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713441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革命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义,自然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要铭记中国革命史,就必须坚持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就要突出向革命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殷宪恩编著的《邱少云的故事》为《英雄故事丛书》之一。当我们开卷阅读这些生动、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珍贵图书时,仿佛看见光辉璀璨和感人泪下的英雄群体列队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似乎听到了英雄们高声歌唱的《国际歌》;好像伸手就能够触摸到英雄们跳动的脉搏。
内容简介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
殷宪恩编著的《邱少云的故事》为《英雄故事丛书》之一。《邱少云的故事》记述了革命英雄邱少云的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
殷宪恩编著的《邱少云的故事》为《英雄故事丛书》之一。《邱少云的故事》记述了革命英雄邱少云的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
目 录
地灵人杰
凌云梦
美好的向往
少儿恨
妈妈遗训
死里逃生
壮丁和堂倌
获得新生
小河边的战斗
渡口擒敌
智捉群匪
学习和提高
抗关援朝
钢铁意志
最可爱的人
土耳其旅的覆灭
接应突围
顽强对峙
潜伏为了胜利
烈火金刚
得道多助
永生的榜样
精神的殿堂
凌云梦
美好的向往
少儿恨
妈妈遗训
死里逃生
壮丁和堂倌
获得新生
小河边的战斗
渡口擒敌
智捉群匪
学习和提高
抗关援朝
钢铁意志
最可爱的人
土耳其旅的覆灭
接应突围
顽强对峙
潜伏为了胜利
烈火金刚
得道多助
永生的榜样
精神的殿堂
前 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中央领导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铭记中国革命史。他说,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一部中国革命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义,自然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要铭记中国革命史,就必须坚持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就要突出向革命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套《英雄故事丛书》应时而生、应运而生、应势而生。丛书首批精选了《雷锋的故事》《张思德的故事》《刘志丹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赵一曼的故事》《江竹筠的故事》《杨靖宇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方志敏的故事》《王若飞的故事》《向警予的故事》等十几位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人物的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当我们开卷阅读这些生动、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珍贵图书时,仿佛看见光辉璀璨和感人泪下的英雄群体列队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似乎听到了英雄们高声歌唱的《国际歌》;好像伸手就能够触摸到英雄们跳动的脉搏。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又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的民族脊梁,才会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光辉篇章,也才会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然而,在物欲横流面前,也有一部分人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俘虏和奴隶。他们无视民族英雄的存在,把民族英雄、革命理想和光荣传统抛在脑后。当有人提议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时候,竟然会有人不屑一顾。据一次若干所中小学校的千人社会调查结果反映出,知道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中小学生,竟然不足被调查人数的20%,能够说出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的更是屈指可数。难道这还不令人深深叹息和无比痛心吗? 无疑,《英雄故事丛书》的读者是全体国民,但是其主体读者是广大青少年、解放军战士、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和大中小学生。100年前有识之士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永远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旨的“八荣八耻”教育,首先在广大青少年之中展开,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有其远大的战略目标。
《英雄故事丛书》的作者,大都是40-50岁,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充实的历史知识、深邃的洞察能力、成熟的写作技巧融入的这套丛书,翔实厚重、手法灵活、视角独特、可读性强。他们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奉献了一套内容丰富的精神食粮,一套不是教辅胜似教辅的好书。在此,我们代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向这套丛书的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一部中国革命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义,自然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要铭记中国革命史,就必须坚持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就要突出向革命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套《英雄故事丛书》应时而生、应运而生、应势而生。丛书首批精选了《雷锋的故事》《张思德的故事》《刘志丹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赵一曼的故事》《江竹筠的故事》《杨靖宇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方志敏的故事》《王若飞的故事》《向警予的故事》等十几位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人物的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当我们开卷阅读这些生动、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珍贵图书时,仿佛看见光辉璀璨和感人泪下的英雄群体列队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似乎听到了英雄们高声歌唱的《国际歌》;好像伸手就能够触摸到英雄们跳动的脉搏。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又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的民族脊梁,才会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光辉篇章,也才会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然而,在物欲横流面前,也有一部分人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俘虏和奴隶。他们无视民族英雄的存在,把民族英雄、革命理想和光荣传统抛在脑后。当有人提议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时候,竟然会有人不屑一顾。据一次若干所中小学校的千人社会调查结果反映出,知道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中小学生,竟然不足被调查人数的20%,能够说出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的更是屈指可数。难道这还不令人深深叹息和无比痛心吗? 无疑,《英雄故事丛书》的读者是全体国民,但是其主体读者是广大青少年、解放军战士、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和大中小学生。100年前有识之士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永远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旨的“八荣八耻”教育,首先在广大青少年之中展开,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有其远大的战略目标。
《英雄故事丛书》的作者,大都是40-50岁,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充实的历史知识、深邃的洞察能力、成熟的写作技巧融入的这套丛书,翔实厚重、手法灵活、视角独特、可读性强。他们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奉献了一套内容丰富的精神食粮,一套不是教辅胜似教辅的好书。在此,我们代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向这套丛书的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免费在线读
凌云梦 1931年的铜梁邱家湾,秋色正浓。因为邱少云的降生,这个不算大的山村比平时增添了不少喜气。街坊四邻出出进进在邱家的小院,或提一篮鸡蛋;或端一筐红枣,向孩子的父亲邱炳荣道着喜;向孩子的母亲阿美给予美好的语言抚慰。
初为人母的阿美,将孱弱的身子斜依在迭起的被褥上,虽然周身还没有隐退去因生产而遭受到的那种撕心揪肠的痛苦,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甜笑。初为人父的邱炳荣,虽然是连夜从百里之外的江边赶来,一夜未曾合眼,但周身却充满了兴奋。不断向来贺喜的父老乡亲递烟、点火、端茶;等众人慢慢地散去,邱炳荣望着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他的内心涌起一股爱怜和敬意。
邱炳荣不会忘记爷爷邱长顺,老人死去后,邱家是怎样的一副衰败的景象:土地被霸占,全村人竞全都在自己亲手开垦的土地上,做了人家的佃户。他的母亲早丧,父亲为了给邱家留下一根弱苗,只好忍气吞声在土地上默默地劳作。
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家中遭受了如此的变故后,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他多愁善感而又头脑清楚,他看清楚了周围世界的无边黑暗,但也由此断定,自己一生也难以走出茫茫苦海;于是他像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农民一样,将自己甚至家人都无奈地付之于命运这条飘渺不定的船上。他是一个孝子,可是每当想起自己父亲邱长顺老人的义烈之死,在泣血锥心之际,很少有豪侠悲壮之气荡漾于胸,反而更多的却是悲哀凄凉永无宁日的压抑和凄惶。他唯一能够坚定不移做到的就是呵护好自己的儿子;能够使邱家香烟得以延续的邱少云。
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并没有时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奢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后代繁衍的义务;他不会忘记父亲临行时,让乡亲们把自己说成是孤寡老人的深刻含义。他要完成老人交给自己的任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这也应是临危授命啊!尽管这种努力充其量也就是让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再增添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受苦人。朝好的一方面来想,那也就是完成:放羊、盖房、种地、娶媳妇、过日月,生孩子……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轮回罢了。
也许是应了“隔代遗传”的说法吧?邱少云的父亲邱炳荣虽然自幼几乎完全笼罩在忧郁、悲伤、封闭的家庭氛围里,但他却并没有被修剪掉作为邱家之后的凛然之气,20多岁就成了一条钢骨铮铮的汉子了。他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很快就在方圆左右有了点小小的名气。
儿大不由爷,小苗长成了大树。邱少云的爷爷无可奈何了。望着高大伟岸的儿子,他更多了些担忧、害怕。因为,昨天父亲的鲜血一直没有在他的记忆里干涸。他想:也许就在哪一天的那一个突然的时刻;历史的悲剧就会重演。邱家就会一蹶不振,从此跌入万劫不复之境。
其实,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老人的这种想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庸人自扰:官、匪、兵、贼,有哪一样不是害人的东西。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他忧郁着、沉闷着。终于,他想起一个能使儿子收心的办法:娶媳妇。男人要是没有女人管着,就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于是,在邱家湾一个晴朗的日子,邱少云的母亲像山里其他所有出嫁的女孩一样,被蒙上红红的盖头,一顶花轿,几件简单的嫁妆被邱炳荣娶回了邱家。
可是,结婚的喜庆并没有抵挡住如狼的灾荒。就在这一年,一连数月的春旱,夏季颗粒无收。接着,正当种秋的时候又是大旱,整个暑天烈日蒸腾,赤地千里。老天似乎要刻意灭绝人类,这里是山地,受灾更甚。农民的日子是土里刨食的营生;官剥、贼偷、匪抢。就是在正常年景也只能是勉强糊口,每到春荒不接也要吃糠咽菜才能对付。这可是一年没收啊!望着才娶过门来的儿媳妇,瘦的皮包骨头的样子,老人的目光呆滞了。看一看缸底几乎可以按颗粒计数的粮食,老人的行为异常了。他有时跑到祖坟前一口气待上半天;有时又在家里,东张西望却又毫无目的无端的寻觅。终于,他在祖坟前的树权上栓上打好活扣的绳子…… 邱少云的爷爷走了,像一棵被风霜雨雪肆虐蹂躏枯萎的小草,终于回归了泥土。
对于老人作出这样的选择时的想法,我们已无从知晓;这位在生活的重压下性情懦弱的老人,是想要快点投入父亲那山岳一样的怀抱?是要快点给过世的妻子倾诉自己一生太多的苦难?还是要以此来省下几口有限的粮食,让儿媳枯黄的小脸增添几丝红韵……可是有一点应该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穷苦、已经穷苦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邱炳荣恨透了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挣不了养家的粮食。爹的死无疑在他的心里划下了一道带血的伤痕。他要挣扎,要为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找出一条能活下去的路来。于是,他痛下决心,抛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离家出走,到江上当了一名船工。
当时在四川境内,江河纵横,长江、岷江、嘉陵江、青衣江、渠江、沱江、赤水河、大渡河等,交通闭塞,人们运送物资就靠这些天然的水道。但是,这些水道大都是山高岭峻,险象环生的复杂地带,而从事这样工作的船工的苦累自不必说,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人把船工叫成是:“ 死了没埋”的人。对于这样的形容猛一听,好像还有夸张之嫌。可是你只要稍一琢磨,就能品出其所包含的苦辣酸辛来。实际上,那时候的船工随时都在面临着死亡。好好的一条壮汉,转瞬间就可能被无情的浪头所吞没,往往连尸体都无法找到,岂不是死了没埋怎地? 在下面这段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中,我们还不难看出他们当年艰辛的情状来: “想我们船工生活悲惨,风里来浪里去牛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悬岩陡坎,头老打头老骂血汗吸干;衣无领裤无裆难把人见,生了病无人管死在沙滩;船打烂葬鱼腹尸体难见,抛父母弃儿女眼泪哭干……” 船工的流动性很强,常年四处漂泊。从随身携带的东西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职业的苦状。特别是“纳坨”更是藏满了船工的苦辣酸辛。因为,这是件在劳动操作中所必须穿戴的东西。“纳坨”的外形是矮领,在右肩、腋、摆地方钉鸡肠带并打活扣,很像和尚的“百衲衣”,可它是不断干活的磨损中慢慢修补出来的。它们又厚又重,因而叫“坨”。轻的数斤,重的有十几斤。还有的能长到脚踝,所以还有“短领长袖一口钟”的说法。
它的主要功能保护皮肤,无论冬夏,船工在劳作时只能穿着它,阳光晒不进,雨水淋不透。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在船主的皮鞭棍棒下不至于伤筋动骨。
那时候都是木船,逆水行船时仅以船工划船是不够的,这时候船工就得上岸拉纤。这就更不是人干的活了。纤板勒在胸前,脚下路坎坎绊绊,随时可能遇到想象不到的险情。为了统一步伐和操作,尽量减少意外的发生,就产生了报路应答的纤歌。
船工漂泊在外,靠苦力挣钱,拿性命当赌注,邱炳荣认了。他不愿再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窝窝囊囊的生活一辈子,他要活出一个男人的模样。
经过了大半年的外出闯荡,吃苦受罪自不必说;但也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他隐约意识到穷人也不是因为命中注定要受穷,要改变就得敢于打拼,向命运挑战。他要对儿子寄予希望,再不像一辈辈人的那种小名叫法:什么阿猫、阿狗之类。
“邱少云”!多么响亮的名字?年少而壮志凌云;肯定能冲破晦运,给自己和家庭营造出美好前景的。
P4-8
初为人母的阿美,将孱弱的身子斜依在迭起的被褥上,虽然周身还没有隐退去因生产而遭受到的那种撕心揪肠的痛苦,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甜笑。初为人父的邱炳荣,虽然是连夜从百里之外的江边赶来,一夜未曾合眼,但周身却充满了兴奋。不断向来贺喜的父老乡亲递烟、点火、端茶;等众人慢慢地散去,邱炳荣望着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他的内心涌起一股爱怜和敬意。
邱炳荣不会忘记爷爷邱长顺,老人死去后,邱家是怎样的一副衰败的景象:土地被霸占,全村人竞全都在自己亲手开垦的土地上,做了人家的佃户。他的母亲早丧,父亲为了给邱家留下一根弱苗,只好忍气吞声在土地上默默地劳作。
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家中遭受了如此的变故后,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他多愁善感而又头脑清楚,他看清楚了周围世界的无边黑暗,但也由此断定,自己一生也难以走出茫茫苦海;于是他像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农民一样,将自己甚至家人都无奈地付之于命运这条飘渺不定的船上。他是一个孝子,可是每当想起自己父亲邱长顺老人的义烈之死,在泣血锥心之际,很少有豪侠悲壮之气荡漾于胸,反而更多的却是悲哀凄凉永无宁日的压抑和凄惶。他唯一能够坚定不移做到的就是呵护好自己的儿子;能够使邱家香烟得以延续的邱少云。
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并没有时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奢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后代繁衍的义务;他不会忘记父亲临行时,让乡亲们把自己说成是孤寡老人的深刻含义。他要完成老人交给自己的任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这也应是临危授命啊!尽管这种努力充其量也就是让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再增添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受苦人。朝好的一方面来想,那也就是完成:放羊、盖房、种地、娶媳妇、过日月,生孩子……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轮回罢了。
也许是应了“隔代遗传”的说法吧?邱少云的父亲邱炳荣虽然自幼几乎完全笼罩在忧郁、悲伤、封闭的家庭氛围里,但他却并没有被修剪掉作为邱家之后的凛然之气,20多岁就成了一条钢骨铮铮的汉子了。他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很快就在方圆左右有了点小小的名气。
儿大不由爷,小苗长成了大树。邱少云的爷爷无可奈何了。望着高大伟岸的儿子,他更多了些担忧、害怕。因为,昨天父亲的鲜血一直没有在他的记忆里干涸。他想:也许就在哪一天的那一个突然的时刻;历史的悲剧就会重演。邱家就会一蹶不振,从此跌入万劫不复之境。
其实,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老人的这种想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庸人自扰:官、匪、兵、贼,有哪一样不是害人的东西。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他忧郁着、沉闷着。终于,他想起一个能使儿子收心的办法:娶媳妇。男人要是没有女人管着,就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于是,在邱家湾一个晴朗的日子,邱少云的母亲像山里其他所有出嫁的女孩一样,被蒙上红红的盖头,一顶花轿,几件简单的嫁妆被邱炳荣娶回了邱家。
可是,结婚的喜庆并没有抵挡住如狼的灾荒。就在这一年,一连数月的春旱,夏季颗粒无收。接着,正当种秋的时候又是大旱,整个暑天烈日蒸腾,赤地千里。老天似乎要刻意灭绝人类,这里是山地,受灾更甚。农民的日子是土里刨食的营生;官剥、贼偷、匪抢。就是在正常年景也只能是勉强糊口,每到春荒不接也要吃糠咽菜才能对付。这可是一年没收啊!望着才娶过门来的儿媳妇,瘦的皮包骨头的样子,老人的目光呆滞了。看一看缸底几乎可以按颗粒计数的粮食,老人的行为异常了。他有时跑到祖坟前一口气待上半天;有时又在家里,东张西望却又毫无目的无端的寻觅。终于,他在祖坟前的树权上栓上打好活扣的绳子…… 邱少云的爷爷走了,像一棵被风霜雨雪肆虐蹂躏枯萎的小草,终于回归了泥土。
对于老人作出这样的选择时的想法,我们已无从知晓;这位在生活的重压下性情懦弱的老人,是想要快点投入父亲那山岳一样的怀抱?是要快点给过世的妻子倾诉自己一生太多的苦难?还是要以此来省下几口有限的粮食,让儿媳枯黄的小脸增添几丝红韵……可是有一点应该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穷苦、已经穷苦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邱炳荣恨透了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挣不了养家的粮食。爹的死无疑在他的心里划下了一道带血的伤痕。他要挣扎,要为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找出一条能活下去的路来。于是,他痛下决心,抛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离家出走,到江上当了一名船工。
当时在四川境内,江河纵横,长江、岷江、嘉陵江、青衣江、渠江、沱江、赤水河、大渡河等,交通闭塞,人们运送物资就靠这些天然的水道。但是,这些水道大都是山高岭峻,险象环生的复杂地带,而从事这样工作的船工的苦累自不必说,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人把船工叫成是:“ 死了没埋”的人。对于这样的形容猛一听,好像还有夸张之嫌。可是你只要稍一琢磨,就能品出其所包含的苦辣酸辛来。实际上,那时候的船工随时都在面临着死亡。好好的一条壮汉,转瞬间就可能被无情的浪头所吞没,往往连尸体都无法找到,岂不是死了没埋怎地? 在下面这段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中,我们还不难看出他们当年艰辛的情状来: “想我们船工生活悲惨,风里来浪里去牛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悬岩陡坎,头老打头老骂血汗吸干;衣无领裤无裆难把人见,生了病无人管死在沙滩;船打烂葬鱼腹尸体难见,抛父母弃儿女眼泪哭干……” 船工的流动性很强,常年四处漂泊。从随身携带的东西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职业的苦状。特别是“纳坨”更是藏满了船工的苦辣酸辛。因为,这是件在劳动操作中所必须穿戴的东西。“纳坨”的外形是矮领,在右肩、腋、摆地方钉鸡肠带并打活扣,很像和尚的“百衲衣”,可它是不断干活的磨损中慢慢修补出来的。它们又厚又重,因而叫“坨”。轻的数斤,重的有十几斤。还有的能长到脚踝,所以还有“短领长袖一口钟”的说法。
它的主要功能保护皮肤,无论冬夏,船工在劳作时只能穿着它,阳光晒不进,雨水淋不透。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在船主的皮鞭棍棒下不至于伤筋动骨。
那时候都是木船,逆水行船时仅以船工划船是不够的,这时候船工就得上岸拉纤。这就更不是人干的活了。纤板勒在胸前,脚下路坎坎绊绊,随时可能遇到想象不到的险情。为了统一步伐和操作,尽量减少意外的发生,就产生了报路应答的纤歌。
船工漂泊在外,靠苦力挣钱,拿性命当赌注,邱炳荣认了。他不愿再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窝窝囊囊的生活一辈子,他要活出一个男人的模样。
经过了大半年的外出闯荡,吃苦受罪自不必说;但也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他隐约意识到穷人也不是因为命中注定要受穷,要改变就得敢于打拼,向命运挑战。他要对儿子寄予希望,再不像一辈辈人的那种小名叫法:什么阿猫、阿狗之类。
“邱少云”!多么响亮的名字?年少而壮志凌云;肯定能冲破晦运,给自己和家庭营造出美好前景的。
P4-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