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573779
◎“人生必读的100本书”拔得头筹的作者
英国老牌媒体《卫报》评出的“人生必读的100本书”中,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拔得头筹,其姊妹篇《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第二重要的作品;2017年,奥斯汀去世200周年,英国新版2镑硬币、10镑纸币改用奥斯汀头像:这些充分证明了奥斯汀的伟大与不朽。
◎“英版张爱玲”的“英版《色戒》”
如同奥斯汀和张爱玲有着相似的婚恋观,《理智与情感》和《色戒》有着相似的主题:人性中“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既否定*理智,又不赞成感情用事。读懂《理智与情感》,便能读懂《色戒》;读懂奥斯汀,便能读懂张爱玲。
◎翻译界“绝代双骄”贾氏兄弟倾情献“译”
贾文渊,著名戏剧家贾肯堂先生长子,其弟贾文浩也为著名翻译家。多年来,兄弟二人除勤奋教学,遍结桃李外,翻译了多部西方著名文学作品和有关经典著作。
贾肯堂先生,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主要剧作有《陆逊》《翠云岭》《文龙归宋》《红色交通线》等,多次荣获山西省及太原市创作奖。
◎新修订全译本
在内容上,严格忠于原文,毫无删减;在用词上,讲求文学性,同时保留了原文的灵活性与幽默感;在文本上,按现行标准,对语病、错别字、错误标点、表意不准等进行了全面修订。
◎通俗译风,五年级秒懂
贾氏译本,一改别家翻译的高大上译风,拒不堆叠辞藻,只求通而不俗,突出原著的细腻情感、英式幽默,并且贴合大众阅读习惯,不像传统译法那样晦涩拗口、艰深难懂,“板着个脸”“鬼点子很多”“胳膊腿儿”等土生土长的词汇不时出现:真真让“阅读”变成了“悦读”。
在《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代表理智与成熟,善于控制情感,深爱却不与人知;妹妹玛丽安对应情感与浪漫,对爱情充满幻想,草率坠入爱河。一番波折之后,理智坐上了情感的马车,情感套上了理智的笼头,互为镜像的姐妹二人都获得了幸福的归宿。
《理智与情感》一书结构严谨,笔触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极具现代感,英式幽默闪缀其中,承载了作者对女性自尊和独立的渴求,委婉抨击了男尊女卑思想。作为婚恋小说,其对如何平衡理智与情感的探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永不过时,都能给人以深思。
本书作者简·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在父亲的影响下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良多。十四五岁就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二十一岁完成的小说已跻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生未婚。她于1817年辞世,时年不足四十二岁。
简·奥斯汀在二十二岁前已完成两部小说,即《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后经修订,分别于1811年和1813年出版。第三部小说《诺桑觉寺》直到她去世后才发表。三十岁后她写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菲尔德花园》,1816年出版《爱玛》,1818年出版《劝导》。
简·奥斯汀所写的都是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完全限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很小的生活圈子,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巧妙合理,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写作风格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表面上琐碎的叙述读起来颇耐人寻味。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她的观察而发展,等到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尊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在喜剧性效果方面,《理智与情感》开创了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即模仿加反讽的讽刺手法。故事中那些在感情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这种笔法往往带有夸张成分,但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这无疑触痛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中嘲笑的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作者在这部小说里首先创造了这种写作风格,在她以后的小说作品里又始终保持下去。这种风格已经成为简·奥斯汀作品的醒目标记。
译者
奥斯汀督促我们把小说里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补充起来。表面上,她写的是区区小事,然而这小事又包含着某种东西,它在读者心中扩展,变成具有永恒形态的生活场景。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奥斯汀能发现自己的能力,摆脱陈腐的语言,消除臃肿的问题,养成不找到合适的词语决不罢休的习惯,非找到那个能激起精确地表达思想,那个既能准确表现它的细微层次,又能确切表达它的感情强度的*一个恰当的词不可。在这几方面,奥斯汀算得上一个好榜样。
——俄裔美籍作家、《洛丽塔》的作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汀经久不衰。
——美国著名评论家、随笔作家
埃德蒙·威尔逊
达什伍德家族世代居住在索赛克斯郡。家族广有地产,是那个地方的富户。府邸叫诺兰庄园,位于家族地产的中心位置。全家几代人都在这里过着体面的日子,周围的熟人对他们都有好感。以前的主人是个单身男人,他活到很大岁数,多年来一直与他姐姐为伴,由她操持家务。可她先他十年谢世了。她死后,家里彻底变了样。为了弥补姐姐的空缺,他把他的侄子一家接过来住。侄子亨利·达什伍德先生不但是诺兰庄园的合法继承人,而且业主本人也愿意将产业遗赠给他。有了侄子、侄媳及其孩子们的陪伴,老先生的日子过得十分舒适,对他们的喜爱便与日俱增。亨利·达什伍德夫妇始终对他悉心照料,这倒并非仅仅出于利益关系,夫妇俩本来就心地善良。把这位老人照顾得心满意足,让他安度晚年,过得舒舒服服。欢蹦乱跳的孩子们更增添了他生活的乐趣。
亨利·达什伍德先生与他的前妻生有一子,与现在的妻子生了三个女儿。
…………
大女儿名叫埃莉诺,年方十九,却具有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一直是母亲的参谋,母亲也对她言听计从。达什伍德夫人是个热心肠,往往不太谨慎,大女儿的忠告常常能让她为了大家的利益打消某些念头。大女儿心肠极好,性情可爱,有着强烈的情感,却懂得如何控制情感。这门学问她母亲还得学习,而她的一个妹妹决意永远不学。
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亚于埃莉诺。她既敏感又聪明,可是对任何事情都有些偏激,悲哀和喜悦都不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讨人喜欢,几乎什么都好,就是不够谨慎。她与母亲出奇地相似。
埃莉诺对妹妹过度感情用事十分担忧,但是达什伍德夫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品质。此时,母女俩处在极度痛苦中,而且相互助长对方的悲恸。起初,她们沉浸在不幸的悲恸中,后来专门揭伤疤,忆旧痛,一再导致新的悲哀。她们任凭自己完全受悲伤心情的摆布,只要有机会就回顾往事,一次比一次更觉得悲哀,而且决意未来不听别人的劝慰。埃莉诺也深感悲痛,却能振作起来做斗争。她能与哥哥商讨,能在嫂子到来时出面接待,让嫂子受到得体的照顾,还努力说服母亲像她一样振作起来,鼓励她像自己一样节哀。
另一个妹妹玛格丽特是个性情愉快、心肠好的姑娘。可她虽然像玛丽安一样感情丰富,却不具有她那样的理智。她已经十三岁了,还看不出她以后是否能比得上两位姐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