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72358
读懂《诗经》,你需要现代植物学来帮忙!让植物文学侦探带你探讨《诗经》中的草木奥秘,揭晓中国古典诗词美文*初的源头。
你可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指什么?“隰有苌楚,猗傩其实”的“苌楚”竟然就是奇异果?跨界奇才潘富俊使用现代植物学知识,开系统解读古典文学之先河,创立全新的治学方法。本书将诗经138种植物分成12大类,138种植物用500帧以上的生态摄影与经典古图谱,结合图解工具书与文学赏析之旨趣,鉴别物种也鉴赏诗经草木。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文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诗经》中的138种植物,让读者在吟诵诗经时可以立刻看到诗经引喻植物的真实形象,帮助了解诗经之美以及诗经名篇在创作时的心境,同时也填补了以往《诗经》释意中对植物的介绍过于简略的缺陷。本书作者系植物学家同时对古典文学又颇为精通,故能成此佳作。
[图书目录]
1野菜类
荇菜(莕菜)
卷耳(苍耳)
芣蒴(车前草)
蒌(蒌蒿)
蕨(蕨)
薇(野豌豆)
苦(苦菜)
荠(荠菜)
竹(萹蓄)
蒲(香蒲)
莫(酸模)
葵(冬葵)
莱(藜)
莪(播娘蒿)
芑(苦藚菜)
蓫(羊蹄)
葍(旋花)
芹(水芹)
堇(石龙芮)
蓼(水蓼)
茆(莼菜)
2栽培蔬菜类
匏(葫芦)
菲(萝卜)
葑(芜菁)
韭(韭)
椒(花椒)
3栽培谷物类
黍(黍)
粱(小米)
稻(稻)
麦(大麦)
来(小麦)
菽(大豆)
4药材植物类
苓(甘草)
蝱(川贝母)
蓷(益母草)
艾(艾草)
藚(泽泻)
杞(枸杞)
葽(远志)
果臝(栝楼)
唐(菟丝)
5果树类
棘(酸枣)
枣(枣)
甘棠(棠梨)
梅(梅)
葛藟(野葡萄)
桃(桃)
李(李)
榛(榛)
栗(板栗)
檖(豆梨)
苌楚(猕猴桃)
郁(郁李)
薁(蘡薁)
瓜(甜瓜)
枸(枳椇)
桋(苦槠)
栵(茅栗)
6纤维植物类
葛(葛藤)
麻(大麻)
纻(苎麻)
榖(构树)
桑(白桑)
檿(蒙桑)
褧(苘麻)
7染料植物类
绿(荩草)
茹藘(茜草)
楰(鼠李)
蓝(蓼蓝)
柘(柘树)
8用材植物类
条(灰楸)
朴(槲树)
柏(侧柏)
椅(楸树)
桐(泡桐)
梓(梓树)
桧(圆柏)
松(油松)
檀(青檀)
枢(刺榆)
枌(白榆)
栲(毛臭椿)
杻(糠椴)
栩(麻栎)
杨(青杨)
梅(楠木)
驳(鹿皮斑木姜子)
樗(臭椿)
檴(桦木)
柞(柞树)
梧桐(青桐)
杞(旱柳)
柽(柽柳)
9器用植物类
楚(黄荆)
漆(漆树)
竹(刚竹)
荑(白茅)
蕑(泽兰)
菅(芒草)
台(薹)
莞(藨草)
蓑(蓑草)
10观赏植物类
唐棣(扶苏)
谖草(萱草)
木瓜(榠楂)
木桃(毛叶木瓜)
木李(榅桲)
舜(木槿)
荷(荷)
游龙(红蓼)
勺药(芍药)
荍(锦葵)
苕(凌霄花)
椐(蝴蝶戏珠花)
杨柳(垂柳)
杞(枸骨)
鹝(绶草)
11祭祀植物类
萧(牛尾蒿)
蓍(蓍草)
鬯(郁金)
蘩(白蒿)
苹(田字草)
12象征植物类
藻(菹草)
蓬(飞蓬)
葭(芦苇)
茨(蒺藜)
菼(荻)
芄兰(萝藦)
莠(狗尾草)
蔹(乌敛莓)
苕(紫云英)
稂(狼尾草)
茑(桑寄生)
女萝(松萝)
苹(珠光香青)
蒿(青蒿)
芩(蔓苇)
蔚(牡蒿)
延伸阅读
《诗经》与三礼的植物比较
《诗经》的植物名称
《诗经》不同篇章的植物差异与统计
参考文献
[内文试读]
因为钟爱,所以力求美善
潘富俊
自2001年起,出版一系列解读古典文学植物的图鉴,意外受到读者热烈回响,勉励者有之,指正者有之,让笔者受宠若惊。其中销售好的,就是这本《诗经植物图鉴》。然而自初版至今,已经历十二个年头,早就应该对这本书严加检讨了,也有内容描述不尽完善之处。全书植物的编排次序,也还有改善空间。总之,本书的初版内容确有重新编写的必要。
首先,在植物鉴定部分,增修版和初版的几个主要不同判别如下:“柞”原依陆文郁及其后各家之见,认为是大风子科的“柞木”。现据《诗经》诗文句意及当时华北地区的优势树种,改解为壳斗科的“柞树”。“莞”原解为“莞草”,依文句意涵改成“藨草”或“席草”;“藻”原解为“杉叶藻”,改为“菹草”。汉代以前文献所言之“麦”,大抵指“大麦”而言,《诗经》言“麦”之处,亦指“大麦”。初版有所疏忽,将出现“麦”之文句置于“小麦”之下,现均已改正之。另外,“稷”是“粟”而非“黍”;“蒹葭”分指“荻”及“芦苇”两种禾本科植物,都已在改正并详述原因。本版另外增加枣、蓑草、麻等三种植物的描述。
其次,在全书植物的编排方面,本版亦做了大更动。初版时,所有植物的次序依据各植物在风、雅、颂各篇章出现的顺序排列之。本版则依照植物用途,如野菜类、蔬菜类、果类、纤维类等十二类,分单元介绍用途相同或相似的植物。由于《诗经》植物多具一种以上的用途,本书以当时或诗句内通行的用途归类。
至于在行文体例方面,各篇首先说明各重要文献对该种植物的名称,重要的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郭璞《尔雅注》、许慎《说文解字》等。其次是《诗经》诗文中该植物的用处或内涵,后是该植物的古今用途。
本书的修订及编辑时间历经两年有余,对大多数植物的描述都做了增删,植物照片亦悉数换新。苦心孤诣,莫不希望本书内容臻向完善。但限于学养,必定还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多加海涵,并不吝指正。
野菜类
野菜采集原是初民早的经济活动,《诗经》时代农业虽然发达,但农业生产的对象还是以谷类为主,《小雅·楚茨》之“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和《小雅·甫田》之“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诗句可以为证。日常食蔬、药材主要仍采集自野生植物,甚至在谷类粮食不足时,采集野菜以充饥肠。
《诗经》时代经常采食的野菜
采集野菜是采集生产的主要内容,《周礼》之《地官·司徒》有“掌荼”之官,负责向山泽之民征收茅莠及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根据《诗经》各诗篇内容,当时采集的种类很多,至少有30种以上。如《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芹”;《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荼”与“荠”;《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之“薇”;《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之“荇菜”,以及《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之“蕨”等。此外,尚有卷耳(苍耳)、芣蒴(车前草)、葵(冬葵)、莪(播娘蒿)、莫(酸模)、蓫(羊蹄)、芑(苦藚菜)、蒿类(蒌蒿、白蒿、青蒿、艾、牡蒿等)、藜、莼、竹(萹蓄)、葍(旋花)等。其中有些野菜比较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
参考其他古代文献,《尔雅》提到的野菜种类有:荼(苦菜)、笋(竹笋)、荇(莕菜)、藕(荷)、芹(水芹)、荠、蕨、蒿类等;《周礼》提到的有:葵(冬葵)、荼(苦菜)、笋(竹笋)、莕(荇菜)、芹(水芹)、蒲(香蒲)等;《礼记》提到:堇(石龙芮)、荼(苦菜)、薤、芑(苦藚菜)、蓼(水蓼)、荠、蒲(香蒲)等。可知《诗经》时代常采食的野菜如下:荇(莕菜)、蒌(蒌蒿)、薇(野豌豆)、蕨、苦(苦菜)、荠(荠菜)、葵(冬葵)、藜、莪(播娘蒿)、芹(水芹)等。其中苦菜很早就成为常蔬,不仅寻常百姓食用,还是王公富室的菜肴;而冬葵是白菜出现以前的“百菜之主”,都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喜爱的佳肴。
其余野菜的味道大都不美,有时还带有特殊气味,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进食。因此,大概只有荒年或某些特别地区才会采食,属于不常用野蔬。此类野菜,包括卷耳(苍耳)、芣苢(车前草)、苹(田字草)、竹(萹蓄)、蓫(羊蹄)等。
野菜的食用法
除了佐餐,野菜还有其他用途,许多野菜同时具有药效,自古以来被当作药材使用。这类野菜有艾、苓(甘草)、果臝(栝楼)、萝藦等。另外,有些野菜真正食用的机会少,反而用来祭祀敬神,如苹(田字草)、藻、蘩(白蒿)等。
野菜的食用法有生食、煮食,或腌渍成腌菜。如果是生食,洗净后沾各种调味酱,配谷类进食。不过,当时的食用野菜多半是用煮的,例如《豳风·七月》之“七月烹葵及菽”句,“烹”即煮之意,全句说明冬葵和大豆都是煮后吃的;《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烹之。”煮的是瓠叶。煮野菜一般用盐和梅调味,如《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所言。而《大雅·绵》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句,可见当时已有糖饴(麦芽糖),可能用于烹饪。《诗经》提到辛辣芳香的调味品有椒(花椒)、蓼(水蓼)等。另外,将野菜腌渍而成的菜蔬叫腌菜,古时称“菹”。《小雅·信南山》:“疆场有瓜,是剥是菹。”说明剥削瓜腌渍成“菹”。《周礼》中也提到“七菹”,分别为韭菹、菁菹、茆菹、葵菹、芹菹、箈菹、笋菹等,可见当时腌菜的盛行。
荇菜
今名:莕菜
学名: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
科别:龙胆科
别称:金莲儿、水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2。悠哉悠哉3,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4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注解
1.荇:音杏。
2.服:思念。
3.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
4.芼:音冒,选择。
荇菜,即今之莕菜,花开时常“弥覆顷亩”,在阳光下泛光如金。因此,又称“金莲儿”。叶形与生态习性近于荷花,又称“水荷”。嫩茎和嫩叶均柔软滑嫩,可以供作蔬菜食用。《救荒本草》谓之“荇丝菜”,救荒之法是“采嫩茎煠熟,油盐调食”。另一古籍《湘阴志》也提到:“水荷,茎叶柔滑,茎如钗股,根如藕,人多为糁食。”加米煮成粥(糁),是江南名菜。陆玑《诗疏》则说莕菜“可以按酒”,当下酒菜的意思。
莕菜的形态、习性都和莼菜相似,常见于水泽处,叶片均漂浮在水面上。唯莕菜叶的基部凹入,而莼菜叶则呈椭圆形,且叶柄盾状着生;莕菜花金黄色,而莼菜花为暗紫色,两者隶属不同科,可从外形区分。
《周南•关雎》篇之“参差荇菜”,说明女子在水边采莕菜,引发男子的思慕,采摘的莕菜应该也当蔬菜食用。古代采收水菜还有阶级之分,有所谓的“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苹藻”之语。
莕菜向来都是名菜,历代诗文皆大量引述咏颂,如唐代王维的名诗《青溪》句:“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本属植物有许多种类,至今仍供为菜蔬,如龙骨瓣莕菜[Nymphoides hydrophylla(Lour.)O. Kuntze]在台湾被视为经济蔬菜,有大面积栽植。
植物小档案
水生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沉入水中,生长许多不定根。上半部叶对生,其余互生;叶漂浮水面,叶近圆形,径5~10厘米,基部心形;叶柄细长而柔软,基部变宽抱茎。花数朵聚合成伞形花序;花金黄色,花冠5深裂,喉部有毛,边缘具齿状毛。蒴果椭圆形,种子边缘具纤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以及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生育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河中。
卷耳
今名:苍耳;羊带来
学名:Xanthium strumarium L.
科别:菊科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1我怀人,寘彼周行2。
陟彼崔嵬3,我马虺隤4。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5。我姑酌彼兕觥6,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7矣,我马瘏8矣。我仆痡9矣,云何吁10矣。
——《周南·卷耳》
注解
1.嗟:音皆,叹词。
2.寘彼周行:寘,音义同置;周行,周朝之大道。
3.陟彼崔嵬:陟,音至,登也;嵬,音危。崔嵬即指山高而不平之貌。
4.虺隤:虺,音毁;隤,音颓。虺隤,形容马儿精疲力乏。
5.玄黄:病貌。
6.
兕觥:兕,音似,野牛;觥,音工,酒器。兕觥指野牛角制成的酒器或牛首状的酒器。
7.砠:音趋,有石之山。
8.瘏:音图,病也。
9.痡:音扑,疲病。
10.吁:音虚,忧愁。
《尔雅》谓之“苍耳”,《本草》称“葈耳”。苍耳果实满布倒钩刺,常附着兽类皮毛或人类衣物藉以传播。非中国原产,但早在古代时就经由牲畜买卖而传入,即《博物志》所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即苍耳)子多刺,黏缀羊毛,遂至中国。”因此,苍耳又称“羊带来”。
苍耳为古时常见的野菜,采幼苗嫩叶炒熟,但“滑而少味”,应为穷苦人家之菜蔬,或年岁歉收时的救荒食草。古代妇女常背负顷筐(斜口筐)在野地采集,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之意。诗中言妇女心不在焉,总是采不满筐篮。
苍耳繁殖力及适应力强,不论“南北夷夏、山丘盐泽、泥土砂石,有地则产”,现已漫生中国各地。农历四月生子,果形状如古代妇女的穿耳饰珠(耳珰),因此又名“耳珰草”。种子炒成微黄后,去皮磨面,可烤成烧饼或蒸熟食用,是古代常用食物。
除了食用,嫩叶可用来制作酒曲。《名医别录》已记载为药材,主治一切风邪。杜甫的《驱竖子摘苍耳》句:“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一来说明盛唐诗人杜甫平常也采苍耳作菜肴;二来说明苍耳是食疗本草,也用来治病。
苍耳又称“葹”,如《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薋”为蒺藜,两者种子都有刺,均被视为恶草,用以比喻小人;与蕙、兰等用以喻君子的香草相反。
植物小档案
一年生草本,被短毛。叶三角状卵形,长9~20厘米,基浅心形至阔截形,两面密被毛;常3浅裂,叶缘呈不规则锯齿形。雄花头状,顶生,排列成伞形;花冠白色。雌花序腋生;内层总苞囊状。果无柄,由硬化的总苞所包被,长椭圆形至卵形,长1~1.8厘米,径0.5~1.2厘米,密被毛,并疏生具钩的苞刺,先端2长喙。原产于欧洲至东亚,现分布于大陆大部分省区,台湾全岛低海拔空旷处也常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