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824266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罗布泊,这片被世人以“无人区”“不毛之地”冠名的地方,曾水草丰美河道遍布。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雪水融化形成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米兰河,以及来自敦煌附近祁连山冰川融水的疏勒河,一起源源不断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并形成一个个绿洲。绿洲间相互连接的道路,又构成了历*著名的贸易联络线——丝绸之路。本书内容根据作者本人两次穿越罗布泊遇到的人和事为素材编写,并不限于罗布泊本身,而是沿着曾经的西域古道,串联起一个个曾经的丝路文明。既有历史文化,也有风土人情,更包含了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一些思考和探寻。作者以新疆本土成长、探险者、摄影师、观察者等身份描述了对罗布泊地区的认知和感悟。这本书能带着大家走进没有多少人能走进的罗布泊,同时也能让忙碌于都市生活的人们,找到一份内心的慰藉。
目 录
前 言
序
十年前的一天,破晓时分,我来到敦煌以西的雅丹群。朦胧中,军舰般排列着的一座座雅丹仿佛正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但此刻我的眼睛却盯着晨曦中的西面。我知道,再往那个方向走几十公里就是我向往多年但始终无缘谋面的罗布泊的边缘。但对我来说,正如对绝大多数人一样,罗布泊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咫尺—天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彭加木失踪与余纯顺遇难的地方,所有这些都给罗布泊添加了几分神秘。但对我来说,罗布泊永远与我心目中的英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名字连在一起。
一个世纪前,赫定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九死一生后无意中在罗布泊湖畔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后来他又多次返回那里,并写下了《游移的湖》这部科考名著。赫定是真的热爱这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他不但把罗布人的日常生活用精美的素描表现出来,甚至把罗布人的民歌都记录下来并翻译成西方语言。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说,罗布泊这种“鸟儿都不拉屎”的地方无甚可看,不值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吃那些苦,冒那些险。我倒宁愿相信,罗布泊这种地方虽然不是桃源,却的确属于“世外”。它是上天为热爱这片热土的人特意保留下来的。是包括了他历年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塔里木河流域的种种见闻与经历。但从这本书的内容上来看,罗布泊是一个很恰当的象征,它完全可以代表这片广袤无际、亘古不变、多旱少雨的“不毛之地”(当然所谓“不毛”只是就地面上的植被而言,不包括地下的宝藏)。
在看似没有生命的荒漠与飞沙走石之间,如果用心去感受,用双耳去倾听,用双眼去搜寻,你会发现种种令你感动,令你惊喜的万物。这既包括作者在库木塔格沙漠偶然发现的那些五彩缤纷的玛瑙石,也包括书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和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语言生动直白,不事雕琢。唯其如此,才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楼兰古佛塔下看流星雨和车陷沙漠那几段就是极好的例子。在沙漠无人区旅行,衣食住行都与大众化的旅游极为不同,虽然艰苦,却也是让人难忘的体验。身为摄影师的作者在描述大漠戈壁的绮丽风光时,从没有忘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例如在下面这段话里,你很难把他与描写的对象区别开来:“面对眼前波光粼粼的塔里木河,老人一脸释然。哪怕这里已没有了黄羊、没有了野猪、没有了老虎,甚至河水中没有了鱼,但这里依旧是塔里木河,滋养世代英苏人的母亲河。面向着老友般的河水,老人唱起一段歌,沙哑惆怅,但带有一份希望。”尤使我感动的是书中关于大漠深处简陋小村庄里维吾尔族小学生升国旗仪式的那一段描写。
想起有一年国庆节,我们站在川西丹巴的碉楼上,好客的小男孩用两手张开五星红旗让我们给他拍照的那一幕;还有我初次进入康区,路边的小朋友对着我们的车行少先队礼的感人情景。在祖国的偏僻角落里,无数极为普通的人过着虽然贫穷或单调但不失尊严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喜悦与自己的茫然与失望。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命运也不同,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血有肉、有声有色,都能感动我们。
作为一个旅行者,继开的足迹与视野遍布全球。在黄石公园拍过日全食的他明年又要去智利拍日全食。但是他会一次又一次地重返几个他所心仪的地方(如梅里雪山和罗布泊),犹如重读一本文学经典名著那样试图进一步认识和读懂它们——或许我在这里用“爱人”这个词不至于太俗吧?这是一种执着的爱,一种不带占有欲的爱,一种不能自已的爱。我们这个时代,在自己的护照上盖上一百个国家的签证和入境章并不值得炫耀,更值得钦佩的,是那些带着一颗心去旅行的人。是的,罗布泊是上天为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特意保留下来的。罗布泊属于他们,正因为他们属于罗布泊。
林晓云2018年6月25日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