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47354
编辑推荐
名著里面有故事 故事承载是文化 文化背后见人性
何以咏叹批红楼 绝世之恋不了情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林黛玉为何抑郁了?贾府里丫鬟们有哪些生存法则?谁败落了贾府?“元迎探惜”,谁的命运更悲惨?……主持人老梁名著新读,野史正说,带给你不一样的“红楼”。
何以咏叹批红楼 绝世之恋不了情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林黛玉为何抑郁了?贾府里丫鬟们有哪些生存法则?谁败落了贾府?“元迎探惜”,谁的命运更悲惨?……主持人老梁名著新读,野史正说,带给你不一样的“红楼”。
内容简介
本书系是梁宏达在《老梁看电视》、《老梁观世界》、《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等节目内容上的汇编。既保留了老梁睿智、犀利、幽默、酣畅淋漓的风格,又将口语化的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使内容更加具有介于书面语与口语间张力的特点。
本书主要内容是老梁对红楼的点评。在本书中,老梁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例如,道出了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林黛玉如何患上抑郁症、贾政的教子之道、贾府中丫鬟们的生存规则、刘姥姥的公关手段,以及假设红楼的其他结局,等等。既有内容上的新颖性,又有对原著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另类深刻剖析。
本书主要内容是老梁对红楼的点评。在本书中,老梁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例如,道出了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林黛玉如何患上抑郁症、贾政的教子之道、贾府中丫鬟们的生存规则、刘姥姥的公关手段,以及假设红楼的其他结局,等等。既有内容上的新颖性,又有对原著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另类深刻剖析。
目 录
上篇 梦中佳人
金陵十二钗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林黛玉为何抑郁了
宝钗、黛玉,该娶谁
薛宝钗是个什么样的人
谁逼死了晴雯
最复杂的人物:王熙凤
谜一样的女人:秦可卿
『元迎探惜』,谁的命运更悲惨
八品红楼
八品红楼之宝黛初见
八品红楼之太虚幻境
八品红楼之元妃省亲
八品红楼之刘氏游园
八品红楼之黛玉葬花
八品红楼之儿女私情
八品红楼之黛玉之死
八品红楼之归彼大荒
下篇 观园百态
红楼一梦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梦回红楼
你心中的《红楼梦》结局
谁说不能续红楼
女人心计
红楼梦里的泼妇们
红楼梦中最刚烈的女人
善于公关的刘姥姥
丫鬟们的生存法则
家长里短
贾政的教子之道
红楼梦中的婆媳过招
凤姐的婚姻保卫战
搞不懂的贾宝玉
娶王熙凤做老婆好不好
贾府没败谁当家
谁败落了贾府
前 言
代序
何以咏叹,唯有红楼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而在这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又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既为巅峰,自然与其他三部名著是有些不同的,那这巅峰两字体现在何处?
很主要的一点是《红楼梦》里面人物情节的安排、故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很精致,其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这里面有大量的古典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整体的水平远远要高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一点相信每个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或者是看过电视剧的朋友,都会有跟我一样的认知。在《红楼梦》的电视剧里面,无论怎样创作音乐,怎样创作歌曲,都逃不脱曹雪芹这些诗词,因为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博大的宝库,如果再脱离这个范围去枉费心机地填词,不仅填不过曹雪芹不说,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当然,不仅曹雪芹的词好,王立平的作曲也非常出彩。这样的一种搭配,在当时看来算是绝配了,以至于现在只要一提起电视剧《红楼梦》,马上就会想到《枉凝眉》的词和曲调。如果没有这个歌曲的话,恐怕《枉凝眉》这个词也不会这么深入人心。
归根结底,《红楼梦》的音乐、电视剧能够深入人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歌曲、歌词水准非常高,曹雪芹写诗填词的水准非常高。有不少人很崇拜曹雪芹,说曹雪芹的诗词搁到唐宋间也是一流的,这有点夸大了。实事求是地说,曹雪芹的诗词搁唐宋年间勉勉强强只能算二流的,有些作品还不一定能达到;但是搁在清朝时,它就算是一流的了,其中某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和纳兰容若这些一流作家的作品相比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把《红楼梦》诗词打开来看一看。其实曹雪芹留给我们的这些诗词,除了《红楼梦》里边的之外,其他的非常少。有些不是出自《红楼梦》的,据说是不是他写的都很难说。所以,我们可以认定,曹雪芹一生诗词上的才华都寄托在了《红楼梦》里边。《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是一个总纲,里边有诗、有词、有曲、有小令、有散曲、有套曲、有对联、有附体文,整个中国古代跟韵文相关的文学形式,曹雪芹在这里差不多都给用全了。这说明什么?用运动术语说,曹雪芹技术全面,就该会的都会。从这一点来讲,曹雪芹非常了不起。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曹雪芹的诗词在《红楼梦》里的运用,大致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功能性。什么叫功能性呢?就是说这些诗词用于揭示人物的命运。举个例子,比如判词里边,他用了很多拆字的手法。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凡鸟”凑一起是王熙凤的“凤”字的繁体写法,“人木”搁一块是休,就是最后被休了。这些诗词暗示了王熙凤的命运,所以说它的功能性非常强。再比如“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有谐音。“桃李春风结子完”,这是李纨的判词,结子完是李纨最终的命运。像这些带有一定指示性的诗词,还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反过来念是林黛玉,“金簪雪里埋”说的是薛宝钗,这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这些诗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功能性,它是为了指示一种趋势,指示一种倾向。像这样的诗词,不可能写出超一流的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说探春远嫁。在这首诗中,曹雪芹只需要把探春这个事合辙押韵说清楚就行了,所以这种诗词作者不大可能会放开了去写,他的才情不可能完全地去展现。我们说这种功能性的诗词,代表了曹雪芹那种精准、到位的,在实用方面的文学素养,但是不代表曹雪芹的真性情。
第二类是定制型。什么叫定制型呢?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性格,因而他们写出来的诗词作品也就带上了各自的味道。在这些诗词中,不是曹雪芹要写什么,而是曹雪芹要代替小说中的人物发表心声。比方说海棠诗社,大观园中的才女们聚到一起写诗词。见到柳絮飞了起来,大家就开始写柳絮。林黛玉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看见柳絮来回飘,心里就难受,所以,她笔下是“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表达的是对柳絮漂泊无根的感慨,感叹柳絮与自己的命运一样。薛宝钗不一样,薛宝钗家里有权有势又有钱,到贾府来也仗义,而且薛宝钗心胸也比林黛玉开阔,所以她写柳絮“韶花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自个有能力能上天,像这样的诗词有什么深意呢?就是通过他们的口,把曹雪芹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写出来了,实际上是代表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叫定制型诗词。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和以上两种类型不同的诗词,比方说《葬花吟》。《葬花吟》虽然里面有不少仿照前人诗词的痕迹,可是它体现的是曹雪芹通过林黛玉叩问苍天、韶华易逝的感慨,葬花其实已埋葬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脱离了林黛玉慨叹自个儿韶华将逝的哀婉。所以,《葬花吟》代表了曹雪芹自身对文人、对死亡的观念,对美好光阴的留恋。
第三类诗词,才真正展示了曹雪芹的才气。“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曹雪芹的真情实感。里面有一些比较短的五言或对子特别出彩,像“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显示出曹雪芹无处不在的那种细腻。尤其像“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样的对句,对悲剧精神把握得非常准确,我相信这绝对是曹雪芹用心血凝成的一些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是真的把心血都扑在《红楼梦》上了,所以我们看《红楼梦》诗词达到的高度,应该说是文学作品里诗词的最高峰。
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当然不可能只有诗词出彩。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可以说将所有古典小说的优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红楼梦》鹤立鸡群的水平。一部《红楼梦》,曾经让多少人为之心酸落泪,如果说只有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凭吊过去、慨叹人生,那定非《红楼梦》莫属。
何以咏叹,唯有红楼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而在这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又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既为巅峰,自然与其他三部名著是有些不同的,那这巅峰两字体现在何处?
很主要的一点是《红楼梦》里面人物情节的安排、故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很精致,其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这里面有大量的古典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整体的水平远远要高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一点相信每个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或者是看过电视剧的朋友,都会有跟我一样的认知。在《红楼梦》的电视剧里面,无论怎样创作音乐,怎样创作歌曲,都逃不脱曹雪芹这些诗词,因为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博大的宝库,如果再脱离这个范围去枉费心机地填词,不仅填不过曹雪芹不说,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当然,不仅曹雪芹的词好,王立平的作曲也非常出彩。这样的一种搭配,在当时看来算是绝配了,以至于现在只要一提起电视剧《红楼梦》,马上就会想到《枉凝眉》的词和曲调。如果没有这个歌曲的话,恐怕《枉凝眉》这个词也不会这么深入人心。
归根结底,《红楼梦》的音乐、电视剧能够深入人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歌曲、歌词水准非常高,曹雪芹写诗填词的水准非常高。有不少人很崇拜曹雪芹,说曹雪芹的诗词搁到唐宋间也是一流的,这有点夸大了。实事求是地说,曹雪芹的诗词搁唐宋年间勉勉强强只能算二流的,有些作品还不一定能达到;但是搁在清朝时,它就算是一流的了,其中某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和纳兰容若这些一流作家的作品相比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把《红楼梦》诗词打开来看一看。其实曹雪芹留给我们的这些诗词,除了《红楼梦》里边的之外,其他的非常少。有些不是出自《红楼梦》的,据说是不是他写的都很难说。所以,我们可以认定,曹雪芹一生诗词上的才华都寄托在了《红楼梦》里边。《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是一个总纲,里边有诗、有词、有曲、有小令、有散曲、有套曲、有对联、有附体文,整个中国古代跟韵文相关的文学形式,曹雪芹在这里差不多都给用全了。这说明什么?用运动术语说,曹雪芹技术全面,就该会的都会。从这一点来讲,曹雪芹非常了不起。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曹雪芹的诗词在《红楼梦》里的运用,大致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功能性。什么叫功能性呢?就是说这些诗词用于揭示人物的命运。举个例子,比如判词里边,他用了很多拆字的手法。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凡鸟”凑一起是王熙凤的“凤”字的繁体写法,“人木”搁一块是休,就是最后被休了。这些诗词暗示了王熙凤的命运,所以说它的功能性非常强。再比如“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有谐音。“桃李春风结子完”,这是李纨的判词,结子完是李纨最终的命运。像这些带有一定指示性的诗词,还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反过来念是林黛玉,“金簪雪里埋”说的是薛宝钗,这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这些诗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功能性,它是为了指示一种趋势,指示一种倾向。像这样的诗词,不可能写出超一流的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说探春远嫁。在这首诗中,曹雪芹只需要把探春这个事合辙押韵说清楚就行了,所以这种诗词作者不大可能会放开了去写,他的才情不可能完全地去展现。我们说这种功能性的诗词,代表了曹雪芹那种精准、到位的,在实用方面的文学素养,但是不代表曹雪芹的真性情。
第二类是定制型。什么叫定制型呢?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性格,因而他们写出来的诗词作品也就带上了各自的味道。在这些诗词中,不是曹雪芹要写什么,而是曹雪芹要代替小说中的人物发表心声。比方说海棠诗社,大观园中的才女们聚到一起写诗词。见到柳絮飞了起来,大家就开始写柳絮。林黛玉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看见柳絮来回飘,心里就难受,所以,她笔下是“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表达的是对柳絮漂泊无根的感慨,感叹柳絮与自己的命运一样。薛宝钗不一样,薛宝钗家里有权有势又有钱,到贾府来也仗义,而且薛宝钗心胸也比林黛玉开阔,所以她写柳絮“韶花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自个有能力能上天,像这样的诗词有什么深意呢?就是通过他们的口,把曹雪芹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写出来了,实际上是代表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叫定制型诗词。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和以上两种类型不同的诗词,比方说《葬花吟》。《葬花吟》虽然里面有不少仿照前人诗词的痕迹,可是它体现的是曹雪芹通过林黛玉叩问苍天、韶华易逝的感慨,葬花其实已埋葬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脱离了林黛玉慨叹自个儿韶华将逝的哀婉。所以,《葬花吟》代表了曹雪芹自身对文人、对死亡的观念,对美好光阴的留恋。
第三类诗词,才真正展示了曹雪芹的才气。“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曹雪芹的真情实感。里面有一些比较短的五言或对子特别出彩,像“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显示出曹雪芹无处不在的那种细腻。尤其像“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样的对句,对悲剧精神把握得非常准确,我相信这绝对是曹雪芹用心血凝成的一些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是真的把心血都扑在《红楼梦》上了,所以我们看《红楼梦》诗词达到的高度,应该说是文学作品里诗词的最高峰。
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当然不可能只有诗词出彩。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可以说将所有古典小说的优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红楼梦》鹤立鸡群的水平。一部《红楼梦》,曾经让多少人为之心酸落泪,如果说只有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凭吊过去、慨叹人生,那定非《红楼梦》莫属。
在线试读
红楼之黛玉之死
作为一部悲剧来讲,《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惹人爱怜的人物,遭受到厄运乃至死亡,几乎是悲剧创作的一个必然。所以黛玉之死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关于黛玉之死这一块,原著中的描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黛玉进贾府,她自有一份风流体态,却也看出不郁之症。黛玉本来就有病,自打会吃饭时候开始就有,曹雪芹早就埋了个伏笔。到了贾府来以后,黛玉经常慨叹自己命运不好,病情也越发严重。再到后来,一缕情丝就迁到宝玉身上了。在黛玉的精神世界里,宝玉就是她的支柱,所以,这个支柱一旦不爱她了,她的世界便马上坍塌了。黛玉在贾府的日子,其实就是活给宝玉看的。当有人传言,有人给宝玉提亲的时候,黛玉的世界就坍塌了;过不多久,又有传言,老祖宗表示再提亲也没用,需亲上加亲,黛玉一听亲上加亲,盘算着她跟宝玉是姑表亲,于是,黛玉的生活又开始充满希望了。其实老祖宗说的“亲上加亲”指的是黛玉吗?不是,是指姨表亲的宝钗,她倾向于要宝钗嫁给宝玉,这才是金玉良缘。最后黛玉得知这个消息,便回到潇湘馆一病不起了。
现在不少人研究,黛玉到底因何而死?有人说宝玉不关切了,其实不是。从头看到尾看,宝玉心里的想法就一个——我的眼里只有你,除了黛玉,宝玉眼中早已容不下别人了。既然不是这个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黛玉死亡呢?其实,罪魁祸首是黛玉这种不自信的性格。她尤其不善与人沟通,有点事总是爱钻牛角尖,越是有点坏事,她就越往坏处想。其实,同样的感情问题,发生在比较随和的宝钗身上,或者搁到很大气的史湘云身上,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儿!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说不开的吗?跟宝玉直接沟通就行了。但是,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导致她发现问题的时候自己闷着,偏不与宝玉沟通。由于信息闭塞,最终造成了黛玉净往坏处想,最后精神世界坍塌的结局。
所以说,黛玉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她自个把自个逼到了角上。当然这种人物性格上的悲剧,恰恰是整个悲剧组成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
在黛玉香消玉殒之前,有一幕特别有象征意义,她死的时候说,“宝玉,宝玉,你好……”。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看过外国有文学家翻译《红楼梦》,用英语翻译的,翻译的非常有意思,他怎么翻译的?“宝玉”就是拼音了,Baoyu Baoyu;“你好”翻译成什么了?Hello。这么翻译简直是大错特错,这个“你好”不是Hello那个你好,那么是什么?宝玉,宝玉,你好,后边有词没说出来,比如说你好负心,你好薄幸,你好不负责任,你好不讲情面,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你好”是程度副词,所以翻译成“宝玉宝玉Hello”,这不对的。将死之人不会说这种话,所以从这句话上,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宝玉宝玉你好……”,后面没讲完,表示黛玉心中对宝玉存有哀怨之情。
有哀怨之情说明了什么呢?她心里深爱着宝玉。因爱而生恨,这个恨,其实是爱人的勇气。俩人谈恋爱,多年之后分手了,每当提起来还能说“我恨你”,这表示他(她)还没忘。如果多年后见面来一句“大哥你贵姓?”坏了,当初的感觉完全都没有了。所以这一份哀怨恰恰表示着既恨又爱。
黛玉之死体现了曹雪芹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死亡的一种理解。黛玉死的时候说,“宝玉宝玉你好”,她生前跟宝玉交往,是她一生最最美好的时光,她希望把在短暂的生命里产生的对宝玉的爱意展示给他。
黛玉之死,其实浸透的是曹雪芹对死亡的一种态度,是中国文人理想当中所认为的,人生应该抓住的那些东西。
知识链接1: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严格来说是一出家庭悲剧,即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
家庭悲剧不同于英雄悲剧,它不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在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之前,透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现出时代的种种矛盾。家庭悲剧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作者往往会去掉主人公身外的各种光环,尽量使其接近平凡的大众,即以平凡的“小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与他们相对立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处于悲剧之中的所有人都无法摆脱这张巨网,这也是悲剧的根源。
知识链接链接2: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作为一部悲剧来讲,《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惹人爱怜的人物,遭受到厄运乃至死亡,几乎是悲剧创作的一个必然。所以黛玉之死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关于黛玉之死这一块,原著中的描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黛玉进贾府,她自有一份风流体态,却也看出不郁之症。黛玉本来就有病,自打会吃饭时候开始就有,曹雪芹早就埋了个伏笔。到了贾府来以后,黛玉经常慨叹自己命运不好,病情也越发严重。再到后来,一缕情丝就迁到宝玉身上了。在黛玉的精神世界里,宝玉就是她的支柱,所以,这个支柱一旦不爱她了,她的世界便马上坍塌了。黛玉在贾府的日子,其实就是活给宝玉看的。当有人传言,有人给宝玉提亲的时候,黛玉的世界就坍塌了;过不多久,又有传言,老祖宗表示再提亲也没用,需亲上加亲,黛玉一听亲上加亲,盘算着她跟宝玉是姑表亲,于是,黛玉的生活又开始充满希望了。其实老祖宗说的“亲上加亲”指的是黛玉吗?不是,是指姨表亲的宝钗,她倾向于要宝钗嫁给宝玉,这才是金玉良缘。最后黛玉得知这个消息,便回到潇湘馆一病不起了。
现在不少人研究,黛玉到底因何而死?有人说宝玉不关切了,其实不是。从头看到尾看,宝玉心里的想法就一个——我的眼里只有你,除了黛玉,宝玉眼中早已容不下别人了。既然不是这个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黛玉死亡呢?其实,罪魁祸首是黛玉这种不自信的性格。她尤其不善与人沟通,有点事总是爱钻牛角尖,越是有点坏事,她就越往坏处想。其实,同样的感情问题,发生在比较随和的宝钗身上,或者搁到很大气的史湘云身上,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儿!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说不开的吗?跟宝玉直接沟通就行了。但是,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导致她发现问题的时候自己闷着,偏不与宝玉沟通。由于信息闭塞,最终造成了黛玉净往坏处想,最后精神世界坍塌的结局。
所以说,黛玉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她自个把自个逼到了角上。当然这种人物性格上的悲剧,恰恰是整个悲剧组成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
在黛玉香消玉殒之前,有一幕特别有象征意义,她死的时候说,“宝玉,宝玉,你好……”。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看过外国有文学家翻译《红楼梦》,用英语翻译的,翻译的非常有意思,他怎么翻译的?“宝玉”就是拼音了,Baoyu Baoyu;“你好”翻译成什么了?Hello。这么翻译简直是大错特错,这个“你好”不是Hello那个你好,那么是什么?宝玉,宝玉,你好,后边有词没说出来,比如说你好负心,你好薄幸,你好不负责任,你好不讲情面,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你好”是程度副词,所以翻译成“宝玉宝玉Hello”,这不对的。将死之人不会说这种话,所以从这句话上,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宝玉宝玉你好……”,后面没讲完,表示黛玉心中对宝玉存有哀怨之情。
有哀怨之情说明了什么呢?她心里深爱着宝玉。因爱而生恨,这个恨,其实是爱人的勇气。俩人谈恋爱,多年之后分手了,每当提起来还能说“我恨你”,这表示他(她)还没忘。如果多年后见面来一句“大哥你贵姓?”坏了,当初的感觉完全都没有了。所以这一份哀怨恰恰表示着既恨又爱。
黛玉之死体现了曹雪芹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死亡的一种理解。黛玉死的时候说,“宝玉宝玉你好”,她生前跟宝玉交往,是她一生最最美好的时光,她希望把在短暂的生命里产生的对宝玉的爱意展示给他。
黛玉之死,其实浸透的是曹雪芹对死亡的一种态度,是中国文人理想当中所认为的,人生应该抓住的那些东西。
知识链接1: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严格来说是一出家庭悲剧,即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
家庭悲剧不同于英雄悲剧,它不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在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之前,透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现出时代的种种矛盾。家庭悲剧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作者往往会去掉主人公身外的各种光环,尽量使其接近平凡的大众,即以平凡的“小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与他们相对立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处于悲剧之中的所有人都无法摆脱这张巨网,这也是悲剧的根源。
知识链接链接2: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