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0571
本书以全球城市为目标,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举为主线,以空间规划可落地为需求,提出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框架体系、特征表现、战略愿景和实现路径。
本书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只是停留在社会价值观和城市精神层面,而更多聚焦于可具象化为空间形态和城市特质的城市形象、文化地标、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事件、文化生活、文化管理等。
本书突出了上海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性担当,体现了上海对全人类探索更高层次城市文明的前瞻视野,强调上海的目标是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全球城市文化。
章 面向2035年:全球城市坐标中的上海文化
一、 上海的城市文脉
二、 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
三、 上海的城市文化战略愿景
第二章 历史文化 传承基因
一、 战略背景:历史文脉与人文遗产
二、 内涵特征:多重视野下的城市人文遗产
三、 瓶颈问题:文脉传承与城市开发矛盾待解
四、 推进路径:延续城市文化,统筹保护与开发
第三章 创新文化 城市动能
一、 战略背景:创新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 内涵特征:文化创新力塑造上海文化优势
三、 国际经验:全球化与创新时代
四、 瓶颈问题:传统观念与路径依赖
五、 推进路径:实行八方面有力举措
第四章 开放文化 世界平台
一、 战略背景:开放文化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诉求
二、 内涵特征:以促开放和创平台来谋求全面发展
三、 国际经验: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前提 .
四、 瓶颈问题:亟待在四大方面攻坚克难
五、 推进路径:实现六个方面创新突破
第五章 多元文化 海纳百川
一、 战略背景:多元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趋势
二、 内涵特征:大气谦和、包容并蓄
三、 国际经验:若干全球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与启示
四、 瓶颈问题:吸纳与包容能力不足
五、 推进路径:力促三方面创新超越
第六章 绿色文化 生态为先
一、 背景趋势:绿色文化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 内涵特征:以生态为先谋求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 国际经验:将绿色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驱动力
四、 瓶颈问题:亟待破解违背生态理念的矛盾
五、 推进路径:启动六方面重点工作
第七章 社区文化 以人为本
一、 战略背景:以民为本,强调共同价值
二、 内涵特征:营造精神家园,增强凝聚力
三、 国际经验:开放化、法制化及多元治理并重
四、 瓶颈问题:发展落差及治理差距
五、 实现路径:促均衡补短板,力推转型升级
第八章 品质文化 追求卓越
一、 战略背景:品质文化是全球城市应有的内涵与魅力
二、 内涵特征: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品质和卓越空间
三、 国际借鉴:相关国际城市打造品质文化的经验
四、 瓶颈问题:上海品质文化建设亟待提升
五、 推进路径:着力做好七大方面品质文化建设
第九章 治理文化 创新机制
一、 战略背景:治理文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二、 内涵特征:以法制体现效率,以参与实现公平
三、 国际经验:“城市魅力”塑造城市治理文明新标识
四、 瓶颈问题:传统观念与治理结构失衡
五、 推进路径:抓好六个方面城市治理文明建设
前 言
“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确立的新战略方位。面向2035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打开了上海这座城市回味过去、拥抱未来的大门。
在上海此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究、讨论和建言。上海社会科学院是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承担着国家战略和政策“地方版”研究的使命,也承担着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供各项重大战略、规划与政策决策咨询研究的使命。受市委领导及市规土局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专门组成“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研究”课题组,就2020—2035年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中的文化内涵与战略布局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课题组根据上海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建议导向要求,以全球城市为目标,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举为主线,以空间规划可落地为需求,研究提出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框架体系、特征表现、战略愿景和实现路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题组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只是停留在社会价值观和城市精神层面,而更多聚焦于可具象化为空间形态和城市特质的城市形象、文化地标、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事件、文化生活、文化管理等,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内涵。课题组首次创建了上海城市文化框架体系,把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分解为“八种文化”,即传承基因的历史文化、城市动能的创新文化、世界平台的开放文化、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生态优先的绿色文化、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追求卓越的品质文化、自我创新的治理文化,它们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结构性内容。
本书以“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研究”课题报告为基础,进行了内容深化和扩展。以对上海历史的深刻思索为基础,以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维为导向,以全球化坐标中的城市文化内涵为重点,提出了上海创造和引领全球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文化特质和实现路径。
本书突出了上海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性担当,体现了上海对全人类探索更高层次城市文明的前瞻视野,强调上海的目标是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全球城市文化。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上海不但在经济社会领域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要在文化上显现出自我完善、包容大度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气魄。上海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是通过“文化融合”的途径,将不同教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社群、不同国家/区域、
不同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提炼成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先进的文化精神,以呈现出具有上海这座城市明显特征的新海派文化风格,形成中华文化复兴的策源之地、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地、江南文化的荟萃之地、现代市民文化的共享之地。
本书立足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全球范围内的博采众长,提出上海迈向2035年的目标,既要突出上海的新海派文化特色,又要具有引领全球文化价值的高度和广度;就文化空间和文化形态而言,具有完善、科学、均衡的文化格局,体现出丰富发达的文化设施、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城市记忆的文脉传承以及面向世界的文化平台和活跃激昂的文创产业;就文化治理而言,构建出一整套完善、规范、有效的全球城市文化治理模式,以期具有全球的示范效应。
本书由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教授担任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负责课题总体思路和框架结构设计,花建研究员、徐清泉研究员、于蕾研究员负责统稿与协调,来自本院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城市与人口研究所的10多名资深科研人员参加课题研究,其主要成员有:徐清泉研究员、马学强研究员、周冯琦研究员、陈忠研究员、屠启宇研究员、汤蕴懿研究员、李宗克副研究员等。
本课题研究得到时任上海市规土局庄少勤局长、徐毅松副局长的直接指导,得到规土局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面向2035年:全球城市坐标中的上海文化
文化是全球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在城市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日趋雷同,只有文化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有价值,每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脱颖而出提供了土壤和资源。
面向2035年,在全球城市的新战略愿景下,上海不仅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功能,还要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质的城市文化,让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文化元素充分注入全球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中,让上海这座城市因上海文化而更具全球城市的活力、魅力和软实力。
上海是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现代历史遗存丰富,历史文化沉淀厚重。在全球发展进入互联互通的时代,上海要在全球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深入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将城市的文化意蕴化成城市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通过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来推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上海的城市文脉
回看开埠以来的历史,审视当下社会实践,上海首先是“开放文化”与“多元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江河文化走向海洋文化,上海崛起为现代之城;从承续江南文化到融合欧美文化,上海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革命文化发源地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上海正在向全球城市迈进。上海在城市的文脉传承方面,体现为三次文化大融合,并通过兼容并蓄、开放发展而走向世界。
次文化大融合以土山湾文化为标志,承续江南文化融合包容的内在理性,成为现代版江南文化。1 000多年前大运河的开启,将富庶的长三角地区与国家的政治中心有机联系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商业文明的发展,其所孕育形成的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融合传承的代表。江南文化与生俱来是一种多元融合与商业文明的文化。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士农工商”文化传统,江南地区具有“三教合一”的移民文化特点,历史上的江南文
化就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集大成。
第二次文化大融合以上海开埠后的现代城市发展为标志。19世纪40年代开埠之后的上海,随着江河时代向海洋时代的转变,不仅成为传统江南文化的汇集地,更是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门户之地,与欧美现代文化的融合而形成海派文化,引进现代西方城市的管理理念。到1900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城市。同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海,开启中国的伟大变革,形成上海独有的革命文化,上海这座城市也成为中国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第三次文化大融合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以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来自海内外的各类人才集聚上海,创造出更加开放、融合的城市氛围,传承和发展着当下时代的海派文化,塑造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特别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行动推动下,在建设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引领下,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正在发生更加积极的变化和进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文化大融合中。
二、 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
上海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融合”的途径,将不同教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社群、不同国家/区域、不同生活方式的多样人群及多元文化,炼就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精神,以呈现出具有上海自身鲜明特征的全球城市文化、新海派文化风格。就文化主体方面而言,是在一本多元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具有引领全球文化价值的高度和广度,这就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就文化空间和文化形态方面而言,具有展现全球城市影响力和鲜明特质的文化标志,体现为丰富发达的文化设施、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城市记忆的遗产传承,以及面向世界的文化平台和活跃激昂的文创产业;就文化治理方面而言,构建出一整套规范、高效的城市文化治理模式,具有全球的示范效应。
为了实现文化与城市中长期发展空间规划的更好对接,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界定,需要更多地考虑文化的具体空间形态和特质呈现,通常可从城市形象、文化地标、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事件、文化生活、文化管理等方面得到展现。我们把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分解为“八种文化”,这就是传承基因的历史文化、城市动能的创新文化、世界平台的开放文化、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生态优先的绿色文化、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追求卓越的品质文化、自我创新的治理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征,都有其特有的资源配置特性和空间需求,都可以在特定的具体空间形态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体现,并塑造出代表上海城市特质的城市形象、文化地标、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事件、文化生活、文化管理等标志。理念、规划、建设和治理中的不同结构性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建设效果和城市形态,还会深刻影响城市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精神。
“八种文化”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既赋予了上海厚重多彩的人文历史传统,又让上海具备了绵延不断的城市文脉。“创新文化”既使上海在近当代一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活力的东方大都市,又使上海在新时期成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并因经济服务化大趋势而孕育出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开放文化”一直是上海城市文脉中特有的基因,19世纪的被动开埠和新时期以来的主动改革开放,都在客观上让上海具备了更加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并形成了开放的文化体系。而正是因为“多元文化”的生态系统,西方外来文化、江南本土文化、中原移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乃至近当代的城市工商文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文化等,才可以在上海实现交锋、交汇和交融,并奠定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基因。同样,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都是中国国际化程度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区域的中外移民,五方杂处、华洋混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并在当下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下展现出共享发展的格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品质文化”可以解读为引领时尚、荟萃精英,而如今更可以赋予其追求现代化、追求完美、极致、卓越的时代内涵。值得强调的是,全球城市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当今全球关注的两大主题—绿色和治理,也要以特定的文化理念和形态予以支撑,这就是“绿色文化”和“治理文化”,它们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成为上海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遵循的共识性重要
原则。
历史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因。考察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城市,它们在引领全球创新、开放的同时,也引领着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典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规模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以及鲜明特质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成为这些全球城市魅力的基因和标志。中西结合的石库门文化、外国侨民集聚的国际文化、中国近代工业发源的产业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文化,奠定了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海必须保护和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存融合,文化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承融合。
创新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关键动能。创新文化包括理念和形态两个层面:在理念层面,集中体现在倡导创新、创意和创业的文化共识,培育勇于超越、宽容失败、推动创造的文化理念,形成探索前沿、赶超先进、建设一流的城市基因—“勇敢的心”;在形态层面,就是要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培育文化生产力新主体,发展文创产业新业态,打造文化发展新载体,形成文化贸易新优势。
开放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轨迹的显著特征,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同创新文化一样,开放文化也包括了理念和形态两个层面:在理念层面,表现为开放推动改革,开放引领风尚,勇于开放的精神和行动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源泉和体制机制创新动力;在形态层面,就是要打造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开放体系,着力构建的文化开放平台,引进世界各国多元、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促进中国文化、上海文化
“走出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码头和文化源头。
多元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力基础。海纳百川,就是要构建多样的人群、丰富的文化。要以国际化的环境和国民待遇海纳来自五大洲的各路海外人才到上海创新创业,造就新的海派文化。要以包容的心胸、共享的机制改善外来人口和外来游客的公共服务,建构有利于不同阶层人群平等交流的从业空间、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要凸显国际化特质,打造体现多元文化形态的特色街区。要打造多样文化体育活动,为海纳多元文化提供展示舞台。
绿色文化,是实现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把生态为先的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方方面面共同拥有的文化元素,形成城市由内向外的绿色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绿色吸引力,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巨大内生动力。全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教育与科技、政府与民众,都要深刻烙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文化理念。全球城市的绿色文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的生态系统与其周边区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区域生态治理格局的前卫力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城市。
社区文化,是社区群众共创共享的社会精神文化成果。社区文化扎根于人口基数为广泛的社区群众中,所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及“以民为先”原则,是社区文化不懈的追求。要提升社区文化空间载体资源配置水平,举凡风貌建筑、街区广场、文化设施、绿地公园、城市雕塑、人文景观、花草树木、慢行步道及符号标识等,既和社区生活息息相关,又以其独有的形制构成和人文内涵,体现着城市社区以民为先的个性魅力。要促进社区文化空间载体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设施、日常休闲消费街区广场、绿地公园及水景设施、老年服务实施等,坚持广覆盖、便捷化、高标准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品质文化是对城市魅力和影响力的更高追求。品质文化的层次包括精明型、紧凑型、智慧型的城市实体空间,也包括充满象征和想象,能够给人以历史传承、人文想象、艺术审美、多元魅力的城市符号空间。在迈向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上海要不断深化对城市实力、城市文脉、城市魅力的认识,通过活化历史遗产,实施城市更新,更加全面地提升城市卓越品质。不但要精心规划传承历史的文化记忆空间、集聚活力的文化创新空间、注重地标的文化博览空间,也要设计应对未来的文化培育和预留空间,让多元文化融合为充满产业实力、创造活力和人文魅力的卓越品质空间。
治理文化,是城市治理的灵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城市体制上,就是要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伟大跨越。城市治理文化的终目的是要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区域、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局势瞬息万变,全球城市枢纽经济功能定位,势必要求城市满足“短频快”的行政效率和经济绩效;同时,大城市的流动性又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城市治理亟待提供公平方案,包括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的公平、城市居民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资源方面的公平、城市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等等,所有这些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处理,都基于上海要确立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治理文化。
三、 上海的城市文化战略愿景
在全球城市战略框架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中心,也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部署,它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协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定位,三大中心构成上海跻身全球城市行列的核心竞争力。
对应上海城市文化内涵框架,我们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中心这一战略愿景进一步分解为四大子目标:
一是中外优秀文化全球汇聚中心。拥有数量众多、多样发达的文化艺术场馆和展示平台,拥有丰富多彩、全球影响的国际文化节和体育赛事品牌,拥有开放度和多样性的城市文化需求,在文化的开放、文化的多元和文化的品质上具有全球影响力。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一批立足上海、面向全球的文化创意标杆企业,拥有一批多样、全球影响的文化创意人才集群,拥有一批充满活力、引领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开发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多种多样、辐射全球的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在文化的创新,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人才集聚、产品交易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
三是城市文化治理全球示范中心。面对超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和流动,面对全球开放的文化创新和文化网络,充分吸收各个全球城市在城市文化治理上的经验财富,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塑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绿色文化、品质文化,从而有力支撑体现城市活力和魅力的创新文化、开放文化、多元文化和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文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方面,打造多元参与、依法治理、高效协调的治理文化,构建具有全球引领性、示范性的城市文化治理
体系和治理文明模式。
四是中华文明复兴全球传播中心。拥有典型、为集中的中国近当代城市和工商业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拥有为完整、发达的历史文化记录、整理、研究和展示系统,拥有积淀深厚、全球网络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城市历史基因、传播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上形成全球影响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