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325801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与实践》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工作的科研人员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节 碳酸盐岩油气藏资源的地位与意义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的岩石物理基础
第三节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的观测描述能力
一、大尺度厚度
二、薄层范围
第四节 地震勘探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
节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一、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
二、碳酸盐岩主要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
第二节 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及沉积相模式
一、碳酸盐岩台地类型
二、海洋碳酸盐岩台地主要沉积相模式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特征
一、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二、中国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地震相特征
一、地震相分析
二、碳酸盐岩地震相特征
第三章 缝洞型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节 缝洞型碳酸盐岩勘探背景
一、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分布及勘探潜力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勘探历程
第二节 缝洞型油气藏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
一、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
二、地震勘探资料采集配套技术
第三节 缝洞型油气藏地震勘探处理技术
一、影响缝洞型储层成像因素
二、缝洞型储层成像关键技术
三、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勘探处理效果
第四节 缝洞型油气藏地震综合解释技术
一、断裂精细解释及裂缝预测技术
二、缝洞型储层的精细雕刻技术
三、缝洞型储层油气检测技术
四、缝洞型储层综合评价与井位优选技术
第五节 缝洞型储层油气藏勘探成效分析
一、塔北地区碳酸盐岩勘探成效
二、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成效
第四章 碳酸盐岩风化壳型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节 风化壳型油气藏主控因素
一、古地貌
二、烃源岩
三、储层
第二节 风化壳型油气藏地震勘探历程回顾
一、勘探探索阶段
二、开发评价阶段
三、开发拓展阶段
四、全面扩展阶段
第三节 风化壳型油气藏地震勘探资料综合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一、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
三、古地貌精细解释技术
四、风化壳型储层定量预测技术
五、风化壳型储层含气性检测技术
六、风化壳型储层综合评价与井位优选技术
第四节 风化壳型油气藏勘探成效分析
一、靖西地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勘探成效
二、靖东地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勘探成效
第五节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前景
一、现实勘探领域及油气勘探前景
二、潜在勘探领域及油气勘探前景
第五章 礁滩型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节 四川盆地礁滩领域勘探研究概况
一、礁滩储层是四川盆地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
二、礁滩储层发育重点层系
三、礁滩储层勘探主要区带
第二节 川中古隆起礁滩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川中古隆起勘探概况
二、处理技术与效果
三、解释技术及效果
四、主要勘探成效
第三节 龙岗地区礁滩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龙岗地区勘探概况及难点
二、龙岗地区礁滩处理技术与效果
三、龙岗地区礁滩解释技术及效果
四、龙岗地区礁滩勘探成效
第四节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川西北栖霞组勘探概况及难点
二、关键处理技术与效果
三、解释技术及效果
四、主要勘探成效
第六章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节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一、湖泊碳酸盐沉积环境
二、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四、典型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五、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第二节 蠡县斜坡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采集技术及成效
二、井控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及成效
三、解释技术及成效
第三节 束鹿凹陷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及成效
二、处理技术及成效
三、解释技术及成效
四、主要勘探成效
第四节 辽河西部凹陷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及成效
二、关键处理技术及成效
三、主要解释技术及成效
第五节 柴达木英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一、英西地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
二、英西地区处理技术
三、英西地区解释技术
四、主要勘探效果
第七章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及成效
节 碳酸盐岩潜山成藏背景
一、潜山地层特征
二、碳酸盐岩潜山勘探现状
三、潜山油藏类型
第二节 碳酸盐岩潜山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
一、深度域速度建模
二、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第三节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解释技术
一、潜山地震层位标定技术
二、潜山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四节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实例及成效
一、长洋淀潜山
二、肃宁潜山
三、孙虎潜山构造带
四、束鹿西斜坡潜山带
后记
一、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水平
二、地震勘探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地震勘探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资料解释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在施工作业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地震勘探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三个环节相互联动的有效性与好坏。得益于数学、物理、地质等学科,计算机、电子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已经从简单的构造成像阶段发展到了现在的精确构造成像和利用多种地震方法、手段以及相应的地震信息开展非均质性研究,并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综合研究预测储层以及油、气、水分布的新阶段。
本书以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和渤海湾盆地湖相碳酸盐岩的构造、储层预测、含油气预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进行了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技术提炼和总结。绝大部分内容是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各科研与生产单位的技术应用和成果,代表了业界地震勘探技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
编写《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与实践》一书的初衷是将近20余年来国内地震勘探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活动中形成的有效技术沉淀下来,为以后的地震勘探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也为即将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或欲了解地震勘探技术进展及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的业内人士提供一本适用的参考书。
地震勘探技术涉及地质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理论、方法研究汗牛充栋,限于篇幅,本书不涉及地震勘探技术的具体理论及方法论证。
本书主要由张玮、李建雄、康南昌、李明杰、田兵、郭庆、纪学武、覃素华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马培领、王乃建、沈亚、高江涛、温铁民、高国成、史庆阳、杨建新、陈超群、张宏伟、白旭明、刘占族、臧殿光、徐宝亮、王志勇、马文华、高洁、王云波、刘乐、宁宏晓、尹吴海、李成武、戴海涛、周赏、汪关妹、孙立志、朱斗星、张会芹、王延、陈林、庞雪燕等同志。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塔里木物探处、长庆物探处、华北物探处、青海物探处、辽河物探处、研究院所属库尔勒分院、长庆分院、地质研究中心、处理中心、华北分院等单位,以及冯许魁、彭朝全、王小善、刘兵等同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编写人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囿于理论水平、文字水平,难免可能出现挂一漏万或者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