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50583
从骚人墨客、商贾买办到掮客、妓女、嫖客、佣人、小贩、苦力等,均有描述。通过与公众日常生活有关系的所谓公共空间,
诸如街道、里弄、妓院、茶馆、酒楼、烟馆、戏园以及对公众开放的一些私家园林和被当时市民形容为“海市蜃楼”的商用洋房等碎片化的空间和人物关系重构近代上海的发展。
序
引言 重写城市的自然历史
第一章 从礼制社会到现代性
时间、空间与现代性
近代中国的现代性
新儒学的空间秩序
礼制社会之外
颓废的消费文化和城市现代性
第二章 商业出版和寓居文人
租界的新闻业
城市文学和冶游指南
王韬与妓女文学
新文人和城市文化
韩邦庆及其作品
第三章 晚清妓家:替代家庭与物质文化
商人的寓所
各种妓家
“替代家庭”的成员和关系
妓女闺阁:酒局与茶围
“扑朔雌雄”的性别
衣裳和首饰
室内陈设
暴力与忧伤
第四章 晚清里弄:院落和庭院的交汇
里弄的肇始
华洋杂居的利弊争论
华洋营造商
里弄布局与传统街坊
空间的交汇:街道、石库门、院落
里弄的商住功能
里弄社会空间案例:晚清妓家
里弄街区的社会等级
第五章 马路与市场:城市奇观和街头人群
“人工巧极”
外滩建筑景观
棋盘街景
四马路街景
街景的观众
茶楼中的市场
大马路街
第六章 新贵与市井:多元的商业休闲空间
酒楼
烟馆
书场
戏园
街头赛会
马车与人力车
花园
尾篇 晚清女性文化之影响
参考资料
后记
跋
但人们一般不知道的是,这已不是上海这座城市第一次经历凤凰涅槃。一个多世纪以前,即19世纪下半叶,上海有过类似性质的“现代化”城市进程。黄浦江畔的三五茅舍、几畦农田的宁静乡村以及县城附近的一些拥挤的老街区也曾被无情地夷为平地。在新的空间里,洋楼崛起,商贾萃集,到了19世纪末,上海早已是小县成名邦,为民国年代的“东方巴黎”写了前奏曲。
梁允翔教授的《海上空间》便是为这段上海早期的现代化城市进程所作的一幅素描。这本著作大致有三个看点:
其一,作者重绘了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太平天国后的三十年间,上海城市(主要是租界地区)的空间结构。
大凡与公众日常生活有关系的所谓公共空间,
诸如街道、里弄、妓院、茶馆、酒楼、烟馆、戏园以及对公众开放的一些私家园林和被当时市民形容为“海市蜃楼”的商用洋房等,在书中均有铺陈描述。对读者来说,这犹如是看到了戏剧的舞台和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其中对早期里弄和传统街坊结构的讨论,尤为详尽。
其二,作者描述了在这诸多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各种人物,
从骚人墨客、商贾买办到掮客、妓女、嫖客、佣人、小贩、苦力各色人等,
均有涉及。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文人留下了较多的有关妓院的材料,作者对妓女、嫖客和与此有关的娱乐业的论述占了不少篇幅。但作者所关心的并非简单的冶游客和卖春女之间的寻常故事,而是通过它们来讨论一个时代。例如通过对妓院描述来展示当时的物质文化:房屋、家具、陈设、首饰、赠品以及妓女的穿着等。又如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里,青楼狎客和男性怀乡病之间的关系。
其三,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试图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有关历史学的评论来书写上海史。本雅明的历史观点有点玄,往往与他的哲学思想、艺术和美学观点以及城市空间理论等交叉混合在一起。但简言之,孔子讲“述而不作”,不以今人的体验来解释历史(虽然孔子本人对此未必身体力行),本雅明则认为书写历史者要客观地重现历史几无可能,也无必要,诠释历史才是第一要务。如本书书名所点明的,作者想要讨论的中心点是晚清寓居上海各色人物的现代性。自从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
等讨论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中心点。但是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性对立起来的二元论,犹如大家熟知的冲击与反应论一样,已是学术界的稻草人,毋庸赘言,
而本书作者“旨在通过上海城市空间的生产”来解释一种“颓废的现代性”,则饶有新意。
除了引言和第一章外,作者基本上采取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故以上所谈的三个方面在书中有多种表现,不尽可以完全归类,更不能以此囊括全书内容。我在这里只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贡献一己之得,或许对读者有点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20世纪末起,
上海史在海外成为显学。近几十年来,英语世界平均每两年就有一部关于上海历史的学术专著由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匿名审稿制和出版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可称奇迹。美国本土历史丰富的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英语世界的另一些大都市如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澳大利亚悉尼,以及巴黎、东京、柏林等世界级的大城市都没有受到学术界如此的重视。在中国国内,上海史研究则蔚然成为一门“上海学”。由熊月之教授主编的三十卷本《上海通史》年内将出版,这是国内史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标志着经过二十多年的昌盛,上海史研究至今仍是方兴未艾。
上海史研究偏重民国年代,对19世纪下半叶这段历史的研究相对冷清,不过晚清上海也早已进入学者视野。以英语著作而言,较早的有梁元生(Leung
Yuen-Sang)关于上海道台的研究、程恺礼(Kerrie L.
MacPherson)关于晚清上海公共卫生的研究等。进入21世纪以来,有叶晓青关于《点石斋画报》的研究(2003),梅嘉乐(Barbara
Mittler)关于早期《申报》的研究(2004),叶凯蒂(Catherine Vance Yeh)关于晚清上海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的研究(
2006)等。梁允翔此作原为英文, 出版于2010年,在海外颇获好评。如英国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的书评赞誉此书“将上海的城市空间栩栩如生地”带给读者,“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对上海的中国市民而言现代性的真正意义所在”。我本人也曾在美国的《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撰文推介。中外学术界的关心点不尽相同,研究方法也各有异,现在梁教授在英文版的基础上将此书扩充再创作,在促进中外学术沟通上是一重要贡献。本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对于新一代对城市史、社会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兴趣的读者,尤为有益,故乐而为之序。
卢汉超
记于美国亚特兰大北郊之中西斋
2018年元宵节
在旧式文人和商人被进步文人和新型资本家所取代时,妓女也堕落为社会腐败的象征。长三书寓没有了往日辉煌,而几乎被等同于遍布街巷的“野鸡”。20世纪20年代的一位法国学者把这一发展描述为妓女“从荣耀的王位堕落到耻辱的座席”。①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长三书寓和普通妓女一样被认为是社会的罪恶,受到管制。正因为这些后来的发展,史学家才没有对晚清妓女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
晚清上海的妓女文化其实是复杂而独特的。长三书寓不仅是上等的性交易品,她们也是娱乐明星和优雅文化的象征:她们为寓居者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奏乐演唱和谈情说爱;长三堂子(即高级妓家)既是商业空间又类似私人住家,既真实又梦幻。在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不同功能被分离开来:娱乐明星不同于性工作者,而梦幻的美丽影像也越发远离性生活。
妓女文化推动了城市消费娱乐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长三书寓率先采纳了西方物质文化,是城市新潮和时尚的表率;虽然她们后来沦落为性交易市场的一部分,她们在晚清媒体中的形象却是现代娱乐明星的前身。不过这种“进步性”不同于《马关条约》之后采纳西方意识的维新运动和民族主义革命。妓女文化处于晚清没落的时期,是一种颓废生活的文化,后来的革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马关条约》之前的光绪年间是近代中国的独特时期,在进步的政治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到来之前,上海租界里的颓废妓女文化发展到一个辉煌的顶峰。近来学者多把晚清时期看作民国时期的前奏,重写鸦片战争以来的上海发展史。这一修正历史把新型城市文化看作是西方技术和资本作用于中国的产物,把晚清文化看作一种不完全和受压制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在20世纪才有较完全的发展。①与这种观点不同,《海上空间:晚清寓居城市的现代性》把晚清城市文化看作另一种现代性的表率。这种颓废文化的现代性也表现为中西文化的混合。寓居文人、商人和妓女吸收了西式工业文化并把它转变为新的上海文化,而随后这种颓废文化又被进步的革命文化压制。《海上空间:晚清寓居城市的现代性》旨在发掘和重现这种颓废文化,并以此来批判民族进步的史述。
晚清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打破了高墙围合的单一空间布局和城乡连续的地理形态,这一港口城市已经和内地形成对立。来自内地的寓居者和冶游客在此寻欢作乐,吸鸦片,吃花酒。这种颓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被民族危机感困扰,也没有被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思想批评。它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都市文化中的异化(alienation)过程,也就是生存意义的匿乏和居民的疏离感,它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随机性。
《海上空间:晚清寓居城市的现代性》旨在通过描述上海城市空间的生产来解释这种颓废的现代性,这种研究方法与用新的(西式)时间概念来解释近代中国的现代性的方法形成对比。城市空间的现代性表现为寓居者关于家庭、城市和故乡的新概念和新想象:一种基于他们新物质生活体验的空间想象和人文地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