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032629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最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目 录
自序
导论
一、引言
二、文献和文献学
三、建立戏曲文献学的意义
四、戏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五、戏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编 戏曲目录学
第一章 戏曲目录的作用与特点
一 什么是目录
二 目录在戏曲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 戏曲目录的特点
第二章 戏曲单科目录
一 宋金杂剧目录
二 元明杂剧目录
三 宋元明戏文目录
四 明清传奇目录
五 近现代地方戏目录
第三章 戏曲综合目录
一 简目型
二 提要型
第四章 藏家书目中的戏曲目录
一 百川书志
二 晁氏宝文堂书目
三 徐氏红雨楼书目
四 奕庆藏书楼书目
五 也是园藏书目
第五章 索引、简表及其他
一 索引
二 简表
三 其他
结束语
附录
一 官本杂剧段数
二 院本名目
三 南词叙录所载戏文目
四 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
五 百川书志·外史
六 晁氏宝文堂书目·乐府
第二编 戏曲版本学
第一章 戏曲版本的特殊意义
一 版本与版本种类
二 戏曲版本流变的复杂性
三 戏曲版本涵义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戏曲刻本流布
一 北京刻本
二 浙江刻本
三 江苏刻本
四 江西刻本
五 安徽刻本
六 闽广刻本
七 平水等其他各地刻本
八 自刻本
第三章 戏曲写本述要
一 戏曲写本种类
二 戏曲写本巡礼
三 戏曲写本利弊
第四章 戏曲版本鉴定
一 古籍装帧与版本术语
二 戏曲版本鉴定的方法与依据
三 善本戏曲的确定
结束语
附录
一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存目
二 复庄今乐府选存目
第三编 戏曲校勘学
第一章 戏曲校勘的任务
第二章 戏曲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戏曲校勘体例
第四章 曲谱述略
结束语
附录
第四编 戏曲编纂学
第一章 戏曲编纂分类叙录
第二章 戏曲编纂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戏曲编纂体例
第四章 戏曲编纂的专业工具书
结束语
附录
导论
一、引言
二、文献和文献学
三、建立戏曲文献学的意义
四、戏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五、戏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编 戏曲目录学
第一章 戏曲目录的作用与特点
一 什么是目录
二 目录在戏曲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 戏曲目录的特点
第二章 戏曲单科目录
一 宋金杂剧目录
二 元明杂剧目录
三 宋元明戏文目录
四 明清传奇目录
五 近现代地方戏目录
第三章 戏曲综合目录
一 简目型
二 提要型
第四章 藏家书目中的戏曲目录
一 百川书志
二 晁氏宝文堂书目
三 徐氏红雨楼书目
四 奕庆藏书楼书目
五 也是园藏书目
第五章 索引、简表及其他
一 索引
二 简表
三 其他
结束语
附录
一 官本杂剧段数
二 院本名目
三 南词叙录所载戏文目
四 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
五 百川书志·外史
六 晁氏宝文堂书目·乐府
第二编 戏曲版本学
第一章 戏曲版本的特殊意义
一 版本与版本种类
二 戏曲版本流变的复杂性
三 戏曲版本涵义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戏曲刻本流布
一 北京刻本
二 浙江刻本
三 江苏刻本
四 江西刻本
五 安徽刻本
六 闽广刻本
七 平水等其他各地刻本
八 自刻本
第三章 戏曲写本述要
一 戏曲写本种类
二 戏曲写本巡礼
三 戏曲写本利弊
第四章 戏曲版本鉴定
一 古籍装帧与版本术语
二 戏曲版本鉴定的方法与依据
三 善本戏曲的确定
结束语
附录
一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存目
二 复庄今乐府选存目
第三编 戏曲校勘学
第一章 戏曲校勘的任务
第二章 戏曲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戏曲校勘体例
第四章 曲谱述略
结束语
附录
第四编 戏曲编纂学
第一章 戏曲编纂分类叙录
第二章 戏曲编纂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戏曲编纂体例
第四章 戏曲编纂的专业工具书
结束语
附录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戏曲目录的作用与特点
一、什么是目录
“目”、“录”二字连称,始于汉代。最早见之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洪烈”,盛大的功业;在班氏眼中,著书立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目录”一词的最早出现,便与西汉刘向校书工作联系在一起。
关于刘向校书情况,《汉书·艺文志》载云:“每一书已,(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在古人看来,“目”与“录”是有区别的:所谓“目”,就是“条其篇目”,是指文章、书籍的篇目或书名,亦即名目。“录”,便是《艺文志》中所说的“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即是对文章或书籍内容的概括,亦即后人常说的“叙录”。因此,“目录”原意包括两方面:一指书名、篇名,二指书籍或文章的提要。后者涉及书籍、文章内容简介,作者写作旨意、生平事迹介绍、人们对该书(文)的评价以及有关编写过程、版本选择、编撰体例、校勘经过等项的扼要说明。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目录是刘向《别录》。刘向堪称是我国目录学的鼻祖。然而《别录》并未最后完成。刘向之子刘歆继而完成,书题《七略》。但刘氏父子二书均已失传,唯有《七略》的主要内容,被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所以我们通过《汉书·艺文志》,可以得窥《七略》的大致内容面目。
在我国古代,“目录”之书,有多种不同名称。较著名的如:晋·苟勖的《中经新簿》,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毋煚的《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朱彝尊的《经义考》,清·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清·永珞、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名《四库全书总目》)等,称“簿”、“考”、“记”、“书目”、“书录”、“总目”、“解题”、“提要”等等,五花八门。
……
一、什么是目录
“目”、“录”二字连称,始于汉代。最早见之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洪烈”,盛大的功业;在班氏眼中,著书立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目录”一词的最早出现,便与西汉刘向校书工作联系在一起。
关于刘向校书情况,《汉书·艺文志》载云:“每一书已,(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在古人看来,“目”与“录”是有区别的:所谓“目”,就是“条其篇目”,是指文章、书籍的篇目或书名,亦即名目。“录”,便是《艺文志》中所说的“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即是对文章或书籍内容的概括,亦即后人常说的“叙录”。因此,“目录”原意包括两方面:一指书名、篇名,二指书籍或文章的提要。后者涉及书籍、文章内容简介,作者写作旨意、生平事迹介绍、人们对该书(文)的评价以及有关编写过程、版本选择、编撰体例、校勘经过等项的扼要说明。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目录是刘向《别录》。刘向堪称是我国目录学的鼻祖。然而《别录》并未最后完成。刘向之子刘歆继而完成,书题《七略》。但刘氏父子二书均已失传,唯有《七略》的主要内容,被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所以我们通过《汉书·艺文志》,可以得窥《七略》的大致内容面目。
在我国古代,“目录”之书,有多种不同名称。较著名的如:晋·苟勖的《中经新簿》,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毋煚的《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朱彝尊的《经义考》,清·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清·永珞、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名《四库全书总目》)等,称“簿”、“考”、“记”、“书目”、“书录”、“总目”、“解题”、“提要”等等,五花八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