛代价 /
259
再次发动北伐战争 / 261
屋漏偏逢连夜雨 / 263
两个头颅换来一纸和约 / 265
第二十五章 大权独揽
——又一个倒行逆施、只手遮天的权相 / 269
专权无底线的史弥远 / 271
擅谋废立理宗即位 / 273
倒行逆施以“理”服人 / 275
第二十六章 联蒙灭金
——不长记性的对外失策 /
279
端平更化 / 281
蒙古崛起与西夏之亡 / 283
蒙古伐金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
285
联蒙灭金 / 288
第二十七章 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正式开启 / 291
端平入洛 / 293
宋蒙交兵 / 295
构筑防线与自毁长城 / 296
第二十八章 垂死挣扎
——穷途末路,依然折腾不休 /
301
理宗怠政奸邪当朝 / 303
抗蒙“功臣”贾似道 / 305
弄权与玩火 / 308
第二十九章 丧钟敲响
——赵宋王朝名存实亡 / 311
如此君臣 / 313
襄樊战守与失陷 / 315
贾似道的结局 / 317
临安陷落宋廷降元 / 319
第三十章 正气长存
——大宋覆亡的最后遗产 /
321
风雨飘摇的流亡政府 / 323
最后一战 / 324
王朝余响 / 326
后记 变革中的宋朝 / 330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三百年来*人”,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
历史进入了宋朝就好像从古代进到了现代。
——著名教授、学者,《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
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的。
——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
唐宋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唐代以前是中国的中古,宋代以后是中国的近世!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
如果能穿越到一个朝代的话,那我肯定选宋朝,宋朝文人的地位比较高,而且文人的生活在宋朝也比较精致。
——著名作词人:林夕
隆兴北伐
作为高宗亲自择定的接班人,孝宗并不像高宗那样苟且偷安和不思进取,他心底一直有洗血“靖康之耻”、恢复中原之地的意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率军南侵抵达江北,高宗和部分大臣又想溜之大吉,孝宗即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表露了他对金朝的态度。史浩担心他的求战欲望与高宗坚定的求和主义冲突,会失去高宗青睐,便提醒他注意韬光养晦,加之陈康伯等苦谏高宗亲征,孝宗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在亲征时随驾保护。
正是在随高宗“亲征”的过程中,孝宗协助处理朝章奏疏,恪尽臣子之道,赢得了群臣的普遍赞誉,进一步坚定了高宗提前禅位的决心。
即位后,孝宗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他迅速为岳飞冤案平反,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也进一步做出处理,并继续重用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高宗时期坚持抗金的大臣。孝宗还将罢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老臣张浚召回朝中,共商恢复大计,并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虽然受到高宗冷嘲热讽,但他仍公开表示:“朕倚魏公(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隆兴元年(1163),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开督府于建康,为北上伐金做准备。这时的宰执班子中,左相陈康伯在高宗时就是坚定的主战派,屡次力排众议说服高宗抗金,右相是对孝宗继位起过重要作用的史浩,他却是安于现状的主和派,对孝宗锐意北伐始终持反对态度。
金世宗统一金朝稳定政局后,曾试图与宋朝讲和,但遭到拒绝,他便派仆散忠义为都元帅坐镇开封,统一指挥黄河以南的各路金军,准备对宋朝实行以战迫和的政策。隆兴元年三月,金军大将纥石烈志宁进兵灵璧(今属安徽),同时致书张浚,要求宋朝遵守绍兴和议的约定,将采石之战前后被宋军攻战的海、泗、唐、邓、商等州郡归还给金朝,并继续向金朝纳贡岁币绢帛,否则将对宋用兵。
前线形势恶化,宋朝不得不就和战问题做出决定。和战两派大臣各自表态,张浚主张立即出师北伐,并敦请孝宗到建康督战激励士气;史浩则反对贸然出兵,建议先加强长江防线,做到万无一失,然后再秣马厉兵、伺机而动。客观地说,就当时宋金双方形势而言,史浩的主张是合理的。
两派争论多日,最后还得孝宗做出决策,他早就想北伐雪耻,此时岂能容忍金朝挑衅?
四月,孝宗为规避反对意见,索性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了北伐诏令。听说此消息,高宗这个老乞和派忙召见孝宗,希望他能收回成命,孝宗默然不应。史浩也因不得与闻北伐决策,愤而辞相,孝宗同意他出知绍兴府。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连夜赶回建康部署。北伐宋军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攻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李显忠此前因力主抗金而被秦桧贬官削职,完颜亮南侵时才被重新起用,被张浚视为干将。而邵宏渊却有心胸狭窄的缺点,他与李显忠既无故交,又不相统属,这两路分兵的部署早早埋下失败祸端。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邵宏渊不仅不感激,反而以功在人后为耻,此时恰好他麾下士兵抢了金军降卒的佩刀,李显忠未与他通气便将之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更令邵宏渊不满。李显忠提议乘胜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渊却无动于衷。李显忠无权调动邵部兵马,只能率部独自攻打宿州,等到城破,双方激烈巷战之时,邵宏渊即又率部投入战斗抢功。
攻克宿州令宋朝君臣大为振奋,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浚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无理要求。两将矛盾越来越深,宋军无法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离失败已经不远。
李显忠也犯了个错误。邵宏渊提议将宿州府库中的钱帛全部拿来赏赐给士兵,李显忠只同意每三个士兵赏一千钱,却放纵自己亲信部下任意搬取。邵宏渊趁机在暗中起哄,其时宋军中多有骄兵悍将,对李显忠奖励不公大为不满,干脆拒绝受赏,人心立时浮动。
形势此消彼长,金军这时已从仓促应战的慌乱中调整过来,开始调兵遣将进行反击。孝宗和张浚见时值盛夏人困马乏,担心宋军有失,也下诏令其撤退,但诏书未达军中,金军已经先至。
五月二十二日,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一面率军苦战,一面通知邵宏渊出兵夹击金军。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天气如此炎热,手不离扇尚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统帅作如是说,军心更加涣散,无复斗志。
当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机攻城,李显忠率麾下将士奋力抵抗,当此紧急关头,邵宏渊仍不肯与李显忠合力守城,却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难阻溃败,叹道:“这是老天不让大宋收复中原啊!”只好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被追击的金军赶上,士兵们丢盔弃甲全线崩溃,连同随军民夫在内的十三万人马伤亡殆尽,粮草物资也拱手送与金军。
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在乱军中逃脱,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稳住阵脚。至此,历时才二十天的“隆兴北伐”以宋军溃败告终。
因宿州旧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惨败为“符离之溃”。
再次与金议和
隆兴北伐失败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宋朝与金朝重开和议,并再次屈辱地接受金人的无理要求。
首先是战事失利给朝中主和派以口实,他们不能刁难孝宗,便纷纷上书弹劾张浚,并要求与金人议和。责任总须有人来担,张浚不得不提出辞呈。孝宗此时仍念念不忘北伐复土的大计,他对张浚表示,抗金大业还要倚重于他,切不可畏惧人言、心怀犹豫,失利之责也当与他共同承担。虽然迫于压力将张浚降为江淮宣抚使,但不久就让他官复原职,还升为右相。
张浚出朝后,朝中和战两派实力开始大变。孝宗这时已意识到恢复大业不能操之过急,要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北伐,就必须做好议和准备以争取时间,于是他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相,而主战派的干将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则相继出朝,宋朝祖传的“异见相搅”格局重现南宋小朝廷。汤思退不愧是秦桧旧党,他利用这次短暂起复之机,把卖国求荣的事业狠狠推动了一把。
隆兴元年(1163)八月,两国开始议和接触。金人向宋朝提出议和条件:金宋改称为叔侄之国;宋朝归还被占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孝宗虽有暂时与金议和的打算,但绝不甘心接受割地的条件,他采纳汤思退的建议,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临行前专程叮嘱他不可答应金人割让四州的要求。汤思退却唯恐和议不成,竟私下授意卢仲贤可以割让四州。
卢仲贤被君臣二人完全不同的意见弄糊涂了,赶到宿州金军大营,面对金人武力威胁竟不敢做半句争辩,即表示对其要求全盘接受。
孝宗闻知谈判结果怒不可遏,将卢仲贤革职发配郴州管制,改派胡昉出使金营,明确表示拒绝割让四州,否则将中止和议。和谈至此陷入僵局。孝宗又命张浚视师两淮,全力整顿武备,准备与金军再次决战。以汤思退为首的求和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朝中和战两派闹得不可开交,身为老乞和派的高宗也不甘寂寞,极力敦促孝宗答应金人要求,早日达成和议。孝宗对高宗一向孝顺备至,此前虽在对金政策上与之有截然分歧,但隆兴北伐失败后,孝宗对再次开战实无把握,至此不得不考虑议和事宜。
隆兴二年(1164)四月,孝宗屈从主和派压力,将在两淮备战的张浚召回朝中,罢去其相位。此前张浚夜以继日地训练士卒、添置战舰、增修防御工事,以期再次与金军决战,却遭到汤思退等人的污蔑,称其“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终没能兑现“不可畏惧人言、心怀犹豫”的承诺将其罢职,四个月后,张浚在离京途中郁郁去世,临终前对子孙说:“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下足矣。”
张浚罢相后,汤思退独居相位达半年之久,求和派在朝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孝宗也已决心与金议和。六月至七月,孝宗先后下令主动放弃唐、邓、海、泗四州之地,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拒绝撤出所辖唐、邓二州防备,被撤职降知平江府。
此后,孝宗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因汤思退不懂军务,任杨存中为副都督协助汤思退,又派魏杞赴金议和。汤思退等担心孝宗态度再有反复,竟派人到金营暗通声气,要求金军南下以战迫和。十月,金将仆散忠义挥师南下,在汤思退等求和派的“策应”下,轻而易举地突破宋军的两淮防线,攻克了楚州、濠州和滁州,金军再次抵达长江北岸,他们得势不饶人,将议和价码再次提高,要求宋朝再割让商、秦二州。
求和派的卖国行径遭到朝野的声讨,抗金呼声再度高涨,太学生甚至准备伏阙进谏。孝宗听到魏杞报告说金人议和要价贪得无厌,也气愤地表示,宁可战而亡国,也决不屈从求和,他一怒之下将卖国贼汤思退罢职,押赴永州管制。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疏请斩汤思退及其同党以谢天下,汤思退在流贬途中听到消息忧惧而死,结束了其丑陋的卖国表演。
在罢免汤思退的同时,孝宗重新召回因病出朝的陈康伯,任命他为左相,以主持大局。但迫于金朝的军事压力,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为使赴金营议和。金朝见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也愿意重开和议。
经过反复争议,双方终于在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达成和议: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数量由绍兴和议时的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宋朝放弃所占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史称“隆兴和议”。
孝宗意图恢复雪耻,但几经努力,仅使宋朝地位相较绍兴和议时稍有改善,不再受“称臣”之辱,岁币负担也略有减少,这虽与求和派的卖国政策有关,但两国实力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隆兴和议的签订,给双方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孝宗也汲取了即位之初冒进的教训,着手振兴国力,开创了焕然可观的新局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