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2488丛书名: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涵盖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各个学科。
二、知识精炼:公共基础知识内容庞杂,不易复习,本书对考点进行浓缩提炼,节省复习备考的时间。本书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为您枯燥的备考增添乐趣。
三、讲解透彻,贴近生活:根据近几年国考真题生活化的特点,我们对日常生活中与考试内容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重要考点处设立考点精讲,帮助考生理解知识内容。结合近几年的真题,重点突出了法律、自然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配有对知识点的延伸讲解,以方便考生抓住复习重点。并在相关篇后添加“能力提升”,提高考生发散思维能力。
四、本书使用范围广泛。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不仅涵盖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学科内容,还放置了其他考试中会涉及的“管理、公文、公民道德、农业农村”等相关知识。因此本书也可用于其他考试的备考,为考生复习助力。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是在分析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适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备考。本书在编排上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管理、公文、公民道德建设和农业农村十篇内容,详细讲解了公务员考试中的核心考点。本书还在每篇的篇章页上设置讲解考情和学习目标的视频,考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收看,帮助理解与复习。同时,在每篇的开始编辑了考情分析和知识结构图,帮助考生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目 录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摘要)
第二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摘要)
第三节“十三五”规划系列文件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市场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体系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调控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及货币政策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章法理学
第三章宪法
第四章主要实体法
第一节民法
第二节刑法
第三节行政法
第四节商法
第五节经济法
第六节社会法
第五章主要程序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文化知识
第一节中国文化
第二节外国文化
第三节中国文学
第四节外国文学
第二章历史知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世界历史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中外地理概况
第一节我国地理概况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章自然地理常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人文地理常识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四章环境常识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科技常识
第一节科技史
第二节前沿科技
第二章生活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第二节Word2010
第三节Excel2010
第四节网络与信息安全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共政策
第二节公共决策
第三节公共服务管理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政府职能
第二节行政组织
第三节行政领导
第四节行政执行
第五节行政监督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法定公文写作
第三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道德
第一节道德概述
第二节公民道德
第三节社会公德
第四节家庭美德
第二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第三节公务员职业道德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农业农村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章农业农村建设
第一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章农业农村政策文件
第一节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点)
第二节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要点)
第三节农业农村其他政策文件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摘要)
第二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摘要)
第三节“十三五”规划系列文件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市场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体系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调控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及货币政策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章法理学
第三章宪法
第四章主要实体法
第一节民法
第二节刑法
第三节行政法
第四节商法
第五节经济法
第六节社会法
第五章主要程序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文化知识
第一节中国文化
第二节外国文化
第三节中国文学
第四节外国文学
第二章历史知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世界历史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中外地理概况
第一节我国地理概况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章自然地理常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人文地理常识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四章环境常识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科技常识
第一节科技史
第二节前沿科技
第二章生活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第二节Word2010
第三节Excel2010
第四节网络与信息安全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共政策
第二节公共决策
第三节公共服务管理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政府职能
第二节行政组织
第三节行政领导
第四节行政执行
第五节行政监督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法定公文写作
第三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道德
第一节道德概述
第二节公民道德
第三节社会公德
第四节家庭美德
第二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第三节公务员职业道德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农业农村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章农业农村建设
第一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章农业农村政策文件
第一节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点)
第二节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要点)
第三节农业农村其他政策文件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9)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
政治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部分的考试重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商品与货币、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也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我国最新发布的政策文件等,这些常常会成为考试的热点。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各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二因素、价值规律等,并且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原理来分析各种社会热点现象。
2.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
3.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关内容要重点掌握,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时事热点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二、物质观
(一)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二)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四)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内外因关系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是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次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说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居安思危。
以上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视量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二)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政治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部分的考试重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商品与货币、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也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我国最新发布的政策文件等,这些常常会成为考试的热点。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各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二因素、价值规律等,并且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原理来分析各种社会热点现象。
2.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
3.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关内容要重点掌握,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时事热点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二、物质观
(一)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二)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四)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内外因关系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是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次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说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居安思危。
以上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视量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二)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评论
还没有评论。