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3637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世纪生存终极指南,让你真正看见中世纪平常百姓热气腾腾的日常与生活智慧
※三百余幅插图揭示中古欧洲市民的生存之道,三大板块完全还原欧洲近代前的风貌
※专业历史学家爬梳珍贵史料,图解教课书里从没有讲过的中世纪
※一本在手,教你读懂《圣殿春秋》,玩爆《要塞》《刺客信条》《骑马与砍杀》
※日本老牌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图说百科系列全新引进
※专家执笔,专题著作,上千幅彩图、照片完整呈现
※从各国通史,到各类亚文化,再冷的知识、再琐碎的常识都能在这里找到
※口袋历史,图说世界,历史知识轻松读
内容简介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中世纪比我们所以为的更明亮些。
目 录
序 中世纪的欧洲的世界–农村与城市
第一部 农村生活
第一章 中世纪农村的诞生
第二章 农民与领主
第三章 村落的面貌
第四章 农民的升级
第二部 城市生活
第五章 中世纪城市的诞生
第六章 城市中的劳动分工
第三部 中世纪人的日常生活
第七章 中世纪人的一年和一生
第八章 衣食住
前 言
锡耶纳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地区。其市政厅”九人会议厅”里的壁画,是画家安布罗乔·洛伦泽蒂(约1290-1348年)于14世纪前叶(1338-1339年)受九人委员会委托创作。这幅著名壁画名叫《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画面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生动描绘了在城市(自治体)实施善政或恶政分别给城市及其周边农村带来的影响。
九人会议厅西侧墙上描绘的是”坏政府的寓言”与”战争”(坏政府的恶果),东侧墙上描绘的是”好政府的寓言”与”和平”(好政府的善果)。在”好政府的善果”画面中,城市锡耶纳充满了和平与正义的气息。城市内带阳台的三四层楼建筑和塔楼鳞次栉比。建筑群前面左侧是婚礼的场景,男人们正在开心地玩乐。右侧在最前方的是围成一圈正在跳舞的女孩子们。再靠右的建筑物中有鞋店、学校(老师和学生正在上课)、葡萄酒店和香肠店。跳舞女孩的上方是裁缝店、金工艺品作坊,还有正在记账的商人和坐在马背上的贵族。
葡萄酒店和香肠店的右边是一位正在行走的农民。他一手提着鸡蛋筐,一手牵着家畜,家畜背上驮着柴火。在其下方是赶着羊带着狗正往城外走去的羊倌和向城内走来的农村妇女们。女人们怀里抱着鸡,头上顶着筐,筐中装着食物。再往里,是城内一家纺织品加工作坊,一个农民赶着骡子正往这里送羊毛。背景建筑物的楼顶上,建筑工人正在维修作业。
城门敞开着。门口是一行骑马准备外出狩猎的人、赶着猪正在进城的农民和赶着骡子向城内送羊毛的人。城外是高低起伏的一大片丘陵。农民正在地里劳作,金黄色的小麦已经成熟,橄榄树和农田排列有序。壁画右下方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红砖建成的大型拱桥,一队骡子驮着货物正在通过大桥。
城门上方有一位女天使悬空,寓意是”安全”。
女天使手里拿着一个画卷,画卷上写着这样一段铭文:
人人无所畏惧,自由行走。人人劳动,播撒种子,就在这个女人(”安全”)坐在权威椅上的时候。因为她从”邪恶”手中卸下了一切权力。
壁画的另一侧是”坏政府的恶果”。这里描绘的是坏政府和战争带来的另一番景象。城市荒芜,周边农村变成不毛之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政府的善果”显示了理想中的城市共和国–锡耶纳的风采:城市及其周边农村阳光灿烂、色彩缤纷。这里没有危险,只有安全与平和,人人充满了睿智。很显然,这幅壁画不是城市锡耶纳及其周边世界完全真实的写照。这一点可以从壁画对城市建筑用途的设计中推测出,也可以从壁画的田园风光及四季风景中察觉到。它用寓意的方式通过人们的着装、建筑、道路、树木、动物等,向我们传递了中世纪欧洲(意大利)世界的情形。可以说,当时托斯卡纳地区真实的光景与”好政府的善果”中描绘的理想情形相去甚远。真实的情况是14世纪前叶,托斯卡纳地区处于动荡之中,深受饥饿和战争的威胁。
画家笔下的锡耶纳也许是锡耶纳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个理想的世界。
那么,在中世纪欧洲,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从中世纪空间的核心构成–农村和城市两个角度,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吧。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农村。13世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大学一所接一所地建立起来,天主教托钵修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之前的欧洲社会,农村一直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当然在13世纪里,农村和城市一样,也完成了向中世纪农村的转变。之后,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农村没有再出现较大的改变。
第二部分介绍的是城市。12世纪以后,城市作为地域的中心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在王公贵族的统治之下,以工商业者为代表的第三种身份出现了。他们和农民一样是”劳动者”。
第三部分聚焦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将重点介绍历法及他们衣、食、住等方面。
免费在线读
农民的身份和印象
和现代社会不同,中世纪欧洲社会是身份制的社会。那么,生活在中世纪欧洲农村的人,他们的身份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法兰克时代,人们在法律上被区分成自由民和不自由民。到了13世纪,农民在领主所属的农田里赋役劳动等强制性体力劳动减少,直接约束农民的”不自由民”身份的影响减弱。
13世纪,领主作为封建的骑士阶级成员,拥有了新的社会身份–贵族。而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被冠以平民的身份。再加上一直以来独立于世俗社会的基督教神职人员,那个时代的农村形成了三种社会身份,即”教士””贵族”和”平民”,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至18世纪。只是,拥有贵族身份的人口还不到当时人口总数的2%。
当然,在那个时代,除了神职人员,如何确定贵族或平民的身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原因是国王颁发证书、正式授予贵族身份的做法始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的统治初期。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国家承认的贵族身份。于是,以贵族自居的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
首先,他们认为骑马挥剑作战的骑士才是贵族,并将骑士授任仪式当作正式加入贵族行列的任命仪式。而以前骑士授任仪式不过是骑士阶级中,年轻人的成人仪式。教会为了防止骑士滥用武力,试图用宗教来加以约束。在此背景下,骑士授任仪式带上了宗教的色彩,举行仪式的地点也转移到了教堂。骑士身份成为世袭制,贵族阶级由此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会身份。
贵族利用各种机会贬低平民。他们认为以农民为代表的平民阶级是卑微的、丑陋的,应该受到蔑视。贵族试图通过贬低农民,用其不体面来凸显自身高贵,从而独霸名誉高位。
13世纪,法国诗人吕特贝夫讲过一个故事,题目是”百姓的屁”。故事说的是恶魔在一个农民弥留之际,试图抓住他的灵魂,把它送入地狱。恶魔认为农民的灵魂一定是从肛门放出来的,于是他把皮袋子放在农民的肛门边等待灵魂出现,结果却等来一个屁。
这个故事说明,在贵族眼里,农民的灵魂等同于屁。
在中世纪欧洲,食物也有贵贱之分。生长在土里的品种离上帝最远,所以最低贱。像芜菁、洋葱就都是最低等的食物,归农民消受。神职人员和贵族不会触碰它们。这同样体现了身份的贵贱,和吕特贝夫的故事如出一辙。
1358年,法国北部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叫札克雷起义。当时,贵族贬称农民为”呆札克”,意为”乡巴佬”,对农民极尽嘲讽之事。此次起义的名称就源于此。傅华萨在他的《见闻录》等作品中,无限地夸大农民在起义中的暴力行为,大肆谴责农民施加在骑士阶级身上的暴行。他通过炮制农民的负面形象,放大农民的恶行,来说明农民本就该被社会抛弃,并以此彰显骑士的高贵和他们的战功。
毫无疑问,在中世纪,不只是贵族阶级,在农民阶层里,名誉观念也深入人心。直到今日,在法国南部,尤其在科西嘉岛的农民社会里,名誉依然高于一切。
此外,14世纪末,国王或政府颁发赦免书所赦免的平民犯罪案件中,近80%与因名誉受损而实施报复有关。由此可见,用是否有名誉观来区分贵族和平民,是中世纪捏造的事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