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32120
★重要的边疆地方志,可以考见我国历代尤其是清代对边疆的管理。
★著者和宁长期担任边疆大臣,关注边疆建设,史料收集丰富详实。
★整理者孙文杰,参考众多文献,全式标点,便于学者阅读与利用。
《回疆通志》,或著录为《回疆事宜》,十二卷,和瑛撰。和瑛(1741-1821),蒙古族镶黄旗人,本名和宁,避清宣宗讳而改名和瑛。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历仕乾隆、嘉庆二朝,官至军机大臣,卒于道光元年,赠太子太保,谥简勤。嘉庆七年至十四年(1802-1809),和瑛历任叶尔羌帮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回疆通志》为天山南路通志,记录了当地的历史人物、风物土产、制度沿革等,是较早关注边疆建设的地方志。前人相关著作,诸如《汉书·西域传》、《元和郡县图志》、《西域闻见录》、《西陲纪略》等,皆一一网罗,并详加考订。《回疆通志》实为研究清代中期南疆政治、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史志,亦为当今西部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参考书。
《回疆通志》成书早,而刊行晚,今仅存嘉庆九年抄本、民国抄本、外交部铅印本以及影印本,不便搜阅,给研究者带来了许多障碍。孙文杰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回疆通志》嘉庆抄本、民国抄本、铅印本的基础之上,并参考同时期其它文献,首次予以全面整理,相信对《回疆通志》的研究,乃至对清代西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
前言
點校凡例
影印回疆通志前言
校印回疆通志序
叙
例言
原目録
回疆通志卷一
御製詩
平定伊犁受降
格登鄂拉斫營
鄂壘扎拉圖之戰
和洛霍澌之捷
庫隴癸之戰
烏什酋長獻城降
黑水圍解
呼爾滿大捷
通古思魯克之戰
霍斯庫魯克之戰
阿爾楚爾之戰
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
巴達山汗納款
平定回部獻俘
郊勞回部成功諸將士
凱宴成功諸將士得詩八章
御製回疆三十韻詩
御製平定回部勒銘葉爾奇木之碑
御製雙義詩
回疆通志卷二
哈密回部總傳
額貝都拉列傳
回疆通志卷三
吐魯番回部總傳
回疆通志卷四
額敏和卓列傳
鄂囉木咱卜列傳
丕爾敦列傳
……
回疆通志卷十二
紀略
回族
額敏和卓
色提卜阿勒第
阿克伯克
鄂對
鄂斯滿
噶岱默特
厄貝都拉
霍集斯
玉蘇卜和卓
瑚什奇
佛和卓
特穆爾汗
物産
前言(节选)
一
清代邊疆重臣和瑛(1741—1821),原名和寧,後避道光皇帝旻寧之諱,改“寧”爲“瑛”。蒙古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進士,以主事用,薦昇員外郎。後任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五十八年,出任西藏辦事大臣,嘉慶六年(1801)七月還京。十一月,授山東巡撫。七年,因“金鄉詩案”被指控,嘉慶帝以其“日事文墨,廢弛政務”,交部嚴加議處。又因隱匿蝗災事,被革職貶謫烏魯木齊效力贖罪。和瑛於嘉慶七年十二月行至哈密,詔命以藍翎侍衛充葉爾羌辦事大臣。八年十一月,調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十一年,召爲吏部右侍郎,旋又於歸途復命爲烏魯木齊都統,於是返轡西域。十三年十月回京。之後,又歷任刑部侍郎、盛京將軍、熱河都統、兵禮刑三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和瑛入仕爲宦凡五十年,屢遷屢謫,屢謫屢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其間在藏八年,駐疆七年,任職邊疆的十五年是他整個仕宦生涯爲重要的一章。作爲清朝著名的邊疆重臣,《清史稿》稱其爲“久任邊職,有惠政”。同時,和瑛“嫻習掌故,優於文學”,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被譽爲“除法式善外,影響面廣的蒙古族漢文詩人”,集文人與疆臣於一身。雖然和瑛對清代中期的邊疆政治與文學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但目前學界圍繞和瑛的研究不僅數量較少,而且還不够深入,即使是對其基本的姓名、生卒、行年等基本問題仍然不甚清晰,争議頗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和瑛姓名考辨
目前學界在和瑛姓氏、名、字、號等諸多方面均有多種説法,争議較大。1.姓氏。關於和瑛姓氏目前主要有三種説法:
,額勒德特氏。持此法説的史料與工具書有《清史稿·和瑛傳》、《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和瑛傳》、《清代新疆軍府制職官傳略》、《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清代駐藏大臣考》、《影印回疆通志·前言》、《蒙古史詞典》、《新疆歷史詞典》。當前學界支持此説的論著有王安芝《清代新疆文獻回疆通志考略》、高近《三州輯略版本研究》、星漢《蒙古族詩人和瑛西域詩簡論》、星漢《清代西域詩研究》。
第二,額爾德特氏。持此説法的史料和論著有《額爾德特氏家譜》、《中國人名大辭典》。目前學界支持此説的較多,有趙相璧《歷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池萬興《和寧及其西藏賦》、孫福海《西藏賦版本考》、烏日罕《清代蒙籍漢文詩人——和瑛》、米彦青《清代蒙古族詩人和瑛與他的易簡齋詩鈔》、米彦青《清代邊疆重臣和瑛家族的唐詩接受》。
第三,博爾濟吉特氏。當代蒙古族學者白·特木爾巴根在《古代蒙古作家漢文創作考》有這樣一段論述:
清人文集對和寧的姓氏别有他説,如趙懷玉《亦有生齋詩抄》,有兩首涉及和瑛姓氏的詩,分别是《博爾濟吉特撫部和寧觀麥東郊還泛大明湖集小滄浪用東坡遷魚韻見示奉和一首》《博爾濟吉特撫部以濟南學宫馨音未調致書廬鳳觀察得靈璧石馨二十四具用備雅樂作詩志盛即次元韻》。此詩作於嘉慶七年,時和瑛任山東巡撫,趙氏稱和瑛姓博爾濟吉特氏。從一般情理上講,同僚與上司唱和斷不敢隨便書寫上司姓氏,趙氏或有所依據。
綜上所述,和瑛姓氏争議主要有額勒德特氏、額爾德特氏、博爾濟吉特氏三種,其中額爾德特,又作“鄂爾克特”。對滿洲姓氏研究頗有造詣的趙力先生曾撰博文:“鄂爾克特氏(ErketHala),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又作額爾德特、鄂爾特,本蒙古達斡爾族姓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黑龍江,後冠漢字姓傅、鄂。”而遍檢《清朝通志·氏族略》均無“額勒德特氏”,僅卷七《氏族略七·附載滿洲八旗姓》作:“鄂爾克特氏布尼雅錫哩,鑲黄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印證了趙力先生“額爾德特”又作“鄂爾克特”之説。筆者經向蒙古族學者舍敦扎布教授請教,“額爾德特”與“額勒德特”在蒙語中並無區别,二者只是音譯不同。但對和瑛姓氏,我們應該尊重其本人及其家族意見,其詩集《易簡齋詩鈔》亦於每卷下均冠以“額爾德特和瑛”,由和瑛曾親自參與修訂、其子璧昌作序的《額爾德特氏家譜》作“額爾德特氏”;同時,和瑛子孫著述及其家族齒録亦均作“額爾德特”。因此,和瑛姓氏應確爲“額爾德特”無疑。
至於趙懷玉《亦有生齋詩抄》中所説“博爾濟吉特”氏。查趙懷玉生平:“字億孫,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五年,賜舉人,授内閣中書。出爲山東青州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丁父憂歸,遂不復出。”而遍檢趙氏《亦有生齋詩抄》,“和寧”共出現八次,其中在詩意中多達六次明確是指“和寧”爲(蔣御史、蔣君)和寧。嘉慶前後擔任御史的官員確有蔣和寧者:“蔣和寧,字用安,號蓉龕,江蘇陽湖人。乾隆壬申科進士,由翰林院編修考選御史。”武進與陽湖,在清代均屬常州府管轄,故趙懷玉和蔣和寧即是同鄉,又屬同僚,二人在《亦有生齋詩抄》中多次唱和,關係較爲熟稔。但是,趙氏在《亦有生齋詩抄》提到“和寧”的八次中,没有確指的兩次卻很可能是指和瑛。因爲,首先蔣和寧是漢人,和蒙古族没有絲毫關係;其次,蔣氏從未在山東做官,其擔任御史,是湖廣道監察御史;再次,撫部是清代巡撫别稱,蔣和寧從未擔任過巡撫,而和瑛此時正在山東爲官;後,“觀麥東郊”是公務,如今日官員之視察調研,而此時趙氏也正在山東,極有可能與和瑛唱和詩歌。但是,也絶對不能據此認爲博爾濟吉特爲和瑛姓氏。博爾濟吉特,“本蒙古姓氏,元太祖後裔”,是成吉思汗後裔中的黄金家族,統轄諸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博爾濟吉特撫部”大概是趙懷玉對和瑛的奉承之説,並非是確指真正姓氏。
如前所揭,和瑛姓氏應作“額爾德特氏”,而非是額勒德特或博爾濟吉特。2.名。關於和瑛名主要的説法是:“和瑛,原名和寧,避宣宗諱改。”目前《清史稿》《清實録》等絶大部分史料與學者也均持此説,争議在於和瑛原名之“寧”字不同。《清史稿》《清實録》等官書作“寧”,和瑛道光元年(1821)之前刊行著作如《回疆通志》等亦作“寧”;道光之後行世諸書有“寜、寕、甯、寗”等之别,如《額爾德特氏家譜》即作:“和瑛,原名寧,道光元年改。”查《辭源》,寜、甯、寗爲“寧”字古體,寕爲其俗體字。説明和瑛原名之字本爲“寧”(寕、甯、寗),後因避諱,改“寧”(寕、甯、寗)爲“瑛”,如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和瑛嘉慶二十年著《熱河志略》鈔本,即有非常明顯的筆改“寧”爲“瑛”之痕跡。
和瑛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和映”。《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作“和寧=和映(清)。”《室名别號索引》作:“易簡齋,清蒙古和映。”丁實存也在《清代駐藏大臣考》中提到:“和瑛(亦作和映),原名和寧。”《中國人名大辭典》更是分録“和瑛”“和映”兩條,但内容類似,將和瑛與和映當作兩人,明顯錯誤。關於“和映”之説,筆者遍檢古籍,除上述四種著述之外,均無此説。查《辭源》:“瑛,又作映。”故“和瑛”爲是。
綜上所述,和瑛之名表述應爲:“和瑛,原名和寧,避宣宗諱改。”《清史稿》所説爲是。
……
鉛印本《回疆通志》,雖是在嘉慶九年鈔本和民國鈔本的基礎之上整理而成,但也難免出現明顯錯誤,大段的脱文也出現多次。比如卷六《御製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中“既撫而納之,苟弗爲之”後,錯簡:“贍其生,猶弗納也,贍之而弗爲。”卷八《和田·軍臺》下“披雅爾滿臺至滚得里克臺”“滚得里克臺至固瑪臺”“固瑪臺至洛夥克臺”“洛夥克臺至波斯坎木臺”分别脱去里數“一百四十里”“九十里”“一百八十里”“一百二十里”,卷九《阿克蘇·官制》下“管銅廠遊擊二員”下又奪“嘉慶五年,辦事大臣楊春奏派遊擊一員兼任”。
綜上所述,歸結《回疆通志》各版本系統的淵源關係:由於目前《回疆通志》稿本尚未發現,並且成書後因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加以刻印行世,當今所能見到早的版本即嘉慶九年鈔本,該本抄寫品質較好,訛誤較少,爲接近《回疆通志》原貌,在鉛印本面世之前也一直廣爲流傳。民國間又有一鈔本行世,但該鈔本不僅裝訂粗糙,而且因爲抄工並非一人,抄寫品質良莠不齊,錯誤頻出。民國十四年,因爲政局不穩,導致中國邊疆危機頻發,政府亦處於風雨飄摇之中,因爲《回疆通志》邊疆意識明顯,對時局有着明顯的借鑒意義。因此,段祺瑞政府之外交部,組織人力在嘉慶九年鈔本和民國鈔本的基礎上,融合兩本之優長,重新加以整理,以鉛印形式出版面世。該鉛印本糾正了嘉慶九年鈔本和民國鈔本諸多錯誤,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回疆通志》版本品質好、爲完備之版本,無論文字之精善,還是資料之準確,均是如此。因此,後來文海出版社和蘭州古籍書店,分别在影印出版《中國邊疆叢書》和《中國西北文獻叢書》時,均以鉛印本爲底本,這些影印本的出版更是增加了《回疆通志》的傳播和接受,爲今天學界研究清代中期中央政府與新疆關係,提供了極其重要而又準確的文獻資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