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06636

2、知名学者杨天石自认为比蒋介石研究还重要的作品!三十余年三易其稿,解读被忽视的大思想家朱熹!
3、人立世之本在修身,修身之本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读懂朱熹,看透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读懂朱熹,吃透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内在运行规律!
4、史料全面而丰富,涵盖宋明理学的所有经典,还包括从日本、韩国、越南引进的相关资料。
5、把朱熹的思想与其他理学、心学思想进行了横向联系和比较后,提炼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共通之处!
著名学者杨天石积数十年功力,广泛研读宋明理学经典,另发掘从日本、韩国、越南引进的相关史料,写出了这部全面反映朱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除朱熹的生平经历外,还对其在社会政治、经学、史学、文学、教育诸方面的思想成就做了深入分析。希望借此书再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真实历史面貌,提炼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
说明
小引
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章 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
第五章 “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
第六章 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
第七章 “克人欲、存天理”的修养论
第八章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
第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熹、陆九渊的异同
第十章 义利之辨与朱熹、陈亮的分歧
第十一章 经学思想
第十二章 史学思想
第十三章 文学思想
第十四章 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朱熹与后世
结束语
附录
欲,人的欲望,或者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是与生俱来的。古人说:“食色,性也。”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这就是说”“食”和“色”,是人的天性,是基本需求。没有饮食之“欲”,没有男女之“欲”,人类无法生存,社会无法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人的欲望,人的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因此,人类社会也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世界才一天比一天美好。孟子说:天下人都喜欢易牙那样的名厨,师旷那样的音乐家,子都那样的美男子。这是人们共同的喜好,也是人们共同的欲望。人类因为追求美味,才产生了日益丰富的美食文化和日益发达的食品工业。因为喜好悦耳之音,才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各种流派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因为追求美,才发展出越来越精美的纺织品和纺织工业、化妆品和化妆工业。依此类推,人因为想走得快,才产生了车辆、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因为要听得远,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有线、无线通信工具。可以说,现存的人类文明都是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欲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人欲无尽,人类与社会的发展也无尽。人而无欲,社会人类、社会都将停止发展。
但是,“人欲”又是危险的。一般说来,任何社会产品、财富都是有限的,而“人欲”则是无限的。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欲”的这种无限性。为了满足“人欲”,占有得更多,享受得更多,就会发生对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争夺,发生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发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种种现象。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加剧,以致不可调和,进一步诉诸压迫和暴力,社会就会发生扰攘、动乱以致血与火的战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就在于贫富两极分化,金钱,物欲横流。因此,听任“人欲”膨胀,必将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人类。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维持社会的秩序、安宁和进步,人类有必要制订对有限产品、有限财富的分配制度,有必要将每个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古代的“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礼”,后来的各种各样的等级、身份规定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制订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宋儒强调“天理人欲不并立”,普遍主张“克人欲,存天理”。朱熹主张,对“人欲”,要像抓“贼”似的,将“人欲”一个一个抓出来,消灭干净,甚至主张像抓老虎一样将“人欲”抓起来。他说:“圣人所以下个克字,譬如相杀相似,定要克胜得他。”明朝的王阳明继承朱熹的思想,将“人欲”视为“心中贼”,要求人们“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本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王阳明强调,只要心中有一毫“私欲”,就会“众恶相引而来”,必须铲除干净,使“此心纯乎天理”才是。宋明儒学的这些思想我将之概括为“以理制欲”,用道德观念来控制、克服不正当的过于膨胀的欲望。
宋明儒学的错误在于:1. 以伦理为本体,将产生于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伦理、道德视为“天理”,或者将它视为人的本能,与生俱来,不学而知,不习而能。 2. 将“人欲”简单化地视为“罪恶”,忽视“人欲”对推动社会发展一面。3. 片面夸大、神化道德和“德治”的作用,排斥法治,排斥讲求富国强兵的事功学派。其结果是生产不事,富国强兵之学不讲,驯至积贫积弱。鲁迅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曾说:“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人欲,人的物质欲望,人的精神欲望与生俱来,不可没有,是合理的,正当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绝不能提倡僧侣主义、禁欲主义。作为社会、政府、执政党,应该充分地发展物质生产,充分地发展精神生产,以此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合理的欲望。作为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合法的、正当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但是,特别应该警惕的是,“人欲”又是危险的,听任其发展、膨胀,是会通向罪恶、通向毁灭的。因此,对于这种人人皆有之“欲”,必须适当加以约束和限制。
——康熙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
月15 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南剑州的尤溪县。这一年,北来的金兵烧掠了临安城;钟相等人则在洞庭湖畔举起义旗,要求“等贵贱,均贫富”。对于宋王朝来说,真可谓内忧外患,交相袭来。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 — 1143),字乔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身“贱贫”,自称有过饿毙“沟壑”的危险。徽宗政和年间,朱松在福建担任县尉、监税等小吏。高宗绍兴年间,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史馆校勘等一类文职。绍兴十年(1140),因反对秦桧主和,被赶出朝廷,出知饶州,朱松乘机要了一个主管祠庙的闲职。这种官,只有一个头街,可以干领薪水,不用到职。自此,朱松便住在福建南剑州的邻邑建阳。
南剑州是程颢得意弟子杨时(1053 —1135)的故乡。北宋神宗年间,杨时到北方从学于程颢,学成返乡的时候,程颢目送他,兴奋地说:“吾道南矣!”程颢死后,杨时又到北方从学于程颐。一天,程颐瞑目端坐,杨时与游酢(1053 —1123)二人侍立不去。当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故事。晚年,杨时一直在故乡讲学,使南剑州成为程学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据说弟子达千人之多。朱松曾经从学于杨时的弟子罗从彦,因此,也热衷于二程之学,和当地道学家们交往密切。
南剑州的道学环境,朱松和道学家的关系,都对朱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熹出生之后三天,照例举行“洗儿”典礼。朱松作诗说:“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汉高祖刘邦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撒尿,朱松这里大概有点牢骚,所以表示朱熹长大以后,要让他去打仗、守边,不再戴儒生的帽子。但事实上,朱熹五岁时就被送去上学,朱松作诗谆谆告诫:“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要他用功读书,以便成家立业,由鱼化龙。
就在这段时期,朱熹听人谈起天地无边的道理,引起他的思考。朱熹自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四,以下简称《语类》)天地有边、无边是宋代道学家们喜欢探究的问题,朱熹为此“思量得几乎成病”,天真的孩子竟严肃得如同一个哲人。
朱熹从小就埋头诵读儒家著作,有过“五年不出门庭荒”的苦读经历。八岁时读《孝经》,在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当一群儿童在欢笑嬉戏的时候,他却端端正正地坐在沙上用手指头画八卦。十岁左右读《孟子》,当读到“圣人与我同类者”一句时,高兴至极,从此决意学做圣人。十四岁时,朱松病危,将家事托付给崇安人刘子羽和程学传人刘子翚(1101 — 1147)等人。刘子羽曾在主张抗金的张浚(1097—1164)部下做参议军事,后被秦桧指使的谏官论劾,罢职还家。朱松死后,刘子羽在自己的家院旁边为朱熹母子盖了一所住宅,从此,朱熹就住在崇安。他受父辈影响,既热衷于程学,对佛学也有强烈兴趣。据说,有一次,刘子翚打开朱熹的箱子,发现其中只有一本当时著名禅宗僧侣宗杲的语录。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十八岁,参加建州地方的“乡贡”考试,用他从禅宗得来的体会“去胡说”,居然被考官录取。第二年,中进士。三年后,被派到泉州同安县任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去同安赴任。途中,去延平见过道学家李侗(1093 — 1163)一次。李侗曾和朱松一起受教于杨时的弟子罗从彦,也是程颐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一个人进行修养,要“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因此,整天静坐,体验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李侗的这套静坐功夫,完全来源于佛学,但是,李侗又很强调儒佛的区别。因此,这次和李侗见面,李侗不赞成朱熹学禅,朱熹对李侗也不心服。
在宋代,主簿是协助县令管理簿书、赋税和教育等事务的官员。朱熹对这一职务很热心,经常查核赋税的出入簿册,限期完税,同时整理扩充县学留遗官书,建立经史阁。他经常说“修己治人之道”,要县学生员们不要只注重于科举,而要“知所以正心诚意”,“由之以入于圣贤之域”。他认为,礼是“正风俗”“防祸乱”的根本,因此,曾参考《周礼》等书,画出了一套仪器和衣服式样,以备祭孔时使用。绍兴二十五年(1155),农民起义军进攻同安,朱熹分守城西北,督斥士卒拼命守城。朱熹的政治生活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
宋代地方官员的任职期限一般是三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月,朱熹任职已过四年,接任之人仍然不到,朱熹就以“奉亲讲学”为理由回到崇安。绍兴二十八年(1158)他向南宋政府要求调职,得了一个“监潭州南岳庙”的头衔。次年八月,因宰相陈康伯推荐,政府召朱熹赴临安,但同时朝中就有人要求“抑奔竞”。朱熹闻讯后,上奏称“素有心气之
疾”,要求推迟入朝。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