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02266
◆全球销量突破5,000,000册。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教育部门指定的青少年必读图书之一!
◆美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印度理工大学争相选择的神秘课程!
◆每天10分钟,你也可以成为*酷的数学达人!
◆太神奇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6~99岁都适用的“头脑瑜伽”!
◆这是数学还是魔术?千年传承下来的吠陀经的智慧唤醒了大脑。
◆大脑的瑜伽——吠陀数学,让数字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大脑灵活性UP! 创造力UP! 注意力UP!
◆比魔术更神奇!比游戏更有趣!!比计算器更迅速!!!
◆全家一起快乐地体验吧!你会越来越喜欢数学!大脑变得更聪明!
朋友们,85×85=?你能瞬间算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吗?学习了本书所教授的印度吠陀数学的计算方法,2秒钟就可以给出答案。也许你会惊讶,“这是数学还是魔术?”但是,真的就有这么神奇!
印度吠陀数学的创始人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在1911~1918年期间潜心研究印度古代吠陀经文,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数学计算体系,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吠陀数学比一般的计算方法快10~15倍,其结构连贯、完美、准确且容易计算。理解了吠陀数学法则,便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解题方法,也可将其运用于现代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科目中。本书是以两位数的运算为例来阐述的,可谓是吠陀数学的入门篇。每天花十分钟做练习题,并把这些简单又神奇的法则熟记于心,这会成为以后进行熟练运算的基础。也会使你成为最酷的数学达人!
前言:IT强国印度和印度吠陀数学
Chapter1 魔术般瞬间
法则1 2秒钟解答85×85
法则2 11的乘法秘诀
法则3 11~19的魔术
法则4 瞬间解答103×104
Chapter2 游戏般有趣
法则5 如智力题般有趣的乘法运算
法则6 画线解答
法则7 竖排!交叉!竖排!
法则8 速算法
Chapter3 计算器般快速
法则9 +,运用补数
法则10 -,个位从10,其他各位从9减
法则11 ×,1/2和2倍
法则12 ÷,被9除的数
Chapter4 印度吠陀数学
什么是吠陀数学?
吠陀数学经文
魔法数学︱4hevenlyking︱
孩子很喜欢数学,收到这本书非常高兴。这本书证实了印度人的潜在能力,对提高孩子的大脑灵活性很有帮助。身边有不少数学辅导书,但是像这样的魔法数学书并不多。我希望初中的孩子都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以我推荐这本书。
换角度思考、创新思维的吠陀数学︱lee0083︱
我是一位数学老师。非常渴望了解新的知识,无意中接触到吠陀数学。现在我能轻松地解答三位数的运算了,这对我帮助特别大。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印度数学︱iangel67︱
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前几天买了一本《让头脑变聪明的印度数学》送给他,他很喜欢。这本书能让讨厌数学的孩子喜欢上各种运算。同事听说后也都纷纷要去买给自家的孩子呢!
强烈推荐!!!︱sas4688︱
哇~~,太神奇了!一收到书就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来学习,真是本又神奇又有趣的书!讨厌数学的儿子似乎有希望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什么是吠陀数学?
吠陀数学是从印度地区发展而来的印度传统数学,也叫印度数学。吠陀数学是建立在印度由梵文著成的古代吠陀经基础之上的数学。
16行的经句是吠陀经的基础,格式与诗相同,易背诵,都是口头传诵下来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直以来被看成是蕴藏着古代人智慧的诗,但其数学意义却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20 世纪(1911 年~1918年),人们已经遗忘的吠陀数学被印度学者、数学家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重新构建,并公布于世。
克里希纳?第勒塔季经过数年潜心研究,在梵文著成的吠陀经的基础上,重新构造了计算体系。根据他的研究,数学是依据16个经文构成的。
20 世纪60年代,他把吠陀数学介绍到了英国。在当时,这套计算体系作为一种非主流数学体系备受瞩目。因此,吠陀数学被称为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的吠陀数学。
吠陀数学计算速度快!
运用吠陀数学能在瞬间解答出高难度的运算。
在美国,吠陀数学被称为高速吠陀数学(High Speed VedicMaths),这是因为吠陀数学的计算方法比一般计算方法要快10 到15 倍。
看到懂吠陀数学的人瞬间就求出了三位数、四位数的运算,感觉是在变魔术,又感觉是骗人的把戏。其实吠陀数学是有理论依据的。吠陀数学容易理解、容易运用、容易记忆,无论是谁,只要稍做练习就能够快速地进行运算。
吠陀数学体系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
吠陀数学体系整体连贯,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且完美、准确又容易计算。
所以理解了吠陀数学法则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也可以运用于现代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等领域。
但是,要想创造性地运用吠陀数学则需要做一定的练习。如果觉得吠陀数学看上去很容易,而只是看,不做练习的话,就变不成自己的东西,而且也很难灵活自如地运用。
学习吠陀数学会增强对数字的敏感度,提高大脑的灵活性。
吠陀数学简单有趣,且能开发创造性思维,用处很大。学习了吠陀数学,对数字更敏感了,而且使用一般方法和其他运算方法解题,会加快大脑的前额叶皮质的血液循环,提高了大脑的灵活性。运用吠陀数学法则解题的学生们会从中感受到数字的乐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
学习吠陀数学可均衡地发展左脑和右脑。
因其以四方形为基础的独特的计算体系,左脑和右脑均衡地得到了发展。而且通过吠陀数学可以学到多种计算方法,培养了对数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自由的发散性思维是吠陀数学最大的特征。
吠陀数学容易理解、容易运用、容易记忆。
无论是谁,只要稍做练习就能快速地进行运算。
书摘:
IT 强国印度和印度吠陀数学
● 没有数学就没有科学技术
印度是一个有着一万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更是以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的IT 强国。
印度培育过很多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其中有六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也有很多科学家为研制核炸弹和人造卫星做出过巨大贡献。在美国居住的印度人有160万,虽然还不到美国人口的1%,但是在硅谷的老板和员工中有30%是印度人,微软和IBM的员工中也有30%是印度人。在美国,有38%的医生,12%的科学家以及36%的NASA科学家都是印度人。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在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指标中,印度排名世界第一。
印度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21世纪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有望在2030年迈进超强大国的行列。印度政府把2020年定为印度光荣的一年,为此正在各领域开展“印度蓝图2020”活动。引导印度实现这个梦想的力量是年平均增长率为27%的IT产业,以及为其提供平台的卓越的数学教育体系。
印度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数学,他们认为数学是创造出高水平文化的基本要素。
基于没有数学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认识,印度不断地进行着世界一流水平的数学研究。
在印度,人们从小就接触数学,喜欢数学,而且父母也努力去思考怎样教好孩子数学。学校教育也为引导数学朝高效率、高水准的方向发展而不断调整进度。这种社会氛围归结于数学是最重要科目的认识。
因为印度人相信,精通数学有助于理解化学、物理、生物等基本科学的概念,而且能培养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符合印度人不动怒、凭口才来解决所有问题的社会基本伦理。
● 大脑的瑜伽,通过印度吠陀数学培养智力
印度人依靠IT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力量而活跃于世界各地,可以说这是由他们对数字敏感、决断快而决定的。对数字敏感,因此大脑灵活,这可以成为商务行业中的强大武器。
印度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习惯创造出最大的成果,使其在商务行业中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从而广泛地活动于世界各地的IT产业和金融业中。
这种思维方式和计算方法是相通的。遇到问题,寻求最快、最精确、最合理的解答方法,就是“印度式计算方法”。
印度人“计算速度快”在于印度独特的计算方法——吠陀数学和两位数的心算。如果擅长使用吠陀数学的方法且精通两位数心算的话,那么计算速度就会更快了。
85×85=?让你心算这道题,你可能觉得有点吃力。但是运用印度吠陀数学的方法,仅用2秒钟就能解答出来。学习了吠陀数学,曾经以为只能用笔算的两位数以上的运算,现在用心算就可以完成了,这种计算方法可以使心智逻辑理论更加完善。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吠陀数学,我们会对数字更加敏感,而且使用一般方法和其他计算方法解题时,会加快大脑的前额叶皮质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大脑的灵活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解题的过程几乎都是用同一种方法。虽然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学习了印度吠陀数学你会知道解题方法不止一种。发挥一下想象力,就会发现有简单解题法、快速解题法、如做智力题似的趣味解题法等多种多样的方法。
在印度,人们通过瑜伽和冥想调节呼吸和做伸展体操,有效地给大脑供给氧气,激活大脑和身体,从而使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不仅会激活大脑,使大脑更灵活,还有调节神经系统,达到消除紧张情绪,平静内心,培养耐力的作用。吠陀数学简单又能快速地解答问题,不但能集中注意力,增强对数字的信心,而且用多种方法来解答问题,又开发了创造性思维。因此,吠陀数学又被称为大脑的瑜伽。
这就是吠陀数学不单只是提高数学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原因。
成年人学习吠陀数学可开发右脑,防止记忆力衰退和健忘症的发生。孩子们学习吠陀数学可从中体验到数字的乐趣,会变得更喜欢数学。
为使大家能从吠陀数学中感受到乐趣,本书是以两位数的运算为例来阐述的,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吠陀数学的入门篇。但是这些法则之间是相互连贯、相互统一的,仅把这些简易又神奇的法则背诵下来是不够的,要每天花十分钟做练习题,从而把这些法则熟记于心,这会成为以后熟练地进行更大数字、更难部分运算的基础。
让我们熟记这些基本法则,尽情地在有趣且神秘的吠陀数学世界里玩耍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