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1082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市民更好地认识规划、了解规划,更多地参与到上海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之中,共建、共享上海的美好明天!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一章 足迹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003
一、千年积淀 003
二、百年开埠
005
三、新中国的上海 006
第二节 时代的坐标 009
一、全球城市竞合发展新趋势 00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010
三、新时代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011
专家解读
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夏丽卿
大家的声音
1946—2035:上海的理想在前方
/ 陈丹燕
专家解读 进入新时代,落实新总规
/ 毛佳樑
新时代、新要求、新总规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雄心
第一节 全球的视野 019
一、与时俱进,每座城市迈向伟大的内在特质
019
二、全面发展,全球城市加速转型的时代语境
020
三、多方认同,城市制定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
022
第二节 卓越的目标 022
一、卓越的全球城市:多重视角下上海城市的必然选择 023
二、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
025
三、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026
四、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026
五、转向睿智发展: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 027
第三节 装下一座全球城市 030
一、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 032
二、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
034
三、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 041
四、守牢底线,战略留白,以备应变 043
第四节 世界的舞台 044
一、中央活动区—汇聚全球魅力 044
二、城市副中心—全域布局,提升功能 048
三、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服务市民多样性需求
全球视野
城市雄心:伦敦、纽约、首尔、柏林
专家解读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的对标城市将是谁?
/ 唐子来
全球视野 对标最高标准,上海在全球城市中排在哪儿
专家解读 全球城市的内涵和属性
/ 周振华
全球视野 中外企业家谈上海该如何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全球视野 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
全球视野 全球城市大都市圈发展规律与特征全球视野
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案例上海进行时
畅想中央活动区
……
第六章 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一节 共识,实现多规合一 185
一、实现空间合一、时间合拍
185
二、完善各层次规划编制 190
三、滚动编制行动规划 192
四、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和督查考核制度
193
第二节 共建,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
196
一、完善全域空间管控机制 196
二、构建实施“上海
2035”的政策合力
198
三、健全实施“上海
2035”的法制保障
200
四、“制度 科技”监督权力运行
200
第三节 共治,撸起袖子加油干 202
一、区域合作,形成合力 202
二、政府搭台,开门做规划 205
三、人才荟萃,专家引领 208
四、激发活力,企业参与 208
五、让规划师走进社区 209
新时代、新要求、新总规
中央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
溯源 上海空间规划体系发展历程
全球视野 大伦敦如何开展年度监测?
上海进行时 上海的四线管控
上海进行时 如何开展指标管控?
上海进行时 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
全球视野 国外区域协同机制经验
上海进行时 “上海
2035”,开门做规划
上海进行时 “上海
2035”,公众参与咨询团如何开展工作的?
全球视野 日本和韩国的乡村自治经验
大家的声音 磨合的空间
/ 闫加伟
参考文献 21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编制工作大事记 217
城市总体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蓝图,是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回顾上海城市发展进程,历版总体规划均对统筹协调社会经济、指导城市发展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步入新时代,作为全球城市和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深度发展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弥补文化、环境等“软实力”短板,提升城市能级;如何响应国家战略,在资源紧约束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寻求转型发展路径;如何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些都是当下上海发展亟待探索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上海 2035”城市总体规划应运而生。新版总体规划着眼全球趋势、落实国家战略、立足上海实际,对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充分体现了总体规划的引领力、管控力和号召力,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定依据,是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更凝聚了广大市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共同理想,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战略蓝图。与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上海 2035”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价值取向上,由注重经济导向为主,转变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是生活的容器,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因此,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城市规划的永恒追求。“上海 2035”充分关注市民的需求和期盼,通过构建共同的目标愿景,让所有生活、工作、游玩在上海的人,都能感受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提供公平多元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由下而上地激活城市生命力;创造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倡导健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回归社区,让街道回归行走,让住宅回归居住,让城镇回归平和。
第二个转变,是思维方式上,由外延式发展型规划思维,转变为内生增长型规划思维。为实现资源紧约束下的转型发展,“上海 2035”提出了“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新要求。底线约束,就是守住“土地资源、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四条底线和延续历史文脉传承,由愿景式终极目标思维向底线型过程控制思维转变;内涵发展,就是提升存量土地资源效益,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集约利用;弹性适应,就是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稀缺资源和战略空间,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转变,是规划视野上,由立足市域的内生型发展视野,转变为开放式的全球互联、区域协同发展视野。“上海 2035”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全新视野,从国家使命、全球定位、区域协调来研究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目标愿景,突出“创新、人文、生态”三大发展方向,紧密契合上海实际。在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上,强调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从产业、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区域联动,构建都市圈、城镇圈和生活圈“三大层次”,统筹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第四个转变,是规划成果上,由条线并列、内容独立的规定性技术文件,转变为“目标(指标)—策略—机制”整体逻辑下的战略性空间政策。逻辑框架方面,
构建多维度的目标体系和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指标体系,提出与目标相对应的空间支撑策略,有效保障总体规划实施和各类空间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成果内容方面,
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创新形成“1 3”成果框架,使规划兼具城市发展战略引领、功能结构控制和城市治理的特征;以“方便公众为导向”创新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成果表达形式,将专业技术内容转变为政策性文件表达。
第五个转变,是组织方式上,由规划部门主导,转变为开门做规划、全社会共同参与。“上海 2035”将规划编制作为全面探索城市治理模式的新过程,改变了传统单一部门主导、自上而下宣传的组织方式,成立了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总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家专业机构共同构成的联合编制团队,并建立了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总规编制中重大问题进行技术把关,同时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周边省市政府部门、社会知名人士、高校和科研机构、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编制,贯穿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形成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格局,凝聚全社会的憧憬与共识。
第六个转变,是实施保障上,由理想蓝图转变为多元利益主体共同行动的纲领。传统蓝图式总体规划倾向于城市远景的宏伟描述,而缺乏必要的协调统筹机制、实施推进措施和规划支撑体系,理想规划往往难以付诸行动。“上海2035”注重对规划实施各利益主体的引导和约束,使利益相关方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由“空间规划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空间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监测维护体系”构成的规划实施保障框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
江海之汇,南北之中,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作为一个规划工作者,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实施好“上海2035”的光荣使命,努力将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
徐毅松
2018年7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