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71935
★两年前,蔡颖卿的《在爱里相遇》在大陆出版,成为两岸妈妈口耳相传的经典教养书。本次出版的《我的工作是母亲》延续蔡颖卿恬静而优美的文字风格,话题由家庭中的亲子相处,拓展到家庭环境与气氛的营造,让读者领会,一个温暖家庭如何从千百个精心布置的细节中诞生。
★蔡颖卿女儿情况的介绍:大女儿翁乐旂,从美国宾州大学语言学系毕业后,在台湾三峡成立了workshop英语咨询工作室,为专业人士提供更深入的英语学习。小女儿翁书旂,在美国罗德岛艺术大学攻读艺术和建筑双学位,还有一年即将大学毕业。本书封面图画即是小女儿亲笔所绘。谈起这两个在别人眼中都非常出色的女儿,蔡颖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们都很努力,是不是很厉害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里面,我觉得她们很尽力,而且慢慢在进步,这是我对每一个年轻人的期待。”
★多年来,蔡老师在忙碌于事业和教养的同时,不断地通过博客等平台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到目前为止,台湾地区已有超过1000万人浏览过她的博客。在她温暖文字的带动下,很多的父母逐渐将对子女的爱融于日常的生活实作,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教养子女,引领孩子的成长。作者在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家庭浓浓的爱意、对生活乐观的态度等,也值得我们跟随与思考。
特别向各位朋友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认同蔡老师的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让家人、让朋友都成为特别幸福的人。
母亲是当中的灵魂人物,在世代中为爱的传承紧紧握住手中的一棒。
在《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的安家之歌》里,我们看到,原来台湾最畅销亲子作家蔡颖卿(Bubu)那教人赞叹的丰沛生活力,是来自如此安静、踏实的步步前行。
这本书包含四十七个值得细细咀嚼的故事,分别关于定、静、做、学习、向前、爱、责任、珍惜、筑家。十几年来,尽管作者的家庭不得不数度搬迁,然而,她仍努力在变动中凭借家庭生活细腻用心的安排,给孩子*的倚靠。她认为,母亲的工作多而杂,只有在“静”中,才能深刻体会家庭生活的重要;母亲的工作是“在生活中修行”,无论是服务家人、工作或自己,“做”永远让人感到最愉快、最扎实。
蔡颖卿深信:“我们可以拥有一种珍贵的幸福,我们可以成为自己家庭的‘建筑师’。用自己握在手里的一切,来构筑一个有形的空间,和一种无形的价值。”
这本书是蔡颖卿的安家之歌,也是她对年轻母亲最细腻真心的叮咛。
【自序】 家是心之所向
【自序】 为什么是《我的工作是母亲》
定静
匆忙中为自己预备的安定
母亲需要的安静
穿着围裙弹钢琴
两个纸箱
稳定
做
在生活中修行
如果我的母亲不是那样的母亲
每天给自己的礼物
我就是超级玛利亚
紧紧抓住每一份小小的幸福
窗台上的小花
买车记
学习
我的亲子厨房
《论语》在我家
调整麦克风
蚂蚁雄兵
向前
好女人春桃
坚强之美
永远欢喜的柳子奶奶
跟 Abby 看齐
爱 责任
父亲的洋娃娃之梦
家的味道
爱的仪式
“妈咪,你是个天才!”
病中的挂念
珍惜
老炉台
不需要将就
定期上紧螺丝钉
从吸尘器想“珍惜”的定义
跟时间玩游戏
节约
筑家
连结
计划与变化
台风
留与弃
工地便当
住进饭店
看不见的成本
工作冲突
地板的连结
打到水管了
礼物
尺寸
谁来爱护你的东西—大建设、大破坏
动手布置
完工
感谢蛋糕
与好大人们的教养对话
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如何对待孩子的坏脾气
当家里有两个宝宝……
如何兼顾工作于家庭
当两代教养出现分歧
这些小问题你遇到过吗
“永远不要在地上安家,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安自己的家。你自然会在那里找到需要的家当—故人往事、可信赖的挚友、学习的热忱等,那么,尽管你去闯四方,家都会跟着你。”
我常在笔记里翻阅并且深思这段话,在思索中寻得不一样的力量。如果由我来定义,我会说—家是心之所向。那个安定处不一定要有华美的屋壳,但绝对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居所。
适当的物质让家具有更多的功能,但是只有物质却没有心的家却不能带给家人真正的舒适。
想想,这是多么珍贵的一种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建筑师”,用我们所有的一切来构筑一个有形的空间和一种无形的价值。
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安家之歌简单但清越、快乐的乐音,就会永不停歇地谱满我们和家人的一日又一日。
本书中的一些精彩篇章
穿着围裙弹钢琴
小学三年级那年,爸妈为我买了一架山叶钢琴,琴是日本原装进口、直立式中最大的一型。在四十年前台东的乡下,这是大手笔。购买这架琴的决定,完全展现母亲的理家风格—应当节省时,一毛都不能浪费;要添购长久使用的用品器物时,就选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
钢琴买下之前,我已学弹了一年多。因为从小就是害羞内向的孩子,父母觉得钢琴可能会成为我的好朋友。
我开始学琴的时候是跟着二哥一起的。他活泼好动,乡下又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老师单调无味的教学与指定的功课完全引不起他的兴趣。有一次,哥哥实在耐不住那沉闷的例行上课了,他带着我离开家门时,已经决定要去一个更好玩的地方。
我们从去老师家途中岔往一条小溪去,把应该轮流用在琴键上的两小时都花在捞大肚鱼的游戏中。虽然我一直都很胆小,但却是二哥最忠心的小跟班,他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虽然带着担心,我还是在溪边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场逃学。
孩子的思考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二哥并没有为我们的逃学计划做任何的事前防范工作。回到家的时候,妈妈已经拿好棍子在等了。
我记得我们是在烧洗澡水那间柴房被处罚的。妈妈先问我们逃学的想法与经过,编谎话也来不及了,二哥看到妈妈手上拿着的家法,直截了当地要求:“不要打我,我要离家出走。”妈妈一向果决干脆,她二话不说、放下棍子,回头就打包出一件简单的行李交给哥哥,催促他走。妈妈心里一定想,你能走多远呢?还不是几公里之外,去麒麟砖厂那边找爷爷奶奶。
我是完全胆小脆弱的孩子,看到二哥要求离家出走而母亲竟然答应,害怕得无所适从,好伤心好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处理完一个,回头看到还有个未审完的我,非常民主地问道:“妹妹,你呢?要打还是要走?”我从小就很恋家,对我来说,二哥选择离家出走可能会一去不回,大哥和姐姐又已经去台北和花莲求学,那爸妈不是没有人陪了吗?我当下决定,无论多痛,我都要留下来,所以含着眼泪伸出手说:“我要打!我要打!”
每次和母亲忆起这件事,她总说,最难狠下心来打的就是我,因为还没打就已经哭得肝肠寸断,非常可怜。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我永远只是哥哥姐姐的小帮凶,棍子打到我这头时,妈妈的怒气已经释放出大半了。
二哥离家出走后,在爷爷奶奶那里过了一夜就被爸爸接回家。爸妈不再勉强他去学琴,但我还是继续去老师家。等二哥去台北上中学后,独自在家的三年,钢琴成了放学后与我相伴的朋友。
我在音乐上没有任何特别的才能,但是练琴的快乐也没有随着成长的脚步而离开生活。
当了母亲后,生活从早忙到晚,尤其是黄昏,孩子都接回来了,有许多事该做。我习惯在做事前穿上围裙,照料孩子吃点心、洗澡、写功课,然后去做晚餐,围裙总是穿到做完所有的工作才会脱下换洗。
在某些黄昏工作的片段中,我会想起童年,会突然很想弹弹琴。我走进房里,弹几首练习曲,再起身时,好玩地发现,自己竟然穿着围裙在弹琴,好奇怪的服装!
我渐渐习惯这样的搭配,愈来愈喜欢自己从少女变成一个母亲的身影。
我也知道,即使是穿着围裙,我仍然可以享受父母曾给过我的美好礼物。
在生活中修行
初搬到新加坡的时候,总觉得那些为安全而设计的两段开关非常麻烦。插上电锅的插头,得打开通电开关才能启动电器,热水器、熨斗、台灯都一样。我常常因为不习惯而忘记,得来来回回两三个动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但是,我很快就转换了对这种“麻烦生活”的观感。我从中领悟出,麻烦是帮助自己保持灵活的生活操练,也对随着年纪而日渐退化的肢体、专注与协调能力很有好处。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但是从自己身边的长辈看到了这种现象,所以,非常珍惜在劳务中维持活力的机会。
二○○三年在大阪买了一本《永平寺精进料理》,阅读后就像遇到一位了解自己的长者一样,每每产生知心的感觉。虽然我是以买食谱的心情买下这本书,但仔细阅读后,庆幸没有错过与他相遇的机会。
书中提到日本早年的佛法修行非常轻视饮食生活,直到道元禅师以食事来传道,永平寺于是从七百六十年前开始努力继承并发扬这份精神。
这本书不是谈宗教而是谈生活,从分享一份好的饮食、一种认真的生活管理来提升生活的纯度;书中说,追求好的生活是传教的本义。看书时我几度想起梭罗,想起他最反对花费许多精神来追寻生命意义却忽略生活的人。
书中有一段提到:日常生活并不是缺乏变化的,对行住坐卧都全力以赴便是非常慎重的修行。我相信即使是完全不懂日文的朋友,透过“精一杯”、“一生悬命”这些汉字,也可以完全体会到人可以尽心过日子到怎样一种程度。对我来说,这些话更是完全了然,因为那就是我从小对生活的体会。我相信从日出到日落,生活的路上处处有喜悦。不过,请不要把“喜悦”与“欢乐”用一个等号连接。我所了解的喜悦,有许多是汗水之后、在静默中的体会。
有一段日子,我欢喜地接受大家邀请我去分享自己做母亲的心情。我告诉那些比我年轻得多的父母,要他们好好用每日的生活小事来带领孩子;要相信最完备的教育就在你的照顾与身教中。
但是,每当我从聚会中归来时,总感到一些空虚与失落。我看到父母们脸上迷惑的表情、看到他们的不安心,心里觉得很难过,好像看着一个舍近求远的朋友在团团转,自己却无力帮忙。
我想说服大家,我与两个女儿所受过最好的教育全部都在生活里;虽然我无法权威地指出,许多家庭之所以不愉快,是因为没有完备的生活能力而造成的。
夫妻可能不会为了不同意一篇文章的观点而大吵,却总是为了生活小事谁来做而推算对方的心意。那些一点一滴的不顺畅,累积在自己与家人的心里。当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时间的力量,转而只想在一时一刻之间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吸尘器想“珍惜”的定义
每天打扫的时候,只要一拿起吸尘器,我就忍不住心头一阵欢欣与珍惜的感觉。我活在多么幸运的年代,有吸尘器可以用!
下雨天的时候,看着我那台用了二十年还很好的洗衣机把衣服脱干,我也有同样感谢的心情。
“珍惜”是一个很容易上口、但易懂难行的词。再不懂得珍惜的父母,也喜欢教诲孩子要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只不过,说着说着之际,许多东西就从眼前浪费而过了。
我十二岁以前住在台东成功镇上,冬日常吹来夹着大量沙尘的“九降风”。每当风势停歇后,母亲总是马上带着我们开始整顿被飞沙盖得灰头土脸的家园。那幢有庭院的日式宿舍,即使把窗门全都拉上,也还是有那么多细缝可以让沙尘穿卷而入,到处停留。
整理大片平滑的木质家具相对来说不是问题,擦拭好几个房间的榻榻米细缝与和式格状门窗,才真是煞费苦心的劳务。
回想中,母亲看待那年年都有的九降风的心情真是奇妙!她严阵以待,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场风,所以也没听到她抱怨。等狂风一过,拿出我们早就预备好的水桶、抹布,每个人各就各位开始打扫。看着一桶桶由透明变浊黑的水被爸爸和两个哥哥搬运出去,浇在庭园里;看着家里每个角落一处处光洁明净起来,好像老天给的也不过是一场大扫除的指示,而我们做得非常好。
早几年,那一扇扇格子拉门有一面是糊着和纸的。母亲派我们小小的手去擦那些木片时,总要特别叮咛转缝也要擦干净,但不要把纸弄破了,一弄破就要丑好久才能再换上新的。就算临时补起来,也没有原来的好看。所以我们把细细的指头穿过抹布去整理那好几十格的门片时,心情很是庄重严肃,知道自己责任在身,不可大意。
再过几年,糊在门窗架上的和纸改成了浆过的棉布,当然不像原来的门片那般脆弱,不过,擦拭的慎重心情与观察细微处的趣味已经养成,即使面对耐用的材质,还是有着非常珍惜小心的习惯。
拿着吸尘器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如果当时我有一部吸尘器,就可以把毛刷套在最短的那节吸管上,然后开中强的段数,一格格轻轻吸扫那些微尘风沙。
我也可以把吹落在榻榻米上的尘埃从那编织的缝里一一引出,而不是用抹布擦拭。用抹布只能把灰尘一部分拭起,另一部分则挤到更深处去。
总之,虽然我没能在那个年代拥有吸尘器,但是因为用手做过太多太多仔细的工,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有这么一部魔术机器时,我会如何完美地运用它。
我相信这就是“珍惜”的定义:不是想着目前我没有、未来想要拥有的;而是想着过去我没有,如今却能为我贡献的一切。不只是吸尘器,还有洗衣机、瓦斯炉、电烤箱,每一样都使我产生感谢的情意。
我觉得生活很满足,我知道这些器具为我节省下多少时间与劳力。如果在这些具体的生活改善中,我都无法懂得珍惜的意义,相信我就更不会珍惜抽象的事物了。一如时间、生命;一如爱与友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