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0823
一段历史悬案引出的武侠传奇,“靖难之变”背后的江湖史事
上官鼎,金庸*爱的两位武侠小说家之一,四十六年后政坛归隐,重出江湖,以武侠演绎历史悬疑,再创新派武侠小说**
王道剑之一:乾坤一掷
序幕
回 卢村灭门
第二回 傅帅班师
第三回 摩尼草庵
第四回 郑家好酒
第五回 乾坤一掷
第六回 红孩乞儿
第七回 后发先至
第八回 建文登基
王道剑之二:大战天竺
第九回 天地双尊
第十回 蒙古大夫
第十一回 洞里神仙
第十二回 新锦衣卫
第十三回 青天审案
第十四回 靖难之役
第十五回 大战天竺
王道剑之三:云锦袈裟
第十六回 神农试药
第十七回 殊死之斗
第十八回 完颜不败
第十九回 武林盟主
第二十回 云锦袈裟
第二十一回 燕王篡位
王道剑之四:王道无敌
第二十二回 正义门风
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
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
第二十五回 海上张骞
第二十六回 患难情深
第二十七回 人尊之毒
第二十八回 王道无敌
尾声
向金庸和马英九致敬
少侠上官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次从武侠小说租书店那听说了“上官鼎”这个名字。当然,在此之前,我已经翻烂了金庸、梁羽生、古龙这些一线武侠小说大师的名著。开始看上官鼎之时,大约也是我开始接触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陈青云、柳残阳、孙玉鑫、慕容美、萧逸这些怪名字的时节。
在封笔四十六年(1968年)之后,上官鼎竟然带着《王道剑》一书重出江湖了,这可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从封笔到复出的长吉尼斯纪录了。
暂且按下这本新书不说,还是先说说上官鼎和他的时代。我必须说,上官鼎在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存在。和其他武侠小说家不一样的是,上官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集体创作班子”的笔名,由刘兆玄、刘兆黎和刘兆凯三兄弟组成。不过,刘兆玄是主要执笔人,这次复出的上官鼎就是刘兆玄一人。因此,我等会将自动忽略上官鼎的“集体身份”,就把刘兆玄当作上官鼎。
上官鼎的出道年代正值台湾武侠小说刚刚开始兴盛的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上官鼎于1960年出道之前,台湾武侠界早两年已经有了卧龙生、司马翎和诸葛青云这些“前辈大侠”。不过,就“新派武侠小说”的谱系来看,香港无疑才是发源地,梁羽生和金庸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写出了自己的部小说,台湾已是后来者。
上官鼎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是台湾乃至华人武侠小说界中出道时年少的一位,用武侠小说的切口来说,就是少侠上官鼎。上官鼎生于1943年,1960年出道时才刚刚17岁。而金庸出道时(1955年,《书剑恩仇录》)已31岁,梁羽生30岁(1954年,《龙虎斗京华》),诸葛青云29岁(1958年),《墨剑双英》),卧龙生28岁(1958年,《风尘侠隐》),古龙22岁(1960年,《苍穹神剑》)。
17岁出道是什么概念?这样说吧,韩寒写出那篇著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文章时正好也是17岁,而韩寒本小说《三重门》出版时已是18岁,上官鼎(刘兆玄)是比韩寒更货真价实的少年英雄。更重要的是,上官鼎是以一个未成年人的身份闯入了号称“成年人的童话”的武侠小说世界。
与韩寒另外一个相似是,上官鼎也曾介入过一次“代笔事件”,而且是一出道就碰上了。上官鼎是和古龙同一年出道(1960年)的,古龙出道年就有部叫《剑毒梅香》的小说(很可能是他的第二部武侠)因故中途没有写下去,后来通过公开征集才找到了续写者——据说这就是上官鼎闯入武侠江湖的缘起。我看过《剑毒梅香》,在这里也可以强烈推荐,顺便为能给古龙代笔且代得很好的人点个赞。
上官鼎时代
上官鼎“退出江湖”的时间也非常奇特。1968年,也就是踏入江湖刚刚9年之后,25岁的上官鼎就因为出国留学的缘故宣布封笔,那时,仍然是港台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金庸还刚刚写完《笑傲江湖》。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年龄来说,这可能都是港台代武侠小说家中早退出江湖的一位。金庸算是很早的,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的,时年48岁,创作时间达17年;梁羽生是1983年写完《武当一剑》后宣布封笔的,时年59岁,创作时间为29年;古龙则无封笔一说,他1985年突然去世时手边还在写着《财神与短刀》,时年47岁,创作时间为25年。
尽管上官鼎在江湖中来去匆匆,但9年间也算写出了10部左右的作品,效率并不算低。金庸17年写了15部小说,梁羽生29年写了35部小说,当然,比跑量赚稿费的古龙差了不少,25年写了六七十部小说。
虽然是少侠,上官鼎的江湖地位不低,这也符合了我们在大多数武侠小说中的想象。在上官鼎那个武侠年代,撇去香港的“金梁”这两个泰山北斗不提,台湾武侠界当时也有“四大家(三剑一美)”的说法,分别是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和慕容美这四位。对于上官鼎来说,这四位都可谓江湖前辈,年龄小的司马翎都比上官鼎要大上十岁。从后来的评价来看,上官鼎在台湾武侠界的江湖地位可能也就略低于这四位前辈而已,何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退出江湖过早的缘故,如果上官鼎也再写上个十年二十年,成就可能是无可限量。
历史的终结与后一人
封笔46年之后,当“少侠”上官鼎重回这个江湖之时,他会再清楚不过地知道,此江湖已非彼江湖。当年的大侠们,几已凋零殆尽。
刚才说的“台湾四大家”,古龙逝于1985年,司马翎逝于1989年,诸葛青云逝于1996年,卧龙生逝于1997年。其他与上官鼎一辈的大侠中,孙玉鑫(据说代表作是《万里云罗一雁飞》)已于1988年去世,陈青云(我喜欢他的《鬼堡》和《残肢令》)于1999年去世,云中岳于2010年去世。的一则讣闻是,柳残阳(我喜欢他的《修罗七绝》和《劫后恩仇》)刚刚在今年7月去世。
在上官鼎那辈大侠中,确定尚在人世的可能只有萧逸(著名的《无忧公主》和《饮马流沙河》很好看)和独孤红等寥寥几位了。
在香港那边,梁羽生先生已于2009年去世,所幸今年年满九十的金庸先生尚在江湖。
从江湖谱系上来说,一些辈分比上官鼎低的尽管尚在人世,但却或是淡出江湖,或是早已辉煌不再。比如,温瑞安、黄易和李凉这三位曾横扫江湖的武林领袖,在网络小说的大潮中总是显得无所适从。
更重要的是,当年和金庸梁羽生、台湾的古龙卧龙生以及上官鼎成长起来的那批武侠小说迷,现在基本也淡出了武侠小说的阅读。比如说我,多也就是偶尔回顾下那些写于50-70年代的不朽名著。
这个时代真的结束了,当我们这些70后80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这些我们当年的“禁书”意兴阑珊的时候,他们有他们的大侠:唐家三少,树下野狐。好吧,竟然有比上官鼎和卧龙生更怪的名字。
马英九的王道
后,还是简单谈谈上官鼎的这本归来之作,《王道剑》。我好歹在中秋期间,还算是兴致勃勃地看完了这一套四本书。说起来多少有点时空变幻,这距离我知道这个名字已有20多年了。
我之前也看过易中天和上官鼎的一次对谈,易中天基本上是没看过这本书,整个对谈中都是飘在天上,扯着墨家、汉武帝和依法治国这些不着边际的废话。还有一些访谈,则是一味抓着上官鼎(刘兆玄)曾任台湾“行政院院长”的显赫经历,就是不提这本书。这也再次让我哀叹,武侠小说肯定是over了。
《王道剑》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对金庸的致敬之作,这点上官鼎自己也在访谈中暗示过。比如,《王道剑》中的主人公傅翔竟然是出身明教,对,就是《倚天屠龙记》中那个明教,而且是将时间设定在《倚天屠龙记》之后,符合“续集”逻辑地说到明教被朱元璋所灭,傅翔在身为明教“余孽”的师傅教导下,走上了复兴明教的道路。
再比如,在历史感上《王道剑》可能也算是在致敬金庸。从与历史的贴近度来说,武侠小说一直也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金庸梁羽生这样紧紧贴近历史讲故事的,还有一种是古龙这样天马行空无论魏晋这种。四十多年前,上官鼎的派别可能是更偏向后者的,但这次归来,《王道剑》却是走金庸的路线,紧扣历史,不仅有明确的时代背景(明初“靖难之变”前后),其中的历史人物全是有史可据,有的章节看起来甚至和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有点类似。而据上官鼎说,他这本小说的创作缘起,就和明史奇案“建文帝失踪之迷”的一些史学新发现有关。
还有一点可能也能和金庸拉上边。这本《王道剑》除了主人公不断奇遇,不断“练级”这些武侠小说几十年来不变的“标配”之外,还很喜欢讲孟子的儒家大道理,什么依靠强力的“霸道”只能横行一时,儒家生生不息的“王道”才是武学甚而政治的追求云云。这当然也算致敬金庸,金庸也很喜欢谈这些人生大道理,而且动不动就可以上升到政治。比如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的口说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鸳鸯刀》的后更是非常狗血地揭示了鸳鸯刀天下无敌的奥秘:仁者无敌。
在上官鼎的台湾,还有一个人特别喜欢讲“王道”。
上官鼎在近的一次访谈中坦言,自己的从政经历对他的创作有帮助,“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势必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所以《王道剑》里也有我从政的一些感受”。
这很难不让我联想到马英九。请原谅,在这篇致敬武侠小说与上官鼎时代的文章中,我后还是不可免俗地提到了政治。
正是马英九,2008年邀请刘兆玄(笔名上官鼎,没错,就是那位行政院前院长,清华大学前校长)组阁,担任他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之后的首位阁揆。可以说,这两位湖南人在政治理念上也相当接近。
这种接近很可能也包括“王道”。马英九曾在2010年一次讲话中,大谈“王道”,说希望中国大陆的崛起是“文明的王道崛起”,也就是“对外行王道,对内行仁政”,一口金庸和上官鼎的味道。
无论在外界形象还是自我认知上,马英九从政以来的形象无非是“温吞水”的谦谦君子。以王道政治来解读的话,马英九无疑是符合“王道”之君形象的政治人物,行事不尚强力和“霸道”,注重个人的操守,以讲求政治伦理自居,多少显得有些懦弱,即刘兆玄(上官鼎)所谓的“大道将至,以德服人”。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的话,在武侠江湖上,《王道剑》致敬的是也爱讲王道的金庸,上官鼎的武侠前辈;在政治江湖上,《王道剑》致敬的是行事贴近“王道”以君子自居的马英九,上官鼎的政坛大哥。
在《王道剑》中,上官鼎有意或是无意塑造了一位行事软弱但同样以为人宽厚而著称的政治形象:建文帝。当秉持“王道”的建文帝遇见秉持“霸道”的燕王朱棣时,一败涂地到丢掉了江山。对于此中困惑,逃亡中的建文帝在书中反思道,“是以王道治国虽可长久,但在现实中终难实现”,“王道的背后需有强大的力道支撑”。
不知道,马英九有没有看过《王道剑》,是否体会到上官鼎的致敬之意,还有,建文帝的“反思”。
我个人喜欢的作家,是古龙,第二就是上官鼎。
——金庸
《王道剑》兼具历史与武侠两个层面,将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密切结合。其历史背景,是明成祖与建文帝之间的斗争;所有的故事发展,于“靖难之变”有相当详细的叙述。过去许多野史和正史之间有许多争执,《王道剑》则衡情度理,安排系列合情合理的史实推演,颠覆武侠小说“重意念而不重细节、讲风格而不究实理”的既有传统。
——许倬云
我一口气就拜读了大半,不仅内容精彩,许多隐含在小说中的意涵与境界,也值得进一步思索推敲,相信对于个人的人生与企业的经营定将有所助益。
——施振荣
天又开始飘雪了,城里家家户户都祭过了灶神,吃过了饭,鞭炮声此起彼落。还有七天便是除夕,整个燕京城已经笼罩在过年的气氛中。
这时一匹快马从顺承门外疾驰而来,马上一位军官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眉毛及短髭上都是雪花,嘴唇被冻成紫色。他一面勒马慢行,一面亮出令牌,向守城军士大声叫道:“京里来的紧急公文,要亲送王爷。”两名守城军士上前验过了令牌无误,齐向身后一个侍卫点了点头,那侍卫道:“老总辛苦了,请随我来。”
燕王府的会客厅中仍然烛火通明,朱棣与王妃、世子吃过小年夜饭,喝了不少酒,似乎意犹未尽,便命加了几碟小菜:腌白菜、酱鸭翅、熏猪舌、红油兔丁,又开了一小坛陈年二锅头,要两个大儿子陪他续杯,王妃便和两个幼子回后府休息去了。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二十一岁,次子朱高煦也已十九岁,看上去倒像比哥哥还高大些。朱棣瞇着双眼,持杯笑道:“高煦这次脱离京师安全回到燕京,多亏了徐辉祖那匹快马。他的坐骑让你骑走了,不知他如何在小皇帝面前开脱呢?你下回见着他,定要好好谢罪。”
朱高煦也喝了不少酒,有些得意忘形地道:“辉祖大舅处,我留了一封信函,告以母亲重病,盼我速归。以咱们两家的关系,大舅只好吃下去了,他怎么对皇帝解释,咱可管不了那么多。”
世子朱高炽道:“二弟呀,常言说娘亲舅大。辉祖舅舅在京师任防务要职,你这么做,要是害了他,也伤母亲之心。”
这朱高炽自幼文武双全,又能言善道,更难得心地仁慈,颇得府中上下爱戴。可惜一场重病险些去了性命,病愈后瘸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软弱无力,可怜一个少年骑射好手从此行动不便,动得少便开始发胖,二十岁的年纪,已经是个胖子。
朱高煦白了兄长一眼,冷笑道:“就哥有那么多婆婆妈妈的想法,我要急着赶回燕京,此是多事之秋,父王需要我在身边,其它的可顾不了啦!”
朱棣甚爱那碟红油兔丁,吃了一大筷,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很满意地望着个性迥异的两兄弟斗嘴,他们各有各的长处,都是优秀的好儿子。
朱高炽听得出二弟话中带刺,隐隐说自己一个瘸子留在父王身边,也只是个婆婆妈妈的废人,帮不了父王什么忙。他可不愿在这上头和弟弟争强斗胜,便微微笑道:“二弟脱险归来,为兄敬你一杯。”和朱高煦对饮了一杯,揭过话题。朱高煦哈哈笑道:“倒是南京锦衣卫的长官,居然替咱找了个手脚麻利的盗马贼,这个马札够意思啊!”
这时客厅外侍卫敲门报告,南京紧急公文送到,要亲交王爷。朱棣放下酒杯,门开处,侍卫带着风尘仆仆的信使军官入内。那军官从怀中掏出一个油纸袋,从袋中拿出一件打了漆封的公文,单膝点地递给了燕王。朱棣打开公文读了,脸色微变,他将公文放入信封,沉声道:“送信弟兄辛苦了,侍卫带去领赏。天寒地冻,先让这位弟兄喝碗热汤挡挡饥寒,然后再叫厨房弄几个热炒,就侍卫你陪他喝几杯吧。”那军官谢赏退出。
朱棣神色不善,将公文抽出放在桌上,朱高炽趋近一看,见是朝廷诏文的抄本,怕是给父王的机密文件,便不敢看下去,退身望着父王,等他说话。
朱棣冷冷地道:“朝廷令下,着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小皇帝要夺咱的权了。”(节选自第十二回 新锦衣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