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051590丛书名: 晋商五百年
内容简介
每处遗存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件古物都有着鲜为人知的传说。发现故事讲给世人听,是三晋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晋商五百年:崇儒重教》编著郭三娟会集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以及经济、历史、教育、体育等学科从事晋商研究的多位学者,捃摭多年研究成果,从晋商盐帮、茶商、典当、票号、镖局、会馆、家族、大院、教育,以及走西口、粮油故道、保晋公司等入手,通过点滴历史事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明清晋商的不同侧面,以期雅俗共赏,弘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于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重教设学内容丰富
第一节 浓郁的教育氛围
一、官员重教士民热心
二、设立学校举办学塾
第二节 多元的教育内容
一、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二、崇尚儒学传道育德
三、进学修德不唯仕进
四、躬行实践追求实用
第二章 从儒到商亦商亦儒
第一节 普遍的“弃儒服贾”
一、幼而学儒长而服贾
二、弃儒从商多是无奈
第二节 浓厚的儒学情结
一、为学不能恨意绵绵
二、身在商海情系读书
三、争取商籍创办运学
四、礼遇儒生结交士人
第三节 儒雅的商人风范
一、待人以诚经商重信
二、重义轻利乐善好施
第三章 崇儒重教亲教子侄
第一节 严格的家训家规
一、日常说教读书为要
二、家训家规鼓励劝诫
第二节 理性的教育行为
一、既为父兄身兼教师
二、不惜重金延聘名师
三、配合塾师严加督责
第四章 道德经世兼及科举
第一节 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经史百家尤重儒典
二、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三、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节 经世的致用之学
一、崇实黜华注重实用
二、算学书法实用技能
三、相时观变商战技巧
第三节 应试的科举之术
一、延师教授出资鼓励
二、巨商望族科举连第
第五章 家塾书院量材施教
第一节 多样的家教形式
一、家塾族塾启蒙之地
二、书院教育培养提升
三、庭院环境耳濡目染
第二节 鲜明的家教特点
一、量其资材施以教育
二、晋商妇女不可忽视
三、以商养教以教推商
第六章 为商所需重视职教
第一节 德能兼求的教育内容
一、职业道德立业之本
二、职业技能创业之术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一、选拔任用学徒制度
二、店铺商号明定规章
三、编写读本供人习诵
四、膜拜关公推崇信义
第七章 兴学设教服务乡梓
第一节 普遍的助学之举
一、设立义学贫寒受教
二、捐资书院资助官学
第二节 积极的教育参与
一、任教乡邑教授生徒
二、教谕训导主管文教
三、收藏图书保存文化
第八章 改造家塾走出国门
弟一节 新式的教育观念
一、学用一致强调莠实
二、富国强民教育为要
第二节 积极地改旧从新
一、改造家塾更新内容
二、举办学堂树立典范
三、倡导女教首开风气
四、捐资捐书物质支持
五、管理任教人力投入
六、出国游学回国从教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跋
第一章 重教设学内容丰富
第一节 浓郁的教育氛围
一、官员重教士民热心
二、设立学校举办学塾
第二节 多元的教育内容
一、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二、崇尚儒学传道育德
三、进学修德不唯仕进
四、躬行实践追求实用
第二章 从儒到商亦商亦儒
第一节 普遍的“弃儒服贾”
一、幼而学儒长而服贾
二、弃儒从商多是无奈
第二节 浓厚的儒学情结
一、为学不能恨意绵绵
二、身在商海情系读书
三、争取商籍创办运学
四、礼遇儒生结交士人
第三节 儒雅的商人风范
一、待人以诚经商重信
二、重义轻利乐善好施
第三章 崇儒重教亲教子侄
第一节 严格的家训家规
一、日常说教读书为要
二、家训家规鼓励劝诫
第二节 理性的教育行为
一、既为父兄身兼教师
二、不惜重金延聘名师
三、配合塾师严加督责
第四章 道德经世兼及科举
第一节 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经史百家尤重儒典
二、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三、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节 经世的致用之学
一、崇实黜华注重实用
二、算学书法实用技能
三、相时观变商战技巧
第三节 应试的科举之术
一、延师教授出资鼓励
二、巨商望族科举连第
第五章 家塾书院量材施教
第一节 多样的家教形式
一、家塾族塾启蒙之地
二、书院教育培养提升
三、庭院环境耳濡目染
第二节 鲜明的家教特点
一、量其资材施以教育
二、晋商妇女不可忽视
三、以商养教以教推商
第六章 为商所需重视职教
第一节 德能兼求的教育内容
一、职业道德立业之本
二、职业技能创业之术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一、选拔任用学徒制度
二、店铺商号明定规章
三、编写读本供人习诵
四、膜拜关公推崇信义
第七章 兴学设教服务乡梓
第一节 普遍的助学之举
一、设立义学贫寒受教
二、捐资书院资助官学
第二节 积极的教育参与
一、任教乡邑教授生徒
二、教谕训导主管文教
三、收藏图书保存文化
第八章 改造家塾走出国门
弟一节 新式的教育观念
一、学用一致强调莠实
二、富国强民教育为要
第二节 积极地改旧从新
一、改造家塾更新内容
二、举办学堂树立典范
三、倡导女教首开风气
四、捐资捐书物质支持
五、管理任教人力投入
六、出国游学回国从教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跋
免费在线读
二、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在晋商的家族教育中,晋商族人除了亲教子侄外,有条件的家庭,还专门聘请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人担任塾师。明人张四维的《条麓堂集》中记载蒲州商人徐时望,当其子尚年幼时,他便“为之延师授业”。汾阳儒侨陈氏家族的十三世陈瑞拱,靠经商起家,拥有一定的资产后,便十分重视“延师训后”。灵石巨商王氏家族的族人王钦让,生平勤俭朴素,“衣服饮食均不染豪华气习,本族十余家子弟,代为延师课读,才具平庸者,送入自己商号斓习生意”。生活富裕后,不是追求生活的奢华,而是为家族子弟延师课读,可见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太谷县武家堡人杜如椿,常年在塞外经商,不能亲教子侄,于是便为子孙后代延请专人进行教育。代州商家冯氏家族的冯实君,“延师课子,风雨不辍”。同治《河曲县志》对河曲县人常怀礼,有如下的记载:“始而业儒,孝友成性,继而服贾,信义孚人。踪鲍叔之宏通,慕弦高之豁达,贸易中,罕有其人……至家道蒸蒸,田园滚滚,其由贫致富,由困及亨……承先固,笃启后,尤勤重道崇儒,尊贤取友,为子侄辈延师课读,不惮千里之遥。”可以看出,常君作为一个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商之人,是非常注重为家族后辈延请教师的,甚至不惜财力。
或许是追求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或许是由于财力的支持,明清时期的晋商在聘请塾师时,尽量选择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介休商家温氏家族的温勤斋,其族谱中记载说:“子孙率皆勤业,而尤雅爱斯文,必延访名师以成其学。”猗氏县人张映斗,爱好读书,但因为家贫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出外经商。也许是自己放弃学业的遗憾,也许是在经商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在经商致富后,他毅然决然地“延名师教子侄入庠”。太谷县敦坊都商人温忠善,民国《太谷县志》记载他:“经营筹划,不以顷刻废学,延名师于家,课弟侄,皆有成就。”常氏家族的族人常维丰,“尝延名师为子侄师”。还有代州冯氏家族的性初公,为了“克振家声”而注重“教子读书”,族谱中记载他:“名师良友更招致,不少吝惜。”也由于尊师重教,他受到乡人的推崇。平遥商家冀氏家族的宗谱中记载其族人最堂公:“建凤鸣书院城西别墅,择族人颖秀者弦诵其中,所延师皆通籍明儒。”此处的“通籍明儒”,指的就是学问造诣很深的儒士。
近代驰名中外的书法家赵昌燮,出生于太谷城内一个富商家庭,幼年在家塾读书时,其父聘请定襄梁一斋和盂县史卓如两位先生为其授业,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是有名的学者。太谷巨商曹氏家族的最后两位塾师,一个是文水县的乔汝衡,清朝拔贡;另外一个是文水县的苏尚宽,是清末举人。自然,这两位先生都可以算得上是当地有名的塾师了。据《榆次教育志》记载,清末民初,榆次北田镇富户侯对庭和聂店村富户王文洲先后聘请常立范、郝维藩等为塾师,教授自家子弟。而常立范、郝维藩在当时更是山右有名望的学者。
为了能够聘请到一些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晋商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而且,对待塾师礼遇有加。
代州冯氏家族的寿山公,族谱记载他说:‘‘逮长,从祖父贸迁秦梁间,训子业儒,多方启迪,隆师亲友,供意备至。”这里的“隆师”,即是指对塾师的礼遇和尊重。“供意备至”也体现了对塾师的照顾周到。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财物作保证。介休商家温氏家族的温绍周,其族谱记载他:“凡事省费,惟读书一事,绝不吝惜。”温公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而唯独在读书一
……P62-64
或许是追求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或许是由于财力的支持,明清时期的晋商在聘请塾师时,尽量选择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介休商家温氏家族的温勤斋,其族谱中记载说:“子孙率皆勤业,而尤雅爱斯文,必延访名师以成其学。”猗氏县人张映斗,爱好读书,但因为家贫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出外经商。也许是自己放弃学业的遗憾,也许是在经商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在经商致富后,他毅然决然地“延名师教子侄入庠”。太谷县敦坊都商人温忠善,民国《太谷县志》记载他:“经营筹划,不以顷刻废学,延名师于家,课弟侄,皆有成就。”常氏家族的族人常维丰,“尝延名师为子侄师”。还有代州冯氏家族的性初公,为了“克振家声”而注重“教子读书”,族谱中记载他:“名师良友更招致,不少吝惜。”也由于尊师重教,他受到乡人的推崇。平遥商家冀氏家族的宗谱中记载其族人最堂公:“建凤鸣书院城西别墅,择族人颖秀者弦诵其中,所延师皆通籍明儒。”此处的“通籍明儒”,指的就是学问造诣很深的儒士。
近代驰名中外的书法家赵昌燮,出生于太谷城内一个富商家庭,幼年在家塾读书时,其父聘请定襄梁一斋和盂县史卓如两位先生为其授业,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是有名的学者。太谷巨商曹氏家族的最后两位塾师,一个是文水县的乔汝衡,清朝拔贡;另外一个是文水县的苏尚宽,是清末举人。自然,这两位先生都可以算得上是当地有名的塾师了。据《榆次教育志》记载,清末民初,榆次北田镇富户侯对庭和聂店村富户王文洲先后聘请常立范、郝维藩等为塾师,教授自家子弟。而常立范、郝维藩在当时更是山右有名望的学者。
为了能够聘请到一些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晋商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而且,对待塾师礼遇有加。
代州冯氏家族的寿山公,族谱记载他说:‘‘逮长,从祖父贸迁秦梁间,训子业儒,多方启迪,隆师亲友,供意备至。”这里的“隆师”,即是指对塾师的礼遇和尊重。“供意备至”也体现了对塾师的照顾周到。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财物作保证。介休商家温氏家族的温绍周,其族谱记载他:“凡事省费,惟读书一事,绝不吝惜。”温公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而唯独在读书一
……P62-6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