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099953
引
章燕子飞时
第二章一卷纸两面旗
第三章帝后干杯
第四章 “二王”拦截
第五章一百五十年也要改
第六章黑水谷的笑声
第七章有何贤良不贤良
第八章 “庆历”之痛
第九章物之兴废不可得而知也
第十章晨曦里的钟声
第十一章朝堂之争
第十二章唯有泪千行
第十三章流水尚能西
第十四章官诰院与温香楼
第十五章熙宁变法
第十六章拍案而起
第十七章是罢官还是下狱
第十八章金殿风暴
第十九章相府酒宴
第二十章太后作证
第二十一章除夕之夜
第二十二章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二十三章惊险明月楼
第二十四章行歌野哭
第二十五章流民狂飙
第二十六章秋水长天
第二十七章朝野俱何堪
第二十八章旋抹红妆看使君
第二十九章午夜惊梦
第三十章冷暖两重天
第三十一章流沫生千涡
第三十二章 “乌台”诗案
第三十三章太皇太后死不瞑目
第三十四章今夕是何年
第三十五章 “雪堂”东坡
第三十六章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三十七章皇帝手札
第三十八章开启 “元祐”
第三十九章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四十章金莲烛相送
第四十一章风起 “迩英阁”
第四十二章二下杭州
第四十三章悲喜各不同
第四十四章月晕而风
第四十五章两年阅三州
第四十六章定州的城墙
第四十七章聊发少年狂
第四十八章顺风与逆风
第四十九章不与梨花同梦
第五十章问平生功业
结
引
所谓“大宋”的北宋,共有九个皇帝。要说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不免要说到其中的五个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
五个皇帝都不是“大清宣统”那样的黄口小儿、座上傀儡,而是长大成人的、每日里称孤道寡的、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天子。
有了皇帝自然就有皇后。皇后如果比皇帝长寿,自然就成了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苏东坡时期,有三个皇太后垂帘听政。
所以,要是往简单里说苏东坡的一生,那就是他和帝、后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高山流水”情结与“生死荣辱”恩怨。
因此,苏东坡一会儿高居庙堂之高,一会儿远处江湖之远;一会儿自由进出皇宫,一会儿锒铛被囚死牢。这里头,自然有许许多多常人没法了解也很难想象的故事。
苏东坡的名气很大。凡我炎黄子孙,没有几人不知。他实在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也许,人们是从地名上知道他,如苏堤、东坡桥、东坡乡、东坡路;也许,是从建筑物上知道他,如东坡书院、东坡祠、苏东坡纪念馆;也许,是从菜肴上知道他,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是从古代服饰上知道他,如东坡帽;也许,是从书法上知道他,如“苏体”“苏帖”;也许,是从绘画上知道他,如他开创的“文人画派”;也许,是从日常用语中知道他,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天涯何处无芳草”“春宵一刻值千金”;也许,是从脍炙人口的佳句中知道他,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是从散文中知道他,如《日喻》《喜雨亭记》;也许,是在走过许多地方的时候知道他,如凤翔、杭州、徐州、密州、润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湖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当然,还有他的家乡四川眉山、北宋时期的首都汴京、他埋葬的地方河南汝州。只要你去到这些地方,就似乎会看见苏东坡的足迹,听见苏东坡的声音。
千余年来,许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个反对“变法革新”的保守派,认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的政治污点。然而,如果我们肯细心拂去历史的尘埃,大胆撕破成见的茧壳,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大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这个“号”,是他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后,以一片坡地耕种为生时给自己取的。想不到这个倒霉时期的号“东坡”,日后竟然也会天下皆知,甚至比他的大名“轼”还要普及。
不论苏东坡给自己取这个“号”之前或之后,他都是天下读书的人和正直的人羡慕、崇拜、追随的对象,也是政客们和小人们嫉妒、迫害、谋杀的对象。
章燕子飞时
河南的春天虽然比江南的春天来得晚,但燕子还是飞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当时,汴京的正式称号叫“东京开封府”。这时候,北宋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
登基前的宋仁宗,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用狸猫换下的那位太子;也就是川剧《装盒盘宫》中,被装在点心盒里、打开盒子却变成了桃子的那位太子。当然,无论是“狸猫换太子”,或者“太子变桃子”,这些故事都纯属虚构。真实的宋仁宗一直生活在皇宫里,由刘太后抚养长大。现在,他高坐在汴京城里的金銮殿上。
殿堂里,正鼓乐齐鸣,群臣列队,舞蹈参拜,山呼万岁。
宋仁宗道:“今年又是大比之年,即将举行科考。请韩相国代朕点呼考官。”
“臣,领旨。”时任相国的韩琦随声出列。这韩琦虽然个子瘦小,但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加上他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自信、果断、刚劲、不容置疑等气派,给他那瘦小的身躯平添了许多分量,足以让身材高大的凡夫俗子在他的面前也感到仰而视之,或觉得诚惶诚恐了。
韩琦面向群臣,朗声道:“参知政事欧阳修。”
欧阳修应声出列:“在。”
“御史中丞范镇。”
范镇应声出列:“在。”
“翰林学士王。”
王应声出列:“在。”
韩琦转过身去向着金銮殿道:“请皇上诏示。”
宋仁宗道:“国家以人才为宝。朕命诸卿担任考官,由副相国欧阳修总领其事,为我大宋选拔人才。诸卿当尽心尽力,不负朕望。”
几个考官齐声应道:“臣,领旨。”
这时节,跟着燕子来到汴京的,还有从四面八方奔来的举人。
燕子飞来,忙着筑巢;举人奔来,忙着应考。没有门路的,在客栈中继续日夜攻读;有门路的,四处奔波联络关系。当翰林学士王下朝回家时,便在厅堂前的天井里,被一个青年书生迎住。
书生恭敬地施礼,亲昵地招呼:“世伯,您下朝了。”
王“唔”了一声,径直走向厅堂,登阶入室。书生赶忙紧随其后。有仆人来侍候王更衣、换鞋、上茶。那书生也就恭立一旁候着。
书生姓章名字子厚,生于宋仁宗景二年,比苏轼大一岁。
王抿了一口茶,说:“明日便要入场考试。贤侄怎不在居所静心养神?”
章有点不好意思,答道:“小侄心里不踏实,静不下心来。”
王道:“有什么不踏实的?你提前半年来汴京见我,这一步算是走对了。我料定今科考试,主考官会是欧阳修。果不其然,皇上就点他总领其事。我料定欧阳修担任主考,一定要变革文风。果不其然,下朝时他就找到范大人和我,商定太学体文章,一个不取。”所谓“太学体”,是当时流行于学府和科场应试的文风。
章吃惊道:“太学体文章一个不取?!”立刻又说:“世伯真是料事如神。小侄幸好有世伯关照。自到汴京,每日起早睡晚只做一件事,就是要把太学体的文风,洗刷得丝毫不剩。”
这时,“太学体文章一个不取”的消息,已像一阵大风刮进了赶考人居住的各个客栈。在颇有名气的“迎贤店”里,举子们都像被捅了窝的马蜂,闹嚷嚷从楼上楼下的房间里扑出,飞向庭院。有的已扯开喉咙叫骂着,有的半信半疑地议论着,其中反应强烈的要数“百家姓”。
“百家姓”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共同的绰号。因为这四人的姓氏刚好是百家姓的头四个字:赵、钱、孙、李。这四人的家境恰好也比较富裕,住进客栈便相约着喝花酒,打纸牌,逛大街,同进同出,算得上是意气相投的朋友。同客栈的人将他们视为一体,背地里便笼而统之叫他们“百家姓”。其实,这四个人也有所不同:其中,两人做太学体文章,而另外两人不做。
从楼上冲下来的赵公子就是做太学体的。他高声叫道:“我不信!太学体文章流行了将近百年。许多读书人都做太学体文章。他欧阳修敢一个不取?”
也是做太学体文章的钱公子附和道:“是呀。众怒难犯!我们还有著名的太学体神童马辉,难道连马辉也不取?”
听两人这么一说,大家的眼光便在人群中搜过,发现马辉在二楼的走廊上。
年轻的马辉见众人盯住自己,便说:“我们要改变文体已来不及了,在这里发脾气考官又听不见。还是早些歇着,静心养神吧。等明日进了考场,尽力把自己的文章做得好些就是了。”说罢转身回房。
赵公子见了很是不满,扭头对钱公子说:“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装模作样!等榜上无名时,他就晓得厉害了。”
“百家姓”中的李公子,其心情和赵、钱二位就大不一样。他背过身去对孙公子小声说:“幸好,你我不做太学体文章。”
孙公子会心一笑,轻声道:“这一下,我们又少了许多对手。”他向气咻咻的赵、钱两人努努嘴,更小声地说:“包括他们二位。”
章这时还在翰林府。他从袖中取出几张纸,双手递到王面前:“这是侄儿昨夜写的文章。世伯您看看,这样的文章如果呈到欧阳大人面前,会怎么样?”
王接过文章,认真地看了一页,说:“唔。开卷精彩。仅看这一段,也算得好文章了,太学体的毛病也没有了,应该过得欧阳修的眼睛。”
章面有得色,但是谦恭地说:“全仗世伯指点。”
王道:“令尊与我相交甚厚,我自当关照于你。不过……”他把文章还给章,留下半句话,起身走开去。
这是抬高话语分量的老套。这样的老套用在关键时刻总是见效。果然,章立刻紧张起来,不觉紧跟王身后,竖着耳朵等待下文。
王止步回头,说:“今科,有强手。”
章问:“强手?谁?”
王道:“我的同乡。四川眉山苏洵的两个儿子,兄名苏轼,字子瞻;弟名苏辙,字子由。兄弟二人在成都,均已颇负盛名。”
章问:“他们师从何人?”
王道:“说不上师从何人。幼小时,他们以母为师。后来,以父为师。其父苏洵,两考进士皆不中,但确实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对太学体深恶痛绝,所以两兄弟从小不与太学体沾边。这会让他二人在考试中占些便宜。”
章是那种外表热情爽朗、内心狭隘阴毒的人。听王如此说起二苏,虽然还不认识二苏,却已将二苏看成对手了。
这时,苏轼一家为了应考,已从四川眉山县搬到汴京,在城南买了一幢小院。小院门上挂了一块匾,由苏洵自己题上“南园”二字。小院里住着苏洵、苏轼和妻子王弗、苏辙和妻子史氏,以及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还有从眉山带来的中年仆人苏兴和他的妻子秀嫂、年轻的仆人苏义和他的妻子碧桃,另外就是不肯娶妻的厨子苏味。
现在夜月当空,南园内静悄悄没个人影。只因明天两兄弟要进考场,今夜全家上下都早早地歇着了,好让哥俩睡个好觉。那个时代,许多人家遵从一个习俗,进考场之前一段时间,不让夫妻同室居住。说出口的理由是“免得分心”,没说出口的理由是“不吉利”。所以,苏轼与苏辙此刻正在厢房中,分别睡在各自的小房间里。
苏轼睡不着。他翻身坐起,披衣下床,走到过厅里,站在苏辙的门边向里张望。他本想和弟弟聊天,但床上的苏辙一动不动,均匀的呼吸说明他睡得很香。苏轼转身走出过厅,走下房廊,向天井走去。
“砰”,夜风碰响没有关严的窗户。
王闰之听见窗户响,便掀被下床。家中气氛异常,这个八岁的小姑娘便莫名地兴奋着。当她走到窗前正要关窗时,却看见姐夫来到天井里。接着,又看见姐姐走进天井,向姐夫走去。她想:“姐姐、姐夫也睡不着啊。他们都出来看月亮。我也要出去看月亮。”
天井里,苏轼仰面望月,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来到身后。
苏轼说:“我知道,你一定睡不着。”
王弗说:“因为我知道,你一定睡不着。”
苏轼转过身去,捧住王弗的脸颊细看。
王弗微笑道:“看什么?不认识了?”
苏轼道:“晚上不在一起,竟觉得许久没有看见你了。想煞我也。”
王弗说:“我也一样。”
苏轼猛然将王弗拦腰抱起。
刚走到廊下的王闰之不觉停步,她目送姐夫抱着姐姐从天井里跑掉。不知为什么,她的心竟然“咚咚咚”狂跳起来,跳得好像要从喉咙里蹦出来了。她不觉双手按在胸前,紧张得再也不能走动一步。
苏轼把王弗抱进卧室,放到床上,说:“今夜我要和你睡。”他转身关门。
王弗笑道:“看爹爹知道了……”
苏轼说:“不怕。”他坐到床边,说:“我睡在厢房里,每夜看不见你,便慢慢想你。越想越觉得,我真是好福气,娶了你。今夜我和你在一起,明天一定考得好。”
更鼓,一样地敲过了。月亮,一样地隐去了。雄鸡,一样地啼叫了。不一样的是,平日门可罗雀的考院外,已站满手提考篮却紧张得鸦雀无声的考生们。他们在拂晓的鱼肚白中,站成黑压压的一片。
考院大门终于缓缓打开。门里,黎明的曙光映出夹道而立的卫士。
执事官跨出大门,高声道:“考生听着!二人为列,依次入场。”
考生们于是自列为两路纵队,默默而庄严地向大门走去。他们多为年轻人,但也有不少中年人甚至白发苍苍的老者。后并肩走来的是苏氏兄弟。两人从容淡定的神态,好像他们已胜券在握了。迈过门槛时,两兄弟还相视一笑。
执事官叫:“封门。”
厚重的大门在苏氏兄弟的身后关闭,并贴上封条。
考试的日子,考院外的人也很难熬。苏洵在南园焦躁地徘徊着。
王弗用漆盘托个小碗,走来说:“爹,您别急。他们兄弟俩一定能考上。”
苏洵道:“难说呀。我的文章谁不说好?可是两进科场,两考不中。怕他们时运不佳,也像我。”
王弗道:“不会的!爹。您替他们承受了霉运,他们俩就该走好运了。今日是考试的后一天。您喝了这碗粥,兴许他们就回来了。”说着,她把那只小碗奉上。
王弗说得不错。两兄弟确实正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轻松地左顾右盼着。苏轼说:“这一阵忙着应考,竟不觉春深如海了。”
苏辙指着一棵树道:“哥,上次我们看见这棵杏树,它还开满红花。现在都结出小杏了。”
苏轼一晃头,吟道:“花褪残红青杏小……”
一对燕子飞来,从溪水上掠过。
苏辙接口吟道:“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恰逢一阵风起,顿时柳絮翻飞。
苏轼吟道:“枝上柳绵吹又少,”他指着远远近近绿茵茵的田野,“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辙喝彩道:“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也觉得意。他想,下一阕也该有妙句才是。
这时,两兄弟已来到南园的后墙外。隔着墙体,他们听见王闰之朗朗的笑声和快乐的呼喊:“姐,用力推呀!嘻嘻。高点!再高点!”
苏辙说:“哥,嫂子和小妹在打秋千。你听她们多开心。好像我们已经考中了。”
苏轼立刻吟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传来王弗的声音:“别闹了。回屋吧。”
苏轼向墙里大声吟道:“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内传来王闰之的尖叫声:“姐夫回来了!姐,姐夫回来了!”
南园门前,男仆苏义正引颈张望。看见苏轼兄弟走来,便向着院内高声叫道:“大少爷、二少爷回来了!”又跑到两兄弟面前说:“大少爷、二少爷,老爷正等着呢。家里来客人了!”
两兄弟听说有客,便直接走向客厅,果见厅内有个年轻人在座。
苏洵道:“你们到哪里闲逛去了?这位章先生与你们同考,却比你们先到。”
客人起身施礼道:“小弟章,久慕二位仁兄贤名。今日考试完毕,便冒昧闯府,前来拜会。愿二位仁兄不嫌在下愚钝,从此交个朋友,也好早晚请教。”
章的目标是考个头名状元。可是出了考场,他忽觉心神不宁,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考上。心慌意乱之际,他想到了二苏。心想若与二苏谈谈科场文章,自己就会心里有数了。
苏轼兄弟就这样认识了章,有了个一辈子的假朋友、真敌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