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103526
编辑推荐
John S. McClelland是英国当代学院派政治学家,治学严谨,作品少而精。中国读者对他并不陌生。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已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译本,均享有盛誉。不过,他却有两个汉语译名:麦克莱兰和麦克里兰。本书选用麦克莱兰,以期更贴近作者姓氏的英语发音。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是约翰·麦克莱兰的又一杰作。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对于我们学习其群众理论、群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解析西方近代非理性思潮,它如同一面晶莹的透镜;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里的非理性思潮,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群众”乱象,这本书都像高倍透镜,使人眼前一亮,读后如同醍醐灌顶。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 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撷取“群众”现象描绘欧 洲思想史,追溯2500 年来欧洲社会中的群众现象、群众理论的沿革,细数 并重点阐述了柏拉图、李维、塔西陀、马基雅弗利、 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米什菜、泰纳、塔尔德、 勒邦、弗洛伊德、卡内蒂等16位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 的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和群众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 内蒂》所论“群众”与中国读者熟 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群众”大异其趣。
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 与危害,浓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 里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 思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和群众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 内蒂》所论“群众”与中国读者熟 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群众”大异其趣。
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 与危害,浓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 里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 思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目 录
中文版序译者前言绪论群众概念的历史沿革第一章 古代的群众第二章 中世纪群众例举及马基雅弗利论罗马人第三章 群众与自由: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和美国第四章 法国革命前后的史家论群众:吉本、卡莱尔、米什莱和泰纳第五章 群众是揭开现代世界之谜的线索:泰纳对启蒙运动的抗拒第六章 从犯罪群众到社会理论:西庇阿·西盖勒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第七章 群众理论的流布:勒邦现象第八章 领袖与群众: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1921)第九章 群众的胜利: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1924—1925)第十章 群众的健全与权力的疯狂:埃利亚斯·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作者后记:远离多数以求安全参考文献索引泽者后记
在线试读
一、 作者及其作品
John.S.McClelland是英国当代学院派政治学家,治学严谨,作品少而精。他对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大中华地区已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译本,均享有盛誉。不过,他却有两个汉语译名:麦克莱兰和麦克里兰。本书选用麦克莱兰,以期更贴近作者姓氏的英语发音。
《群众与暴民》是约翰·麦克莱兰的又一杰作。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对于我们学习其群众理论、群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解析西方近代的非理性思潮,它如同一面晶莹的透镜;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里的非理性思潮,对于我们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群众”乱象,这本书都像高倍的透镜,使人眼前一亮,如同醍醐灌顶。
二、 书名辩证
经反复研读思考,又经与本译作的编辑姜华先生磋商,我们决定将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直译为《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
此前,有人将其译为《群众与群邙》;一本群众心理学的书又将“Crowd”的书名意译为“乌合之众”;这种书名的号召力固然很好,却使“群众”带上了一丝贬义。“Mob”译为“群邙”似乎勉强说得过去,却又使之带上了一丝中性的色彩。考虑到原书“Mob”的贬义,还是直译为“暴民”。
书名副标题“从柏拉图到卡内蒂”表明,该书纵览2,500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侧面:群众现象、群众思想、群众理论、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演化。
三、 快速扫描
《群众与暴民》共十章,外加绪论和作者后记,撷取从古至今的16位哲人、学者和群众领袖,辨析其“群众”思想。书中扫描的人物不少于一百,但浓墨重彩描绘的是16位,他们一次是:柏拉图、李维、塔西陀、普罗科匹厄斯、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儒勒·米什莱、伊波利特·泰纳、西庇阿·西盖勒、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模仿律》、古斯塔夫·勒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道夫·希特勒和埃利亚斯·卡内蒂。
作者论析的依据是他们相关的代表作:柏拉图的《理想国》、李维的《罗马史》、塔西陀的《历史》和《编年史》、普罗科匹厄斯的《战争》和《秘史》、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卡莱尔的《法国革命》、米什莱的《法国史》和《法国革命》、泰纳的《当代法国的源头》、西盖勒的《教派心理学》和《犯罪群众》、塔尔德的《模仿律》和《刑法哲学》、勒邦的《群众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
四、 术语解析
书名“群众与暴民”里的两个关键词,“暴民”无需解释,“群众”则要花大力气予以说明。
本书的“群众”与读者熟悉的“群众”大异其趣。
在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用语中,“群众”是阳刚、正面、积极、褒扬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共党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在西方学界(政治学与心理学)尤其在这本书里,“群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群众”观念和理论的运行、特征和功能,“群众”的衍生意义,“群众”的相关学科都内容庞杂,需要我们在这里花大气用小篇幅初步梳理。
4.1 “群众”的近义词和密切的关联词有:大众(masses);群氓(populus);暴民(mob);乌合之众(rabble);民众(demos);平民(plebs/commons);群体(group);集体(collective);社群(association);社团(corporation)。
4.2 “群众”的派生词语有:群众人(crowd-man);群众社会(crowd society);群众政治(crowd politics);犯罪群众(criminal crowd);制度化的群众(institutionalized crowd);无领袖群众(leaderless crowd)。
4.3 “群众”的特征有:匿名性(anonymity)、传染性(contagion)、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
4.4 “群众”心理和相关心理有:群众心理(the mind of the crowd,crowd mentality);群体心理(the group mind);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暴民心理”(mob mind);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
4.5 与“群众”相关的心理学有:政治的精神病理学(political psychopathology);集体精神病理学(collective psychopathology);催眠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hypnotism);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无意识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4.6 “群众”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和相关理论有:群众理论(crowd theory);群众理论家(crowd theorist);群众领袖理论(theory of the leadership of crowds);进步理论(theory of progress);无意识行为理论(theory of unconscious behavior);精英理论(the theory of elites)。
4.7 与“群众”相关的时代有:群众时代(Era of Crowds);暴民时代(the age of the mob)。
4.8 “群众”和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有:群众是未分化的大众,暴民是不文明的暴力;威胁文明生活的群众是暴民;在暴乱间歇期积蓄力量的暴民是群众;群众威胁的对象是文明;防止群众成为暴民就叫做统治;暴民的生活就叫做暴乱或革命;群众极盛时,有一个“混乱的无政府时期”、一个“野蛮的阶段”。
4.9 与“群众”相关的规律有:群众心理同一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s);寡头政治铁律(Iron Law of Oligarchy)。
4.10 卡内蒂极其繁复的“群众”分类有:开放的与封闭的;有节律的和停滞的;缓慢的和快速的;显形的和隐形的;引诱型、逃亡型、抑制型、逆反型、飨宴型、双重型、增长型、单一型。为何他要不厌其烦?且看我们下文解析。
五、 勒邦与卡内蒂
《群众与暴民》重点介绍16位哲人、学者和群众领袖。这篇小序撷取其中两人单独介绍: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和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勒邦是19世纪后半叶群众心理学的先驱之一,1895年抢先发表专著《群众心理学》(国内的十余个译本全都变通译为《乌合之众》),功莫大焉。卡内蒂是群众心理学的集大成者,1960年发表的《群众与权力》是一百年间群众心理学的权威总结。
两人最大的差异是:勒邦是非学院派的普及作家,求名而不择手段;卡内蒂是学究型的跨学科奇才,大肆彰否,痛快淋漓,却也有疏漏。
本书作者麦克莱兰亦爱憎分明,大篇幅揭露勒邦人品和学风的阴暗面,同时充分肯定其历史地位;高调讴歌卡内蒂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指出其疏漏不足。限于篇幅,只能三言两语概述如下。
勒邦肆无忌惮地剽窃,恬不知耻:“勒邦肆无忌惮地以施惠人自居,剽窃泰纳的成果,亦如他剽窃其他群众理论家的成果一样……他放开手脚到泰纳的《源头》里去捞取研究群众的素材。”(pp. 138-9,引文系原书页码,下同)“勒邦的生平所为使人不再相信,剽窃勾当必定是偷偷摸摸的。皮卡德称勒邦为科学游击队,但叫他科学海盗更确切。勒邦干剽窃勾当很简单。他假装是科学上的孤军,以便声称一切思想都是他的原创,从任何地方进入他脑袋的思想都是他的。”(p. 197)
勒邦推销自己,不择手段:“勒邦满世界推销自己,每当发生围绕创新优先权的争论,他总是要坚称自己是第一发明人,例子有永恒循环的思想和相对论。他竟然厚颜无耻地致信爱因斯坦,要求对方公开承认,他才是相对论的发现人,反诬对方说,这是德国人忽视法国科学的又一个臭名昭著的例子。”(p. 197)
当然,麦克莱兰对勒邦的评价也是平衡公允的:“不过,他是第一位把群众心理学的发现写成专著的群众理论家,其宗旨是吓唬读者,使之接受一种意识形态;他又是第一位利用大众说服技巧的群众理论家,旨在利用群众心理学揭示的说服技巧去兜售他的作品。”(p. 200)
卡内蒂对群众进行详细分类,旨在批判勒邦:“读完他这种分类的论述后,我们才开始理解,为何他的《群众与权力》书名里的‘群众’(crowds)要用复数,其意图是揭示勒邦《群众心理学》书名里用单数的‘群众’(crowd)是多么荒唐……卡内蒂细分群众的方法显示勒邦方程式的荒谬。勒邦的方程式是:群众=暴民=大众=任何文明的终结。这个公式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后,勒邦的群众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在意识形态上貌似可信的样子就现了原形,那只不过是一种修辞而已。”(p. 303)
六、 各章提要
绪论“群众概念的历史沿革”迅速扫描2,500年来历史人物的“群众”概念及其流变。
第一章“古代的群众”讲古希腊罗马的群氓、暴民和人民,以柏拉图“理想国”、李维《罗马史》、塔西陀的《历史》和《编年史》、普罗科匹厄斯的《战争》的《秘史》为考察对象;以“苏格拉底”被处死和“尼卡暴乱”为生动例子。
第二章“中世纪群众例举”以马基雅弗利论的《君主论》和《李维论》为例,考察罗马人和中世纪民众,为“群众”正名。精彩的例子有“千禧年群众”,教堂的会众和仪式。马基雅弗利是真正从理论层次上研究群众的第一人。
第三章“群众与自由”大篇幅讲《联邦党人文集》和美国宪法,揭示该文集和宪法的欠缺。“越过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片面继承,也揭示美国总统制发展的弊端。“建国之父们越过马基雅弗利和孟德斯鸠劲直回到李维的观点:把人民当作暴民。”(p. 88)“强调秩序的孟德斯鸠被炒得火热,注意骚动的孟德斯鸠却被调低了调门……《文集》要人民看到,宪法是防止民众反叛的保障。”(p. 84)“建国之父们没有想到的是,总统这个位高权重、熠熠生辉的职位会成为政党的奖赏。”(p. 107)
第四章“法国革命前后的史家论群众”,概述吉本、卡莱尔、米什莱和泰纳的“群众”理念。
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论及各种群众暴民,态度开明,相当宽容,精彩的文字有532年在君士坦丁堡两派群众的“尼卡暴乱”和1780年的伦敦群众的“戈登暴乱”。
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对暴民的特性做了这样的描绘:暴民像“一点就着的大量烟花,自生自灭。至于暴民如何燃烧殆尽,经过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后果,哲理和敏锐的猜测是徒劳无益的”(p. 114)。
米什莱的《法国史》和《法国革命》述及“全民”暴动的法国大革命,“他清楚指出,攻占巴士底狱是出自信仰的举动,是非理性的,或许还是无意识的,而且肯定是集体行动”(126);群众是野蛮、邪恶、腐败、愚昧、令人厌恶的,所以“人民”或大众必然是同样野蛮、邪恶、腐败、愚昧、令人厌恶的。(p. 126)
泰纳的《当代法国的源头》述及革命群众自发的无政府状态,视公社人为暴民,声称法国革命暴民“沉迷于集体疯狂”,法国人“仿佛走火入魔;法国革命总体上是疯狂之举,短时期内把法国变成了……精神病院”。(p. 132)“巴黎公社以后,他的学术生涯与此前迥然不同;他试图结合群众和心理学理论,以期形成一种集体行为的精神病理学。” (p. 128)
第五章继续讲泰纳,因为他太伟大了,是罕见的多学科怪杰。“令人惊叹的是,他几乎能兼收并蓄19世纪欧洲的一切思潮,能给各色各样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观点以启示,任何温和派、中间偏右者都会受到启发。他能把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理性主义、进化论、精英主义、黑格尔主义和正在兴起的无意识心理学融为一炉,使之适应他的法国革命观点”。
他抗拒和批判启蒙运动的负面影响:“《源头》显示,革命是社会倒退的典范;人性善的幻想是革命的先导原因;只有在这样的幻想继续迷惑统治集团的情况下,革命范式才可能再次发生……泰纳有关人的科学给我们上了这样的一课:启蒙运动时期那种人的科学可能会使精英丧失警惕,敞开大门让群众潜入了。”(pp. 140-1)“他认为,法国革命是向原始野蛮的倒退。他这个观点的核心是:群众是文化倒退和政治倒退的中介力量。”(p. 147)
“古典精神和卢梭使人对暴乱猝不及防。泰纳的讥讽使人心情沉重:‘在羊圈里安睡,醒来却发现,绵羊变成了恶狼,实在悲惨’。”(p. 144)
第六章“从犯罪群众到社会理论”讲西庇阿·西盖勒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西盖勒是心理学家,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大师,两人均为犯罪学家,都研究群众现象。
西盖勒认为,“群众挑战一切进化论的假设。一定程度上,群众是崭新的现象,有别于其他一切集体现象。在一般的进化意义上,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和其他群体比如犯罪团伙、教派或军队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又不是这样的群体。群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群体,部分原因是其倏忽无常……西盖勒坚称,群众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现象。”(164-5)他把群体分为群众、社群(association)和社团(corporation)。(p. 179)
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三大先驱之一,其最重要思想是社会行为的“模仿律”,他用这一规律来解释行为、时尚、传统、传播、群众。“一个激情的火花,一个人的闪电,使乱哄哄的大群人遭受电击,一种组织突然出现,自发生成。无内聚成了有内聚,噪声成了声音,数千人成为一头无名的野兽。”(p. 184)
第七章讲“勒邦现象”,突出两个主题:勒邦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勒邦的防备。
勒邦是“群众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已如上述,这里再引本书作者麦克莱兰的一句比较公允的评价:“勒邦是有才华的企业家型的庸人。”(p. 202)
法国社会主义理论家乔治·索列尔,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学精英派三巨头加塔诺·莫斯卡、维弗雷多·帕累托和罗伯特·米歇尔斯,英国自由派理论家欧内斯特·巴克迅,志趣各异,但都防范勒邦过分的非理性倾向。
第八章讲弗洛伊德及其《群体心理学》。弗洛伊德思想丰富、影响深远,他的无意识理论、心理分析、俄狄浦斯情节妇孺皆知,这里只提他有关始祖崇拜、始祖谋杀、图腾崇拜的文字,令人激赏。
第九章讲希特勒及其《我的奋斗》。我同意作者的一段话:“将弗洛伊德和希特勒视为同一辅币的两面——思想的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用维也纳纽带把两人联系在一起,实在是很诱人。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代产生了全然回归式的领袖理论,又产生那位践行这一理论的最臭名昭著的领袖,还有比这更引人注目的现象吗?”
尼采推崇野蛮人,断言野蛮人早就在围墙之内,我们大家都是潜在的野蛮人。
希特勒以“野蛮人”为荣:“他们认为我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说得对,我们就是野蛮人。我们想要当野蛮人。这是光荣的头衔。”(p. 280)
第十章讲卡内蒂及其《群众与权力》,他是“群众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已如上述。这里再补充两句。麦克莱兰说,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是群众理论的唯一杰作……群众理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293)
《群众与权力》也有疏漏:“在《群众与权力》里,勒邦根本就不值一提,勒邦倚重的整个传统几乎完全被排除在该书之外,只有几段文字对这一传统做了一个草草的小结(CP,pp. 310-13)。在该书非常详尽的参考文献里,西盖勒只露了一次面,正文或注释里不见踪影。参考文献根本不提泰纳和塔尔德,根本不提弗洛伊德的《群众心理学》……《群众与权力》最刺眼的缺失是群众领袖的催眠术模式……”(p. 300)
“作者后记”有两个要点:(1)理性冷静分析和对待“群众”:“群众绝不是简单的乌合之众;群众里始终有另外的运行机制。”(2)“远离多数以求安全”的两难困境:“没有安全之地……另一方面,不容误解的暗示表明,凡是与群众保持距离的人都可能成为群众的受害者。群众本身是不安全的,但留在群众之外的人也不安全。”(p. 330)
七、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不惜用醍醐灌顶四个字来形容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的价值。
近代以来,我国动乱和革命里的非理性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本新奇的书有利于我们分析、认识、应对和矫正“群众”的非理性行为。
“群众心理学”不是新学科,我们要赶快补课啊。
仅以网络问政为例,《群众与暴民》就令人大开眼界。容我三言两语,借用该书的思想做一些点分析和发挥。
网民问政的现象很复杂,网络舆论场也很复杂。传统媒体影响下的政治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连舆论领袖的横向影响也未必很强大,逆向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就更小。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有望成为信息中心,人人都可以制造话题;受欢迎的博主很快就成为“舆论领袖”;一只蝴蝶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一句谣言可以使万民不安。这个舆论场是弥散的,信息的流动是多元、多维、多向的,显得相当混乱。
但我们仍然可以梳理一些基本的规律:和一切社会现象一样,网络问政也分上中下,左中右,消极和积极,温和、激进与极端,建设性与破坏性,理想局面与沮丧后果。“网络问政”的参与者既有“良民”,也有“恶棍”。
所以,网络要有规制,网民要有自律,“良民”要警惕“恶棍”;政府要讲亲民、公平、正义,善待民意,回应民意,学习民意。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12年8月20日
译者后记
感谢姜华先生为我物色了《群众与暴民》这本杰作。我相信,在我50余种人文社科译作中,这本书可以进入前十名。
这本书很新奇,又厚重,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格外用心。译事稽延一年有余,盖因爱之深切,需要反复打磨。去年上半年初稿即已过半,刻意搁置,意在冷却沉淀。今年重拾旧稿,更觉它极为珍贵。借助这面镜子,我们可以观照过去和未来,审视人类“群众”思想、心理和行为的非理性现象,解析古今犯罪、骚乱、动荡、反叛和革命里的群众暴力。
作者的另一译名为麦克里兰,本书译为麦克莱兰,意在贴近作者名字的英文读音。
读者也会注意到,一种红极一时的译作《乌合之众》,如今已有十几个译本。在这本《群众与暴民》里,我却将其译为《群众心理学》,其作者Gustave Le Bon则译为勒邦,而不是勒庞,两种改译均有矫正之意。
……
John.S.McClelland是英国当代学院派政治学家,治学严谨,作品少而精。他对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大中华地区已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译本,均享有盛誉。不过,他却有两个汉语译名:麦克莱兰和麦克里兰。本书选用麦克莱兰,以期更贴近作者姓氏的英语发音。
《群众与暴民》是约翰·麦克莱兰的又一杰作。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对于我们学习其群众理论、群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解析西方近代的非理性思潮,它如同一面晶莹的透镜;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里的非理性思潮,对于我们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群众”乱象,这本书都像高倍的透镜,使人眼前一亮,如同醍醐灌顶。
二、 书名辩证
经反复研读思考,又经与本译作的编辑姜华先生磋商,我们决定将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直译为《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
此前,有人将其译为《群众与群邙》;一本群众心理学的书又将“Crowd”的书名意译为“乌合之众”;这种书名的号召力固然很好,却使“群众”带上了一丝贬义。“Mob”译为“群邙”似乎勉强说得过去,却又使之带上了一丝中性的色彩。考虑到原书“Mob”的贬义,还是直译为“暴民”。
书名副标题“从柏拉图到卡内蒂”表明,该书纵览2,500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侧面:群众现象、群众思想、群众理论、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演化。
三、 快速扫描
《群众与暴民》共十章,外加绪论和作者后记,撷取从古至今的16位哲人、学者和群众领袖,辨析其“群众”思想。书中扫描的人物不少于一百,但浓墨重彩描绘的是16位,他们一次是:柏拉图、李维、塔西陀、普罗科匹厄斯、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儒勒·米什莱、伊波利特·泰纳、西庇阿·西盖勒、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模仿律》、古斯塔夫·勒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道夫·希特勒和埃利亚斯·卡内蒂。
作者论析的依据是他们相关的代表作:柏拉图的《理想国》、李维的《罗马史》、塔西陀的《历史》和《编年史》、普罗科匹厄斯的《战争》和《秘史》、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卡莱尔的《法国革命》、米什莱的《法国史》和《法国革命》、泰纳的《当代法国的源头》、西盖勒的《教派心理学》和《犯罪群众》、塔尔德的《模仿律》和《刑法哲学》、勒邦的《群众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
四、 术语解析
书名“群众与暴民”里的两个关键词,“暴民”无需解释,“群众”则要花大力气予以说明。
本书的“群众”与读者熟悉的“群众”大异其趣。
在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用语中,“群众”是阳刚、正面、积极、褒扬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共党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在西方学界(政治学与心理学)尤其在这本书里,“群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群众”观念和理论的运行、特征和功能,“群众”的衍生意义,“群众”的相关学科都内容庞杂,需要我们在这里花大气用小篇幅初步梳理。
4.1 “群众”的近义词和密切的关联词有:大众(masses);群氓(populus);暴民(mob);乌合之众(rabble);民众(demos);平民(plebs/commons);群体(group);集体(collective);社群(association);社团(corporation)。
4.2 “群众”的派生词语有:群众人(crowd-man);群众社会(crowd society);群众政治(crowd politics);犯罪群众(criminal crowd);制度化的群众(institutionalized crowd);无领袖群众(leaderless crowd)。
4.3 “群众”的特征有:匿名性(anonymity)、传染性(contagion)、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
4.4 “群众”心理和相关心理有:群众心理(the mind of the crowd,crowd mentality);群体心理(the group mind);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暴民心理”(mob mind);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
4.5 与“群众”相关的心理学有:政治的精神病理学(political psychopathology);集体精神病理学(collective psychopathology);催眠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hypnotism);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无意识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4.6 “群众”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和相关理论有:群众理论(crowd theory);群众理论家(crowd theorist);群众领袖理论(theory of the leadership of crowds);进步理论(theory of progress);无意识行为理论(theory of unconscious behavior);精英理论(the theory of elites)。
4.7 与“群众”相关的时代有:群众时代(Era of Crowds);暴民时代(the age of the mob)。
4.8 “群众”和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有:群众是未分化的大众,暴民是不文明的暴力;威胁文明生活的群众是暴民;在暴乱间歇期积蓄力量的暴民是群众;群众威胁的对象是文明;防止群众成为暴民就叫做统治;暴民的生活就叫做暴乱或革命;群众极盛时,有一个“混乱的无政府时期”、一个“野蛮的阶段”。
4.9 与“群众”相关的规律有:群众心理同一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s);寡头政治铁律(Iron Law of Oligarchy)。
4.10 卡内蒂极其繁复的“群众”分类有:开放的与封闭的;有节律的和停滞的;缓慢的和快速的;显形的和隐形的;引诱型、逃亡型、抑制型、逆反型、飨宴型、双重型、增长型、单一型。为何他要不厌其烦?且看我们下文解析。
五、 勒邦与卡内蒂
《群众与暴民》重点介绍16位哲人、学者和群众领袖。这篇小序撷取其中两人单独介绍: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和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勒邦是19世纪后半叶群众心理学的先驱之一,1895年抢先发表专著《群众心理学》(国内的十余个译本全都变通译为《乌合之众》),功莫大焉。卡内蒂是群众心理学的集大成者,1960年发表的《群众与权力》是一百年间群众心理学的权威总结。
两人最大的差异是:勒邦是非学院派的普及作家,求名而不择手段;卡内蒂是学究型的跨学科奇才,大肆彰否,痛快淋漓,却也有疏漏。
本书作者麦克莱兰亦爱憎分明,大篇幅揭露勒邦人品和学风的阴暗面,同时充分肯定其历史地位;高调讴歌卡内蒂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指出其疏漏不足。限于篇幅,只能三言两语概述如下。
勒邦肆无忌惮地剽窃,恬不知耻:“勒邦肆无忌惮地以施惠人自居,剽窃泰纳的成果,亦如他剽窃其他群众理论家的成果一样……他放开手脚到泰纳的《源头》里去捞取研究群众的素材。”(pp. 138-9,引文系原书页码,下同)“勒邦的生平所为使人不再相信,剽窃勾当必定是偷偷摸摸的。皮卡德称勒邦为科学游击队,但叫他科学海盗更确切。勒邦干剽窃勾当很简单。他假装是科学上的孤军,以便声称一切思想都是他的原创,从任何地方进入他脑袋的思想都是他的。”(p. 197)
勒邦推销自己,不择手段:“勒邦满世界推销自己,每当发生围绕创新优先权的争论,他总是要坚称自己是第一发明人,例子有永恒循环的思想和相对论。他竟然厚颜无耻地致信爱因斯坦,要求对方公开承认,他才是相对论的发现人,反诬对方说,这是德国人忽视法国科学的又一个臭名昭著的例子。”(p. 197)
当然,麦克莱兰对勒邦的评价也是平衡公允的:“不过,他是第一位把群众心理学的发现写成专著的群众理论家,其宗旨是吓唬读者,使之接受一种意识形态;他又是第一位利用大众说服技巧的群众理论家,旨在利用群众心理学揭示的说服技巧去兜售他的作品。”(p. 200)
卡内蒂对群众进行详细分类,旨在批判勒邦:“读完他这种分类的论述后,我们才开始理解,为何他的《群众与权力》书名里的‘群众’(crowds)要用复数,其意图是揭示勒邦《群众心理学》书名里用单数的‘群众’(crowd)是多么荒唐……卡内蒂细分群众的方法显示勒邦方程式的荒谬。勒邦的方程式是:群众=暴民=大众=任何文明的终结。这个公式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后,勒邦的群众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在意识形态上貌似可信的样子就现了原形,那只不过是一种修辞而已。”(p. 303)
六、 各章提要
绪论“群众概念的历史沿革”迅速扫描2,500年来历史人物的“群众”概念及其流变。
第一章“古代的群众”讲古希腊罗马的群氓、暴民和人民,以柏拉图“理想国”、李维《罗马史》、塔西陀的《历史》和《编年史》、普罗科匹厄斯的《战争》的《秘史》为考察对象;以“苏格拉底”被处死和“尼卡暴乱”为生动例子。
第二章“中世纪群众例举”以马基雅弗利论的《君主论》和《李维论》为例,考察罗马人和中世纪民众,为“群众”正名。精彩的例子有“千禧年群众”,教堂的会众和仪式。马基雅弗利是真正从理论层次上研究群众的第一人。
第三章“群众与自由”大篇幅讲《联邦党人文集》和美国宪法,揭示该文集和宪法的欠缺。“越过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片面继承,也揭示美国总统制发展的弊端。“建国之父们越过马基雅弗利和孟德斯鸠劲直回到李维的观点:把人民当作暴民。”(p. 88)“强调秩序的孟德斯鸠被炒得火热,注意骚动的孟德斯鸠却被调低了调门……《文集》要人民看到,宪法是防止民众反叛的保障。”(p. 84)“建国之父们没有想到的是,总统这个位高权重、熠熠生辉的职位会成为政党的奖赏。”(p. 107)
第四章“法国革命前后的史家论群众”,概述吉本、卡莱尔、米什莱和泰纳的“群众”理念。
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论及各种群众暴民,态度开明,相当宽容,精彩的文字有532年在君士坦丁堡两派群众的“尼卡暴乱”和1780年的伦敦群众的“戈登暴乱”。
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对暴民的特性做了这样的描绘:暴民像“一点就着的大量烟花,自生自灭。至于暴民如何燃烧殆尽,经过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后果,哲理和敏锐的猜测是徒劳无益的”(p. 114)。
米什莱的《法国史》和《法国革命》述及“全民”暴动的法国大革命,“他清楚指出,攻占巴士底狱是出自信仰的举动,是非理性的,或许还是无意识的,而且肯定是集体行动”(126);群众是野蛮、邪恶、腐败、愚昧、令人厌恶的,所以“人民”或大众必然是同样野蛮、邪恶、腐败、愚昧、令人厌恶的。(p. 126)
泰纳的《当代法国的源头》述及革命群众自发的无政府状态,视公社人为暴民,声称法国革命暴民“沉迷于集体疯狂”,法国人“仿佛走火入魔;法国革命总体上是疯狂之举,短时期内把法国变成了……精神病院”。(p. 132)“巴黎公社以后,他的学术生涯与此前迥然不同;他试图结合群众和心理学理论,以期形成一种集体行为的精神病理学。” (p. 128)
第五章继续讲泰纳,因为他太伟大了,是罕见的多学科怪杰。“令人惊叹的是,他几乎能兼收并蓄19世纪欧洲的一切思潮,能给各色各样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观点以启示,任何温和派、中间偏右者都会受到启发。他能把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理性主义、进化论、精英主义、黑格尔主义和正在兴起的无意识心理学融为一炉,使之适应他的法国革命观点”。
他抗拒和批判启蒙运动的负面影响:“《源头》显示,革命是社会倒退的典范;人性善的幻想是革命的先导原因;只有在这样的幻想继续迷惑统治集团的情况下,革命范式才可能再次发生……泰纳有关人的科学给我们上了这样的一课:启蒙运动时期那种人的科学可能会使精英丧失警惕,敞开大门让群众潜入了。”(pp. 140-1)“他认为,法国革命是向原始野蛮的倒退。他这个观点的核心是:群众是文化倒退和政治倒退的中介力量。”(p. 147)
“古典精神和卢梭使人对暴乱猝不及防。泰纳的讥讽使人心情沉重:‘在羊圈里安睡,醒来却发现,绵羊变成了恶狼,实在悲惨’。”(p. 144)
第六章“从犯罪群众到社会理论”讲西庇阿·西盖勒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西盖勒是心理学家,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大师,两人均为犯罪学家,都研究群众现象。
西盖勒认为,“群众挑战一切进化论的假设。一定程度上,群众是崭新的现象,有别于其他一切集体现象。在一般的进化意义上,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和其他群体比如犯罪团伙、教派或军队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又不是这样的群体。群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群体,部分原因是其倏忽无常……西盖勒坚称,群众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现象。”(164-5)他把群体分为群众、社群(association)和社团(corporation)。(p. 179)
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三大先驱之一,其最重要思想是社会行为的“模仿律”,他用这一规律来解释行为、时尚、传统、传播、群众。“一个激情的火花,一个人的闪电,使乱哄哄的大群人遭受电击,一种组织突然出现,自发生成。无内聚成了有内聚,噪声成了声音,数千人成为一头无名的野兽。”(p. 184)
第七章讲“勒邦现象”,突出两个主题:勒邦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勒邦的防备。
勒邦是“群众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已如上述,这里再引本书作者麦克莱兰的一句比较公允的评价:“勒邦是有才华的企业家型的庸人。”(p. 202)
法国社会主义理论家乔治·索列尔,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学精英派三巨头加塔诺·莫斯卡、维弗雷多·帕累托和罗伯特·米歇尔斯,英国自由派理论家欧内斯特·巴克迅,志趣各异,但都防范勒邦过分的非理性倾向。
第八章讲弗洛伊德及其《群体心理学》。弗洛伊德思想丰富、影响深远,他的无意识理论、心理分析、俄狄浦斯情节妇孺皆知,这里只提他有关始祖崇拜、始祖谋杀、图腾崇拜的文字,令人激赏。
第九章讲希特勒及其《我的奋斗》。我同意作者的一段话:“将弗洛伊德和希特勒视为同一辅币的两面——思想的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用维也纳纽带把两人联系在一起,实在是很诱人。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代产生了全然回归式的领袖理论,又产生那位践行这一理论的最臭名昭著的领袖,还有比这更引人注目的现象吗?”
尼采推崇野蛮人,断言野蛮人早就在围墙之内,我们大家都是潜在的野蛮人。
希特勒以“野蛮人”为荣:“他们认为我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说得对,我们就是野蛮人。我们想要当野蛮人。这是光荣的头衔。”(p. 280)
第十章讲卡内蒂及其《群众与权力》,他是“群众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已如上述。这里再补充两句。麦克莱兰说,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是群众理论的唯一杰作……群众理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293)
《群众与权力》也有疏漏:“在《群众与权力》里,勒邦根本就不值一提,勒邦倚重的整个传统几乎完全被排除在该书之外,只有几段文字对这一传统做了一个草草的小结(CP,pp. 310-13)。在该书非常详尽的参考文献里,西盖勒只露了一次面,正文或注释里不见踪影。参考文献根本不提泰纳和塔尔德,根本不提弗洛伊德的《群众心理学》……《群众与权力》最刺眼的缺失是群众领袖的催眠术模式……”(p. 300)
“作者后记”有两个要点:(1)理性冷静分析和对待“群众”:“群众绝不是简单的乌合之众;群众里始终有另外的运行机制。”(2)“远离多数以求安全”的两难困境:“没有安全之地……另一方面,不容误解的暗示表明,凡是与群众保持距离的人都可能成为群众的受害者。群众本身是不安全的,但留在群众之外的人也不安全。”(p. 330)
七、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不惜用醍醐灌顶四个字来形容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的价值。
近代以来,我国动乱和革命里的非理性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本新奇的书有利于我们分析、认识、应对和矫正“群众”的非理性行为。
“群众心理学”不是新学科,我们要赶快补课啊。
仅以网络问政为例,《群众与暴民》就令人大开眼界。容我三言两语,借用该书的思想做一些点分析和发挥。
网民问政的现象很复杂,网络舆论场也很复杂。传统媒体影响下的政治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连舆论领袖的横向影响也未必很强大,逆向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就更小。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有望成为信息中心,人人都可以制造话题;受欢迎的博主很快就成为“舆论领袖”;一只蝴蝶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一句谣言可以使万民不安。这个舆论场是弥散的,信息的流动是多元、多维、多向的,显得相当混乱。
但我们仍然可以梳理一些基本的规律:和一切社会现象一样,网络问政也分上中下,左中右,消极和积极,温和、激进与极端,建设性与破坏性,理想局面与沮丧后果。“网络问政”的参与者既有“良民”,也有“恶棍”。
所以,网络要有规制,网民要有自律,“良民”要警惕“恶棍”;政府要讲亲民、公平、正义,善待民意,回应民意,学习民意。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12年8月20日
译者后记
感谢姜华先生为我物色了《群众与暴民》这本杰作。我相信,在我50余种人文社科译作中,这本书可以进入前十名。
这本书很新奇,又厚重,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格外用心。译事稽延一年有余,盖因爱之深切,需要反复打磨。去年上半年初稿即已过半,刻意搁置,意在冷却沉淀。今年重拾旧稿,更觉它极为珍贵。借助这面镜子,我们可以观照过去和未来,审视人类“群众”思想、心理和行为的非理性现象,解析古今犯罪、骚乱、动荡、反叛和革命里的群众暴力。
作者的另一译名为麦克里兰,本书译为麦克莱兰,意在贴近作者名字的英文读音。
读者也会注意到,一种红极一时的译作《乌合之众》,如今已有十几个译本。在这本《群众与暴民》里,我却将其译为《群众心理学》,其作者Gustave Le Bon则译为勒邦,而不是勒庞,两种改译均有矫正之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