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85746
抽丝剥茧条分缕析 剖析人性 击破谎言
高度还原罪案现场
详细描述案件始末
剖析犯罪者的人性与心理
警惕人性的贪婪、欲望与脆弱
面对疑团重重的案件,犯罪心理侧写师可以凭借已经掌握的证据和线索,对凶手的年龄范围、身高、体型、性格,以及精神是否正常,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居住在什么地方,与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何,甚至仪表是否整洁,穿着什么款式的服装等做出准确的推断,令人不禁感叹“神乎其技”。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本书将带你重回犯罪现场,跟随犯罪心理侧写师的指引,还原真相,识别真凶。在尘埃落定、罪案终结之后,犯罪心理侧写师将带你与犯罪者直接对话,揭露他们内心的罪恶、贪婪、欲望、痛苦和脆弱,探寻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章葛特纳格林镇暴力攻击案
第二章“疯狂炸弹手”——乔治 米斯特基
第三章“山姆之子”——大卫 ;伯科威茨
第四章邪恶的连环杀手——亨利 霍华德 霍尔莫斯
第五章天才与魔鬼的距离——埃德蒙 艾米尔 肯珀
第六章家庭冷血杀手纵火灭门案
第七章杀妻灭子的恶魔克里斯蒂安
第八章亚特兰大青少年连环谋杀案
第九章残杀报童的连环杀手朱伯特
第十章《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蓝本
第十一章杜塞尔多夫的吸血鬼
第十二章恶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
第十三章“格林河杀手”加里 里韦奇
第十四章“杀人王子”——泰德 邦迪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仅有短暂的历史。”犯罪心理学也是如此。人好好的为什么会犯罪?过去,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即便考虑了也无非是得出“日子过不下去”“没事找刺激”等抓不住重点的结论。很少有人认真地去研究这个问题。直到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导致了犯罪率的逐年升高,为了降低犯罪率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人们不得不探究犯罪的原因,提升自身对犯罪行为的认识,犯罪心理学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
由于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犯罪率逐年升高和青少年犯罪行为频发等问题,所以犯罪心理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犯罪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帮助警方破案,其中为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纽约疯狂炸弹手”一案,犯罪心理分析师甚至分析出了真凶会在被捕的当天穿着一件双排扣上衣,将扣子扣得严严实实。结果凶手被抓的时候,这一预言果然得到了验证,媒体对此大肆报道,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热情,犯罪心理学也有了更加喜人的发展,并逐渐被应用于多个领域。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犯罪心理学的踪影。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美国犯罪片《完美的世界》中,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一个万圣节的早晨,两名逃犯从监狱中逃出来,挟持了一名8岁的小男孩,展开了一段逃亡之旅的故事。在电影中,由劳拉·邓恩所扮演的犯罪学家莎莉·戈博大放异彩。起初一些老警察因为莎莉是一位女性,又是上司指派下来的“空降兵”,看上去弱不禁风,没有什么破案经验的样子,所以对她非常歧视,尽管莎莉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仍旧屡屡受到他人的嘲笑。但莎莉毕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而且经过之前的调查,莎莉对两个逃犯的性格和犯罪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尤其是逃犯之一的布什,莎莉曾经对他做过仔细的研究,了解布什有着怎样一个不幸的童年。所以,她清楚地知道两个亡命之徒在性格和行事原则上有着明显的分歧,也猜出两个逃犯必定相处得不愉快,甚至猜到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出手干掉对方。随着其中一个逃犯——普的尸体被找到,警方越来越相信莎莉这名犯罪学家的专业水平。莎莉经过分析,准确地推断出了逃犯布什的逃跑路线和目的地,终协助警方救回了被挟持的小男孩。
也许有人会质疑,犯罪心理学家真有那么神吗?他们为什么能够准确地推测出某件事情的发生?电影会不会神话了犯罪心理学家,夸大了犯罪心理分析和预测所起的作用呢?诚然,影视作品的确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婴儿能够通过双眼的观察和对气息的识别,分辨出自己的母亲;书法家能够通过笔迹判断出字是谁写的;人们能够通过脚步声和说话的风格来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所熟悉的人,其中依靠的无非是对事物规律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家当然也不是凭空猜测的,而是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和精密的分析,只不过电影简化了犯罪心理学家研究和分析的过程,直接为观众呈现了犯罪心理家得出的结论和对于这一结论的准确印证罢了。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严肃且实用的科学,应用于刑事侦查中时,在犯罪心理学基础上衍生出了被称为“犯罪心理侧写”或者“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即根据已经掌握的犯罪信息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其他方面的特征进行刻画和推测,如将打乱的拼图一般细碎的线索,一块块拼凑起来,以缩小嫌疑人的范围,终拼凑成犯罪嫌疑人完整的心理画像,为案件调查提供帮助。它能够帮助警方明确调查方向,更为细致、深入地搜集证据,了解罪犯作案的动机、作案的手法及作案的目的等,尤其是在一些疑难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常常能够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说起犯罪心理画像,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和书籍中常见的FBI。作为一个创立犯罪心理侧写技术并使之得到较为成熟应用的执法机构,FBI已经依靠犯罪心理侧写技术破获了大量疑难案件。尽管犯罪心理侧写技术也会有失误的情况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犯罪心理侧写技术在协助警方破案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犯罪心理侧写师可以凭借已经掌握的证据和线索,对凶手的年龄范围、身高、体型、性格,以及精神是否正常,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居住在什么地方,与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何,甚至仪表是否整洁,穿着什么款式的服装等做出准确的推断,令人不禁感叹“神乎其技”!
章
葛特纳格林镇暴力攻击案
一个秋日的早晨,英国的苏格兰小镇葛特纳格林,道路上行人不多,一切显得十分平静,可这份平静很快就被一名女子的尖叫声打破了。当附近的人们闻声赶过来的时候,只见一名年轻的女性倒在了地上,鲜血正从她的腹部涌出来。人们连忙上前查看,发现这名女子还有气息,便立刻将她送往医院。有人帮忙报了警,但当警察赶到的时候,能搜集到的证据已经不多了,凶手在人们赶来之前就已经逃离,现场没有留下任何作案工具,警察带着警犬在周围搜集证据的时候,也因为路上行人逐渐增多而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线索。
就在勘查现场和搜集证据的警员一无所获地赶回警局时,来自医院的坏消息也传了过来,那名被刺伤的女子因为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了。来自受害者的线索也断了,警员们找到了这名女子的家属,经过调查得知,这名女子名叫莎拉
派翠克
;海德伯格,是附近一所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已婚,有两个孩子,和丈夫的感情非常好,平时性格温和,和邻居们的关系也都不错,从来没有和他人发生过争执,工作上与他人也没有利益纠葛,近期并没有发现她曾和陌生人接触。
案发的早晨,她要去学校给学生上课,在途中遇袭,警员面对案情一筹莫展。警员鲍勃
迪伦对这件案子进行仔细分析之后,又和之前发生的几起暴力攻击案做了对比,细心的鲍勃发现这起案件和之前发生的几起案件非常相似,被害者都是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遭到了袭击,这些受害者平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并没有和其他人产生摩擦。鲍勃认为,这几起案子的凶手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而且凶手很可能再次作案,所以他果断地将自己的分析在开会的时候讲给了其他警员听,并提出就这些案件咨询心理学家哈克曼
亚伯拉罕的建议。
哈克曼是伊斯坦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任职期间整理和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并多次和监狱中的罪犯进行交谈。通过鲍勃的描述,哈克曼教授大致了解了案情,他又将其与之前几起攻击案做了对比,从为数不多的线索中进行综合分析。从作案地点来看,可以初步判定这名凶犯就生活在葛特纳格林小镇,而且极有可能是土生土长的葛特纳格林人。从作案的时间来看,这名凶犯极有可能没有固定工作,或者工作的时间不固定,因为这些被害者遭到袭击的时间都不相同,有的是在深夜,有的是在早晨,还有的是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攻击案都是发生在街上行人非常少的时候。
哈克曼教授认为,这名凶犯对于女性有着仇视的心理,因为这几起攻击案的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并且这些受害者在被杀之前都没有遭到性侵犯。哈克曼教授由此判断这名凶犯是一名成年男性,年龄在28岁到35岁之间;凶犯极有可能成长于单亲家庭,他的母亲应该非常溺爱孩子,但是在对于凶犯的教育方面应该非常严格,以至于凶犯对于女性产生了厌恶心理,甚至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凶犯可能在精神方面有着一定的问题。哈克曼教授还判断这名凶犯性格非常内向,或者说有一定的社交障碍,平时不怎么和其他人交流,生活中应该是独来独往的,总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窥视别人,很少出现在能够引起众人瞩目的地方。
警方根据哈克曼教授提供的信息开始进行排查,对多名嫌疑人进行审问之后,警方将目标锁定了一个名叫劳瑞恩·阿尔弗列德的临时工,警方经过对劳瑞恩邻居的询问发现他非常符合哈克曼教授为罪犯做的犯罪心理侧写,比如,劳瑞恩非常内向,平时几乎不和其他人来往,就连邻居都对他了解得不多。在审讯的过程中,劳瑞恩交代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交友状况。
警方经过询问发现,劳瑞恩的成长环境也和哈克曼教授描述的非常符合。劳瑞恩的父亲是个酒鬼,很年轻的时候就和劳瑞恩的母亲丽莎·艾伯特偷尝禁果,结婚之后因为忍受不了繁杂的生活,抛下丽莎和年幼的劳瑞恩一走了之。丽莎唯恐儿子走上他父亲的老路,所以在对于他的性教育方面把控得非常严格,就连他和同班的女孩进行正常的交往也会被母亲严厉教训。劳瑞恩从小缺乏父爱,当学校的学生知道他没有父亲的时候,便大肆嘲笑他,年幼、体弱的他是许多坏孩子实施校园霸凌的对象,他不但受到男生的欺负,就连班上的女生都肆意欺压他。但由于男孩的自尊心作祟,他既没有把自己的境况告诉老师,也没有告诉母亲。对儿子的艰难处境一无所知的丽莎虽然宠爱劳瑞恩,但依旧对他管教得非常严格。
13岁时,劳瑞恩进入了叛逆期,因为不服母亲的管教,加上长期被同学欺凌,各种情绪集中爆发之下,他性侵了一名同班的经常带头欺负他的女生,事发后劳瑞恩被判刑,等他从监狱出来的时候,等待他的并不是来自母亲的关爱,而是暴力对待,丽莎甚至把他在地下室里锁了整整3个月。在劳瑞恩参加工作之后,强势的丽莎得了肿瘤不治身亡。丽莎死后,劳瑞恩被公司辞退,他重新找了一份时间不固定的工作,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他深居简出,不和亲人联系,也没有什么朋友,就连丽莎生前关系较好的邻居前来拜访时,也被他拒之门外。
在警方的一再追问之下,劳瑞恩的破绽越来越多,上一次审讯的时候问他案发时在哪里,他还说待在家里,哪里都没去,而下一次审讯的时候,他却声称自己临时接到了一份工作,可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作证。警方抓住劳瑞恩供词中的破绽反复追问,终于,精神疲惫的劳瑞恩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且清晰地说出了自己之前所犯的几起攻击案的细节及那些被害者的特点。后劳瑞恩声称他之所以会犯下这些可怕的罪行,是因为他的第二人格要求他必须杀死这些女性。医生对劳瑞恩进行了诊治,发现他在精神方面的确出现了问题,而且极有可能是出狱之后被丽莎锁在地下室整整3个月所致。
困扰了警方3年之久的几起凶杀案终于告破,被害者的灵魂也得以告慰。随着这些暴力攻击案的告破,警方对于犯罪心理侧写技术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哈克曼教授也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犯罪心理侧写中转移出来,放到了犯罪者年幼时期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方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