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9579
为什么一个人会被另一个人牢牢吸引?
为什么亲密关系能让人“深陷其中”?
为什么有些人即便伤痕累累还是愿意和他所爱之人待在一起?
如果你和你身边的人也“为情所困“,那你就要认真读一读本书了!《依赖共生》将专业心理学对于情感依赖现象的分析,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道出。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深刻认识到情感依附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而能更清楚地认识和改善自己与亲人、爱人之间的关系,轻松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
《依赖共生》的作者巴里·温霍尔德是科罗拉多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加州大学前心理系主任,他有超过60年的教学经验和超过50年的临床咨询经验,于情感关系领域深耕多年,在美国心理咨询界享有盛誉。由于有着丰富的个案积累,他对情感关系的分析深刻、独到、通透,让人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依赖共生》由武志红盛赞的畅销书《家庭会伤人》的作者约翰·布雷萧作序推荐!作为富有影响力的家庭关系专家,布雷萧以热情的口吻赞叹本书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并称这本书“是一份送给所有人的礼物”!
当情感关系出现裂痕时,许多人总是抱怨,却无法真正离开自己黏人的、不求上进的伴侣。
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双方的关系陷入了“依赖共生”之中。处在依赖共生关系中的一方,可能会失去内在自我,需要依附于外界的人或事物;而另一方则是依赖于这个人 “对自己的依赖”,进而强制性地关心、照顾对方,来维持对方的依赖。
《依赖共生》汇聚了作者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将依赖共生的早期原因与后期问题联系起来,提供真实可靠的案例经验和改善实践,帮助读者治愈早期创伤并改善他们现在所处的关系。本书让千千万万的读者走出了情感纠葛的“泥沼”,是通往完满幸福的情感生活的首推之作。
部分 依赖共生:一种乍看是爱情,实则是病态的关系
1 始于生命早期6 个月内的发育创伤/ 003
2 曾被定义为无法治愈的原发性疾病/ 017
3 依赖共生—依赖无能—独立—相互依存/ 026
4 用发展性理论解释依赖共生/ 038
5 婴儿出生时和出生后的前6 个月关键/ 051
第二部分 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
6 如何打破依赖共生的圈套/ 064
7 否认是被依赖者解救自己的灵药/ 074
8 回顾童年创伤来确定依赖共生的来源/ 086
9 终归要和不对的人与牵绊的事说再见/ 094
10 你有多久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了/ 102
11 学会无条件接纳和爱自己/ 114
12 依赖共生的两方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 124
13 学会直接提出你的需求/ 137
14 试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45
15 大部分父母都有未愈合的伤口/ 153
16 建立你的心理边界/ 166
17 亲密关系中的联结/ 179
18 相互依存:让你们的关系更紧密/ 191
19 治愈依赖共生文化/ 199
20 两位作者的依赖共生经历/ 209
致谢/ 220
参考文献/ 221
本书中,我们研究了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产生的原因以及康复的方法。依赖共生在成年人中的比例大约是98%,并且成为大多数人苦难的原因。依赖共生是由于生命早期6 个月内的发育创伤造成的,干扰了稳固联结的建立。与之相反的是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是由6~36 个月之间的发育创伤造成的,干扰了分离过程和心理出生。本书的重点是依赖共生,姊妹篇《依赖心理学》(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聚焦了依赖共生的反面。也有许多人在上述两个发展阶段的创伤都没有被识别和治愈,因此,两个阶段的创伤都需要得到重视。
成人依赖共生的原因
从出生到3 岁,孩子们经历了一系列必要的发展过程,其中重要的两个过程,一是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联结,二是孩子与父母心理上的分离。如果联结过程在1 岁之前顺利完成,孩子们会感到安全,足以能够探索周围的世界。然后,在2 岁到3 岁之间,他们能够完成“心理出生”。继而,孩子们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能够运用自我的内部力量,而不是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这些孩子养成了自我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享、合作,还能够管理攻击冲动,恰当地对待他人的权威,学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应对恐惧和焦虑情绪。如果孩子没有顺利地完成这些发展过程,他们会在心理上依赖别人,缺乏强烈的自我,不能与他人在情感上分离,而是寻求依赖共生的关系。这一过程中的无意识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体验牢固的情感联结。
两个具有依赖心理的成人彼此之间建立联系,无意识的目的是完成生命早期的联结过程,这时候两人之间就存在依赖共生。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重新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的依赖共生关系似乎是,试图通过将两个不完整的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共同的、完整的人。由于两人在幼儿时期缺乏牢固的联结,谁离开谁都无法自由地感受和行动,所以他们就像胶水一样粘在一起。关注的总是对方,而不是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人提供他/ 她在幼儿时期从未得到的东西:亲密和安全的联结。他们的关系不能成长,因为这个目标从来没有被意识到,也没有被说出来。结果,每个人都指望对方促使必要的成长发生。当他们的关系不能成长时,双方又试图相互控制,用问题指责对方,并期望对方以某种方式让他们变得更加亲近,满足他们无条件的爱、情感和照顾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寄希望于对方,所以都会避免关注自身的发展。在依赖共生的关系中,人们的关注点总是朝外,而不是朝内。
在这本书里,我们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理解依赖共生的全新的理论框架,用发展的观点聚焦成长,而不是用医学观点将依赖共生视为一种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一种持久性的、弥漫性的、发展性的、晚期的疾病。但是,依赖共生是由于6个月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未完善的联结引起的创伤造成的,残留下有可能修复的人际关系问题。基于发展的观点,依赖共生的康复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
· 识别造成依赖共生问题的发展性创伤
· 识别让你在发展过程中卡住的不完善的发展历程,并努力完善
· 提高对于你自身的认识以及对如何应对当前情形的认识,以便你能感到自由,做出更好的选择
· 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活
· 提高对人类本质的认识
医学模型:完全康复是不可能的
医学模型将依赖共生定义为,未知原因的基因遗传疾病,或是与酗酒和功能障碍家庭有关的疾病。无论哪一种情况,依赖共生都可能被视为不可治愈。基于医学模型,依赖共生者能持有的好期望就是长期的治疗,以及一个能够帮助你避免任何成瘾行为(其他依赖者)的支持系统,而且,要避免形成破坏性的依赖共生关系。医学模型假定,支持小组和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避免你走上成瘾的道路。因为,没有支持的话,你就会一直深陷成瘾的状态里。你难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命运,内在的和潜意识的成瘾反应会轻而易举地支配你。换句话说,你很难指望能够逃避疾病的发生。
自由的新定义
依赖共生的发展方式重新定义了自由。个人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还是条件反射,这一争论持续了数个世纪。但是,人类意志既不是的自由,也不是条件反射下的控制。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感到自由。而是,你是否感到在相对自由的引导下生活?你是否很大程度上感到是别人在控制你的生活?
目前,关于自由常见的两个定义是:(1)自由源于一些约束,(2)自由源于自由本身——也就是说,你要认识到自由是一种假象,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医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定论,指出你不可能用自由意志改变自己的依赖共生行为。我们关于自由的发展性观点强调自我意识。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而不是外部。真正的自由不能通过聚焦你之外的社会问题获得,必须首先聚焦自身内部的心理问题。你要更加认识你的内心,认识到你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会这样做或有这样反应的原因,你能够开始掌控自己,感受到自由的力量。你越认识到童年早期的创伤,你就越会认识到它是如何控制你的生活,你在生活中也将体验到越多的自由。
两种传统的康复方案
两种传统的方案,可以帮你从依赖共生中康复。种方案是,我们为酗酒、贪食和依赖共生的匿名支持小组制定了十二个步骤的治疗过程。成功遵循所有的步骤,能够达到部分的康复效果,因为这种方法太过强调疾病模型。参与十二步骤疗法的成员认识到自己病了,对物质、活动或其他人无能为力。他们给家人或朋友带来痛苦和挣扎,因为这些步骤会助长他们的内疚,阻碍他们认识成瘾行为涉及的心理问题。由于这种方法强调外部原因,“高等力量”经常等同于对自制行为进行控制和奖励的外部力量。匿名戒酒协会的创始人比尔• 威尔逊(Bill Wilson)旨在用“高等力量”促进深刻的精神觉醒,他认为这对彻底康复至关重要。尽管有局限,但这是康复过程中重要的步。这种康复方案已经帮助数百万人摆脱了破坏性的成瘾行为。如果人们不能远离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就不能从适用范围广泛的康复方案中受益。
第二种康复方案由厄尔尼• 拉森(Earnie Larsen)、罗伯特• 苏比(Robert Subby)
和安妮• 威尔逊• 谢弗(Anne Wilson Schaef)提出,重点转向帮助人们重建生活并建立更有效的人际关系。然而,这种方案也认为疾病性质的依赖共生只能是被抑制,不能被治愈。 但这样的方案确实表明,可以修复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依赖共生的问题。参与这些方案的人终会看到,依赖共生可能不是一种原发疾病,而是一种 “习得的自我挫败行为在与化学依赖(或依赖共生)的人的病态关系中大幅度夸张和复杂”的结果。
一种新的康复方案
我们的发展性理论是第三种康复方案,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具长远的作用。它基于这样的信念:依赖性不是原发性疾病,而是由早期创伤引起的,可以通过适当的信息、工具和支持来克服。重点是充分康复和尽可能发展人类的潜能,为康复提供更多的希望和更积极的态度。
我们的方法基于发展系统理论,这是我们创建的一种理论,通过发展的视角来观察所有人类系统的演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所有的人类系统都经历了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依赖共生、依赖无能、独立和相互依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成功地实现必要的发展进程。阻碍这些发展进程的完成,破坏人类发展的是未被认识的和未被治愈的发展性创伤,特别是在依赖共生和依赖无能阶段持续的创伤。
我们对自己的方法很有信心,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将其运用于自身和来访者。我们看到人们完全从依赖共生的瘫痪模式中康复过来。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不一定能快速见效。毕竟,我们花了数年时间,做了大量工作,才构建了现在所处的人际关系。但是,通过使用本书中介绍的工具,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会立即得到改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功地打破依赖共生的圈套,拒绝接受对人类行为的狭隘认识,其他人做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和便捷。人们很难改变的一部分原因是,社会中的许多文化信仰和做法鼓励依赖共生行为。随着人们的改变,文化态度和信仰也会随之改变。
本书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重点关注康复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描述依赖共生的问题。有效的康复方法不是来自于治疗,而是来自于稳固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们致力于将关系本身视为治愈的工具,并且辅之以个体或夫妻关系咨询,利用支持性团体或自我反省以推动人际关系中的治疗进程。量子物理学家和未来学家彼得• 罗素(Peter Russell)在他的《全球大脑》(The Global Brain)一书中提出,信息时代之后紧跟的是意识时代,他预言,意识时代将在不久后开启。“这意味着食品、物资和信息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类
活动的重点正在朝着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边界这一目标发展。发展自我将成为我们的首要目标。”
我们同意罗素的观点,我们也正朝这个方向前进。现在,我们身处于一个新的意识时代,回过头再来看他的观点,发现他的预测相当准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真正的自我,并为他们提供工具,尽可能以的限度地挖掘潜在的意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