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218473
1.英格兰300年一遇的音乐天才。16岁出道,用12年时间走完普通乐手20多年的职业道路。
杰奎琳•杜普蕾是英格兰300年来*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作者伊丽莎白•威尔森描写了杜普蕾从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到长大成人的变化,以及她和充满领袖魅力、才气横溢的巴伦博伊姆两人的婚姻历程。以感性的陈述对于杜普蕾的殒落——当她无法再演奏、勇敢对抗多发性硬化症的摧残——做出总结。
前言 —— 001
章 天赋异禀 — 001
第二章 爱乐琴童 — 012
第三章 苏吉亚天才奖 — 022
第四章 拜师普利兹 — 033
第五章 银屏亮相 — 042
第六章 首场独奏 — 054
第七章 塞尔莫内塔 — 066
第八章 初试交响 — 084
第九章 求学巴黎 — 104
第十章 青春困惑 — 119
第十一章 达维多夫大提琴 — 136
第十二章 杜比二人组 — 151
第十三章 新的听众 — 170
第十四章 唱片事业 — 185
第十五章 在莫斯科 — 201
第十六章 新的方向 — 228
第十七章 脚下世界 — 244
第十八章 爱情至圣 — 270
第十九章 完美三重奏 — 290
第二十章 欢乐音乐季 — 315
第二十一章 属于世界 — 337
第二十二章 《鳟鱼五重奏》 — 358
第二十三章 贝多芬盛典 — 374
第二十四章 迎难而上 —— 403
第二十五章 患疾封琴 — 421
第二十六章 短暂复出 — 439
第二十七章 宿命弄人 — 454
第二十八章 琴声依旧 — 479
致谢 — 494
序
文/朱伟
杜普蕾(Jacqueling du Pre,1945—1987)是一个爱乐人绕不过去的伤感名字。一个金发飘飘的大提琴演奏家,演奏生涯却非常短暂:从16岁,1961年3月1日在伦敦维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由她母亲操办首演音乐会,到1973年确诊患多发性硬化症无法再抬臂拉琴,仅短短十二年时间,如天使折断了翅膀。而这十二年,她又似乎冲刺般走完了别的演奏家用二十多年所走的道路,大提琴经典曲目基本都留下了录音。这样的迅捷耀目与迅捷谢幕,带给人感伤。
大家都将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1857—1934)《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的悲惋,将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埃尔加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于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束后,完成于1919年。作为一个战争目击者,埃尔加目睹了战争中朋友的死亡;更痛心于许多朋友,在战争中成为彼此杀戮的敌人。这首协奏曲,按埃尔加自己的说法,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的。什么态度呢?告别。它被称为他的“战争安魂曲”,悲伤是主调。英国音乐评论家迈克尔﹒肯尼迪在他的《埃尔加肖像》中,对这首作品的著名诠释是:“这里的安魂曲,尤其说是为了佛兰德战场上的死者,不如说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这首协奏曲在杜普蕾演奏前,已经有了英国女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1892—1965 )1932年由埃尔加指挥、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1945年由鲍尔特指挥、法国大提琴演奏家纳瓦拉(Andre Navarra,1911—1988)1957年由巴比罗利指挥的三个经典。杜普蕾是以卡萨尔斯的演奏为范本,改以更强烈的姿态,完全颠覆了哈里森与纳瓦拉塑造的那种英国绅士落寞细腻、垂首感伤的语态。
杜普蕾不仅加重了沉滞,使悲伤刻骨成为悲泣,且以强劲的悲痛,改变了哈里森或纳瓦拉的基调,后一个乐章的悲慨,真抑扬顿挫到声惊四座。她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注于这作品,似乎是她自己要抗争于埃尔加赋予这首作品的命运。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她是以“一种强烈的激情的光芒”,使得埃尔加原作中垂暮的“模棱两可、唯唯诺诺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对此作应赋予怎样的演绎,不同人有不同的体会。但杜普蕾就这样不容置疑重新塑造了这首协奏曲,这就是杜普蕾。祖宾﹒梅塔曾有这样的说法:“这个女孩的演奏,像五个男人在拉大提琴,整个乐团,没一个小节能盖过她的声音。”这当然是夸张的比喻,梅塔喜欢夸张。
杜普蕾构成了一个传奇。早在2001年,我们就读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由黄昱宁、管舒宁翻译的,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的回忆录《狂恋大提琴》。尽管亲姐弟的记录可能更接近一个狂放不羁的艺术家的燃烧天性,但我们都不愿认可这被记录的事实,不愿接受根据这本书改编的那部被译为《她比烟花寂寞》的电影。我们期待有一部真正能承载我们心中对艺术女神想象的传记。这下好了,伊丽莎白﹒威尔逊(Elizabeth Wilson)1998年出版的这部传记,算是一份迟到的礼物。伊丽莎白﹒威尔逊是与杜普蕾同时期的英国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学生,杜普蕾的好友。她不仅提供了近距离观察杜普蕾的角度,且提供了大量背景信息。这部传记是巴伦勃伊姆授权认可的,专业知识丰盈,这满足了我作为一个读者,对杜普蕾此生思索的需求。
比如师承关系。杜普蕾是普利兹(William Pleeth,1916—1999)的学生,是称其为“大提琴父亲”的。普利兹是德系克林格尔(Julius Klengel,1859—1933)的学生,托特里耶在接触杜普蕾后,曾抱怨普利兹,“不明白他教给了她什么”。但普利兹却认为,克林格尔对他的深刻影响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因此,富尔曼(Emanuel Fauermann,1859—1933)与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才演奏风格截然不同。”富尔曼与皮亚蒂戈尔斯基是克林格尔两个重要的弟子。也许,正因为普利兹的这种教学方法,才培养了杜普蕾不被驯服的强烈个性。普利兹对技巧的理解是,“根据自身来塑造技巧”。
我们可能会惋惜,杜普蕾没能进一步随大师深造,尤其是法系的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1914—1990)。1960年她在瑞士采尔马特(Zermatte)的暑期班只听过卡萨尔斯三节课,那时卡萨尔斯已经83岁,她与他,距离很远。1962年她本来有随托特利耶深造半年的机遇,托特利耶是一心想好好塑造她的。她到巴黎第二天,托特里耶就用了两小时精心辅导她布洛赫的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以致他妻子都梦见他对她不忠了。但结果是,杜普蕾提前就离开了巴黎。她不能接受托特里耶对她的改造,托特里耶以垂直、水平、对角关系等研究音乐逻辑的方法,反而疏离了她。普利兹说了:“她不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因为她内心的冲动。”所以,尽管她也喜欢托特里耶对舒曼协奏曲中华彩乐段的处理,但如认真对比两人演绎的这首协奏曲,语调的差距真的巨大。
对杜普蕾实际有影响的,其实是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th,1927—2007)。杜普蕾是1966年到莫斯科,跟了老罗半年。应该说,罗斯特罗波维奇不仅教了她《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氛围,教了她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的节奏,更重要是启发了她驾驭自身的能量,这是受益于她的。尽管杜普蕾后来不愿意承认老罗对她的影响,但这半年,事实是有烙印的。遗憾是,她似乎没留下《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与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录音,也就无法直接对比老罗。但我想,如果没有莫斯科这半年,她大概就不会轻易终止“杜比组合”。
“杜比”的“比”是比肖普﹒科瓦塞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1940—)。我们现在遗憾是“杜比组合”留下的录音太少,1965年,他们本来已经开始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了,科瓦塞维奇透明晶莹的琴声其实是杜普蕾极好的衬托与对比,但可惜他们只留下了第三、第五号两首录音。1966年从莫斯科回来后,秋天她就开始选择新搭档,到年底,她就被巴伦勃伊姆之“箭”射中了。总是相遇之缘决定命运的,杜普蕾邂逅巴伦勃伊姆,对她一生的意义不言而喻,是他使她的事业迅速抵达了——巴伦不仅是钢琴家、指挥家,更是出色的洲际活动家,他推动着她,短短五年,成为了世界各大乐团与EMI录音室的常客。就我个人而言,惋惜于“杜巴组合”替代了“杜比组合”;就杜普蕾的命运而说,“杜巴”必然取代“杜比”。比肖普﹒科瓦塞维奇满足不了她,她是一团火;而在巴伦的推助下,这团火就很快烧毁了她自己。其实,巴伦后来也满足不了她,我听“杜巴”组合,都能听到巴伦勃伊姆的亦步亦趋,她的气场太强大。马友友说得对,他说她的演奏,像要跳出唱片向你扑来一样。
伊丽莎白﹒威尔逊这部传记告诉我,“杜巴”组合珍贵录音是1971年的肖邦、弗兰克奏鸣曲。弗兰克这首奏鸣曲以大提琴演奏,深沉美丽,尤其慢乐章,每次听,都感觉到杜普蕾那种哀婉绕梁,只能令人深深叹息。而杜普蕾的好埃尔加协奏曲录音,也是巴伦勃伊姆1970年在费城与她的合作。在这个录音中,能听到乐章的“心如刀绞”与慢乐章的“延长至永恒”。费城录音是CBS的版权。
当然会不断有人对比各种各样的大师,批评杜普蕾的技术;当然也会不断有人批评杜普蕾夸张的肢体语言,批评她的琴弓压力使强音紧逼,音色粗糙。但杜普蕾仍然不可替代。“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她的艺术生命在青春期就燃尽,她亦就将自己定格在了闪光灯下那个金发在脸颊上飘逸的年纪。就像一颗美丽的彗星,她留下长长耀亮整个天宇的尾光,令我们仰望,令我们感叹她所融合的星空之壮美,这还不够吗?
一个人,凝固了她强烈的情感,变成一座坚硬的雕塑,我们为此肃然起敬,这已经超越了她所留下的音乐的价值。
她的演奏,像要跳出唱片向你扑来一样。
这个女孩的演奏,像五个男人在拉大提琴,整个乐团,没一个小节能盖过她的声音。
一个人,凝固了她强烈的情感,变成一座坚硬的雕塑,我们为此肃然起敬,这已经超越了她所留下的音乐的价值。
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有意思的一位。
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我非常喜爱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棒的!她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很轻易辨认出她的琴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