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80287
本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的反思、诚恳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著名教育专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作者思维活泼,语言简洁,同时还善于调动列表、图式等多种话语方式,显示了国际化生存背景下过人的敏感、洞察和理解力,以及罕见的沟通能力。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立意独特、深入浅出,既见情怀,又见胸襟。其核心概念是“我际”,这一概念首先具有人类学、心理学和终生教育的意义,将其延伸到子女教育的领域中去则意味着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而孩子的成长同时折射着父母的成长。正如作者是从自己的教育和受教经验中提炼出“我际”概念一样,她对这一概念的阐发也完全诉诸经验,因涉及众多向度和层面而具有整体的说服力。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中西合璧,走在教育理念的前沿。为加深亲子沟通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的反思、诚恳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序言为人父母
前言自修妈妈学位
闹腾女儿遇上问题妈妈
妈妈的觉醒,女儿的成长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章我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
妙龄女儿要染白发的时候
别人骂儿子的时候,我让他这样应对
打翻的是盘子,收获的是责任
请吼了老师的儿子吃饭
表达善意,也需技巧
女儿忘记带作业
这叫“拿”,不叫“偷”
妈妈,请别让我撒谎
向你“嫉妒”的人学习
女儿“教育”了我
开给女儿的一剂后悔药
不要孩子“听话”
怎样让孩子爱吃饭
和孩子先讲“情”,再讲“理”
说吧,妈妈不发火
“控制”也是沟通的艺术
平息怒火,庆祝出错
第二章在美国,我是这样上课的
鼓励学生“出错”
让她们比成绩,还是让她们比创意
在意小鸭子的爱玛
请心疼我的嗓子
请转个够,笑个够
待在桌子底下,还是回到椅子上?
老师说你很棒
强调“淘气鬼”的优点
捣蛋男孩变绅士
我给美国老师上示范课
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三章和孩子一起成长
与自己竞争,与对手牵手
女儿骂我“蠢”的时候
面对白人男子的无礼
……
第四章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
第五章这样的知识有助孩子自信、强身和学习
第六章具备这些能力,孩子更优秀
第七章我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
加强亲子关系的思路与祝福
简介《思考与沟通》
后记:上苍的特别礼物
致谢
为人父母
一 知
好友画云,邀为作序。在多年与画云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中,受益于她在亲子关系上的认真思考、悉心研究和真诚实践。此序,是为半解。
当孩子出生时,很多父母都没想到将来某一天,孩子会突然问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为什么要生我?”这类童稚而哲性的问题。除了云鹤、仙人之类哄孩子的理由,绝大多数父母的心里回荡着一个共同的答案:爱。
爱,是在小学就会学到的一个字,但这却是一个容易被误解误用的概念。多少亲与子之间的伤痛伤害都发生在“爱”的名义下。
当今社会,很多职业都要求从业者首先获得训练证书或高等教育,再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唯独“做父母”这一行,不经任何培训,无需任何证书,人们就被孩子出生时的哭声催促着走马上任,立当其责。事实上,为人父母,绝非易事,比许多职业学问更为深奥复杂。
无论从肉体意义上,还是从精神意义上看,孩子都是人类生命延续的重要方式。天下父母为了孩子,心甘情愿地倾注着汗水和心血。稍事思索,就不难发现,意愿、行动、结果是相关相续的三个层次。绝大多数父母都怀着同样的爱孩子的意愿,然而,爱的能力与行为各异,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怎样提高爱的能力从而实现爱的意愿?何为良好有效的教育方式?如何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及定规,因为每个孩子秉性相异,天生之材未来的社会功能亦有不同。论及所谓环境因素,中西教育各见所长。画云博士既是母亲,又是教师,在两种体系中生活多年,对两种体系中的思维方式、行动标准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在教学和育子的过程中,她认真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事件,将满怀的关爱和热情化成思想和智慧。一路走来,思想开花成林,智慧灌浆结果。这本书是画云博士呈献给父母们的珍贵礼物。
在这本书中,画云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避开空洞理论,不为枯燥学说所绑,并以“我际关系”为基点,清晰地解释了亲子关系中意愿、行动和结果的相承相续,为父母们在提高爱的能力,改善教育方式上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思路。
首先,画云以自己和女儿、儿子、学生之间的故事为例,具体又生动地展示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技巧。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平实易懂,不乏幽默风趣。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至关重要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智慧。关于能力的培养,画云就独立性、说服力、宽容力、感恩力、倾听力、领导力、抗挫力、沟通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层讲解。
另外,画云讲述了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提高的故事,这种相互尊重的教育理念,有如教学相长,父母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同时孩子也带给父母们重温纯真的机会和再次成长的力量。
有人将写作过程概括为“我感受、我理解,我表达”。当我阅读此书时,感受到了一种升华的力量,所以我把画云的写作总结为“我感受、我理解,我升华、我表达”。字字行行、点点滴滴,饱含着画云博士的汗水和心血。希望现代中国的父母们能从中获取启发和灵感,然后,再去仔细地端详自己的孩子,量体而裁衣,得出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当今世界充满诱惑与躁动,我们需要一种平静平和的精神力量。亲子关系关乎一生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状态。愿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愿孩子们学业有成,精神发达;愿父母们辛勤的付出带给孩子们美好的结果:书籍一架,明月一轮。
前言:自修妈妈学位
1994年10月14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一个年轻的女子,怀抱着她只有26个月大的女儿,等待着飞往美国的飞机起飞。她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她要在美国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她的心情格外的沉重,因为她要和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告别,她要和她爱的人们说再见。就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对自己许下了诺言,那就是有一天,她要把从西方学到的前沿的理念带回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分享,尤其是帮助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
这个女人,就是我!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天和1992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出生,儿子Timmy 2001 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的布兰诺市出生。
女儿出生时,我是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我曾非常骄傲,常得意自己能漂亮地拿下高难度的科研项目,觉得孩子教育小事一桩。可是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和她渐渐地无法沟通,才明白我面对的是一个挑战性极高的课题——亲子关系。
闹腾女儿遇上问题妈妈
●闹腾女儿
女儿4岁时,在丈夫的老板舍瑞博士的派对上,她和舍瑞的墨西哥裔养女5岁的莎伦一起玩玩具,一开始两人玩的很开心,没一会儿,女儿就不许莎伦碰人家自己的玩具熊,舍瑞玩笑说要把女儿和他的爱犬放在一起。
女儿5岁时在一所日托华人学校,捣蛋丫是她的别号。接她时,常看到老师训她。经典的故事是她让小凯文当众出丑:凯文喜欢天和,但天和不喜欢他。有次天和问凯文:“你想亲我吗?” 凯文点头后随天和来到一个墙角,天和命令凯文:“你闭上眼睛才能亲!”凯文闭着眼睛去亲天和时,她憋着笑悄悄地蹲下去,结果凯文亲了墙。天和趴在地上笑, 其他孩子跟着起哄,凯文好尴尬难堪。
女儿一年级的老师巴肯娜夫人曾好奇地问我:“天和是独生女吧?”她说天和任性不合群,别人不按她的方式玩她就发脾气。还有天和喜欢在课堂上读书,老师让学生做的事,她常听不见。巴肯娜以为她耳朵有问题,甚至要求我带她去看了耳鼻喉专家!
她二年级老师曼南蕊用小卡片奖励学生,表现好给5分卡,表现一般给 3分卡,积够100分时换一个奖品。天和的独生女脾气加上不听讲,很难攒够100分。有一天她兴高采烈地拿卡片去换奖品,老师怀疑有诈,一问才知道她趁老师没注意,“偷”了一些卡片。当我质问她时,她竟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攒够100点容易的办法啊!”
二年级开学后的六个星期的六次考试中,天和竟然有三次不及格,还多次和同学发生争执。
在家,看电视时她不渴不饿不上厕所,一做作业或弹琴,她就饿得受不了,渴得难受,憋不住想上厕所。
女儿聪明,潜力不错,就是问题多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了。她8岁时,我和她的沟通渠道基本完全堵塞!
●问题妈妈
天和出生时,我和丈夫都是中科院年轻的副研究员。我以为就是“熏”也能“熏”出个“品学兼优的小科学家”。可是,她竟考试不及格!我常不管三七二十一惩罚她,可所木有的惩罚只管几天。
女儿在校常遭警告,在家常被说教,有时会因一点小事就哭上一场。我不懂那是她无奈于自己的处境,总以为她在无理取闹,我会闹得比她还凶。
我感到我又进了一所学校,去读我必修的学位——妈妈学位。这所学校没老师,没课本,只有五花八门没见过的试题,我原有的学历职称毫无用处!
妈妈的觉醒,女儿的成长
●妈妈的觉醒
2001年我写自传时发现一件大事:我的性格和为人受父母的影响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父母从没给我讲过大道理,父亲孝敬长辈、辛勤劳作、公正大气;母亲心灵手巧、麻利乐观、自信坚强。我的吃苦乐观利落公正坚强自信是父母“熏”出来的。
小时候,我们的过错都逃不过母亲的打骂;父母很少说话,说话时火药味十足,经常短兵相接。我的坏脾气也是父母“熏”出来的。
我受过的教育竟无法刷洗父母的言传身教!这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好在女儿还小,我还能重新开始我的言传身教!
很庆幸读到甘地的故事。一个妈妈让甘地告诉儿子别再吃糖。甘地让他们三个星期后再来。三个星期后,甘地对男孩说:“孩子,别再吃糖了!”男孩的妈妈不解:“为什么你要等三个星期才告诉他呢?”甘地说:“夫人,三个星期前我也在吃糖!”
原来,在指点别人前,自己要做先行者;原来,女儿的问题是表象,我不懂指导才是原因。我当即做了一生有价值的决定:“改自己,自学当娘!”
我开始参与女儿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和讲座,阅读关于沟通的书籍,加入人际交流方面的社团,发起了两个俱乐部,助铁成钢亲子俱乐部:帮助孩子有良好心态、责任心、自尊自爱、对社会有贡献;青少年领导才能俱乐部:学员学习表达技巧,锻炼处理冲突的领导才能。
我在摸索、学习和实践中醒悟到:
·不要先爱孩子后爱自己,要先爱自己后爱孩子;
·不要恨铁不成钢,要助铁成钢;
·不要完美的孩子,要会犯错误的孩子;
·不要培养一个只会谋生的孩子,要培养一个会快乐会生活的大人;
·不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不要只教孩子赢,要教孩子和别人一起赢;
·不要“求效率”立刻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求效果”保证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不要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不要只想提高孩子的素质,要先提高自己的素质;
·不要害怕孩子受挫心灵受伤,要欢迎利用受挫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2003年我用自己的习得创建了“思考与沟通”课程,来提高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到成人的沟通技巧,在美国受到主流社会新闻、报纸、电视和重点大学的关注。
学生中不乏演说冠军、高中毕业典礼演说人、社团领袖以及矛盾调解员;在中国,通过接受访谈、演说、夏令营等服务社会和家庭,我曾为高考前的学生做心理指导,孩子被如意的大学录取后,我是他们个通知的人。
●女儿的成长
我的觉醒改善了我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加上她的努力,她取得了一些很开心的成绩:
学业:2010全美优秀高中生得主;因SAT写作满分,IB文凭,成为对写作要求极高竞争力超强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Plan II Honors系的学生。
领导力:高中军训大队高级长官和发言人;获国会议员萨姆·约翰逊(Sam Johnson)亲自颁奖的荣誉;率队参加一项全球军事学术竞赛,在华盛顿受到美国军队高级长官的接见;所在大学几个社团的发起人。
音乐:2009 年获美国南部四个州高中组钢琴比赛冠军。
演说:高中毕业典礼演说人,达拉斯地区数个演讲比赛冠军,马丁·路德·金日演说人。
摄影:所在大学报社记者,多次为各界名人摄影。
诗人:大学校园诗人。
射击:多次获步枪射击比赛奖。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凯莉的故事
为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我曾问学生们:“你怕什么?你怎样克服恐惧心理?”9岁的凯莉说:“我害怕拿不到100 分时妈妈的愤怒!一想到她的吼叫,我就心跳,我不知道怎么克服这种怕。”
我希望把我的经历和经验整理在这本书里,帮助“凯莉妈妈”找到和“凯莉”沟通的正确途径。
●对两个孩子“问题”的不同反应
女儿小时候出问题,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解决眼前的事情”,在意的是“我”!女儿不听“我”的,女儿让“我”没面子,“我”要教训这个惹是生非的家伙。她必须马上改,永不出错。不管女儿在情感上是否接受,是否能从错误中成长,我比她还孩子地发泄情绪,我的气撒完了,“教育”她的事也就完成了!
这样的反应造成母女间互相的失望!我因爱女儿,对她曾非常的不善良!
面对儿子的问题,我的个反应是:“太好了,儿子这下有了实实在在学做人的机会了。”我的注意力是“我如何做才是真的爱儿子?”“儿子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事情?” “儿子在我这得到的是不是做人的指导?”对儿子,我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影响他的生命。
这样的反应让母子收获互相的成长!我因爱儿子,对他非常的善良!
原来,我只能言传身教我知道的!
原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我愿没保留地写出我的错误和醒悟,帮助你更有效地言传身教!没有任何教育理念,能替代言传身教!
●对女儿说声“对不起”,对两个孩子说声“谢谢”
我和女儿曾走过很多弯路,我为曾经的不冷静、没耐心和无知向女儿道歉!
孩子们纯洁高尚的人格让我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这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要指出的是:我不是美利坚派到中国的“教育方法大使”,我不可能把所有美国的教育方法带回国。本书中谈到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书中的方法是指我在美国所认识、研究、实践的教育方法。现在我把这些方法捧在手心送给你,希望帮助你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
没有一种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养育孩子也没有通用的办法。希望你吸取我的教训,从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中找到帮助自己孩子的思路。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先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影响孩子快乐成长!自修妈妈学位路上, 让我们牵手同行!
别人骂儿子的时候,我让他这样应对
“妈妈,布莱恩(Brian)说我蠢。”6岁的女儿很伤心地抹着眼泪。
“什么?谁家孩子这么讨厌?!”我很气愤,“你怎么做的?”
“我告诉了老师,Brian不说了,可是他向我做鬼脸,真烦人!”女儿抱怨道。
Brian一直烦女儿,不是说她蠢,就是说她难看。没办法,我就去找老师。好了一段后,Brian又故伎重演,我只好找他的妈妈。好不容易Brian停止了,其他的小孩又开始跟女儿说难听的话。
那叫无奈!孩子委屈你心疼,却帮不上忙。再说,你自己也委屈啊,白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晚上回家,本想歇一歇,享受家庭的欢乐,可是孩子哭哭啼啼,你又想不出辙来。有时恨不得把Brian抓来训上一顿!把Brian妈找来损上几句!那会儿,只要听到Brian的名字,我就神经紧张!
真的是没法儿,我只好把希望寄托给了岁月。盼着女儿快快长大,没人敢随便骂她;盼着Brian们快点长大,别再给自己父母和别的家庭惹是生非!
儿子和女儿相差9岁,说来巧了,儿子6岁时,遇到了和姐姐同样的问题。
“妈妈,今天我感觉糟糕极了。”儿子是个快乐的孩子,说话幽默逗乐不伤人,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很少有烦恼。看到儿子那副沉重的样子,我很好奇也很关切:“怎么回事?”
“爱舍俐(Ashley)说我蠢。”
“爱舍俐?爱舍俐不是你的好朋友吗?怎么回事?”
“爱舍俐说上帝好强大,我问她上帝长啥样?她就说我蠢!”
“你是怎么说的?”
“我不蠢,你才蠢,你蠢。”
“爱舍俐怎么说?”
“你蠢,你蠢,你是天下蠢!”
“哦,那你准备怎么办呢?”我希望他能自己想办法。
“不知道。”他想了想,“告诉老师?”儿子像是找到了好的答案。
“好主意!”
第二天儿子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爱舍俐,并让他们互相道歉,儿子觉得自己解决了问题,有点儿得意!
好景不长,一个叫本(Ben)的孩子开始说儿子蠢了。
看着儿子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试探着:“怎么办呢?是找老师帮忙,还是让妈妈帮忙啊?”
儿子想了想:“我得看看你的主意是不是很聪明。”这臭小子!
“你告诉我本骂你,他想干什么?”
“想和我斗!”儿子很肯定。
“你觉得本希望你开心,还是生气?”我诱导着。
“当然是生气!”儿子很有把握地说。
“你生气是不是本能料到的反应?”
“嗯,”儿子点了点头。“难道还有别的反应?”儿子追问道。
“有啊!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做本想象不到的事情?”我很神秘地看着他,有点要捉弄本的意思。
儿子疑惑地看着我,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也没和我讨论如何捉弄本,皱着眉头跟我确认:“你是说我能不生气地反击他?”
“是啊!”我欢快地提高了嗓门。
“这怎么可能呢?”他那么小,分析这样的过程得动用多少脑细胞啊?!
“你想想怎么做嘛!”我热情不减!
“不可能。”儿子摇头困惑。
“想听我的想法吗?”
“说吧!”儿子丢给我那句话时,就像随便扔给狗一块骨头一样的漫不经心,这小子不相信我有高招。
“这可是个秘密,想知道吗?你想知道吗?”我边胳肢他,边非常神秘地对他说。
“是什么?”儿子躲着我的胳肢高声地喊着。
他来了兴趣,我就住了手:“他骂你后,你就说谢——谢——”我盯着儿子一字一顿地指导着,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儿子的表情。
“什么?你说什么?”儿子的音量超大,小脸惊异迷惑地看着我:“他骂我,你让我谢谢他?不,不可能!”儿子立刻摇头拒绝。
“你不想让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吗?”我开始挑战儿子。
儿子不理解这样“反常理”的事该如何做,他认为我的想法简直就是蠢!
“我知道你很难接受这样的说法,我倒是有个主意,我们两个一起演习一下,你先骂我蠢,我说谢谢怎么样?”
儿子听后马上铆足了劲儿:“Lisa(我的英文名字),你蠢极了!”儿子摇着头看着我的眼睛嬉皮笑脸地尝试着。
哇,次被儿子这样说,心里特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要接着演啊。
“谢谢你!”还别说,这“谢谢你”还真的不容易说出口呢。你想啊,别人说你蠢,你还谢谢人家,哪儿恁容易?!不过,我还是说了,说完就走开了。
回到儿子身边,我很好奇儿子的感受:“刚刚你骂我蠢后,我没生气,还平静地谢谢你,走开了,你啥感觉?”
儿子说:“困惑!非常困惑!”
“困惑?真的吗?”儿子肯定地点点头。
儿子困惑,正是我要的效果!
“好咧,现在轮到我说你蠢了!”我装着非常兴奋!
我整理了一下面目表情,狰狞可恶地抬高嗓门:“Timmy,你个大傻瓜!”话一出口,我震撼着自己对儿子的用语的同时,心好疼啊!怎么可以这样说儿子?!
儿子先是愣了一下,因为妈妈从来没有这样恶语过,可是玩心高于一切,他笑嘻嘻地:“谢谢你!”然后离开了。
儿子回来后,我问他:“我说你蠢,你回敬谢谢然后走开,跟我说说那是个什么样的感觉呢?”儿子那一脸的迷惑我仍旧记忆犹新。
“太奇怪了!太神奇了!”儿子头歪向一边皱着眉若有所思地叨咕着,他显然被什么给震到了。
“奇怪什么?神奇什么?”我明知故问,
“你说我蠢,我说谢谢后,我不仅觉得自己尊重别人,还好像对局面有了点儿控制似的。”儿子边想边总结。
儿子有点儿能控制场面的感觉,正是我想要的!
因为次练习主要是游戏性质,我要求儿子多演习几次,直到他能够做到我“骂”他,他能“轻松愉快”地说“谢谢”,然后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离开为止。
儿子终于“WOOHOO!(这是美国人兴奋时的呐喊)”地大叫出来,好像有了尚方宝剑一般!
我把儿子抱在怀里:“儿子,如果本骂你蠢,你谢谢他,你说本会怎么反应呢?”
“他一定困惑,一定!”儿子在想象中享受着。
“你想看到他困惑的样子吗?”我要加强他的欲望。
“迫不及待!”儿子好兴奋。
第二天本完全不知道儿子随身带着法宝,继续他的骂骂咧咧,不料想儿子轻松愉快地谢了他就离开了。
本听到谢谢后,嘴巴张很大,好像不知道如何合嘴一样,一脸的震惊。儿子在本没有机会反击的时候离开了。
本大叫:“什么?你说什么?这太怪了!你太怪了!”本开始的声音很大,说到后时,几乎没音量了。
儿子说:“让本迷惑比跟他对骂好多了!”他感到自己非常聪明!
现在我们对比一下:制止别人恶语时,我给两个孩子的指导和结果:
女儿的时候我把过错归于别人,除了抱怨就是无奈,这样的我际关系造成的后果是,我不知道如何引导女儿,女儿不但没有任何成长,还增加了烦躁和不安全感。
儿子遇到同样问题时,因为妈妈对事件的解释能力提高了,我际关系改善了,把一个很难受的情形变成帮助儿子成长的机会,结果儿子的处理方式像是个成熟的大人。不是儿子比女儿能干,而是引领他们的“不再是同一个妈妈”!
儿子知道如何制止他人的恶语表达,不代表那恶语不再伤害他,是吧?平日里,如果有人对你恶语,你怎么反应?我原来会被那些恶语绑架,备受折磨多日甚至多年。不管孩子还是大人,有时会把别人的辱骂和自己的形象混在一起,很难平复。
为了让儿子女儿明白,别人恶语后在心理上如何处理,我和他们分享了我在演说中和成年人做过的一个活动。
我找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上台,然后对他说:“我要对你说句话,你先别反应,我们先听听观众的反应,好吗?”小伙子点了点头。
“我一看就知道你的英文不会太好。”我对着小伙子说完后,问观众:“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挑选了你,然后对你说了这句话,你怎么想?”
读者朋友,你现在想想如果我选了你而不是那个小伙子,你会怎么反应?
没过一会儿,有些手举起来,大部分人说:
“我会觉得说这话的人很讨厌!”
“说这话的人看我好欺负!”
“我会非常憎恨这个让我当众难堪的人!”
看到一个有点羞怯的人,我就问她会怎么想,她声音很小:“我会想你怎么知道我英文不好呢?我英文确实不好,可我没贴标签啊?”
这时一个看起来有一定阅历的人开了腔:“你根本就不了解我,怎么会知道我的英文水平?挑我说这样的话一定是看我经得起这样的挑战。所以,小伙子,在王老师眼里你一定是个自信的人!”
我带头鼓起掌来:“这位先生说得太好了。我一进屋就注意到这小伙子眉宇间透出的自信,我根本不知道他的英文水平,那样和他讲话的确是相信他经得起这样的挑战!”
其实不同人的回答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定义!不自信的人要么就此愤怒,要么自卑,一个把自己定义为自信有能力的人是不会在乎陌生人的一个“胡猜”或者“胡说”,有了不在乎,就没有了被中伤!
我告诉我的听众:“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对我们恶语的人一定是存在的。只有不自信的人,别人说他笨时才会有被揭伤疤受伤害的感觉;不认为自己笨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嘲笑都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才不为别人的赞美而沾沾自喜,也不轻易为别人的恶语中伤难过。不经过你的同意,没人能够伤到你!”
我告诉女儿和儿子,小朋友不但会说你蠢,有时还会说你长得难看,说你是外来种族鼻子扁平等等,说很多伤你的话,能保护你的不是你的脾气,而是你如何定义你的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处理好你自己的我际关系。
健康的自我形象对自己,对和别人的互动影响颇大,要从小培养。儿子的自我形象和不被恶语中伤的能力在下面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他8岁的时候,和一个“刀枪不入”的男孩有过争辩。那男孩骂儿子蠢,儿子“谢”过后就走开了。可是,那男孩追着儿子喊:“你的想法很蠢,你蠢!我恨你!”
儿子想起他给自己的定义:Timmy是个自信有尊严很帅气的人。
他停住脚步回过头,盯着那个男孩非常平静又严肃地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
没等那个男孩反应,儿子又走开了。那个男孩被儿子的冷静和言语惊呆了,没说什么。从此,他没有再烦过儿子。
“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到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这句话是只有8岁的儿子教我的!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知道这句话,并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想象多少矛盾不会升级啊?!
为儿子的说法震惊之余,我也在想一个8岁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深刻的语言呢?我想这可能与我平时对他的告诫有关:“别人气头上说了伤你的话,但你不能用别人的话来定义自己,你要坚守自己对自己的定义,这样别人的话再难听,也很难伤到你!”
我在想,如果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和伤害自己的人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他日后的生活会怎样?
我在想,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恼羞成怒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对对方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到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这样的说法会对他的人生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想问如果你的孩子遭到别人的无礼攻击,你会教他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吗?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看到一些成年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一些不中听的话,导致矛盾升级,后毁掉婚姻、友谊、事业。人的身体一天天成熟长大,但是不等于处理恶语的能力也跟着增长。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被别人恶语中伤过,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处理被中伤,自己也没有刻意在这方面努力成熟的话,那么这个人在处理恶语方面就不会长大。好在我后来注意自己的提高,正确地指导女儿如何制止别人的恶语,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不然也许到现在女儿还是不明白正确的方式。
●思考:
别人恶语时,孩子完全可以不反击对骂,而是有风度地感谢口出恶言伤害自己的人,让恶语者困惑并停止咒骂,用健康的自我形象定义自己,不被恶语绑架;运用Timmy的秘密武器——“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展现真正赢家的风采和尊严!
●教育感悟:
别人恶语时,孩子的自信和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免受中伤的强大武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