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606062
编辑推荐
● 本书英译了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全部诗词,同时译介了一些残篇断句。
● 译者以诗的语言译诗,*限度保留原诗的形象和意境,帮助读者领会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精妙转换。
●部分诗词提供背景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和译文。
内容简介
《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共收录李清照诗词96首。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在诗词造诣上的成就,探寻其不同侧面的人生轨迹,作者搜集了李清照分散在古典名著中被引用的零星诗句或残句,译介了与李清照诗词相关的史料。此外,对李清照的一些已经无法补齐的残稿或有争议的诗词,译者也一并收入并注明存疑。中英文译注是本书中解读李清照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学生通过本书学习英文或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的译文通俗易懂,延续了《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的风格。阅读这本译作,不仅可以全面欣赏李煜的诗词,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李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本书的中英文译注,是解读李煜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学生通过本书学英文或外国学生学中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 言
自 序
从 2015 年晚秋到 2017 年初夏,历时 21 个月,把李清照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凡是有据可查的,都搜集起来了,形成了一本电子版的全集。唯恐网上得来的版本有疏漏,最后确定将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 纸版全集为主要依据,敲定了其全部诗词篇目,开始英译;同时参照了多种版本的注释,修正了一些明显的技术性的错误。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查找、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具体时代背景资料上了 ,同时对李清照一生所经历的具体历史事件做了更深入细致的研读。为英译李清照作品,首先不得不再重温北宋、南宋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不得不顺着李清照的行踪重新阅读她特别熟悉的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或轶事。能否准确无误地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文?译者从不敢站出来说一句“我行!”。多年来,只是默默地在跟美国英文老师和朋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译者相信,人类任何语言都是用来交流的,其中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必然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即使中国的诗词曲赋等文学样式有诸多特殊性,仍难阻挡人们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或翻译的尝试。在具体翻译李清照诗词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完全在语言文字本身,而在于女词人熟悉的,译者并不太熟悉。这是译者遇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第一大困难。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源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性。英译汉语古典诗词,特别是译格律诗,如何体现其平仄、黏对、拗救、对仗、防犯孤平、押平声韵等要求是很棘手的问题。对格律的某些要求,译者不能全做得到,有时甚至是无计可施,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尽最大努力传递好原文的重要信息和意境,不得随意浅化或淡化,不得用散文式的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取代诗词 的形象化语言。必须大体上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神似貌似,即神貌结合,不如此,便难以让英文读者较好地感受到原文的味道。译者必须力求做到译诗像诗、译出意境、大体押韵、语言形象、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易读易解。英语没有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语音体系,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发音仍有很大的可比性。让所英译的诗词按其自身韵律规矩押韵并不难。在这方面,我国译界的泰斗 已经做出了示范,为晚辈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与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虚心学习、领会、借鉴诗歌翻译大家的经验,如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后辈人不仅可以增强信心,也可以少走弯路。董仲舒《春秋繁露》首次提出“诗无达诂”的论断,既然诗都没有通达的解释,也不能确切的训诂,那么,诗或诗词曲赋等类似的文学体裁的外文译文就更难求得所谓的标准的译文了。译者更没有这个胆量说自己 译得好译得标准!以前不敢说,今后随着诗词译者队伍的扩大也不敢这样自信地说。不过,没勇气自以为是,却有傻气亮相,敢于把自己的译文拿出来晒晒。希望抛砖引玉,促进讨论,从而能出现更多的译文版本,让译界真正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2016 年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再版了我的译作《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2017 年 6 月出版我的《李煜诗词英译全集》,此书刚出版两个月就加印,并挤进了畅销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进一步肯定了我的译文,因而也增强了我英译李清照所有诗词的决心和信心。译者希望自己少空发译论,多出译作,继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人类未来”的伟大文化工程添砖加瓦。在翻译的过程中,喜忧参半,想译得简练、达意、韵美又不得随意增减或变通原文的信息,谈何容易!翻译也是充满遗憾的事情。译了几百首诗词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译文往往会有诸多不满意之处。这类的遗憾可能会折磨自己一生,这是普通读者未必都能意识得到的。通过自己翻译的具体实践深深感到,翻译是学好一门外语、提高自己外语表达能力的 有效手段,不可低估。对个人来说,英译每一首古典诗词同时也是重温一段历史、重新深入学习、欣赏历史故事的极好机会。英译的最大受益者是译者本人。希望这本译作也有好运, 有机会参与中西文化交流,一如自己曾经英译过的《赵朴初咏茶诗集》(此书已得到中国 社科院有关负责人通知,今年亦将再版)—曾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赠送给“第七届国际二宫尊德 思想学会大会”的礼品(2016 年 8 月 24 日至 25 日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召开)。时下恰巧是译者的《李煜诗词英译全集》出版问世的时候,为自己的新译作写序言, 内心世界充满了感激之情。饮水思源,首先要感谢出版社笔友们的非常精益求精、非常严 谨的工作作风,感谢他 ( 她 ) 们为出好我的书替我吃了太多辛苦。借此机会,我不能不特别感谢英国伦敦诗歌出版社(驻纽约办事处)尼格尔·希拉里对我诗作的关注和鼓励。希拉里曾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特意发来电子邮件高度评价被美国 收编出版过的朱曼华英文诗作——“最近,令人愉快的是我读到了你已经在美国出版的诗歌 ,我祝贺你的力作问世;并且我认为你的独特的才华、与众不同的视角得到国际社会 的赞誉也是顺理成章的。”希拉里的点评极大地鼓舞了我用英文写诗、译诗的勇气和决心。 从此,我更感到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伟大意义和可能性。尼格尔·希拉里这封约稿信使我直接听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朋友对自己英文诗作或译作的反馈,这个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我写译的热情,的确令人终生难忘!最后但并非最不值得记载。我谢世的妻子曾长期为我解读过李清照等杰出女词人的作品,她曾一直是我最好的家庭教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她的倩影一直陪伴我、鼓励我、 支持我,似乎仍在一个一个具体回答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朱曼华于太湖滨湖区
从 2015 年晚秋到 2017 年初夏,历时 21 个月,把李清照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凡是有据可查的,都搜集起来了,形成了一本电子版的全集。唯恐网上得来的版本有疏漏,最后确定将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 纸版全集为主要依据,敲定了其全部诗词篇目,开始英译;同时参照了多种版本的注释,修正了一些明显的技术性的错误。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查找、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具体时代背景资料上了 ,同时对李清照一生所经历的具体历史事件做了更深入细致的研读。为英译李清照作品,首先不得不再重温北宋、南宋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不得不顺着李清照的行踪重新阅读她特别熟悉的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或轶事。能否准确无误地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文?译者从不敢站出来说一句“我行!”。多年来,只是默默地在跟美国英文老师和朋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译者相信,人类任何语言都是用来交流的,其中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必然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即使中国的诗词曲赋等文学样式有诸多特殊性,仍难阻挡人们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或翻译的尝试。在具体翻译李清照诗词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完全在语言文字本身,而在于女词人熟悉的,译者并不太熟悉。这是译者遇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第一大困难。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源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性。英译汉语古典诗词,特别是译格律诗,如何体现其平仄、黏对、拗救、对仗、防犯孤平、押平声韵等要求是很棘手的问题。对格律的某些要求,译者不能全做得到,有时甚至是无计可施,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尽最大努力传递好原文的重要信息和意境,不得随意浅化或淡化,不得用散文式的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取代诗词 的形象化语言。必须大体上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神似貌似,即神貌结合,不如此,便难以让英文读者较好地感受到原文的味道。译者必须力求做到译诗像诗、译出意境、大体押韵、语言形象、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易读易解。英语没有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语音体系,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发音仍有很大的可比性。让所英译的诗词按其自身韵律规矩押韵并不难。在这方面,我国译界的泰斗 已经做出了示范,为晚辈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与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虚心学习、领会、借鉴诗歌翻译大家的经验,如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后辈人不仅可以增强信心,也可以少走弯路。董仲舒《春秋繁露》首次提出“诗无达诂”的论断,既然诗都没有通达的解释,也不能确切的训诂,那么,诗或诗词曲赋等类似的文学体裁的外文译文就更难求得所谓的标准的译文了。译者更没有这个胆量说自己 译得好译得标准!以前不敢说,今后随着诗词译者队伍的扩大也不敢这样自信地说。不过,没勇气自以为是,却有傻气亮相,敢于把自己的译文拿出来晒晒。希望抛砖引玉,促进讨论,从而能出现更多的译文版本,让译界真正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2016 年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再版了我的译作《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2017 年 6 月出版我的《李煜诗词英译全集》,此书刚出版两个月就加印,并挤进了畅销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进一步肯定了我的译文,因而也增强了我英译李清照所有诗词的决心和信心。译者希望自己少空发译论,多出译作,继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人类未来”的伟大文化工程添砖加瓦。在翻译的过程中,喜忧参半,想译得简练、达意、韵美又不得随意增减或变通原文的信息,谈何容易!翻译也是充满遗憾的事情。译了几百首诗词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译文往往会有诸多不满意之处。这类的遗憾可能会折磨自己一生,这是普通读者未必都能意识得到的。通过自己翻译的具体实践深深感到,翻译是学好一门外语、提高自己外语表达能力的 有效手段,不可低估。对个人来说,英译每一首古典诗词同时也是重温一段历史、重新深入学习、欣赏历史故事的极好机会。英译的最大受益者是译者本人。希望这本译作也有好运, 有机会参与中西文化交流,一如自己曾经英译过的《赵朴初咏茶诗集》(此书已得到中国 社科院有关负责人通知,今年亦将再版)—曾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赠送给“第七届国际二宫尊德 思想学会大会”的礼品(2016 年 8 月 24 日至 25 日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召开)。时下恰巧是译者的《李煜诗词英译全集》出版问世的时候,为自己的新译作写序言, 内心世界充满了感激之情。饮水思源,首先要感谢出版社笔友们的非常精益求精、非常严 谨的工作作风,感谢他 ( 她 ) 们为出好我的书替我吃了太多辛苦。借此机会,我不能不特别感谢英国伦敦诗歌出版社(驻纽约办事处)尼格尔·希拉里对我诗作的关注和鼓励。希拉里曾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特意发来电子邮件高度评价被美国 收编出版过的朱曼华英文诗作——“最近,令人愉快的是我读到了你已经在美国出版的诗歌 ,我祝贺你的力作问世;并且我认为你的独特的才华、与众不同的视角得到国际社会 的赞誉也是顺理成章的。”希拉里的点评极大地鼓舞了我用英文写诗、译诗的勇气和决心。 从此,我更感到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伟大意义和可能性。尼格尔·希拉里这封约稿信使我直接听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朋友对自己英文诗作或译作的反馈,这个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我写译的热情,的确令人终生难忘!最后但并非最不值得记载。我谢世的妻子曾长期为我解读过李清照等杰出女词人的作品,她曾一直是我最好的家庭教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她的倩影一直陪伴我、鼓励我、 支持我,似乎仍在一个一个具体回答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朱曼华于太湖滨湖区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