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建筑建筑科学小建筑

小建筑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用崭新的思维叩问建筑的根源。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隈研吾从零开始反思建筑的世界。如今,世界已经从庞大走向微小。)

作者:[日]隈研吾著 李达章译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ISBN: 9787209101554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3.99

类别: 建筑科学 SKU:5c23d869421aa985877b6526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910155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大自然要建筑小一些,而人类的智慧却要建筑大一些。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或许就是大自然对“大建筑”的惩罚吧。是时候描述一种不依赖于他物、能亲自获取能量、主动存于世的“小建筑”了。

2.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日本新国立竞技场设计师隈研吾以全新的思维叩问建筑世界,大师内心独白*力作。

3.你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身边“小建筑”的身影居然这么多!东京蒂芙尼大厦、浅草观光文化中心、西班牙格拉纳达歌剧院、太宰府星巴克、中国时装品牌“上下”、法兰克福的膨松茶室……隈研吾大师带你走进他的“小建筑”世界,如今,世界已经从庞大走向微小。

 

内容简介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隈研吾从零开始重新探究建筑。隈研吾认为,“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的现成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因追求坚固而“进化”形成的一个庞大体系在大灾大难面前竟然轻而易举地崩溃。替代庞大建筑的矮小且自立的“小建筑”能否拉近人们与自然世界再次亲密的距离呢?“积垒”每一个微小的单位,“倚靠”大地,宽松地去“编织”,让空间更加“膨松”,一部回顾建筑历史的*作品。

作者简介

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东京大学教授。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日本新国立竞技场设计师。著有《负建筑》《自然的建筑》等书。

目  录

001 始于悲剧的建筑史(前言)│隈研吾

019 积 垒

021 小单位

025 水 砖

036 小住宅——水枝

046 流淌、自立的建筑

055 倚 靠

057 倚靠在强大坚实的大地

062 生物建筑——铝材和石头的“倚靠” 

078 蜜蜂的秘密——蜂巢孕育的空间

097 编 织

099 编织木材——“千鸟格”的工艺美术馆

 

114 云一样的建筑——编织瓷砖

126 Casa Per Tutti(你我的家园)

——从富勒的圆顶建筑到伞形穹顶建筑

141 膨 松

143 法兰克福的膨松茶室

151 让空间回旋、舒展

164 后 记

166 图表出处,照片摄影者一览表

前  言

      我总在想,从零开始对建筑进行重新思考的时候应该到了。

     冒出这一念头的契机源自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每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之时,往往都会发现一些至今不曾在意的、实则很重要的东西。巨大的灾难往往会改变建筑的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推动建筑史前行的动力并非来自划时代的发明或技术进步等所谓福音,而是作为生物的人类每当遭遇巨大灾难、每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其自身具备的顽强依赖于巢穴的习性所致。人类的身体是奢华富贵的,这与人类动作的迟缓有关。像鸟儿或鱼类等动作迅速敏捷的生物对巢穴的依赖度是极低的。而人类是脆弱、迟缓的生物,所以人类拥有依赖巢穴的怪癖,拥有依赖建筑的嗜好。

      沉浸于幸福之中的人类只会重复过去的行为,而不思考该如何前行。只有在遭遇灾难、在惨烈地倒下之后,人类才会扔掉过去的自己而开始向前行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建筑史却对灾难视而不见。你常常可以看到,以科学或技术的发达为理由,天才个人的才能、发明和创意被当作必然结果写进建筑的历史。那真是一部“幸福”的建筑史,毋庸置疑的建筑史。如此,曾经接二连三发生过惨剧的历史就这样明快且轻率地被改编了。

 

      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绝非晴空万里。以悲剧为契机,发明和进步的齿轮才会开始旋转。悲剧推动着历史,这不禁让我们想起“3·11”东日本大地震a。在那一刻,以往一幕幕灾难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于是,人类如何应对那些悲剧的场景就会清晰地浮现。

 

关东大地震和东京的变迁 

 

   让人遗憾的是,日本也被里斯本大地震之后掀起的那股追求坚固、大型建筑的浪潮所吞没。关东大地震(1923 年)之前的东京,曾是一座木结构平房或两层小楼林立的低矮建筑城市(图15)。木结构建筑与混凝土或钢结构建筑

     相比,既不坚固也不算合理,当然也不高大。木结构建筑从各个方面来说,受木材这一自然要素的制约,不仅长3 米以上的材料很难买到,粗10 厘米以上的材料也很难买到,所以这类建筑一直受自然这一条件的束缚。

      然而,也多亏这个制约的束缚,因为木结构建筑能够提供相当人性化的空间。每隔三米一根细细的柱子,高度被很自然地控制在二层以下。这并不是迫于人为法规所致,而是因为在大自然这一条件下只能造出“小建筑”。

     大自然要建筑小一些,而人类的智慧却要建筑大一些。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制约曾让东京成为世界稀有的美丽城市。尽管这是一个罕见的高密度城市,但东京因树木繁多依然显得温馨而且柔美。也可以说,木材的制约造就了这个城市的美好生活。

   但是,关东大地震造成了10 万人死亡,罹难者主要死于火灾。和伦敦大火、芝加哥大火一样,木材建造的城市造成了10 万人死亡。《建筑基准法》也因此立即得到修改。东京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坚固合理的大型建筑林立的城市。替代树木的是混凝土和钢铁这些日本人并不熟知的素材,东京那个人性化的空间从此被丢弃了。东京的“小”不见了,她在以惊人的速度变丑。由于混凝土和钢铁这些欧美发明的材料进入东京,这里被复制的欧美建筑所淹没,一步步沦落为一个丑陋的“大”城市。

 

 

“3·11”东日本大地震和小建筑 

 

     日本在崇拜“大”的潮流过程中,终于迎来了2011 年3 月11 日。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但是,我能察觉到这场大灾难与里斯本大火之后发生的灾难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句话,就是让人感到无论你把建筑做得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终究无法和这种大灾难抗衡。我们遭遇的海啸,其力量的强烈程度是压倒性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大海旁边建造一座超高层公寓,那简直令人不寒而栗。灾难告诉我们,即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或曰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你渺小得什么都不是。

     海啸过后的核电事故更是嘲笑般地将“坚固、合理、巨大”建筑的软弱无力摆在我们面前。即便是混凝土和钢铁修建的既坚固又合理的建筑在核能面前依然毫无招架之力。可以说,推崇“坚固、合理又巨大”建筑的过程让我们过分依赖核电。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核能这把人工“大火”的帮助,自里斯本大火之后这种潮流的加速度是无法继续下去的。

     的确,促成这一潮流飞速发展的“那个东西”十分脆弱,这是“3·11”东日本大地震教给我们的。无论人类建造了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的东西,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如此软弱无力。显然,我们推崇的那个坚固、合理、巨大的程序本身从内部出现了破绽。

     是时候了,应该从零开始修正我们的思维。茫然地眺望着那本该坚固合理的建筑物,它们却因海啸而随波逐流,我们不禁感慨,某些东西终归要结束,某些东西终归要开始。

预 兆 

 

      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人们似乎在很久以前就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坚固、 合理且巨大”的建筑其实毫无魅力可言,对此人们很早就这样想过。所以朦胧中才会讨厌那种“盒子式”的建筑,才会去嘲笑超高层建筑是多么落伍,才会去嘲笑那是有钱人为了炫耀而建造的东西。远在大地震和海啸来临之前,如同动物可以预知将要发生的灾难那样,人们已经预知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我对“小建筑”的兴趣也许就是这些“预知”中的一个吧。用混凝土和钢材建造“坚固合理的大型建筑”并不是我的喜好。我认为“小建筑”更有情趣。而且“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所谓“小建筑”应该是自立的、可独立生存的,无需政府给予基础设施支持。如同生物自己动手筑巢,且巢穴无需电力、无需水管、更无需煤气一样,这种“小建筑”应该是自立的。如果你能领悟这样的道理——无论怎样依赖那些公共基础设施,于现实社会中它终归无法做到令人满意,那么很遗憾,我的预感真的应验了。

     既然是追求“坚固、合理、巨大”的东西,那么配套的基础设施就必须完备, 于是我们知道其结果,这些基础设施必定是过度肥大的。随着人工技术的积累叠加,基础设施网络逐渐扩张,从而覆盖全国。但是,这种人工网络又是极其脆弱的、完全不可靠的。这种人工网络不断堆积的结果,让我们知道它如同沙滩上的阁楼。因此,我的兴趣开始转向无须依赖所谓基础设施的建筑物,转向可以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可以直接依托自然能量、可以自立的“小建筑”。

   自20 世纪末开始,各种自然灾难接踵而至。印度尼西亚的海啸、美国的飓风、发生在意大利或中国乃至海地的大地震……有地震学者曾指出,20 世纪其实是个灾难较少的特殊时代,今后地壳将再次开始频繁活动。我曾接到邀请, 希望我设计一座足以应对大灾难的避难建筑,诸如此类的以避难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会我也参加过多次。本书介绍的“小建筑”中就有几个曾经参加过展览。

      以这样的心态回顾从前,我们会发现“预兆”曾多次出现。有人曾反复警告我们“不要忘记大自然的恐惧”,“越是巨大的就越是危险和脆弱的”。在计算机世界里,“小型计算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作为一个庞大体系取代了“大型”系列。反观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这里的动作实在是太迟缓了。如今,世界已经开始从庞大走向微小。人类这一生物正试图用各自的双手与整个世界抗衡。

   人们已经开始试图改变,以摆脱过去单纯阻止某个庞大体系(例如核能)这一被动存在的状态,正试图一步一步去实现亲自筑巢、亲自获取能量这一主动存在的蜕变。我欲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孕育了这里要描述的“小建筑”。

媒体评论

 隈研吾在中国的知名度起源于SOHO中国的项目“长城脚下的公社”,但真正让他在中国成名的却是2008年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现改名为太古里)。如今,建筑大师隈研吾携《小建筑》与你畅谈全新的建筑思维。

                                                          
——筑龙网

     沉浸于幸福之中的人类只会重复过去的行为,而不思考该如何前行。只有在遭遇灾难、在惨烈地倒下之后,人类才会扔掉过去的自己而开始向前行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建筑史却对灾难视而不见。

                                                  
——《世界博览》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小建筑”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城市生态学

EUR €30.99
阅读更多
缺货

古法今观 营造法式(知识、趣味兼备的建筑技术专书,以工种为纲,为您解读宋代建筑的详规。)

EUR €8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建筑材料(第四版)

EUR €20.99
阅读更多
缺货

供热工程(第四版)

EUR €32.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