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13854丛书名: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真题汇编职业能力测验》 具有以下特色:
1.涵盖多省真题
本书共包括8个省(市)的*真题,突显各省份考试特点,让考生快速了解各省份考试的异同点,自如应对多种题型。
2.包揽核心考点
本书是由中公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各省份*试卷后,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多个省份的真题,涵盖核心考点,体现试题重难点,扩充*考点。
3.细致精讲真题
本书答案部分包括答案总览和真题精讲两个部分,其中答案总览方便考生快速查找、校对;真题精讲由中公研发团队反复论证和审定,每道题解析详尽,部分题目提供多种解法,不仅尽力挖掘高效的解题方法,也对考生易错选的选项进行分析,解析细致,讲解透彻,易学易懂。
4.移动学习,视频伴学
购书后扫码关注移动自习室,免费获取图书专属大礼包。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真题汇编职业能力测验》精心选取了2018年6月河北、2018年5月天津、2018年5月浙江、2018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3月辽宁省营口市、2018年1月河南省荥阳市、2017年7月新疆昌吉州、2017年5月云南省玉溪市,共8个省(市)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真题,试卷题目特点鲜明、覆盖核心考点、具有代表性、整体难度适中、结构合理,可供考生参考学习。每套真题均配有“答案总览”和“真题精解”,便于考生核对正误,查漏补缺,掌握准确、快速的解题思路及方式技巧。
目 录
2018年6月河北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2018年5月天津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2018年5月浙江省事业单位统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2018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2018年3月辽宁省营口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2018年1月河南省荥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试卷
2017年7月新疆昌吉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2017年5月云南省玉溪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参考答案及解析(151)
2018年5月天津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2018年5月浙江省事业单位统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2018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2018年3月辽宁省营口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2018年1月河南省荥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试卷
2017年7月新疆昌吉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2017年5月云南省玉溪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精选)
参考答案及解析(151)
在线试读
2018年6月河北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言语理解。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请你通过阅读理解,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答案。
1.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们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与美国产业结构不同
B.中国与美国教育体系侧重点不同
C.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D.教育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
2.作为以传播信息为根本使命的各类媒体,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仍需倡导行业自律与时刻铭记于心的底线思维。如果媒体缺乏底线意识,罔顾事实真相,用大肆拼接、逻辑混乱、信息失实的内容来误导公众,造成不明内情的网友以讹传讹,那么,也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上述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所有媒体都应该有底线
B.所有媒体都以新技术为基础
C.媒体误导公众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D.当今时代人们的表达更自由
3.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道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上述文字旨在说明:
A.茶叶初是一种食物而非饮料
B.茶叶传入国外之初人们对其效用并不了解
C.欧洲人喝茶的历史非常短暂
D.欧洲并不盛产茶叶,而是由中国传入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彻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正是一条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发展之路。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C.我国实际上已经告别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D.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5.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我们不反对搞创新、搞实验。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希望搞创新时,能真正对传统有一些本质上的认识,才不容易偏离传承的轨道。
上述文字表达的观点是:
A.戏曲艺术传承不是简单模仿
B.戏曲艺术的创新不能偏离传统的本质
C.戏曲艺术只有创新才能更好传承
D.戏曲艺术要在创新中发展
6.审美有高低层次之分:声色之美是低层次之美,心灵之美才是高层次之美。单纯的声色之美,只求悦人耳目,缺乏深层内涵,不能触动心灵。声色之美与心灵之美,从审美的本质意义来看,是相互隶属、不可分离的。心灵美不能离开形象(声色言词),这一点毋庸多说;就声色之美而论,如果没有心灵境界的支撑,则必然陷入庸俗。认为艺术只讲声色而与精神境界无关,乃是一种精神境界不高的表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审美的层次性B.声色之美与心灵之美密不可分
C.声色之美容易陷入庸俗D.艺术美需要精神境界的支撑
7.康德曾经提出一个道德律令:你的行为应能成为普遍的法则。他的意思是指,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都做你刚才做过的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假如我们人人都守秩序,尊重那些比我们先到的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如果我们能容忍那些不尊重我们的人,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应该尊重他人B.遵守秩序是普遍的法则
C.道德律令不容破坏D.世界因法则而有秩序
8.儿童思维是一种始源性的思维。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人生的次惊异肯定是从儿童开始的。我们平常都会感受到,儿童喜欢刨根问底的苏格拉底式“傻问”,他们特别对事物包括自己的来源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天是什么呀?”“天外还有东西吗?”“我们头上的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掉不下来呀?”等等。这些问题和当年屈原的《天问》一样,直接涉及宇宙学的问题。海德格尔就认为,只有始源性的追问,才是真正哲学的追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儿童思维的特点B.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C.质疑是始源性思维的特征D.儿童思维具有哲学的特质
9.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
上述文字没有提供的信息是:
A.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
B.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C.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交流借鉴
D.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10.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相符的是:
A.冲突碰撞中,偏激处理不如妥协相商
B.善言辞,真理越辩越明
C.分歧与冲突要用理性来化解
D.尊重对方的好方式是以“理”相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1~15题。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矗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景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遥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12.下列对传统孝道的理解,不能由上文推出的一项是:
A.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其中养老是敬老的基础
B.中国传统的孝道是由儒家学派的孔子提出的
C.孔子主张人们要竭尽全力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D.近代以来,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人们对传统孝道文化存在着认识误区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子女不孝敬老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孝道的式微
B.传统孝道被现代孝道所取代是历史
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言语理解。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请你通过阅读理解,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答案。
1.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们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与美国产业结构不同
B.中国与美国教育体系侧重点不同
C.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D.教育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
2.作为以传播信息为根本使命的各类媒体,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仍需倡导行业自律与时刻铭记于心的底线思维。如果媒体缺乏底线意识,罔顾事实真相,用大肆拼接、逻辑混乱、信息失实的内容来误导公众,造成不明内情的网友以讹传讹,那么,也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上述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所有媒体都应该有底线
B.所有媒体都以新技术为基础
C.媒体误导公众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D.当今时代人们的表达更自由
3.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道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上述文字旨在说明:
A.茶叶初是一种食物而非饮料
B.茶叶传入国外之初人们对其效用并不了解
C.欧洲人喝茶的历史非常短暂
D.欧洲并不盛产茶叶,而是由中国传入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彻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正是一条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发展之路。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C.我国实际上已经告别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D.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5.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我们不反对搞创新、搞实验。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希望搞创新时,能真正对传统有一些本质上的认识,才不容易偏离传承的轨道。
上述文字表达的观点是:
A.戏曲艺术传承不是简单模仿
B.戏曲艺术的创新不能偏离传统的本质
C.戏曲艺术只有创新才能更好传承
D.戏曲艺术要在创新中发展
6.审美有高低层次之分:声色之美是低层次之美,心灵之美才是高层次之美。单纯的声色之美,只求悦人耳目,缺乏深层内涵,不能触动心灵。声色之美与心灵之美,从审美的本质意义来看,是相互隶属、不可分离的。心灵美不能离开形象(声色言词),这一点毋庸多说;就声色之美而论,如果没有心灵境界的支撑,则必然陷入庸俗。认为艺术只讲声色而与精神境界无关,乃是一种精神境界不高的表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审美的层次性B.声色之美与心灵之美密不可分
C.声色之美容易陷入庸俗D.艺术美需要精神境界的支撑
7.康德曾经提出一个道德律令:你的行为应能成为普遍的法则。他的意思是指,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都做你刚才做过的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假如我们人人都守秩序,尊重那些比我们先到的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如果我们能容忍那些不尊重我们的人,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应该尊重他人B.遵守秩序是普遍的法则
C.道德律令不容破坏D.世界因法则而有秩序
8.儿童思维是一种始源性的思维。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人生的次惊异肯定是从儿童开始的。我们平常都会感受到,儿童喜欢刨根问底的苏格拉底式“傻问”,他们特别对事物包括自己的来源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天是什么呀?”“天外还有东西吗?”“我们头上的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掉不下来呀?”等等。这些问题和当年屈原的《天问》一样,直接涉及宇宙学的问题。海德格尔就认为,只有始源性的追问,才是真正哲学的追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儿童思维的特点B.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C.质疑是始源性思维的特征D.儿童思维具有哲学的特质
9.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
上述文字没有提供的信息是:
A.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
B.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C.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交流借鉴
D.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10.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相符的是:
A.冲突碰撞中,偏激处理不如妥协相商
B.善言辞,真理越辩越明
C.分歧与冲突要用理性来化解
D.尊重对方的好方式是以“理”相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1~15题。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矗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景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遥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12.下列对传统孝道的理解,不能由上文推出的一项是:
A.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其中养老是敬老的基础
B.中国传统的孝道是由儒家学派的孔子提出的
C.孔子主张人们要竭尽全力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D.近代以来,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人们对传统孝道文化存在着认识误区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子女不孝敬老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孝道的式微
B.传统孝道被现代孝道所取代是历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