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11654
张闻天曾经是*的上司,后来*成了张闻天的上司。他们的关系比较特殊,大致经历了反对—合作—分手三个阶段。张闻天曾说过,“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对张闻天的评论是“明君”,比较民主,不争权,同时也说张闻天身上始终书生气太重,因而对他“一直不大满意”。三部曲不仅反映了张闻天与*关系的起伏变化,也射出中共发展史、乃至中国革命中许多事件的正确与错误、曲折与顺利、高潮与低潮。
本书记载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两位伟人——*与张闻天在历史关头的合作与分歧,折射出中共党史中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本书史料丰富翔实,人物描写生动细腻,兼具研究价值和可读性。
第一章
山沟里走出的“土包子”马克思主义者与留过洋的“布尔什维克”——毛泽东和张闻天从不同的起点和方向走上了相同的革命道路。
第二章
在毛泽东受到排挤之时,张闻天从苏联回国,被共产国际迅速推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进入中央苏区后,张闻天在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同博古产生分歧,和毛泽东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章
李德、博古凭着看地图躲在房间里指挥战斗,致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重大挫折,张闻天深感忧虑和不满。
福建事变的发展让张闻天看到了“左”倾幼稚病的危害,在思想认识上真正与毛泽东站到了一起。
第四章
广昌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张闻天和博古、李德的分手。毛泽东向中央提出的正确建议多次被李德、博古等拒绝,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了反对“最高三人团”的“中央队三人团”。
第五章
担架上的“密谋”——长征途中,毛泽东向张闻天、王稼祥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军事路线上的错误。“中央队三人团”力挽狂澜,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军事指挥错误的斗争。
第六章
毛泽东说:如果没有洛甫(张闻天)、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
第七章
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倾注全部精力和才智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不仅保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而且在实际上确保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第八章
四渡赤水引发了“走路”和“打仗”的争论。林彪私自写给中央军委的一封信,引发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误解。张闻天被怀疑和彭德怀一起反对毛泽东,他虽然觉得委屈,但在会上、会下都没有争辩。
第九章
张闻天从大局出发,主张给张国焘让出“总书记”一职。毛泽东说:不可。张国焘另立“党中央”,毛泽东、张闻天等对之进行了耐心劝阻和坚决斗争。
第十章
从张闻天的《读报笔记》到榜罗镇会议、吴起镇会议,毛泽东和张闻天为红军和中国革命最终找到落脚点,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第十一章
西安事变中,就如何处理蒋介石的问题,张闻天最先提出了“尽可能争取南京政府正统”的正确主张。毛泽东极富预见性地作出内战已然结束、全国抗战就此开始的判断。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张闻天积极配合毛泽东,消除分歧、统一思想,为抗日战争作战和战略方针的提出、确立和贯彻作出了特殊贡献。
第十三章
张闻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主动“让位”,推举毛泽东为党中央总书记。毛泽东说:“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张闻天知道后高兴地说:“这是对我最好的评价。”
第十四章
延安整风期间,张闻天写就了近四万字的自传,称《反省笔记》。毛泽东看了之后到张闻天的窑洞里说:“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写得很好!”张闻天在七大坦陈自己的切身体验:“我的无产阶级的灵魂,就是这样,慢慢地在斗争中占了上风。”
第十五章
张闻天提出的东北工作方针与毛泽东提出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东北战略方针不谋而合。对于分红问题,毛泽东对刘、张说:“少奇同志,我不支持你的意见,我是支持洛甫的。”
第十六章
庐山会议上,张闻天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精神“犯颜直谏”,成为“反党集团”的副帅、“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毛泽东说他“把马克思主义的要言妙道通通忘记了”。
第十七章
几年赋闲,张闻天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哲学问题。他不同意毛泽东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笔记中记录了他与毛泽东的分歧点,表达了他对把矛盾的某种解决形式绝对化倾向的担忧。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张闻天受到不公正对待,仍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现实问题。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回北京,毛泽东读后让身边人签批:“到北京住,恐不合适,可另换一地方居住”
第十九章
沉重的1976年,两位伟人相继去世……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张闻天和毛泽东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张闻天曾是毛泽东的上级,后来毛泽东成了张闻天的上级。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可以透视出中共发展史,乃至中国革命中许多事件的正确与错误、曲折与顺利、高潮与低潮。张闻天与毛泽东关系的开始并不像中共其他一些高级领导人那样长、那么早。虽然早在1920年初,张闻天就知道毛泽东的名字了,但他们真正的相识、相知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的。
1919年12月张闻天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青年进步组织“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1月毛泽东也参加了这个组织。1920年2月出版的《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刊登了两人人会的消息。以后毛泽东、张闻天的行踪,在《少年中国》上时有披露。由于会友的这一层关系,两人早已相互知道了。只是因为毛泽东对“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并不怎么热心,张闻天又时去国外,所以在整个20年代两人未缘一面。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在湖南省湘潭市西,位于湘潭西部,与宁乡、湘乡交界。相传虞舜南巡经此,演奏韶乐,因而得名。据清乾隆二年(1793年)《韶山记》记载:韶山为“楚南一名山”,它“
祖西华,面南岳,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又据清光绪七年 (1881
年)韶山毛氏二修族谱《韶山八景序》记载:“韶山拔起一峰、高出云霄、为诸山之祖”,即韶峰。韶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第七十一峰,古人曾赋诗赞美:“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轻袅云烟侧。山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龙。”韶山不仅山为奇山,而且这里也出奇人,而最伟人的,当数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一生贫苦,勤劳厚道。父毛贻昌(字顺生),原为贫农,曾因负债被迫当兵多年。由于他治家严谨,经营有道,使家由贫农发展成富农。母亲文氏(文七妹),和善好施,乐于助人。毛泽东有胞弟毛泽民、毛泽覃,另有继妹毛泽建。韶山是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城市里发生的事情很难影响到这里,而这里发生的事情也很少为外面的人所知晓。张闻天的出生地却与韶山不同。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出生在上海川沙与南汇两县交界的一个叫张家宅的村子(今属浦东新区祝桥镇)。张家宅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从南面的祝家桥坐轮船西行六十多里,就是当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上海所发生的一切,这里很快就能知道。在这里,张闻天受着江南水乡清新秀丽而又繁富多变的自然景观的陶冶。正是这交通便利、信息传递快捷又田园式的生活,形成了张闻天理论家、学者、艺术家的特质,还带有那个时代有志青年所特有的反叛精神。张闻天从小聪明好学,从六岁时就进入私塾,读“四书”、“五经”,然而与当时的孩童所不同的是,张闻天年少时就开始接受“新知”和西方现代文化。张闻天11岁时便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寄宿读书,从这时起就开始学习算术、理科、英语、历史、地理了。当时的“南汇一高”是一所新式学堂,全部采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课本,学校里不乏新派人物。
1915年夏,张闻天从“南汇一高”毕业,后就读于南京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当年8月,考入吴淞水产学校。可以说,张闻天从小就接受了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和近代科学的影响和启蒙。与张闻天所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同年龄时的毛泽东更多的是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毛泽东不仅喜欢读经书,更喜欢读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喜欢读反映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他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对于其中许多故事都能“背得下来”。这些书对于后来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水浒传》而言,其中就有不少例子被毛泽东在后来所写的文章中所引用。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他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用,借以论述“战略退却”的思想。在《矛盾论》中,他在论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时候,也引用了《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当然,《水浒传》中的故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而言,其影响主要还是在思想方面,如“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另外像《左传》,毛泽东对于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旅大事的描写,也特别关注。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曾引述了《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的故事,来论证“敌疲我打”这一战略原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也曾以晋楚城濮之战,来论述主观指导对于战争的影响,又以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被楚军打败的事例,阐述了出其不意、战而胜之的思想。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毛泽东选集》(共4卷)中,毛泽东所引述的成语典故和史实,属于《左传》的就有约40条,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左传》一书在当时所读之精。P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