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495815
☆ 国内首套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练丛书,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应用于教练技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主编,国内多所著名高校权威学者以及教练领域资深专家担任编委;
☆ 作者凯瑟琳·桑德勒被誉为英国*富有实战经验的高管教练之一,曾任教于多所世界一流的教育机构包括伦敦商学院,协助创建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全球领导力中心的教练项目,同时也是英国专业高管教练和督导协会(APECS)的创始成员,本书凝聚作者三十余年教练实践经验;
☆ 凯瑟琳·桑德勒将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概念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提出了情绪风格三角模型,结合三个贯穿全书、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案例,手把手地帮助教练识别客户的防御机制和情绪模式,实现从内在独白到内在对话的转变,并*终使领导者成为自己的教练;
☆ 凯瑟琳·桑德勒于2016年首次来华举办高管教练工作坊,迄今已举办四届,受到了中国教练从业者的热烈反响和追捧,学员们表示“课堂上的教练工具清晰易懂,落地实用,变革模型震撼人心,直击企业变革的痛点”,课程结束后三天之内学员们纷纷反映此前很多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 《高管教练:领导者的内在对话》不仅适合教练及人力资源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实践中参考使用,同时也有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培养管理自身情绪及行为的能力,提升内在影响力及团队效能。
《高管教练:领导者的内在对话》建立在作者数十年的教练实践经验之上,详细介绍了心理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在高管教练中的应用。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情绪风格三角(EPT)模型,结合三个有代表性的完整案例,帮助教练识别客户的防御机制和情绪模式,实现从内在独白到内在对话的转变,并*终使领导者成为自己的教练。
《高管教练:领导者的内在对话》不仅适合教练及人力资源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实践中参考使用,同时也有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培养管理自身情绪及行为的能力,提升内在影响力及团队效能。
前言 / xiii
引言 / 1
1 什么是高管教练 / 9
2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关键概念 / 23
3 理解客户 / 51
4 跟客户并肩前行 / 73
5 开拓洞见,实现改变 / 97
6 理解组织背景 / 125
7 情绪风格三角形 / 135
8 霸凌型的客户 / 149
9 好好先生 / 171
10 冰美人 / 193
11 结束 / 215
后记 / 233
参考文献 / 234
引 言
这本书是为高管教练量身定做的,希望能让那些想要理解更多关于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如何运用于高管教练实践的专业人士们有所收获。如果你的工作中包含了帮助他人发展和成长的话——不论是作为顾问、治疗师、咨询师、辅导员、教育者、人力资源(HR)专业人士、经理,还是领导者——有些概念、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你工作得更富有成效(我用HR 这个词来代表那些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以及人才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们)。
高管教练们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我在这本书里所展示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为了解释我在教练过程中所采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我的目标是在观念和行动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本书的重点是实践应用,因而通篇都包含了实例和案例研究。尽管我自己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高管,本书中的资料也同样适用于任何其他客户,只要他们肩负着领导、管理或者影响他人的责任。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其中发现一些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地方。
心理动力学方法:解读价值、破除神话
心理动力学视角并非我在实践工作中采用的的灵丹妙药。我也会从其他领域里面汲取营养,譬如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管理理论、神经科学、人格类型、认知行为治疗、团体动力学和系统思考,等等。然而心理动力学模型的确独树一帜,我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能够帮助客户达成自己特定的教练目标,同时也能够深入体验那些为实现长期成功所必须经历的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其结果就是,客户所达成的绩效提升和改变更为深入和持久,且在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里都能始终保持,这就会让他们所服务的机构既在现在获益,也在未来能够持续地有所收获。本书的目标就是要生动地描绘这一过程。
为此,我要致力于破除一些可能曾让人们感到困惑的、关于心理动力学模型的虚构神话。首先,我想要展示如何在不对客户的个人历史进行深度剖析的情况下,也能够把心理动力学的观念应用在客户身上,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以为,任何包含了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方法,都无可避免地要对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亲子关系以及教养方式进行大量探索。在我的工作实践里却并非如此。如同本书将要充分证实的那样,我所探究的是客户当前的工作表现,并且用心理动力学的概念来理解他们每个人独特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怎样影响他们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我也利用心理动力学的智慧,更有效地构建教练谈话中我自己的那一部分。
第二个神话就是,只有那些经过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训练的人,才能够合理地运用心理动力学的概念。尽管心理动力学模型在这些特定领域之外,确实很少为人所知或使用,我却坚信,如果使用者能够深思熟虑并且小心谨慎的话,它对于诸如教练技术这样的非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会有巨大的贡献。(在英国和海外的职业中心已经有一些心理动力学视角的组织应用,譬如塔维斯托克咨询服务公司,但是显然目前还是寥寥无几。)但是这种应用确实有一些附加条件。如果你对应用这些概念感兴趣,或者想要有更开放、更自省的态度,那么,尽可能地做到自我觉察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这个目的,我强烈建议大家去寻找一些体验式的学习机会,不管是关系小组活动、心理治疗或者辅导,还是其他的成长体验机会。高水平的教练督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这本书破除了一个神话,就是心理动力学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客户的个人需求,而非他们所在组织的需要,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经过伪装的心理治疗形式。其实,受到心理动力学影响的高管教练技术,在目的和针对的场景上,均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截然不同。高管教练的目的是帮助客户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让他们自己和所在的组织都从中获益。为了这个目的,我的焦点是帮助他们在职业角色和业务目标方面做到尽可能地高效和成功。诚然,高管教练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对客户本人负责,也要对客户所在的机构负责,这也是本书所要强调和探讨的。尽管有些客户确实觉得教练让自己生活的其他部分也颇有收益,但这实际上是额外奖励而非教练的核心目标。
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所面对和处理的是情绪或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始于童年,并且影响了人们享受生活、维持高质量关系或者应对生活挑战和压力的能力。它们对应对诸如焦虑、抑郁或丧亲之类打破生活平衡的事件的确有帮助。一个好教练能够充分理解教练技术与心理治疗和咨询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且有能力识别在哪些场景下,应该把客户转介给治疗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或者从他们那里寻求支持(Buckley & Bueckly,2006)(第11 章也将讨论这个主题)。
影响我的教练工作的几个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解读心理动力学方法在我的个人实践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作为背景,我在这里简要地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些亮点。跟其他很多教练一样,我走上这条道路,受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我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学术圈。在教授晚间课程的时候,我很快就发现,与做研究相比,自己更喜欢帮助成年人学习。我接受了工作者教育协会(Workers’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一份全职工作,在那里我设计和运营一个被称为“第二次学习机会”的项目,帮助那些失业和很早就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学习。这个项目既有团体工作,也有一对一的支持——这就是教练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包容这些学生们的焦虑,让他们能够认真投入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而支持他们取得成功。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次成功,这对我来说真是意义非凡。出席我的场试讲课的学员们没有一个人退出,全都参加了后续的教育课程,并且开始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当这个项目结束时,我知道自己想从事帮助成年人发展、提升他们某种作用的工作。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论文,参加了一个包含各种应用心理学和人际能力培训课程的项目。1987 年,我参加了雷切斯特研修会(Leicester
Conference),一个由塔维斯托克临床中心组织的为期两周封闭的完全体验式学习项目。塔维斯托克中心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心理动力学流派的治疗中心,与塔维斯托克研究院(Tavistock Institute)关系紧密。这种学习非同一般地激烈,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从中可以洞察包括大团体、小组以及我本人各自具有的可见的和深层的心理动力。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组织生活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所以我就到了巴黎,在一个受到塔维斯托克影响的法国管理咨询公司里工作了两年,我们主要的客户是国有公共事业的巨头EDF-GDF(法国电力- 石油公司)。
然而,这些经历其实并非我次接触心理动力学方法。那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了。我的父母都是精神分析师,因而我从小就在一个假设中长大,即我们的人生早期体验极为重要,诸如焦虑、愤怒和内疚之类的情绪,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尽管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对我从未有吸引力——说实话,我不觉得有一对精神分析师父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我对于人类行为的浓厚兴趣,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家庭背景的影响。不仅如此,当我在20 多岁时接受了一些心理治疗之后,我发现这种治疗不仅对我面临的特定问题很有帮助,而且也加深了我对自身的了解。
1989 年,我回到了伦敦并且结婚成家,我开始在领导力开发方面做一名自由职业者。1993 年,布兰达·罗斯(Brenda Ross)把我介绍给了她在伦敦商学院的同事们,于是我就在那里一直工作了7 年,为各种公司的高管做教练培训,其中包括摩根斯坦利、罗氏制药、英国航天。我也在MBA 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的公开课上担任讲师和教练。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心理测量量表和行为工具,并且有机会接触了管理和领导力开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这个工作让我进入了私营企业的商业挑战和组织问题的领域中,而且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徒机会,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2000 年在巴黎,我帮助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全球领导力中心(IGLC)引进了一个教学模块,旨在为在那里学习的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个人领导力。这个模块大受欢迎,迅速成为所有相关开放课程以及公司定制课程的核心要素。IGLC 在高管课程中采用了心理动力学方法,同时我也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国际性项目,直到几年前,我在英国的工作过于繁忙,以至于不能再频繁飞往巴黎,这才忍痛割爱,辞掉了我在IGLC 的工作。在此期间,我也在塔维斯托克临床中心的组织发展硕士课程中教课和做督导,同时也与塔维斯托克顾问服务公司一起做了一些极为有趣的工作。
除了为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授课、提供顾问和教练服务之外,我也一直发展自己在个体心理学方面的兴趣。20 世纪90 年代早期,我在伦敦摄政学院(Regent’s College in London)接受了心理咨询的训练并获得了资格证书,在那里开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中心,长达三年之久,同时也做了一些其他工作。这个体验让我坚定了自己喜欢从事教练和顾问的信念。虽然咨询本身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和价值,但我意识到自己太喜欢跟那些才华横溢的领导者们一起工作,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组织和商业生活中找到方向。
由于有了这些多样的经验,终让我做出决定:集中致力于一对一的教练。我觉得自己对于商务的理解,加之我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组合,能让我的客户和他们所在的机构获益良多。于是在1998 年,我成立了桑德拉顾问公司(Sandler
Consulting)。我开始跟来自于零售业、银行业、交通业和制药行业的高管们,以及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们一起工作。我在做教练的同时,还对其他的教练进行督导,这占去了我越来越多的时间,并开始扩展为一个新的领域。2004 年我在INSEAD 做教练的时候,遇到了凯特·兰茨,一见如故,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她就在我的项目里面,对一个特别有挑战的客户,做了非常杰出的教练工作。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开始了并肩作战。2007 年,我们成为了桑德拉- 兰茨顾问公司(Sandler Lanz)的合伙人,一直专注于针对商业领袖和高阶团队的高管教练工作。
本书的结构
第1 章通过介绍高管教练以及我本人的教练实践的主要特点,为本书的其余部分提供基础背景。第2 章和第3 章介绍了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核心框架,以及我自己工作背后的关键假设。第4 章和第5 章讨论了教练过程的核心内容:如何跟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怎样让他们感到环境足够安全因而可以放心成长,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洞见和做出高效的改变。第6 章检视教练肩负着对客户和机构的双重责任的意义,说明在项目之初跟机构早期接触,可能获得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第7 章介绍了情绪风格三角形(EPT),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但又强有力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三种不同的领导力风格,以及每个类型在压力之下是如何行动的。我解释了EPT 怎样作为一个高效和多样的教练工具来使用。第8、9、10 三章包括了几个客户案例研究,每一个案例都展示了一种EPT 风格。第11 章讨论了一个至关重要但是又常常被人所忽视的教练的方面——结束教练关系——同时也触及了依恋和依赖的问题。
客户资料
在本书的开端我还有另外一点想要提请读者们注意。就是关于这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客户相关资料,我用这些资料来阐释我在教练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技术。书里有3 章全都是客户案例学习。如果我的工作做得还说得过去的话,这些故事应该显得非常真实和令人信服。
然而我必须在这里强调一下,所有关于客户的描述都是彻底虚构的。在创作每一个角色的时候,基于我经年累月的实际工作,从跟这些例子极为相似的客户的记录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些虚构的客户——尤其是塞巴斯蒂安、丹尼尔以及尼古拉——都有了自己的生命,也让我对他们越来越情有独钟。我倒认为,这些虚构角色的思维、感受、优势、弱点乃至挑战和胜利,反映出了真实的本性。希望大家享受跟他们的相遇相识。
这本《高管教练:领导者的内在对话》不仅是关于教练技术,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因为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期开始,心理学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这个反省就是心理学受西方理性的工具性影响太大了,忽视了情绪的作用。这本书是一本革命性的书,是一本标志性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开创了新的思路、新的路径的一本书。
——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桑德勒老师具有非常扎实的心理学根基,她在这本书里总结了高管教练所需要了解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从事高管教练的职业教练来说,这是一个捷径,也是一个福音!本书之所以能成为高管教练领域的教科书,*务实的部分,就是承认高管教练需要把组织业务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具有双重责任。这样的定位,对组织而言,犹如一颗定心丸,对教练而言,则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吴彦群
群智企业教练中心创始人
《高管教练:领导者的内在对话》是一本发人深省、极具价值的书,它会激励教练们评估甚至修改自己的教练方法。
——HR Zone,2012年1月25日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富有经验的书…教练们会发现它很容易使用,并且是他们工具箱中的有益补充。桑德勒指出,要想有效地运用心理动力学方法,教练需要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并有能力将这种意识应用到客户身上。
——芭芭拉·莫伊斯博士
丛书序
教练技术代表了一种正面积极的力量:它是一种信念,相信人会变得更好,人们可以发掘自己内心潜在的积极的力量;它是一种行动,教练工作者的天职就是成就他人,与人为善;它更是一种愿景,希望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人民幸福。可以说,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的现代企业教练技术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出版这套“积极教练技术丛书”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希望弥补中国传统管理教育中的不足。中国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开设了很多领导力、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离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要与管理者的工作需求和实践结合起来,贯通课堂学习和工作实际的是教练科学和技术;第二个原因是希望纠正我们心理学界的一个偏差。很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发文章,往往忽视了社会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的需要。通过出版这套丛书,也代表我们中国心理学界的一种反省和姿态;第三个原因是希望响应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的社会和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困难和发展的瓶颈,这其中有没有可以提升的路径,需要从我们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人的责任。
这套丛书的选书标准是什么呢?对于教练技术的好书,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标准,即内化、文化和变化。首先,心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别强调一本好书要能够打动人心,让管理工作者以及教练自己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感触,读了以后有一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感觉,或者让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或者让我们行动,产生一种内化的作用;第二个标准是要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变化,所有的知识和概念都不应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变成身心灵的反应(心理学中称为“具身认知”)。好书不只是印刻在人的大脑记忆系统中,而是变成神经元的联系在全身流淌,产生一种召唤,产生一种激励,产生一种感应,产生一种行动的冲动和欲望;第三个特别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它强调文化变迁,教练不仅仅是教给人们战胜困难、克服自身问题的技巧,而且要建立起教练的文化,这种文化激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怀和支持以及对于共同进步的追求。
是一年好光景,北京秋色正清华。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储备的季节。我衷心希望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发人深思,让人受益,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如果能在中国的管理学界、心理学界、知识界产生一次文化变革,向着互相关心、互相促进、互相成就、与人为善的文化变迁,那就是对我们编译此丛书初心的好回报。让我们为共同推动和迎接美好的积极教练的春天的到来而努力!
彭凯平
2018 年10 月于清华大学明斋
推荐序
洞悉高管心理, 教练未来领袖
活跃在管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界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企业教练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早的教练学习者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师或咨询顾问,现在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者也开始学习教练,并在管理中运用教练理念和方法。据ICF(国际教练联合会)统计,全球超过68% 的世界500 强公司正在使用企业教练来提升领导力,重塑组织文化。
教练是什么
大家常常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先哲孔子其实就是教练,他们是教练的早原型,他们并非传授知识,而是鼓励人们自我反思和醒悟,通过对话启发人们的智慧。现代的企业教练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性的描述是添·高威从一位非网球教练员教授网球的事件中受到启发,总结出“真正的对手不是比赛中的对手,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对手”,正是我们自己习惯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以及内心的自我设限阻碍了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从社会背景来看,教练是当时人类潜能运动的产物,这个时期对人才和职业的探索以及人类成长的研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
国际教练联合会关于教练的定义非常清晰地揭示了教练的本质:“教练作为一个长期伙伴,通过引人深思和富有创造力的结构性对话,帮助客户限度地激发天赋和职业潜能, 实现个人价值,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赢家。”教练研究的是如何将人们的潜能释放出来,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高管教练是什么
一对一的“
高管教练”是教练在企业环境早的应用。高管教练帮助那些愿意改变的领导人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公司聘请高管教练常见的目的是发展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领导者轮岗或晋升转型通常也是进行教练的时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仅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同时向更大的人群扩展,比较典型的是用于高潜人才发展和接班人计划中。
在我们即将发布的中国企业教练白皮书中,我们调研了近500 家中国企业。教练在中国还处于萌芽期,企业对教练的运用还常常处在观望和小范围尝试的阶段。外资企业因为欧美总部的推动故而有更多的实践,互联网公司受自身快速发展的需求和90 后新人类的倒逼,传统的管理模式行不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主动引进教练。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这一新兴概念表示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也对教练心存疑虑,或许是因为选择教练的经验不足,或许是对教练服务没有适度的项目管理,导致教练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花了大量的钱,但对组织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帮助。桑德勒教授专注于高管教练超过20 年,被誉为英国有实战经验的高管教练。本书之所以能成为高管教练领域的教科书,务实的部分,就是承认高管教练需要把组织业务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具有双重责任。这样的定位,对组织而言,犹如一颗定心丸,对教练而言,则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只有当被教练的高管真正地在现实工作中实施一种新的、更积极的领导行为,并让众人看到,高管教练的价值才能真正被企业认可。高管教练不仅要引发体的行为改变,同时还需要深入到抽象的心智模式,探究管理者的底层潜意识如何工作。事实表明,这样的改变才更持久、更有力量。太多人因为潮流加入教练行业,但并不了解教练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曼弗雷德,被誉为管理学界的弗洛伊德,曾说过:“教练不需要用千篇一律的方式,但的、也是重要的要求是,教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动力学意识。”在这一点上,《高管教练》这本书可以说是浓缩精华的宝典。桑德勒老师具有非常扎实的心理学根基,她出生于心理学世家,在这本书中,她总结了高管教练所需要了解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从事高管教练的职业教练来说,这是一个捷径,也是一个福音!
在西方,很多知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教练课程,有些还设立了教练硕士学位,目前中国的教练培育基本上都是来自于ICF 的认证机构,开设教练的大学还很少。学院派的教练更注重教练的理论基础;机构派的教练更关注教练运用中的能力培养。维吉·
布洛克在《教练技术:教练学演变全鉴》一书中提出教练学有两大主根,一是哲学,包含了支撑教练领域的信念和假设;二是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等学科蕴含的实践理论、模型和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高管教练就是基于心理动力学,融合了心理学、成人学习、领导力、组织发展、变革理论等多种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出版本书是对中国教练培育行业的一个有力补充和提升。
桑德勒教授的这本书,同时也是管理者的自我教练手册,它帮助管理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倾向。我们通常以我们的意图判断自己,而他人是以我们的行为来判断我们,常常领导者的意图是好的,带着美好的愿望,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严重的会留下“知行不一”的印象,信任度大大下降,其实很多时候,并非领导者故意不做,而是他的行为受到很多潜意识的影响。书中的多种场景,都让管理者觉得那么熟悉,如同看到自己一样,由此我们就可以开始和内在的自我对话,创造觉察,从无意识变得有意识,同时也开启了个人的成长之旅。
尽管我们目前的企业教练发展阶段更像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西方国家,但我们相信,有类似《高管教练》这些优秀的专业教练书籍的引进,结合东方智慧的土壤孕育,以及中国教练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教练的未来在中国,我们也正在用教练创造更美好的组织生态!
群智企业教练中心创始人 吴彦群
2018 年8 月 暴雨中的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