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58162
一份北漂港仔回望家乡的成长记忆
一本香港四十年社会变迁的微年鉴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30年。
1977 “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 /我和我家
1978 从劫机事件看香港与两岸关系
1979 从港督访问北京说起/地铁/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对内地观感的转变
1980 “即捕即解”——关于香港的族群/童年点滴——海与茶楼
1981 我的学校
1982 我的社区铜锣湾——从暴动说起/从梅艳芳、黄霑到粤语流行歌曲
1983 上小学,要取个英文名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5 僵尸片和香港人的迷信
1986 港督尤德逝世/次回内地的经历
1987 搬家/《大约在冬季》
1988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
1989 我的中学生涯/我家台电脑
1990 星爷
1991 你可能不知道的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移民潮
1992 日本风/肥彭/“不漏洞拉” /我的1997 /港姐
1993 香港吹起台湾风/巨星陨落
1994 中学会考
1995 香港—北京交流团
1996 港大/《古惑仔》/香港黑社会/珊珊
1997 回归/减薪裁员、通缩、负资产、破产
1998 新机场
1999 大学毕业/打风
2000 去加州工作/科网热在香港
2001 再续北京缘
2002 留学英国/香港的英国影子/香港廉政公署
2003 非典/香港的郊外
2004 香港的选举
2005 迪士尼PK海洋公园
2006 从律师执业仪式到香港法律制度
2007 港眼看北京
2008 TVB
2009 扒龙舟/香港的节日
2010 两地学习的差异
2011 政府派钱
2012 《春娇与志明》——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2013 陆港矛盾
2014 高官贪污案——香港人一个月究竟赚多少钱?
2015 《我们香港这些年》
转眼间,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现在,都快二十年了。这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随着内地和香港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拉近,以及交流日渐深入,两地同胞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彼此必定会越来越融合,矛盾也会越来越少。但现实是这样吗?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在北京生活已经踏入第九个年头了。此前,我也一直认为两地的人们相互之间会越来越了解。可是,这些年在两地发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从限制自由行人数、禁止“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限奶令”到近的“占领中环”,两地
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我不禁自问:自己是不是来北京久了,跟香港脱节了,低估了两地融合的难度?
人遇到复杂难懂的问题,大多会倾向于找出简单的一两个理由来解释,而不愿花费精力去仔细分析。有些香港人想都不想,就说矛盾源于内地人财大气粗啦,没礼貌啦;内地人也不外如是,说香港人眷恋英国啦,穷亲戚有钱了让他们心里不平衡啦,等等。可
是,香港从开埠到现在,和内地一百多年的爱恨缠绵,以及两地的矛盾与差异,怎么可能简单地以三言两语的指责来总结?
又有人说,陆港之间的矛盾和大国崛起无关,只是单方面地来自香港人民对祖国的身份认同问题。国家应该全方位加强香港人的爱国心,例如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媒体上加强宣传报道祖国的正面形象,在社会上加强爱国爱港组织的力量,在政治上加
强栽培支持一国两制的治港班子……咳咳,真有这么复杂吗?
在我这样的小老百姓看来,这问题虽不简单却也不复杂。我觉得解决矛盾的过程大概是:认识→了解→理解→包容→妥协→互信→化解。步先要认识,然后通过了解,再加上思考和判断,达到理解。有了理解,才谈得上包容、妥协、互信,乃至化解。
那么,怎么“认识”呢?这年头,那些正面的宣传报道许多人都不会看,或者看了也不会相信。那倒不如我轻轻松松地,通过写我小时候在香港成长的经历,让内地读者对香港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如果它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从而促进理解,那我就阿弥陀佛、功德圆满了。至于包容、妥协、互信、化解嘛,这些目标太高,只好留给香港特首和一众政治人物去努力吧。
反过来,香港读者也需要了解内地。前一阵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两地书》,分《北漂十记》和《港漂十味》两册,内容分别讲述10个香港人在内地和10个内地人在香港打拼的故事。我有幸在《北漂十记》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鼓励香港人多了解内地。以后
有机会的话,我很愿意继续做这种促进两地交流的工作。
这本书的缘起,是在2010年年底,我读了一本叫“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书。作者廖信忠是个台湾人,他以编年体的方式,通过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的种种,饶有趣味,也增进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了解。我跟廖信忠同年出生,也都经历过自己出生地的巨变,后来也都在内地打拼,背景相似。我边读边想:我也可以写这样的一本书,向内地读者介绍香港啊!于是,我开始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直到完成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希望大家会喜欢。
这本书是个未完的故事,结局如何,就要看我和香港的未来。看完之后,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我的家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