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476382丛书名: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
编辑推荐
《能源存储新方法》一书作者长期从事浓差电势存储能量的研究,他从基本化学概念开始详细生动地介绍了这项技术。对于能源方面的研究者、工程人员和学生,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和工具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在能源方面的研究水平。
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能源问题,现在每年在能源研发方面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些研发的重点却主要集中在替代能源上,例如太阳能等,却没有对能源存储问题给与足够的关注。然而,如果想更有效方便地使用现有的主要能源和新型替代能源,我们需要更好地解决能源存储问题。目前常用的铅酸电池和碱金属电池因为成本太高,并不适合大规模使用。所以,我们急需其他更实用低成本的技术。而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新技术,利用浓差电势来存储能量,它有望在未来成为一项关键的能源技术。
目 录
前言
第1章 简介
第2章 经典力学点评
2.1 力
2.2 能量源
第3章 转换与存储
3.1 太阳能的可用性
3.2 转换过程
3.2.1 光伏转换过程
3.2.2 热电效应:泽贝克(Seebeck)效应和佩尔捷(Peltier)效应
3.2.3 多个P-N电池结构的热流动
3.2.4 早期热电偶发电机的例子
3.2.5 热电子转换器
3.2.6 热电偶转换
3.3 存储过程
3.3.1 氧化还原满流电解液系统
3.3.2 满流和静态电解液系统的比较
第4章 能量存储的实用目的
4.1 存储的需求
4.2 对次级能源的需要
4.3 我们熟悉的活动的不同能量要求
4.4 路上的车辆
4.5 与火箭推动所需的能量相比较
第5章 相互竞争的存储方法
5.1 电池的问题
5.2 碳水化合物燃料:能量密度数据
5.3 电化学电池
5.4 金属卤化物和半氧化还原电偶
5.5 完全氧化还原电偶
5.6 可能的应用
第6章 浓差电池
6.1 物质的依数性
6.2 依数性的电化学应用
6.2.1 压缩气体
6.2.2 渗透作用
6.2.3 静电电容
6.2.4 浓差电池:CIR(共同离子氧化还原)
6.3 关于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6.4 吸附和扩散速率的平衡
6.5 通过吸附和固体沉积来存储
6.6 浓差电池很有意思的一些方面
6.7 硫浓差电池的存储机制
6.8 物质平衡
6.9 电极表面势能
6.10 进一步考察浓度比
6.11 小实验电池的实验结果
6.12 铁/铁浓差电池的性质
6.13 电池能量存储的机制
6.14 硫化物电池的工作模式
6.15 仅存储在大量体积电解液中
6.16 更多关于试剂在吸附态的存储
6.17 能量密度
6.18 电性能的观察
6.19 总结评论
6.20 典型的运行特性
6.21 硫化物/硫半电池平衡
6.22 电池的一般属性
6.23 电解液信息
6.24 浓差电池的机制和相关的数学计算
6.25 计算的性能数据
6.26 另一个S/S2-电池平衡分析法
6.27 一个浓差电池的不同例子Fe2
6.28 以能斯特电势为基础的性能计算
6.28.1 恒定电流放电
6.28.2 恒定功率放电
6.29 实验数据
第7章 浓差电池的热动力学
7.1 热动力学背景
7.2 CIR电池
第8章 聚硫化物-扩散分析
8.1 极化电压和热动力学
8.2 电极表面的扩散和输送过程
8.3 电极表面的性质,洞和微孔
8.4 电(离子)流密度估计
8.5 试剂的扩散与补充
8.6 电池动力学
8.6.1 电极过程分析
8.6.2 聚合数变化
8.7 电极性能的进一步分析
8.8 评估试剂浓度值
8.9 求解微分方程
8.10 电池和负电极的性能分析
8.11 综述
第9章 设计考虑
9.1 扩散和反应速率的检查以及电池设计
9.2 电极
9.3 电池设计的物理间隔
9.4 碳-聚合物复合材料电极
9.4.1 颗粒形状和大小
9.4.2 金属和碳之间的电阻
9.4.3 电池间距
9.5 在测试电池中测量电阻
9.6 电解液和膜
9.7 能量和功率密度的折衷
9.8 电池的过度充电效应
9.9 不平衡考量
第10章 计算的电池性能数据
第11章 单个电池的实验数据
11.1 电池的设计与制造及使用的材料
11.2 实验数据
第12章 结论:问题和解决方案
12.1 浓差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12.2 未来的性能和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电池的历史
A1.1 电池的历史
A1.2 电动汽车和能源的寻找
A1.3 初步检测
A1.4 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研究途径评述
附录B 帮助和补充材料
B1.1 均匀膜的性质
B1.2 范德瓦耳斯方程(van der Waals equation)及其与浓差电池的相关性
B1.3 电解液互联损耗的推导
B1.4 效率计算
B1.5 一些试剂的电阻率和相对密度
参考文献
第1章 简介
第2章 经典力学点评
2.1 力
2.2 能量源
第3章 转换与存储
3.1 太阳能的可用性
3.2 转换过程
3.2.1 光伏转换过程
3.2.2 热电效应:泽贝克(Seebeck)效应和佩尔捷(Peltier)效应
3.2.3 多个P-N电池结构的热流动
3.2.4 早期热电偶发电机的例子
3.2.5 热电子转换器
3.2.6 热电偶转换
3.3 存储过程
3.3.1 氧化还原满流电解液系统
3.3.2 满流和静态电解液系统的比较
第4章 能量存储的实用目的
4.1 存储的需求
4.2 对次级能源的需要
4.3 我们熟悉的活动的不同能量要求
4.4 路上的车辆
4.5 与火箭推动所需的能量相比较
第5章 相互竞争的存储方法
5.1 电池的问题
5.2 碳水化合物燃料:能量密度数据
5.3 电化学电池
5.4 金属卤化物和半氧化还原电偶
5.5 完全氧化还原电偶
5.6 可能的应用
第6章 浓差电池
6.1 物质的依数性
6.2 依数性的电化学应用
6.2.1 压缩气体
6.2.2 渗透作用
6.2.3 静电电容
6.2.4 浓差电池:CIR(共同离子氧化还原)
6.3 关于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6.4 吸附和扩散速率的平衡
6.5 通过吸附和固体沉积来存储
6.6 浓差电池很有意思的一些方面
6.7 硫浓差电池的存储机制
6.8 物质平衡
6.9 电极表面势能
6.10 进一步考察浓度比
6.11 小实验电池的实验结果
6.12 铁/铁浓差电池的性质
6.13 电池能量存储的机制
6.14 硫化物电池的工作模式
6.15 仅存储在大量体积电解液中
6.16 更多关于试剂在吸附态的存储
6.17 能量密度
6.18 电性能的观察
6.19 总结评论
6.20 典型的运行特性
6.21 硫化物/硫半电池平衡
6.22 电池的一般属性
6.23 电解液信息
6.24 浓差电池的机制和相关的数学计算
6.25 计算的性能数据
6.26 另一个S/S2-电池平衡分析法
6.27 一个浓差电池的不同例子Fe2
6.28 以能斯特电势为基础的性能计算
6.28.1 恒定电流放电
6.28.2 恒定功率放电
6.29 实验数据
第7章 浓差电池的热动力学
7.1 热动力学背景
7.2 CIR电池
第8章 聚硫化物-扩散分析
8.1 极化电压和热动力学
8.2 电极表面的扩散和输送过程
8.3 电极表面的性质,洞和微孔
8.4 电(离子)流密度估计
8.5 试剂的扩散与补充
8.6 电池动力学
8.6.1 电极过程分析
8.6.2 聚合数变化
8.7 电极性能的进一步分析
8.8 评估试剂浓度值
8.9 求解微分方程
8.10 电池和负电极的性能分析
8.11 综述
第9章 设计考虑
9.1 扩散和反应速率的检查以及电池设计
9.2 电极
9.3 电池设计的物理间隔
9.4 碳-聚合物复合材料电极
9.4.1 颗粒形状和大小
9.4.2 金属和碳之间的电阻
9.4.3 电池间距
9.5 在测试电池中测量电阻
9.6 电解液和膜
9.7 能量和功率密度的折衷
9.8 电池的过度充电效应
9.9 不平衡考量
第10章 计算的电池性能数据
第11章 单个电池的实验数据
11.1 电池的设计与制造及使用的材料
11.2 实验数据
第12章 结论:问题和解决方案
12.1 浓差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12.2 未来的性能和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电池的历史
A1.1 电池的历史
A1.2 电动汽车和能源的寻找
A1.3 初步检测
A1.4 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研究途径评述
附录B 帮助和补充材料
B1.1 均匀膜的性质
B1.2 范德瓦耳斯方程(van der Waals equation)及其与浓差电池的相关性
B1.3 电解液互联损耗的推导
B1.4 效率计算
B1.5 一些试剂的电阻率和相对密度
参考文献
前 言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面对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和日益增加的用工成本,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规模化、自动化、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组织方式。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精益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司实现快速、高效、准时生产的基本条件保障。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通过企业全员参与,建立设备全面预防保养系统,提高设备综合使用效率。它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企业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因而被很多中国企业引入和推广。
在TPM理论被业界大量介绍、引入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一个项目推进问题和困扰:缺乏一个简单实用、可操作的项目推进介绍,更没有TPM的相关实战经验指导,导致企业TPM的推进效果参差不齐。笔者从事多年的企业TPM项目咨询和辅导,总结出一套TPM实战项目推进步骤,通过图表化进行组织,同时分享了大量的成功优秀案例,以帮助企业尽量少走弯路,促使企业的TPM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本书作为企业推行TPM自主保养的实践性教程,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TPM的框架结构,第2章主要介绍提高设备效率的方法,第3章到第7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TPM自主保养步骤0~3活动具体展开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的工具表单,并结合案例图片进行展示;第8章主要介绍目视化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9章主要介绍润滑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10章主要介绍TPM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结合TPM理论介绍及框架的梳理,内容逻辑性强,阐述细致,浅显易懂,附有大量实际的优秀案例照片和表格,可以现学现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能让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快速上手。
(1)流程化:详细介绍了每个环节的推进流程,逻辑性强。
(2)图表化:提供每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图、表,供企业在实战中参考、运用。
(3)案例化:以实际推进的事例为样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案例。
(4)标准化:每一个步骤均有严格的推进实施标准,知识点阐述得细致、严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书籍及网络上文章的部分观点,刊载了部分企业实施的优秀案例,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这里还要感谢这些年来信任、支持我的所有企业客户,谨以此书的出版来报答你们的厚爱!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李万宇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耐心、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可作为企业项目经理、TPM项目推进人员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全日制本科、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涉及设备管理方面专业的补充参考教材。
编著者:杨新刚
在TPM理论被业界大量介绍、引入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一个项目推进问题和困扰:缺乏一个简单实用、可操作的项目推进介绍,更没有TPM的相关实战经验指导,导致企业TPM的推进效果参差不齐。笔者从事多年的企业TPM项目咨询和辅导,总结出一套TPM实战项目推进步骤,通过图表化进行组织,同时分享了大量的成功优秀案例,以帮助企业尽量少走弯路,促使企业的TPM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本书作为企业推行TPM自主保养的实践性教程,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TPM的框架结构,第2章主要介绍提高设备效率的方法,第3章到第7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TPM自主保养步骤0~3活动具体展开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的工具表单,并结合案例图片进行展示;第8章主要介绍目视化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9章主要介绍润滑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10章主要介绍TPM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结合TPM理论介绍及框架的梳理,内容逻辑性强,阐述细致,浅显易懂,附有大量实际的优秀案例照片和表格,可以现学现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能让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快速上手。
(1)流程化:详细介绍了每个环节的推进流程,逻辑性强。
(2)图表化:提供每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图、表,供企业在实战中参考、运用。
(3)案例化:以实际推进的事例为样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案例。
(4)标准化:每一个步骤均有严格的推进实施标准,知识点阐述得细致、严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书籍及网络上文章的部分观点,刊载了部分企业实施的优秀案例,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这里还要感谢这些年来信任、支持我的所有企业客户,谨以此书的出版来报答你们的厚爱!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李万宇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耐心、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可作为企业项目经理、TPM项目推进人员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全日制本科、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涉及设备管理方面专业的补充参考教材。
编著者:杨新刚
免费在线读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面对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和日益增加的用工成本,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规模化、自动化、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组织方式。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精益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司实现快速、高效、准时生产的基本条件保障。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通过企业全员参与,建立设备全面预防保养系统,提高设备综合使用效率。它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企业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因而被很多中国企业引入和推广。
在TPM理论被业界大量介绍、引入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一个项目推进问题和困扰:缺乏一个简单实用、可操作的项目推进介绍,更没有TPM的相关实战经验指导,导致企业TPM的推进效果参差不齐。笔者从事多年的企业TPM项目咨询和辅导,总结出一套TPM实战项目推进步骤,通过图表化进行组织,同时分享了大量的成功优秀案例,以帮助企业尽量少走弯路,促使企业的TPM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本书作为企业推行TPM自主保养的实践性教程,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TPM的框架结构,第2章主要介绍提高设备效率的方法,第3章到第7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TPM自主保养步骤0~3活动具体展开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的工具表单,并结合案例图片进行展示;第8章主要介绍目视化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9章主要介绍润滑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10章主要介绍TPM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结合TPM理论介绍及框架的梳理,内容逻辑性强,阐述细致,浅显易懂,附有大量实际的优秀案例照片和表格,可以现学现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能让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快速上手。
(1)流程化:详细介绍了每个环节的推进流程,逻辑性强。
(2)图表化:提供每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图、表,供企业在实战中参考、运用。
(3)案例化:以实际推进的事例为样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案例。
(4)标准化:每一个步骤均有严格的推进实施标准,知识点阐述得细致、严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书籍及网络上文章的部分观点,刊载了部分企业实施的优秀案例,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这里还要感谢这些年来信任、支持我的所有企业客户,谨以此书的出版来报答你们的厚爱!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李万宇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耐心、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可作为企业项目经理、TPM项目推进人员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全日制本科、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涉及设备管理方面专业的补充参考教材。
编著者:杨新刚
在TPM理论被业界大量介绍、引入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一个项目推进问题和困扰:缺乏一个简单实用、可操作的项目推进介绍,更没有TPM的相关实战经验指导,导致企业TPM的推进效果参差不齐。笔者从事多年的企业TPM项目咨询和辅导,总结出一套TPM实战项目推进步骤,通过图表化进行组织,同时分享了大量的成功优秀案例,以帮助企业尽量少走弯路,促使企业的TPM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本书作为企业推行TPM自主保养的实践性教程,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TPM的框架结构,第2章主要介绍提高设备效率的方法,第3章到第7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TPM自主保养步骤0~3活动具体展开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的工具表单,并结合案例图片进行展示;第8章主要介绍目视化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9章主要介绍润滑管理在TPM活动中的运用;第10章主要介绍TPM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结合TPM理论介绍及框架的梳理,内容逻辑性强,阐述细致,浅显易懂,附有大量实际的优秀案例照片和表格,可以现学现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能让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快速上手。
(1)流程化:详细介绍了每个环节的推进流程,逻辑性强。
(2)图表化:提供每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图、表,供企业在实战中参考、运用。
(3)案例化:以实际推进的事例为样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案例。
(4)标准化:每一个步骤均有严格的推进实施标准,知识点阐述得细致、严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书籍及网络上文章的部分观点,刊载了部分企业实施的优秀案例,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这里还要感谢这些年来信任、支持我的所有企业客户,谨以此书的出版来报答你们的厚爱!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李万宇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耐心、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可作为企业项目经理、TPM项目推进人员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全日制本科、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涉及设备管理方面专业的补充参考教材。
编著者:杨新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